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辞赋中的内省之美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81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省很早就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一种修养方式。如《易·乾卦》第三爻爻辞即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箴劝。其后,这一方式在先秦儒家那里被广泛地提倡,如“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反求诸己”“内省而外物轻矣”等。儒学经典倡导的这一对待自我的修心方式,遂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实践的重要内容,而且,其伴随的自我精进的内驱力,又使之升格为一种可贵的德性之美。它们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均得到不同程度的艺术表现。其中,汉魏六朝辞赋便是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内省美德生成和彰显的重要艺术载体之一。

对一己处境的审视


  对自己与社会、他人关联的认识与省思,在《论语》中早就有所示意:“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如果说,忠、信“二省”还是受到儒家道德的制约的话,那么汉魏六朝辞赋中这方面的省思内容则丰富、充盈得多。
  其一,有对自己与君主关系的省思。这又分两种情形,一是庆幸君臣知遇。如刘安《屏风赋》、刘胜《文本赋》。两赋虽是明写幽谷之木和高崖丽木,幸遇名匠化为屏风或用器,本意却都在于颂扬有知遇之恩的“仁人”和“王子”,称“巧匠不识,王子见知”“不逢仁人,永为枯木”。二是痛惜君臣失合。如贾谊的“俟罪长沙”(《吊屈原赋》)、刘歆的“隆集于河滨”(《遂初赋》)、曹植的“六易三迁”(《迁都赋》)、谢灵运的外放永嘉(《伤己赋》)等。除书写职事黜替、身体播迁外,更有董仲舒、司马迁、陶渊明对君臣失合造成的心灵创伤的直接书写。可以说,以“士不遇”为省思主题的众多辞赋便是此时期士子精神遭受严重创伤后,试图抚平伤口的一首首悲歌。
  其二,有对自己所处时世的省思。士子的不遇,除不遇明君外,还有不遇良时。如果说汉初贾谊《吊屈原赋》“逢时不祥”的悲叹是借屈原影写自己黄钟遭弃之痛苦;严忌《哀时命》亦是慨叹屈原“夫何予生之不遘时”之空怀壮志而不得伸的困境;那么,武帝朝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晋代陶渊明的《感士不遇赋》则是直接以“不遇”为题表露自我生非其时的情怀。细化来看,这种不遇之时,是因社会现实中存积了大多的弊端所致:汉初有“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吊屈原赋》)、盛汉多有“辅弼之臣瓦解,而邪谄之人并进”(《非有先生论》)、汉末则更是“原斯瘼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刺世疾邪赋》)。对此,不同时期的士人多以省察的视角进行了观照,反映了世相与士风的关联以及士人的个性心态与时代精神的变迁。
  其三,有对自然及现实事件的省思。举凡与民生相关的自然气象,像干旱、霖雨、酷暑、寒雪等,赋家也省察是否是“政治失中而违节”(《旱云赋》),是否“将损性而伤神”(《大暑赋》),是否会令“黔首之为鱼”(《苦雨赋》),皆由一己烦、愁、忧、畏的情绪推而广之、及于他人。对现实事件,赋家亦多有检省。如针对皇家苑囿畋猎,则警之以淫逸;迁都建邑,则节之以礼制;修筑宫室,则戒之以奢靡;籍田劝农,则褒之以固本……这些既构成了现实事件与社会道德互相阐释的关系,也与赋家内在的理念世界有着深刻的精神性关系。

对一己内心的坦承


  “内省是外在的可感的物质世界与内在的可悟的精神世界之间的一种灵性往还与运动。”所以,汉魏六朝赋家更多的是把内省作为内心涵养的功夫,通过内省体察,完成心体的自我观照。如董仲舒在《士不遇赋》中曰:“虽日三省于吾身兮,繇怀进退之惟谷”“退洗心而内訟兮,亦未知其所从也”;傅咸在《叩头虫赋》中借物咏志曰:“旨一日而三省,恒跼蹐以祗无畏。然后可以蒙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傅咸在《镜赋》中亦称:“君子知貌之不可以不饰,则内省而自箴。”潘岳在《闲居赋》中云:“退求己而自省,信用薄而才劣。”如此,皆说明此时期的赋家较为重视内省自悟的功夫。正因为内省自悟的普遍性,使我们得以窥见汉魏六朝辞赋中呈显的丰盈的情感精神世界。
  如果说体物大赋体现了赋家“曲终奏雅,劝百讽一”的“喻道”和“论政”意识,那么,此时期的抒情赋则主要担当起抒发赋家一己之情的任务。这些情感既表现出赋家在出处抉择之间的徘徊、痛苦以及种种愤激不平,如东方朔《答客难》《解嘲》,刘歆《遂初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等;也表现出了赋家在世俗情爱、生死面前的节制、挣扎以及深深的依恋,如汉武帝《悼李夫人赋》、司马相如《美人赋》《哀秦二世赋》、张衡《骷髅赋》《冢赋》、蔡邕《青衣赋》、江淹《恨赋》等;更反映出赋家嘲谑命运、消解痛苦、寻求解脱的诸多尝试,如左思《白发赋》、扬雄《逐贫赋》等。最终,他们大都反求诸心,以胸中块垒的疏导来求得内心的平衡。

对一己抉择的认定


  当我们检视汉魏六朝辞赋作品时,发现这一时期的赋家们曾有过毕力进取之志、之事、之功,却因不遇、不才,而感到“竭力效节”之难,体味到志向赍殁之痛,主体精神颇受到打击。然而,他们通过内省自悟,还是艰难地找到了自我存在的意义。
  大多数赋家用得最频繁的一个字眼为“自”字,其“自某”的语词搭配在辞赋文本上逐步定型为一种修辞性格套。如贾谊《吊屈原赋》讯曰部分有“自引”“自珍”“自藏”;扬雄《解嘲》中有“自守者身金”;丁仪《厉志赋》有“顾清道以自闲”;傅咸《粘蝉赋》有“嗟悠悠之耽宠,请兹览以自规”;《萤火虫赋》有“虽无补于日月兮,期自照于陋形”;萧子晖《冬草赋》“未若兹草,凌霜自保”等。单独看,它们是个性化的心理现实,而整体上看,它们则是一种内省化的心理图式和规范。这种图式和规范主要指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与道的执守。对“士”阶层而言,知识与“道”是其凭借,除此外,别无任何社会势力可借助。因此,“学”是其安身立命的途径,“道”是其理想人生的终极追求。董仲舒《士不遇赋》云:“孰若返身于素业兮,莫随世而输转。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复不女足正心而归一善。”所谓“素业”即儒业。针对此赋,刘熙载曾评曰:“‘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复不女足正心而归一善’,此即正谊明道之旨”(《艺概·赋概》),指明了董仲舒“正心”儒学事业的抉择。扬雄在《解难》中亦阐述了自己对学术著作的看法,认为真正有价值的著作是不投“众人之所好”而超越时人认识界域的。因此,他不媚俗,坚持己见,自信《太玄》具有超时空价值。并在《太玄赋》中再次强调:“我异于此,执太玄兮。荡然肆志,不拘挛兮。”
其他文献
李白喜爱书画,也擅书画,我们今天仍然能看到李白墨迹《上阳台帖》,而绘画作品却无法观其容颜。我们以为,他也一定也是善于丹青的高手,从他的诗中就可以观察到“诗中有画”的影子。李白的题画诗从清王琦的《李太白全集》中可搜寻到的大约20余首,与之相关的诗篇合计也就五六十首。数量并不可观。但也反映了李白对美术作品的关注和热爱。从中细细观察也可窥探李白对美术的评价与美学观。文人论画的先河也是从李白与之同时代的王
燕南园,本是北大校园内唯一的一座著名教授住宅区,学术精英荟萃之地。园内坐落灰色二层小楼一群,间以多种树木花草。往日,走进燕南园,顿感文化的厚重和环境的幽雅。风雨沧桑数十年,大师们陆续驾鹤西去,住房多已改作他用。如今,走进燕南园,不免有点苍凉、退色的感觉。2019年12月,燕南园57号被正式定名为“冯友兰故居”,并举行了落成揭牌仪式。冯先生在此居住30多年。他在《三松堂自序》中说:“庭中有三松,抚而
近代西方学术史与研究方法的传入使得中国的历史学研究突破了传统的大陆史观,开始认识到中华文明的传承除了农耕文明外,游牧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兴衰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自大一统的秦朝建立之后,中华文明已经从中原开始向草原和海洋扩张,东南沿海的文明进程在与农耕文明的交互影响中缓慢发展。经历两次人口迁移和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后,江、浙、闽、粤等东南沿海区域的海洋经济发展呈加速趋势,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文化与社会形态则构
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  2017年5月,同济大学将迎来建校110周年。  110年来,同济大学秉承“同舟共济”精神,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振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篇文章反映的是110年历史中一个小小的侧面——当年同济师生为上海“小三线”建设所作出的努力。  /壹/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恶化。面对可能出现的战争威胁
由中国作家协会组织出版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是一项重大的国家出版工程。目前,已经首批推出10部名人传记。由散文作家王充闾先生撰写的《逍遥游·庄子传》是这项浩大工程中率先出版的第一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样板之作。  严谨治学,高度负责  作为“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充闾先生幼年接受过系统的国学教育,文史功底扎实,学养深厚。他的散文作品,特别是历史文化散文,向来以渊深、博雅、厚重享誉于
1949年,新旧鼎革,尘埃落定,这一年不仅成为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转折之年,对于很多创造与书写历史的人来说,同样是他们生命与生活的转折点。而这种历史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巨大变幻,对于某些人来说,头几年就已经初现端倪,比如沈从文。  壹  张新颖先生在他的著作《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中开宗明义,认定沈从文生活与生命的转折点是在1948年,是有依据的。  1948年11月,北京大学的“方向社
在一次百度的统计大会上,李彦宏首次提出互联网思维,遗憾的是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多人关注。此后,随着业界如火如荼的实践,加之媒体的热炒,互联网思维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对于互联网,我们都知道,可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显然,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逐步深入社会、经济、思维等诸多层面。伴随着各种互联网新技术的涌现,分享、协作、民主、普惠、平等、自由等思想不断被放
韩愈(768年-824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其逝后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苏轼最是推崇韩愈,说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韩愈一生,最要让人一提的是,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还有就是,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迎佛骨被贬至潮州,于是
在王安石散文作为经典得以传播的过程中,有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它直接影响着清代文人士子对王安石散文的态度,这种力量便是康雍乾时期帝王对王安石文的推荐。与明朝相比,清代康雍乾时期对文化统治的力度更大,无论是维护统治的文字狱,还是帝王亲自主持诗文整理工作都指引和规范了清代文人士子的文章创作,其中,以皇帝“钦定”“御选”文章的方式,将所选文章作为文人士大夫学习文章的教科书,这种方式对文人的创作影响很大。清
时间过得真快,《田田上学记》(刊于《小说界》2013年第5期)的写作已经是七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我的女儿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现在她已经上初二了。  文章写出后放了一段时间,投寄一家刊物不中,后发给当时主持《小说界》的谢锦老师,很快收到回复,说很喜欢,会很快刊出。之后谢锦告诉我,文章发表后反响很不错。  确实有不少朋友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文章的喜欢。不是我的文章写得多么好,而是文章所反映的问题,和我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