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乡愁,打造中国第一部村史

来源 :莫愁·天下男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c573332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么脏的水能喝吗?
  张叙金对张木小桥村寄予了浓厚的感情。在他小时候,张木小桥村是被两条河包围着的,河水清澈,每天早上,河两边围聚了很多洗衣、淘米的妇女,大家唠着家常,开启一天的生活。
  到了夏天,小河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放学回家,把书包一扔,立马跳到河里洗澡游泳。男孩子调皮,光着屁股就下水,常能听见谁家阿妈在远处喊着:“小阿仔,别耍了,快回来带弟弟。”可谁也不愿回去。那时,河里的鱼很多,有的鱼现在的孩子都没见过,撒下一网,晚饭便有了着落。
  等儿子张哲峰出生时,因为受了污染,河里漂满了浮萍和绿藻,再也不复当年的清澈,别说喝,闻起来都很臭。等张哲峰的儿子出生后,水没了,只剩下干涸的河床。每每听父亲说起这条河的事,张哲峰都会感到惋惜,他经常对年幼的儿子说:“你爷爷以前经常在这河里游泳,爷爷是喝这里的水长大的。”儿子抬着小脑袋,不解地问爸爸:“河在哪里?水在哪里?”张哲峰无言以答。
  晚上,爷俩坐在院子里聊天,张哲峰把儿子的话当成笑话说给父亲听。张叙金听后,轻叹了一口气:“别说这些小辈,就是我们这些老一辈,又有多少人还能记得以前村子里的事。村子被拆了,建了小区,虽然越来越干净,可记忆中的那些场景也消失了,有时候,我真想做点什么,留个纪念,不然等我们老辈走了,谁还知道张木小桥以前的模样。”张哲峰一听当即表示赞同:“现在因为拆迁,每天不知道有多少古朴的村落在消失,等孩子们长大了,看到的都是高楼大厦,都不知道祖辈们是如何生活的。”
  张叙金退休之前是江苏锡钢集团公司的党委书记,和文字打了一辈子交道,他想发挥自己的长处,为张木小桥村写部村史,以这种方式把村子原先的印迹留存下来。
  为了减轻父亲的劳累,张哲峰帮着找来很多资料。虽然张叙金也种过地,对农村的生活习惯也很熟悉,但要真正展现张木小桥村的真实面貌并非易事。
  张叙金开始在村子里走街串巷访问年纪大的老人,希望能从他们口中知道一些关于这个村子的不同记忆。张叙金首先找到村里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老人听说他要写村史,很感兴趣,对张叙金讲了很多。以前,村东头有棵大榕树,天热的时候,大伙都喜欢在树底下纳凉。那时,大家下地干活时都喜欢用玻璃瓶带一大瓶茶,往往等茶喝完了,大家还在唠嗑,聊谁家地里的麦子长势如何,谁家的田埂得拢土了,女人们聊得大多是东家长西家短的琐事。
  说着说着,老人眼睛湿润了:“真怀念那时候的日子啊!”
  村里有位卖了一辈子豆腐的老人,乡亲们称他戚师傅。张叙金为了记录下做豆腐的过程,凌晨五点多就赶到戚师傅家,一边看一边写。
  张哲峰觉得光用文字不够,如果配上图片的话会更直观。做动漫设计师的他便在闲暇时候跟着父亲一起“采访”,父亲文字记录,他用镜头记录,父子俩一起为完成村史而努力。
  消失的还能回来吗?
  在写村史的过程中,很多地理上的资料,张叙金并不精通,只能求助儿子在网上帮忙查询。这样很不方便,张哲峰干脆给父亲当老师,手把手地教他上网。张哲峰经常半夜起床上厕所,看见书房的灯还亮着,父亲正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在键盘上敲击着。灯光下,父亲的神情那样虔诚,似乎正在干着一项伟大的工作。
  2006年年初,《张木小桥印象》开始动笔。而此时,张木小桥村的拆迁工作仍在继续。
  一天早上,张哲峰刚出门不久,很快又折返回来,拿起相机就往外冲。父亲忙追着问:“出什么事了?”张哲峰含糊不清地回答:“石磨要被移走了。”一听,张叙金忙跟了上去。
  张哲峰口里的石磨其实是块平整的大石头,以前村民磨面时都用它,旁边是个石舀子,用来打面的。这口石磨对张哲峰来说,有着太多美好的记忆。生活在农村,对于时节总是通过桌上的饭菜来感应。三月过后,地里会冒出一种野菜,这种野菜是张哲峰的最爱。母亲把野菜采回来后,把经过浸泡的糯米放在石磨上磨出来,然后把野菜剁碎,和面粉搅匀后,用榔头砸出均匀的面团。野菜的汁水渗透到面里,蒸熟后特别香。对张哲峰来说,每次家里吃这种粑粑就跟过节一样。这些年,石磨静静地呆在那,现在因为拆迁,石磨要被挖土机砸碎运走。张哲峰抓紧时间拍了很多照片,他知道,以后,对于石磨的印象,后来的孩子也许只能在电视上看到,或者在博物馆里参观了。
  晚上,张哲峰把照片整理出来,发到了当地论坛上:“小时候,我很向往城市的生活,觉得城市里什么都有,可看着自己生活过的张木小桥,一点点消失,心却十分难过……
  张哲峰的帖子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有网友说:“随着那些老宅的应声倒塌,那曾经古老的街道消失了;那幽深的胡同消失了;那宽敞的庭院消失了;那爬满院子的青藤消失了;那春天香气馥郁的香椿树消失了;那挂满五月枝头的洁白槐花消失了;那高一声低一声的鸡鸣犬吠消失了;那街坊四邻在胡同来回走动的身影消失了;那乡邻们端着饭碗边吃饭边唠嗑的情景消失了;那老街道老胡同里流传着的故事消失了。而这些消失的,则永远也不会回来。”“以前,回村的路上有一条泥巴路,一到下雨天,很难走,现在,村村都修了水泥路,虽然方便很多,但再也体会不到赤脚在泥地里走的感觉。”张哲峰把大家的话转述给父亲,这更加坚定了张叙金写村史的信念。
  2008年春节,《张木小桥印象》进入最后的收尾工作。最后一篇,张哲峰建议父亲写“年味”,因为过年是最能体现当地文化和风俗的节日。
  张叙金写道:“过年是小孩最盼望的日子,浓浓的年味从腊月就开始蔓延,家里也会把腌制好的咸货拿出来挂在门口晾晒,远远地你就会看见这些。大年初一的那天小孩是高兴的,因为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糖果,拜年的时候会吃到平时吃不到的东西,手里抓着、嘴里吃着、衣服口袋里还装着,如果装不下了,立马送回家里,再跑出来。”
  写着写着,张叙金拿下眼镜对儿子说:“现在的年味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过年就跟平时一样,家人在一起吃个饭,说声新年好,这年就算过完了。”张哲峰不想父亲难受,便安慰他说:“今年过年我陪你一起去给那些叔叔阿姨们拜年,有些东西咱们保存不了,但拜年完全可以继续保留。”   大年初一一早,张哲峰便陪着父亲一起去老邻居家拜年。看着张哲峰父子,一些老邻居先是惊奇,然后非常热情地把他们迎进家门,拿糖拿烟。一位老大哥对张叙金说:“咱们邻里之间多少年都没走动了,你能来,我真高兴。”张哲峰陪着父亲转悠了好几个小时。等他们回来后,陆陆续续便有一些小辈来他们家串门子,整个村子又充满了活力。
  《张木小桥印象》正式出版了,村民们看到这本书,感觉非常熟悉,里面所描述的场景就像是昨天才发生的一样,甚至他们就是书里提到的那个人。这是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村史,父亲终于完成了这项巨大工程,张哲峰打心眼里为父亲高兴。
  你的愿望是什么?
  《张木小桥印象》出版后,张叙金成了村里的名人,村民们都喜欢和他聊天,希望他能把更多的东西记录下来。张哲峰送给父亲一个照相机,这部照相机成了张叙金的宝贝,他天天把它捧在手里拍来拍去。
  此后,张叙金一直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记录张木小桥的变迁,这里的每一点变化都被他的镜头记录下来。看着父亲整天忙进忙出,张哲峰打心眼里佩服,他觉得心里有种热热的东西在涌动,说不出来是什么,但他想为父亲做点事。
  思来想去,张哲峰想为父亲拍部微电影,记录父亲写村史的前前后后。他在电影开头写道:“每个人都有愿望,有的愿望很远大,有的愿望则很渺小,而老张的愿望,自始自终都跟张木小桥联系在一起。老张说,张木小桥以前很美,虽然现在更美,可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想和老张一样,有同样错觉的人不在少数,我们过着过着,会遗忘了曾经的生活,稻田、麦浪,自然熟透的瓜果,离我们的生活就太遥远,也许有天,农民会成为这个世上最让人羡慕的工作。”
  刚开始张叙金并不赞成拍微电影,他觉得自己很普通,没有什么想说的话,可是张哲峰很坚持,他告诉父亲,他希望这部微电影就像是一股正能量,能在一片拆迁声中,让人能停下脚步,想想我们该做些什么,或者还留下了什么。张叙金这才同意。
  2014年春节过后,微电影正式开拍。张哲峰不是专业摄影师,很多场景他都把握不好,浪费了很多精力。村民们知道后,自发组织了一场露天晚会。大家都拿出了自己的绝活,舞狮子、玩花灯,他们都希望张哲峰能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
  经过整整五个月的制作,《老张的愿望》终于完成。
  2014年6月15日父亲节这天,张哲峰把这部微电影《老张的愿望》放到了优酷网上。张哲峰在电影里说:“65年,23725天,569400个小时,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是一条河流的从有到无,是一个村庄到社区的变迁,还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老张的愿望》在网上一夜爆红,感动了无数网友。
  正如老张一样,每个人都有愿望,而你的愿望又是什么?我们总希望,有些东西能永远留存,哪怕只是在心里。
其他文献
在一片火红的晚霞下,一只黑色的风筝飘荡在空中,这就是《追风筝的人》的封面。这神秘的色彩组合,究竟意味着什么?那长长的风筝线后面,又到底是什么呢?  作者胡赛尼以极其敏锐的笔触,生动描绘了阿富汗在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的生活,阿米尔和他父亲的关系,哈桑与阿米尔的关系,都描写得极为缜密,富有说服力。  小说一开始,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在昔日繁华安宁的阿富汗,阿米尔和哈桑那无比亲密的友谊。然而,这一切却被
期刊
怀旧大概是每个成年人都会有的情绪,每个人的记忆里或多或少总会有些陈年旧事,这些陈年旧事往往跟某个人、某座城市或者某个时代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联。这本《陈年旧事》里,叶兆言并没有想要隆重纪念谁,他只是兴致盎然地在说故事,就像跟邻里拉家常一般情绪高涨,还略带戏谑和调侃。蔡元培、傅斯年、陈立夫、胡适、徐志摩、林语堂这些如雷贯耳的大名,近五十位风云大咖的幕后台前,从他嘴里一一道来,他自己讲得过瘾,你也会看
期刊
时下,出境旅游成为很多人度假的新选择,身处异国他乡,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治安状况,不同的风俗人情,总是让人感到茫然。其实只需记住以下几点攻略,就可以安心享受美好的异国风光了。  前期准备  选择目的地时,要多了解即将前往的国家情况。留意外交部网站上发布的“出国特别提醒”和“走出国门注意事项”,特别要注意避免前往近期安全形势不佳的国家和地区,避免前往近期地质灾害频发、疫情流行和出现极端天气的国
期刊
热门美剧《绝命毒师》讲述了中学化学老师沃尔特在得知自己身患絕症后,为了给家人留下财产使他们衣食无忧,利用自己的化学知识制作顶级毒品,慢慢成为一位超级大毒枭的故事,而胡军无疑是沃尔特的中国翻版。  狱中结盟  现年51岁的胡军曾是江苏省某中学的语文老师,因能力出众,后晋升为学校教导主任。2011年3月,一心想下海经商的胡军因偷刻他人投资经营理财公司的印章,挪用公款,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三个月。在
期刊
在神农架广袤的原始森林中,有一处鲜为人知的小镇——木鱼镇。从卫星上看,这个小镇的旁边多是空白——这意味着,它的周边多是无人区。在这里可以触摸到来自远古洪荒的传奇:神农氏尝百草、汉民族神话史诗《黑暗传》,还有原住民挂在门上辟邪的被称作“吞口”的木雕面具……  药农和万元“金钗”  采药是木鱼镇的支柱行业。40岁的付先华是众多药农中的一个,他采药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老付是相当传统的人,每次上山采药,
期刊
琼斯喜欢旅行,大学还没毕业,已经到过很多地方,每个地方风景都不同,可有一点却非常相似,那就是高昂的住宿费。所以,大学毕业后,琼斯准备开一家旅店。因为资金有限,他在纽约只租到了一个又小又旧的旅店,因为环境不好,这家旅店一直生意冷清。  这么差的环境,前主人都无法赚钱,琼斯又怎么能救活它呢?  在别人的质疑声中,琼斯开始对旅店进行装修,不大的旅店被分割成很多个小房间,房间的四周安上铁栅栏,就像电视里看
期刊
吴洪春有一个书斋,名为听雨斋,于是他的别号便叫听雨斋主人。听雨是意趣的凝结,是心境的升华,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名篇《听听那冷雨》,让那缠缠绵绵的雨丝、滴滴答答的雨声穿透了杏花、烟雨、江南,穿透了上下五千年的纷纷扰扰;而宋代词人蒋捷则在听雨中走过了少年的迷茫、中年的漂泊与老年的隐世。  雨中听禅,发幽古之情思,淡世情之冷暖。这是吴洪春的自我修炼,他说,凡成大家者,必有一番与孤寂抗争的心灵苦旅。孤寂是当下
期刊
铁板牛肉饭,催生责任心  吴恒出生在湖北,2008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读研究生。每天潜心于学习、泡图书馆、写论文,吴恒的作息时间很不规律,经常赶不上食堂开饭的时间。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吴恒吃过各式各样的饭食,一来二去,他逐渐爱上了复旦北校区后门的一家小店,因为这家店不仅路近,其招牌饭食铁板牛肉饭,每份只卖10块钱,而里面的牛肉多得让人意外。  经常有室友告诉吴恒牛肉可能是假的,可吴恒总是不以为
期刊
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包括在同一用人单位的连续工作年限和在不同单位的累计工作年限。它既能决定劳动者经济补偿、赔偿金的数额,也能决定劳动者的解雇保护、假期天数等诸多权益。可据某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有近54%的劳动者对自己工作年限的保护心不在焉,而其中又有26%的人最终吃亏在工作年限的“缩水”上。  合同期限断档  案例:从2004年2月起,郭女士便一直在一家公司工作。2010年2月,公司以工作需要为由,
期刊
无心插柳  2006年9月,晨雾的儿子升到了高三。一天,他参加了一个北京考生家长的交流会,交流会上,最活跃的是那些参加过2006年高考的孩子家长。晨雾坐在会场上,看着那些家长尽情地交流着孩子高考的经验,而他却一句话也插不上,心情多少有些失落。为了帮助儿子,回家后,他就要求自己,每天都要搜集一篇有关高考的文章,放在博客上。  晨雾之所以要把这些文章放在博客上,是觉得自己总会有时间去看,去研究。可随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