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拓展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支撑。我们需要顺势而为,更新观念、确立客观数据推动教学新思维,积极主动提升思政课教师数据技术能力,勇于探索大数据技术与思政课改革着力点,深挖大数据价值,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关键词】大数据;思政课;教学改革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而且变革了人们的思维和社会环境。有人这样评价大数据时代: “人类处在不断的发展中,但即便是 现代社会飞速的发展中,人们也必须依赖局部数据 和片面数据、抽样数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机会,在很多领域与很深入的层次获取和利用完整数据、全面数据和系统数据,透彻的分析现实的规律,获得从前无法获得的知识,发现更多的商机”。[1]大数据正在进入教育的方方面面,并将对这个世界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2]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行动发展纲要》中曾指出:“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3]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应顺势而为、主动研究、积极探索,挖掘大数据价值为我所用。
一、高校传统思政课教学亟需改革
(一)凭借主观经验的课前准备,“供”与“需”不匹配
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当前,思政课教师在课前都会耗费大量精力研读教材、查阅文献、关注热点、探讨教法……使出浑身解数、竭尽全力为大学生解疑释惑,以期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有学者针对高校思政课传统课堂的上课效果做过调查,有48.94%的学生认为课堂效果一般,有31.9%的学生认为上课具有很强的被动性,有59.5%的学生表示上思政课只是为了修学分。[4]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课堂满意度很低。思政课教师一片冰心付之东流,我们需要反思原因何在?在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准备中, 教师沿袭远古教学范式,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凭借个人教学经验和主观推断来判断大学生的学习诉求,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决策,包括教学内容的详略、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应用、讨论话题的筛选等等。显然,传统教学注重教学系统的要求和教师的教学决策,理论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得到了保证,但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或者说利益却被忽视。当教师所解的疑、所释的惑不是大学生所需,“供需”不匹配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大学生满意度不高是应有之义。
(二)理论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教”与“学”难相长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较强,教师主要通过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给学生传道授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单纯的理论灌输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理论性、系统性较强,教师容易掌控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单一的理论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抽象的理论和被动的学习状态导致教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口干舌燥,学生在教室里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情形时有发生,显然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预期和教学目的。近年来,思政课教师为了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验,结合社会热点采取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一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改变了以往教师“自弹自唱”的局面,但教学进度自然会受到影响,教学任务如何完成?二是,目前国内思政课基本是大班教学,囿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参与讨论的人数以及深度大打折扣,师生交流不充分。无论是哪种情形,都难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注重知识体系的课后考核,“信”与“行”未覆盖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不仅是“知”,更重要的是“信”和“行”。[5]思政课本质上是世界观及价值观的教育[6],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解决认知问题,学生课后自还需自觉理解消化吸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达到“信”;然后外化指导自己的实践,化为“行”。换句话说,课后的内化吸收和外化实践是思政课学习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传统的思政课考核方式,无论开卷,还是闭卷,就其结果来看都是注重理论知识体系的一次性终结考核。只要学生在考试前花点儿功夫突击一下,就能取得理想成绩。“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一方面不能真实反馈教学效果,以考促教的作用无法发挥,不利于教学的改进;另一方面临时抱佛脚的学习常态,助长了学生投机取巧之恶习,慢慢养成对思政课的怠慢之心,导致思政课逐步被边缘化。因此,越来越多的思政课教师认识到过程性考核的重要性,积极探索过程性考核的比例及构成。有些院校通过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督促学生的课堂学习,有学院校丰富过程性考核的内容,不仅有笔试,还有考勤、作业、讨论、口试、课外实践等等, 而且日趋多样化。经过优化后的过程性考核对思政课教学确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依然存在些许问题。对于丰满的过程性考核对任课教师来说能否落到实处[7],这个问题暂时搁置一旁,我们重点看看考核覆盖面。传统的过程考核不管有几个构成部分,总体而言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核,依然只能覆盖“知”的范畴,无法覆盖异常重要的 “信”和“行”的考核,显然与教学目的相背离。思政课高分低能、高分无德的现象时有发生,无疑应证了未覆盖对内化吸收、外化实践的考核方式的弊端。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
(一)确立客观数据推动教学新思维
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模式。大数据时代,思政课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思维,理性地认识和运用大数据,确立客观数据推动教学新思维,实现数据驱动教学创新。大数据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全景画像”,能够把大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甚至行為等进行数据化和可视化呈现。大数据技术优势能够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新时代全面、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提供可靠保障。我们在数据推动教学思维方式指导下探索思政课教学,以积极的姿态接受来自大数据的洞察,做出合乎理性的改革决策与行动。我们通过客观数据而不是主观经验去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充分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和期待”,判断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以生为本”推动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数据技术能力
《大数据时代》描述到:“数据就像一个神奇的钻石矿,当它的首要价值被发掘后仍能不断给予。”[8]挖掘“钻石矿”,利用其蕴含的巨大价值,关键在人才。利用大数据技术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质,而且需要具备大数据技术能力,包括数据开发、数据挖掘、数据甄别、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等多种能力。现有的思政课教师缺乏与大数据处理相关的知识背景,要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培训,以提升他们对大数据处理和运用的能力。建议高校为思政课教师数据技术能力提升搭建平台,针对思政课教师开展大数据技术应用培训。通过培训,增强教师的数据意识、提升数据敏感度、数据分析能力、数据洞察能力和数据应用能力,促进教师深度挖掘教学规律,促进教学改革,适应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发展的新要求。
(三)探索大数据技术与思政课改革着力点
过去,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想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思想动态、行为方式等比较困难。随着全社会启动终端的普及、云技术服务的发展、分析技术的突破,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根据动态信息数据库,可以全面清晰地为大学生画像,呈现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关注社会热点等,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1.凭借数据驱动设计教学方案,实现“供需”平衡
在高校互联网已经普及,大学生现有的学习、生活、交友、消费等都离不开网络。进入大数据时代,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完全可以详细记录大学生的所有相关数据,包括大学生学生的饮食消费、图书借阅、学习成绩、社团组织的参与情况以及学生的住宿等显性的数据信息,也包括大学生自身无法感知的无数隐性的信息资源。思政课教师通过收集、汇总和分析这些数据,了解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知晓大学生在意识形态、思想观念、道德行为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计划、设计教学内容,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思政课教师通过收集、汇总和分析这些数据,熟悉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采用起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思政课教师通过收集、汇总和分析这些数据,洞察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方式、关注焦点以及其他相关项,总结出正面或负面的案例用于课堂教学,引起大学生共鸣。总而言之,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知识盲点和学习诉求,凭借客观数据驱动设计教学方案,解学生之所疑,释学生之所惑,实现“供需”平衡,提高学生对思政课满意度。
2.利用平台全体参与课堂讨论,实现“教学”相长
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的灌输、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注重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无疑有效的课堂讨论是实现这一目标重要途径之一。大数据时代带来了全新的时空概念,教师与学生i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同时互相进行交流,实现交流的自由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利用网络搭建一个交流平台,比如微助教、励志君等,然后根据理论知识需要抛出大家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供所有人(包括老师和每一个学生)同时在线参与讨论。大数据优势在于可以同时将所有人的看法和观点逐一显现出来,每个人都有表达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同一个问题视角不同、理解不一、观点自然不一样。通过交流,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能够互相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角;通过交流,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在观点碰撞中解开彼此的疑团;通过交流,同学、师生发现新的共同难题,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在交流思想、分享观点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自主权得到尊重,老师的指引作用得以发挥,彼此互相启发,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3.借助大数据落实一体化考核,实现“知行”统一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政课教学终极目的在于将基本理论知识(知),与内化为信念(信)、外化为行为(行)结合起来,做到“知信行”相统一。教学目的决定了构建“知信行”一体化考核的必要性。近年来,有高校把“知信行”一体化的考核理念贯穿于思政课考核当中,其中关于“知”的考核部分很容易操作,关于“信”和“行”的考核凭借教师的力量很难逐一落实,因而考核的公平性难以维系。大数据的追踪性为我们创造了机会。在数字技术条件下,大学生的活动踪迹被一一记录下来。大学生不管是打电话、刷微博、看微信,还是阅读图书、浏览网页等都在不间断地更新着自己的数据,从而形成个人数据链。利用大数据优势,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为每一个学生“全景”画像,准确测量和呈現大学生的认知、思想、情感甚至行为,落实“知信行”是立体考核,实现“知行”统一。
基金项目:此文系湖北工业大学校级教研项目大数据时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校201508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涂子沛.大数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7.
[2]维克尔·迈克-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M].赵中建、张燕南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8.
[3]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EB/OL].[2015-09-05](2016-06-0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05/content_10137.htm.
[4]毛晨蕾,浅析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评价[J].领导科学论坛,2017(19):81-82.
[5]周宁,重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对策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8),123-124.
[6]廖启云,赵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39-41.
[7]参阅周宁,重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对策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8),123-124.
[8]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恩·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36.
【关键词】大数据;思政课;教学改革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而且变革了人们的思维和社会环境。有人这样评价大数据时代: “人类处在不断的发展中,但即便是 现代社会飞速的发展中,人们也必须依赖局部数据 和片面数据、抽样数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机会,在很多领域与很深入的层次获取和利用完整数据、全面数据和系统数据,透彻的分析现实的规律,获得从前无法获得的知识,发现更多的商机”。[1]大数据正在进入教育的方方面面,并将对这个世界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2]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行动发展纲要》中曾指出:“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3]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应顺势而为、主动研究、积极探索,挖掘大数据价值为我所用。
一、高校传统思政课教学亟需改革
(一)凭借主观经验的课前准备,“供”与“需”不匹配
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当前,思政课教师在课前都会耗费大量精力研读教材、查阅文献、关注热点、探讨教法……使出浑身解数、竭尽全力为大学生解疑释惑,以期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有学者针对高校思政课传统课堂的上课效果做过调查,有48.94%的学生认为课堂效果一般,有31.9%的学生认为上课具有很强的被动性,有59.5%的学生表示上思政课只是为了修学分。[4]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课堂满意度很低。思政课教师一片冰心付之东流,我们需要反思原因何在?在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准备中, 教师沿袭远古教学范式,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凭借个人教学经验和主观推断来判断大学生的学习诉求,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决策,包括教学内容的详略、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应用、讨论话题的筛选等等。显然,传统教学注重教学系统的要求和教师的教学决策,理论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得到了保证,但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或者说利益却被忽视。当教师所解的疑、所释的惑不是大学生所需,“供需”不匹配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大学生满意度不高是应有之义。
(二)理论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教”与“学”难相长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较强,教师主要通过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给学生传道授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单纯的理论灌输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理论性、系统性较强,教师容易掌控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单一的理论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抽象的理论和被动的学习状态导致教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口干舌燥,学生在教室里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情形时有发生,显然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预期和教学目的。近年来,思政课教师为了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验,结合社会热点采取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一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改变了以往教师“自弹自唱”的局面,但教学进度自然会受到影响,教学任务如何完成?二是,目前国内思政课基本是大班教学,囿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参与讨论的人数以及深度大打折扣,师生交流不充分。无论是哪种情形,都难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注重知识体系的课后考核,“信”与“行”未覆盖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不仅是“知”,更重要的是“信”和“行”。[5]思政课本质上是世界观及价值观的教育[6],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解决认知问题,学生课后自还需自觉理解消化吸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达到“信”;然后外化指导自己的实践,化为“行”。换句话说,课后的内化吸收和外化实践是思政课学习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传统的思政课考核方式,无论开卷,还是闭卷,就其结果来看都是注重理论知识体系的一次性终结考核。只要学生在考试前花点儿功夫突击一下,就能取得理想成绩。“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一方面不能真实反馈教学效果,以考促教的作用无法发挥,不利于教学的改进;另一方面临时抱佛脚的学习常态,助长了学生投机取巧之恶习,慢慢养成对思政课的怠慢之心,导致思政课逐步被边缘化。因此,越来越多的思政课教师认识到过程性考核的重要性,积极探索过程性考核的比例及构成。有些院校通过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督促学生的课堂学习,有学院校丰富过程性考核的内容,不仅有笔试,还有考勤、作业、讨论、口试、课外实践等等, 而且日趋多样化。经过优化后的过程性考核对思政课教学确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依然存在些许问题。对于丰满的过程性考核对任课教师来说能否落到实处[7],这个问题暂时搁置一旁,我们重点看看考核覆盖面。传统的过程考核不管有几个构成部分,总体而言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核,依然只能覆盖“知”的范畴,无法覆盖异常重要的 “信”和“行”的考核,显然与教学目的相背离。思政课高分低能、高分无德的现象时有发生,无疑应证了未覆盖对内化吸收、外化实践的考核方式的弊端。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
(一)确立客观数据推动教学新思维
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模式。大数据时代,思政课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思维,理性地认识和运用大数据,确立客观数据推动教学新思维,实现数据驱动教学创新。大数据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全景画像”,能够把大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甚至行為等进行数据化和可视化呈现。大数据技术优势能够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新时代全面、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提供可靠保障。我们在数据推动教学思维方式指导下探索思政课教学,以积极的姿态接受来自大数据的洞察,做出合乎理性的改革决策与行动。我们通过客观数据而不是主观经验去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充分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和期待”,判断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以生为本”推动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数据技术能力
《大数据时代》描述到:“数据就像一个神奇的钻石矿,当它的首要价值被发掘后仍能不断给予。”[8]挖掘“钻石矿”,利用其蕴含的巨大价值,关键在人才。利用大数据技术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质,而且需要具备大数据技术能力,包括数据开发、数据挖掘、数据甄别、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等多种能力。现有的思政课教师缺乏与大数据处理相关的知识背景,要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培训,以提升他们对大数据处理和运用的能力。建议高校为思政课教师数据技术能力提升搭建平台,针对思政课教师开展大数据技术应用培训。通过培训,增强教师的数据意识、提升数据敏感度、数据分析能力、数据洞察能力和数据应用能力,促进教师深度挖掘教学规律,促进教学改革,适应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发展的新要求。
(三)探索大数据技术与思政课改革着力点
过去,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想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思想动态、行为方式等比较困难。随着全社会启动终端的普及、云技术服务的发展、分析技术的突破,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根据动态信息数据库,可以全面清晰地为大学生画像,呈现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关注社会热点等,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1.凭借数据驱动设计教学方案,实现“供需”平衡
在高校互联网已经普及,大学生现有的学习、生活、交友、消费等都离不开网络。进入大数据时代,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完全可以详细记录大学生的所有相关数据,包括大学生学生的饮食消费、图书借阅、学习成绩、社团组织的参与情况以及学生的住宿等显性的数据信息,也包括大学生自身无法感知的无数隐性的信息资源。思政课教师通过收集、汇总和分析这些数据,了解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知晓大学生在意识形态、思想观念、道德行为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计划、设计教学内容,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思政课教师通过收集、汇总和分析这些数据,熟悉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采用起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思政课教师通过收集、汇总和分析这些数据,洞察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方式、关注焦点以及其他相关项,总结出正面或负面的案例用于课堂教学,引起大学生共鸣。总而言之,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知识盲点和学习诉求,凭借客观数据驱动设计教学方案,解学生之所疑,释学生之所惑,实现“供需”平衡,提高学生对思政课满意度。
2.利用平台全体参与课堂讨论,实现“教学”相长
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的灌输、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注重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无疑有效的课堂讨论是实现这一目标重要途径之一。大数据时代带来了全新的时空概念,教师与学生i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同时互相进行交流,实现交流的自由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利用网络搭建一个交流平台,比如微助教、励志君等,然后根据理论知识需要抛出大家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供所有人(包括老师和每一个学生)同时在线参与讨论。大数据优势在于可以同时将所有人的看法和观点逐一显现出来,每个人都有表达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同一个问题视角不同、理解不一、观点自然不一样。通过交流,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能够互相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角;通过交流,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在观点碰撞中解开彼此的疑团;通过交流,同学、师生发现新的共同难题,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在交流思想、分享观点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自主权得到尊重,老师的指引作用得以发挥,彼此互相启发,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3.借助大数据落实一体化考核,实现“知行”统一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政课教学终极目的在于将基本理论知识(知),与内化为信念(信)、外化为行为(行)结合起来,做到“知信行”相统一。教学目的决定了构建“知信行”一体化考核的必要性。近年来,有高校把“知信行”一体化的考核理念贯穿于思政课考核当中,其中关于“知”的考核部分很容易操作,关于“信”和“行”的考核凭借教师的力量很难逐一落实,因而考核的公平性难以维系。大数据的追踪性为我们创造了机会。在数字技术条件下,大学生的活动踪迹被一一记录下来。大学生不管是打电话、刷微博、看微信,还是阅读图书、浏览网页等都在不间断地更新着自己的数据,从而形成个人数据链。利用大数据优势,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为每一个学生“全景”画像,准确测量和呈現大学生的认知、思想、情感甚至行为,落实“知信行”是立体考核,实现“知行”统一。
基金项目:此文系湖北工业大学校级教研项目大数据时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校201508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涂子沛.大数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7.
[2]维克尔·迈克-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M].赵中建、张燕南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8.
[3]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EB/OL].[2015-09-05](2016-06-0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05/content_10137.htm.
[4]毛晨蕾,浅析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评价[J].领导科学论坛,2017(19):81-82.
[5]周宁,重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对策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8),123-124.
[6]廖启云,赵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39-41.
[7]参阅周宁,重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对策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8),123-124.
[8]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恩·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