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所谓的“得法”,应以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为标准. 在课堂教学中应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谈几点做法.
一、组织操作实验活动,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或兴趣. 教师必须通过教学活动的安排,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以各种方式作出积极反应,并通过情感、思维、行为的参与,更好地理解、掌握学习内容. 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使之亲身经历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建构的知识与教师单向传授,学生被动学习所获取的知识存在着质的差别. 前者知识的掌握是学生的“切身体会”,所以是牢固的、深刻的,能灵活运用,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而后者的掌握则机械死板,很难调动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积时,我们采用的教学策略是:首先制作模型,再通过割补、拼接等手段进行图形变换,然后是面积公式的推导. 这些都是由学生动手操作完成的. 又如,在学习《质数》时,我们组织学生亲自筛选出某一范围的质数,等等.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主动探究,自觉建构知识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数学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二、运用小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小组内活动,因人数相对较少,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泛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为所有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见解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因此,采用小组形式进行学习,既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也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例如,在学习《统计》时,我们组织学生走进社会,调查统计家乡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的情况. 课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了调查的时间、内容和具体方案. 课下小组活动仍在延伸,放学后小组成员都积极收集资料,整理数据,进行统计,完成自己的研究. 学生的积极性之所以这样高,原因是问题是自己迫切想研究的,方案汲取了大家的意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和能力制定的,又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加上教师的鼓励、帮助和检查,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浓厚.
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没有负担,没有顾虑. 小组成员之间互动、互帮、互学,能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基于此,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调动每一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吸引着学生的注意,这是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 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以静态形式为主,学生在单调、枯燥的条件下学习的局面.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把平行四边形进行割补,转换成长方形的几种方法,由深受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中的小动物来完成. 对容易出错的问题,我们还特意设计了一个憨态可掬,粗心大意的小动物负责操作. 教学活动是在悠扬的乐曲、艳丽的色彩及卡通形象的动画表演中进行的. 学生的学习成为欣赏、享受美的过程,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又如,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还常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过程,巧妙的解题方法及有独到见解的答案等用投影仪放大后,组织学生讨论. 这样做,可以肯定一部分同学的成功做法,其他同学也因此得到启发与借鉴,同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有机整合,有利于提高计算机等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的水平,同时向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料,增加了科技含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条件,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设计游戏与竞赛活动,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贪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很喜欢参加各种具有竞争性、趣味性的游戏与竞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征,正确引导他们在“玩”中思考,在“动”中探究. 例如:在学习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时,我们首先发动学生自己制作了若干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硬纸片,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拼接或剪剪拼拼的游戏,设计各种图案和各种几何图形. 在游戏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他们深刻感悟到这些基本图形的关联. 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训练,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作好了准备.
设计游戏与竞赛活动时,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活动的目的要树立“注重普及,淡化选拔”的意识,坚持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服务. 其次,开展游戏与竞赛的次数不宜过于频繁,活动的时间也不宜过长,要安排得科学、合理、恰到好处. 引导学生把“贪玩好动”向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兴趣自然迁移.
学生的学习兴趣固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据心理学原理,要使学生的兴趣浓厚持久,必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拓展知识,形成内驱力. 事实也证明了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在学习中更具主体性、活动性和趣味性,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谈几点做法.
一、组织操作实验活动,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或兴趣. 教师必须通过教学活动的安排,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以各种方式作出积极反应,并通过情感、思维、行为的参与,更好地理解、掌握学习内容. 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使之亲身经历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建构的知识与教师单向传授,学生被动学习所获取的知识存在着质的差别. 前者知识的掌握是学生的“切身体会”,所以是牢固的、深刻的,能灵活运用,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而后者的掌握则机械死板,很难调动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积时,我们采用的教学策略是:首先制作模型,再通过割补、拼接等手段进行图形变换,然后是面积公式的推导. 这些都是由学生动手操作完成的. 又如,在学习《质数》时,我们组织学生亲自筛选出某一范围的质数,等等.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主动探究,自觉建构知识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数学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二、运用小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小组内活动,因人数相对较少,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泛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为所有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见解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因此,采用小组形式进行学习,既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也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例如,在学习《统计》时,我们组织学生走进社会,调查统计家乡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的情况. 课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了调查的时间、内容和具体方案. 课下小组活动仍在延伸,放学后小组成员都积极收集资料,整理数据,进行统计,完成自己的研究. 学生的积极性之所以这样高,原因是问题是自己迫切想研究的,方案汲取了大家的意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和能力制定的,又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加上教师的鼓励、帮助和检查,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浓厚.
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没有负担,没有顾虑. 小组成员之间互动、互帮、互学,能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基于此,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调动每一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吸引着学生的注意,这是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 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以静态形式为主,学生在单调、枯燥的条件下学习的局面.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把平行四边形进行割补,转换成长方形的几种方法,由深受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中的小动物来完成. 对容易出错的问题,我们还特意设计了一个憨态可掬,粗心大意的小动物负责操作. 教学活动是在悠扬的乐曲、艳丽的色彩及卡通形象的动画表演中进行的. 学生的学习成为欣赏、享受美的过程,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又如,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还常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过程,巧妙的解题方法及有独到见解的答案等用投影仪放大后,组织学生讨论. 这样做,可以肯定一部分同学的成功做法,其他同学也因此得到启发与借鉴,同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有机整合,有利于提高计算机等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的水平,同时向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料,增加了科技含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条件,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设计游戏与竞赛活动,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贪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很喜欢参加各种具有竞争性、趣味性的游戏与竞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征,正确引导他们在“玩”中思考,在“动”中探究. 例如:在学习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时,我们首先发动学生自己制作了若干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硬纸片,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拼接或剪剪拼拼的游戏,设计各种图案和各种几何图形. 在游戏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他们深刻感悟到这些基本图形的关联. 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训练,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作好了准备.
设计游戏与竞赛活动时,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活动的目的要树立“注重普及,淡化选拔”的意识,坚持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服务. 其次,开展游戏与竞赛的次数不宜过于频繁,活动的时间也不宜过长,要安排得科学、合理、恰到好处. 引导学生把“贪玩好动”向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兴趣自然迁移.
学生的学习兴趣固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据心理学原理,要使学生的兴趣浓厚持久,必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拓展知识,形成内驱力. 事实也证明了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在学习中更具主体性、活动性和趣味性,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