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化教学手段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方法,本研究借助蓝墨云班课平台,开发《电子商务基础》课程包,结合实践教学,撰写移动学习教学设计,为相关课程教师提供移动学习的依据,通过探索移动学习分别从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学习方式、专业建设以及相关学科的影响进行总结。
关键词:移动学习,电子商务,云班课
1、研究意义与价值
“互联网+教育”的兴起,使学生和教师都需要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的需求,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本研究自研究以来把实践维度和研究维度综合,既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实践者。
1.1 直面中职生课堂学习中的现实问题
中职生存在的问题既具有突出性又具有普遍性。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学习方式过于单一,由于从小接受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的理念,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足,丧失了创造、探索能力,影响今后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其二对手机的自控能力较弱,导致课前只有老师要求收取手机后,上课的注意力才会相对集中,而对手机的使用仅局限于娱乐和沟通;其三在以往的学习生涯中,对团队合作的能力要求不高,导致与他人协作能力差,课堂期间不愿意与教师配合,课堂气氛比较低沉。
1.2 致力于移动学习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以非正式学习理论、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境脉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为理论支撑,在学习的时间、地点、环境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而本研究所涉及的移动学习技术支撑、学习资源等问题又对这些理论做到了补充和拓展性支持。
1.3 达成移动学习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是课程开发。一方面可以减轻任课教师的备课量,另一方面使任課老师明白课程包中所有资料、活动的使用方法。
二是推广应用。移动学习的应用需要推广到更多的课程,疏导课堂教师对学生使用手机这一问题的解决途径。同时为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设计,翻转课堂的使用效果,提供现实的依据,为移动学习理论增加实际的应用案例。
1.4 研究实现的借鉴意义
本研究仅以《电子商务基础》为例,开发移动学习课程包的开发流程、课程包中适用的活动等都是今后开发电子商务专业其他课程的依据,提升专业建设。同时对学科性,整体性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2、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设计
2.1 研究目标
通过在“蓝墨云班课”平台开发《电子商务基础》课程包,撰写移动学习教学设计,使该课程评价指标多元化,推动学习方式转变,顾及本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形成积极正确的教育导向,带动学校专业建设、课堂教学等多方面的改革。
2.2 研究内容
1)设计并开发基于蓝墨云班课平台的《电子商务基础》移动学习内容和资源。
2)探索基于云课堂的移动学习有效途径和方法。
3)形成基于云课堂的移动学习模式和优秀教学案例。
3、研究过程、方法、阶段性成果
3.1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实施情况。利用知网等平台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出版《电子商务基础》教材,初步架构《电子商务基础》移动学习课程包项目框架思维导图。
2)开发阶段实施情况。根据课程包的项目框架思维导图,完成第一次的开发。课程包涉及教学资料、课堂任务、随堂测试、课堂互动活动。
3)应用阶段实施情况。对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相关课程班级进行第一次实践。在实践后对存在不足的地方进行课程包第二次调整。
4)调研阶段实施情况。进行第二次实践教学研究,并进行调研,对课程包进行第三次调整,并扩展到高职课堂使用。
5)整理阶段实施情况。根据第三次修订后的移动学习课程包,撰写《电子商务基础》移动教学设计案例集。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别使用了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
3.3 阶段性成果
1)开发课程资源。一是理论先行,二是梳理知识点,三是多元化开发课程。开发后的课程包任课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班级情况,选择相应的资源和活动。
2)探索移动学习模式。首先要反复提炼,其次要总结升华,最后要测试效果。修改后的移动学习课程包如要落到实处,还需总结成教学设计供任课教师参考。一方面可以减轻任课教师的备课量,另一方面使任课老师明白课程包中所有资料、活动的使用方法。
3)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研究研究的实施促使教师更加注重学习和思考,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教科研活动,不断开阔眼界,将研究和教科研活动中学到的、感悟到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到良性发展。
4)提高教学实效性。一是改变传统的电子商务讲授的教学模式,强调中职学生协作学习能力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二是通过云班课实现在线的协作活动,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使每个学生因地制宜,施展特长,使教师更熟悉学生,学生更多交流,师生和生生关系更为紧密,从而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三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增强自信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和态度。
5)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和有效帮助。本研究通过开展公开课、推广课程包到高职教学中的应用、各类课程尝试移动学习的使用,使更多的教师认识到移动学习以及它的优势、方法。
4、研究结论
4.1 为移动学习的意义和理论价值进行探索
在我国对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见,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有些研究已经存在滞后性。为此,研究组成员通过初步研讨分析出移动学习的四个内涵。 一是移动学习具有实用性。移动学习是一种采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的途径,学生通过手机获得信息、传送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和已用信息。直观的、视觉性强的课堂学习资料,如视频、图片等学生的吸收性更好,对教学的“情境”与“效果”影响更大,这是开发移动学习资源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是移动学习是有效的教学。教学的有效性是使用移动端手机的开展课堂活动的根本。教学是按照一定的教学设计方法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这就要求移动信息化的教育资源要落到实处,通过案例的分析收集与调查访谈,在内容建设和呈现方式上加强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结合,及时调整移动教学资源的有效性。
三是移动学习的策略选择。学习策略是评价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移动学习的策略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方法策略,要引导教师有效率的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是学生采用有效行动的策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保障。移动学习策略也是能够推动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改革。
四是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移动学习打破了时间空间,利用手机端将虚拟与现实,课上与课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实践价值。
4.2 为变革课堂教学提供实践理论
一是课堂资源的整合。传统的课堂多半由设计课堂教学的教师一人掌握,即使在资源分享后,也会存在遗漏或者不能全面。而移动学习将课堂教学资源上传至同一平台,每个教师对资源进行互补,选择内容也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需求随时调整,使移动教学资源真正实现系统性和共享性。
二是课堂形式的互动。中职生的课堂虽然会增加很多游戏、活动的互动,但是教师每次在实施过程中的前期准备精力巨大,不能做到节节如此。移动学习平台通过手机端辅助课堂测试、调查问卷、头脑风暴、分组合作等方式不仅可以做到每堂课都与学生互动,还能减轻教师的备课量,根据学生需求及时调整课堂活动。
三是教学评价的变革。移动学习对每堂课的教学评价,仅需1-2分钟问卷即可完成,学生的反馈通过数据分析直观表达,帮助教師下节课随时调整教学。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也可以通过蓝墨云班课进行过程化的评价,不再单纯的仅依靠学生有没有做作业来确定他平时的学习。丰富、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上进性。
4.3 移动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首先从被动到主动。传统的中职课堂以灌输为主,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让学生主动挖掘知识,移动学习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学生在课前需要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习资料,完成课前测试;课中教师通过知识点也可以实时推送资源给学生,辅助学生完成课堂活动;课后学生作业均通过平台提交,教师还可以进行一对一的点评。未观看资料和参与活动的学生,平台也会在全班实时显示,教师也能一目了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其次从文字到媒体。中职信息化教师的变革多数仅是使用了投影仪、音箱等方式,主要学习辅助材料依然是文字型的教材。移动学习资源库中,通过手机载体,可以将丰富的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资源录入其中,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学习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知识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
4.4 课程包的开发推动专业建设特色发展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课程建设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开发是课程建设的一个主要方面,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使课程内容更具有特色,并能形成规模效应。
推动一、规范课程标准。课程包中包含移动学习教学设计,其中对课程性质、学情分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课程教学策略与方法、课程评价方式、课程实施进度计划等内容都进行了说明,从事该课程的多名任课老师通过教学设计中的规范要求,从宏观统一教学过程。
推动二、推进学风建设。学风的好坏对中职学生就业具有很大的影响,在校期间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是主要问题。移动学习的模式以学生习惯操作的手机入手,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理解手机还具备学习功能,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动性。因为合作性的设计比较多,同时对商科学生的协作能力、团队能力也具有显著的提升。
推动三、拓宽实训机会。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训需要依托于电脑完成,而有时在实训教室不够,或者不需要全程使用计算机的课程中,可以通过手机完成实训操作。使学生从原本单一的从书本了解向自我体验尝试转变,同时解决了计算机不足、操作限制过多等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4.5 移动学习对其他学科教学改革产生影响
本研究以《电子商务基础》为载体,由一门课的探索引领到电子商务专业的全部课程。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充分利用好手机端开展创设新型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形成动态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模式,最终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这对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成长也提出新的要求。
一个专业的影响会延伸至更多的专业,从试点的专业建设中提炼经验,加强移动学习的实践研讨和交流,可推动更多的专业教学变革,也为学校及地区提供实践依据。
5、反思与展望
5.1 《电子商务基础》课程包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课程包的开发不仅停留在资源整合,更需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为了满足学生需求,使课程包更加完善,更具有特色性,前沿性和系统性,需要不定期的对课程包进行优化,而优化的课程包资源和活动也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2 有待构建教师间有效的共享交流、专业指导机制,提升整体教师水平。
研究组教师均为一线任课教师,并非学术专家,在繁重教学的同时开展研究,教学水平具有差异性,实践的移动学习课堂也有所不同,甚至有的课程资源处于不用的浪费状态。而移动学习的应用研究也不应局限于研究组,好的效果更应该推广给更多的教师,进一步发挥本研究的辐射作用。
5.3 通过系列推广改善中职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和学习主动性
本研究是依赖移动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电子商务基础》课程的先行实践和改革示范,转变现有中职生被动的学习氛围,为中职课堂注入活力,重塑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教师的终身学习理念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华,李晶,张建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李菁.移动学习设计[M].北京: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2015.
[3]周源,余静.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及评价标准和实现途径[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30-33.
[4]房雨林.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有效性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9):72-76.
关键词:移动学习,电子商务,云班课
1、研究意义与价值
“互联网+教育”的兴起,使学生和教师都需要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的需求,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本研究自研究以来把实践维度和研究维度综合,既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实践者。
1.1 直面中职生课堂学习中的现实问题
中职生存在的问题既具有突出性又具有普遍性。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学习方式过于单一,由于从小接受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的理念,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足,丧失了创造、探索能力,影响今后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其二对手机的自控能力较弱,导致课前只有老师要求收取手机后,上课的注意力才会相对集中,而对手机的使用仅局限于娱乐和沟通;其三在以往的学习生涯中,对团队合作的能力要求不高,导致与他人协作能力差,课堂期间不愿意与教师配合,课堂气氛比较低沉。
1.2 致力于移动学习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以非正式学习理论、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境脉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为理论支撑,在学习的时间、地点、环境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而本研究所涉及的移动学习技术支撑、学习资源等问题又对这些理论做到了补充和拓展性支持。
1.3 达成移动学习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是课程开发。一方面可以减轻任课教师的备课量,另一方面使任課老师明白课程包中所有资料、活动的使用方法。
二是推广应用。移动学习的应用需要推广到更多的课程,疏导课堂教师对学生使用手机这一问题的解决途径。同时为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设计,翻转课堂的使用效果,提供现实的依据,为移动学习理论增加实际的应用案例。
1.4 研究实现的借鉴意义
本研究仅以《电子商务基础》为例,开发移动学习课程包的开发流程、课程包中适用的活动等都是今后开发电子商务专业其他课程的依据,提升专业建设。同时对学科性,整体性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2、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设计
2.1 研究目标
通过在“蓝墨云班课”平台开发《电子商务基础》课程包,撰写移动学习教学设计,使该课程评价指标多元化,推动学习方式转变,顾及本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形成积极正确的教育导向,带动学校专业建设、课堂教学等多方面的改革。
2.2 研究内容
1)设计并开发基于蓝墨云班课平台的《电子商务基础》移动学习内容和资源。
2)探索基于云课堂的移动学习有效途径和方法。
3)形成基于云课堂的移动学习模式和优秀教学案例。
3、研究过程、方法、阶段性成果
3.1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实施情况。利用知网等平台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出版《电子商务基础》教材,初步架构《电子商务基础》移动学习课程包项目框架思维导图。
2)开发阶段实施情况。根据课程包的项目框架思维导图,完成第一次的开发。课程包涉及教学资料、课堂任务、随堂测试、课堂互动活动。
3)应用阶段实施情况。对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相关课程班级进行第一次实践。在实践后对存在不足的地方进行课程包第二次调整。
4)调研阶段实施情况。进行第二次实践教学研究,并进行调研,对课程包进行第三次调整,并扩展到高职课堂使用。
5)整理阶段实施情况。根据第三次修订后的移动学习课程包,撰写《电子商务基础》移动教学设计案例集。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别使用了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
3.3 阶段性成果
1)开发课程资源。一是理论先行,二是梳理知识点,三是多元化开发课程。开发后的课程包任课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班级情况,选择相应的资源和活动。
2)探索移动学习模式。首先要反复提炼,其次要总结升华,最后要测试效果。修改后的移动学习课程包如要落到实处,还需总结成教学设计供任课教师参考。一方面可以减轻任课教师的备课量,另一方面使任课老师明白课程包中所有资料、活动的使用方法。
3)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研究研究的实施促使教师更加注重学习和思考,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教科研活动,不断开阔眼界,将研究和教科研活动中学到的、感悟到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到良性发展。
4)提高教学实效性。一是改变传统的电子商务讲授的教学模式,强调中职学生协作学习能力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二是通过云班课实现在线的协作活动,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使每个学生因地制宜,施展特长,使教师更熟悉学生,学生更多交流,师生和生生关系更为紧密,从而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三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增强自信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和态度。
5)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和有效帮助。本研究通过开展公开课、推广课程包到高职教学中的应用、各类课程尝试移动学习的使用,使更多的教师认识到移动学习以及它的优势、方法。
4、研究结论
4.1 为移动学习的意义和理论价值进行探索
在我国对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见,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有些研究已经存在滞后性。为此,研究组成员通过初步研讨分析出移动学习的四个内涵。 一是移动学习具有实用性。移动学习是一种采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的途径,学生通过手机获得信息、传送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和已用信息。直观的、视觉性强的课堂学习资料,如视频、图片等学生的吸收性更好,对教学的“情境”与“效果”影响更大,这是开发移动学习资源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是移动学习是有效的教学。教学的有效性是使用移动端手机的开展课堂活动的根本。教学是按照一定的教学设计方法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这就要求移动信息化的教育资源要落到实处,通过案例的分析收集与调查访谈,在内容建设和呈现方式上加强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结合,及时调整移动教学资源的有效性。
三是移动学习的策略选择。学习策略是评价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移动学习的策略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方法策略,要引导教师有效率的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是学生采用有效行动的策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保障。移动学习策略也是能够推动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改革。
四是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移动学习打破了时间空间,利用手机端将虚拟与现实,课上与课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实践价值。
4.2 为变革课堂教学提供实践理论
一是课堂资源的整合。传统的课堂多半由设计课堂教学的教师一人掌握,即使在资源分享后,也会存在遗漏或者不能全面。而移动学习将课堂教学资源上传至同一平台,每个教师对资源进行互补,选择内容也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需求随时调整,使移动教学资源真正实现系统性和共享性。
二是课堂形式的互动。中职生的课堂虽然会增加很多游戏、活动的互动,但是教师每次在实施过程中的前期准备精力巨大,不能做到节节如此。移动学习平台通过手机端辅助课堂测试、调查问卷、头脑风暴、分组合作等方式不仅可以做到每堂课都与学生互动,还能减轻教师的备课量,根据学生需求及时调整课堂活动。
三是教学评价的变革。移动学习对每堂课的教学评价,仅需1-2分钟问卷即可完成,学生的反馈通过数据分析直观表达,帮助教師下节课随时调整教学。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也可以通过蓝墨云班课进行过程化的评价,不再单纯的仅依靠学生有没有做作业来确定他平时的学习。丰富、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上进性。
4.3 移动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首先从被动到主动。传统的中职课堂以灌输为主,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让学生主动挖掘知识,移动学习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学生在课前需要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习资料,完成课前测试;课中教师通过知识点也可以实时推送资源给学生,辅助学生完成课堂活动;课后学生作业均通过平台提交,教师还可以进行一对一的点评。未观看资料和参与活动的学生,平台也会在全班实时显示,教师也能一目了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其次从文字到媒体。中职信息化教师的变革多数仅是使用了投影仪、音箱等方式,主要学习辅助材料依然是文字型的教材。移动学习资源库中,通过手机载体,可以将丰富的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资源录入其中,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学习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知识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
4.4 课程包的开发推动专业建设特色发展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课程建设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开发是课程建设的一个主要方面,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使课程内容更具有特色,并能形成规模效应。
推动一、规范课程标准。课程包中包含移动学习教学设计,其中对课程性质、学情分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课程教学策略与方法、课程评价方式、课程实施进度计划等内容都进行了说明,从事该课程的多名任课老师通过教学设计中的规范要求,从宏观统一教学过程。
推动二、推进学风建设。学风的好坏对中职学生就业具有很大的影响,在校期间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是主要问题。移动学习的模式以学生习惯操作的手机入手,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理解手机还具备学习功能,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动性。因为合作性的设计比较多,同时对商科学生的协作能力、团队能力也具有显著的提升。
推动三、拓宽实训机会。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训需要依托于电脑完成,而有时在实训教室不够,或者不需要全程使用计算机的课程中,可以通过手机完成实训操作。使学生从原本单一的从书本了解向自我体验尝试转变,同时解决了计算机不足、操作限制过多等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4.5 移动学习对其他学科教学改革产生影响
本研究以《电子商务基础》为载体,由一门课的探索引领到电子商务专业的全部课程。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充分利用好手机端开展创设新型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形成动态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模式,最终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这对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成长也提出新的要求。
一个专业的影响会延伸至更多的专业,从试点的专业建设中提炼经验,加强移动学习的实践研讨和交流,可推动更多的专业教学变革,也为学校及地区提供实践依据。
5、反思与展望
5.1 《电子商务基础》课程包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课程包的开发不仅停留在资源整合,更需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为了满足学生需求,使课程包更加完善,更具有特色性,前沿性和系统性,需要不定期的对课程包进行优化,而优化的课程包资源和活动也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2 有待构建教师间有效的共享交流、专业指导机制,提升整体教师水平。
研究组教师均为一线任课教师,并非学术专家,在繁重教学的同时开展研究,教学水平具有差异性,实践的移动学习课堂也有所不同,甚至有的课程资源处于不用的浪费状态。而移动学习的应用研究也不应局限于研究组,好的效果更应该推广给更多的教师,进一步发挥本研究的辐射作用。
5.3 通过系列推广改善中职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和学习主动性
本研究是依赖移动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电子商务基础》课程的先行实践和改革示范,转变现有中职生被动的学习氛围,为中职课堂注入活力,重塑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教师的终身学习理念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华,李晶,张建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李菁.移动学习设计[M].北京: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2015.
[3]周源,余静.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及评价标准和实现途径[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30-33.
[4]房雨林.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有效性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9):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