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哨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s0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春天里玩得最开心的,还是做柳哨、吹柳哨。
  要说制作柳哨的方法也确实不太复杂。揪住一根柔软的柳条,用力一拽,它便乖乖地被从树上弄下来。但并不是每次都能轻而易举地制作成功。制作柳哨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把枝干从外皮中抽拉出来,用力大了,皮儿便拧裂了,白费力;用力小了,又拧不活,抽不出细小的杆来。因此,我们对這一关都十分注意,拧动的时候特别谨慎。皮拧活动后,然后用小刀在枝条的活动段用力一割,将未拧动的一段柳梢切除掉,最后,再用牙齿咬住枝条的根部,用手指捏紧上端,用力一拉,枝条的皮与杆便“分家”了。此时,用指甲在柳哨的上部那层薄薄的外皮掐一下,一段绿皮露出来后,柳哨也就制作成了。
  将略带苦甜味的柳哨衔在嘴上,腮帮子胀得鼓鼓的,欢快的柳哨便在柳树林里响了起来。柳哨声吸引了一大群孩子,他们也都加入了吹柳哨的行列之中。顿时,大柳哨的声音浑厚、高亢,小柳哨的声音清亮、宛转。那哨声此起彼伏,堤岸上、柳林里响成了一片,那音乐的气势绝不亚于夏夜河湾里传来的蛙鸣声。那个时刻,我们肚里的饥饿感全都抛之脑后了,所有的快乐都从那圆圆的柳哨孔中传递出来,林中的小鸟也仿佛要同我们凑热闹,它们时而落在树梢,时而又盘旋于柳林上空,歌喉也仿佛比往日更甜润了。
  直到现在,那清亮的柳哨声还常常在梦中欢快地响起。
其他文献
豆瓣酱  还没有封冻,婆婆会把黄豆放在锅里煮熟。煮熟后的豆粒放在一个泥盆子里发酵,不几天煮熟的豆粒会吐出一些粘丝,豆粒慢慢地变颜色。时间不长,豆粒全部变黑,婆婆说可以放到太阳底下晾晒了。这时我会联想到蠕动的蚕宝宝,仿佛这些黑黑的豆粒也会动,要不怎么会吐丝呢?  天气还是温和的,虽没有秋天的凉爽,但是最适合晾晒东西。我帮婆婆把发酵好的豆粒晒在东屋顶上,婆婆早在屋顶铺好一大块尼龙袋子,豆粒倒入时,黏糊
期刊
“轴”是我们北方人的方言,就是死心眼的意思。今天我说的陈轴子,此人早已作古,我在他手下干了十多年,算领教了他那个“轴”劲,但“轴”得有时让人舒心,让人钦佩。  1977年我在留府中学毕业后,被招聘到景县后留名府公社(现在是乡政府)当半脱产协助员,主要协助办公室陈主任工作,写写汇报材料。我报到时,有几个熟人背地里告诉我:“小徐,你可小心点,陈主任这人不好伺候。”刚一进办公室,只见一位50多岁的老同志
期刊
窗外的雨下得愈来愈大,寒冷的西北风裹着雨滴摔到车玻璃上啪啪作响。  天阴沉着脸,天地间灰蒙蒙的,路两边的树蜷缩着身体在寒风里瑟瑟发抖,路上的行人和车辆很少,偶有一辆车从旁边驶过,伴随飞溅雨水声音的远去,天地间又恢复了安静。  我们要去一个叫史集的地方进行农户基本情况调查,接待我们的是一位中年村干部,叫韩雷光。简单地寒暄后,他自我介绍说他是村委委员兼任三个村民小组的组长。我们也简单地介绍了我们一行人
期刊
唠叨的“唠”,字面意思就是嘴在操劳,说起来没完没了;“叨”似乎就是俗语“刀子嘴,豆腐心”。词性似乎略带贬义,但的确又是礼赞母亲不可或缺的褒义词,是厚德载物的伟大母亲的代名词。  小时候,奶奶、外婆唠叨父母、叔叔、舅舅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而母亲对我们子女的唠叨仍在继续:“少喝酒,不打牌,少熬夜。酒喝多了乱性,还影响身体,万一酒驾危险万分,打牌既伤神又得罪人伤感情。”她还津津乐道地推介她的养生之道。是
期刊
在秋天静谧的大地上散步,你便有了新奇的发现:一只挥着羽翼的蝴蝶跌落残花上,翅膀扇动得越来越慢,最后僵硬地停止颤动,似卷曲的叶片耗尽最后的生机;一枚小如豌豆的红果悬挂于枝丫,它闪着暗淡的光泽,在树荫巨大的阴影下,呈现细小的安静。  一片飘摇的叶被纤草轻轻托住,一种温暖的依偎让你瞬间感动,一个身影静止在草地上,那是你的影子。它瘦小纤弱,但依旧蓬勃有力,那是你躺在泥土上的依恋,是灵魂对秋天的真实的感觉。
期刊
初中毕业那年,我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必须要找份工作贴补家用。  那时候,各个单位都裁员,要是哪里有一个招工的机会,就要和几十人去争。我只能在小地方找,也许是爸爸妈妈的在天之灵保佑了我,后来,我被一家很小的灯具商店录用了。爸妈去世之后,我一直和姥姥相依为命,这几年姥姥的身体越发的不好,这次听说我找到了工作,姥姥哭了。  我工作得很卖力,努力地记下所有灯具的名称、价格、功能等等,老板还算满意,不到半个
期刊
我有生以来的第一张照片,是这样的窘态:口中含着娘的乳头,一只手护着另一个,一脸生怕别人抢去的表情。两只眼直直地盯着娘的面孔。娘低着头迎合着我的目光,脸上荡漾着只有娘才有的慈祥。  对幼小的我来说,在人人都为养家糊口奔波的年代,岁月的甘甜首先是从“口”中感受到的。有一次我捏着一块鸡蛋饼,在胡同口和娘邂逅,当举目第一次读娘时,忽然有了这样的奇想——  我的娘为何是她?而不是她?  我说的她,是我的大娘
期刊
中秋节这天,我老早就赶到爸爸那里。  一进屋,就看见爸爸正站在桌子前,一手拿着妈妈的遗像,一手攥着洁白的毛巾,正在颤颤巍巍地擦着,眼睛里密密麻麻的血丝,已经滴落到几盘刚刚摆好的水果上。霎时,我的心好像被一只蜜蜂深深地蜇了一下,疼得潸然泪下。  我赶紧走过去,把爸爸慢慢扶到床边坐下。然后小心翼翼地接过妈妈的遗像,端端正正地放到桌子中间。还没等我转过身来,爸爸就大声地对我说:“你再去拿几块月饼,放到你
期刊
前几天,老父亲来电话,告诉我乡里正在撤村并村,老家所在的胜利村已正式并入西来村。老父亲在胜利村当村长和村支书近三十年,话语里充满了对老村的不舍与留恋,也流露出对撤村的不满。我嘴里附和并安慰着父亲,内心却被一种莫名的欣慰冲击着。  我当自己是西来人,其实这是一个朦朦胧胧并不清晰的意识,甚至是一个潜在的愿望,它深埋在心底,这些年来我居然一直漠视它的存在。  西来,我们习惯称西来庵。南宋时期,万里长江在
期刊
我的童年,是在长春郊区农村度过的。  每当夜幕降临,那盏煤油灯就摆放在鍋台上,冒出金黄色的火焰,照着奶奶做晚饭忙碌的身影,像皮影戏一样生动有趣。我坐在灶前烧火,一边欣赏,一边遐想,觉得油灯跳动的火焰无比神奇。  吃晚饭的时候,一家人围着那盏煤油灯周围,饭菜虽然清淡简单,但我们却吃得津津有味。灯捻“吱吱”地烧烤着,飘着一股淡淡的香味。一阵风吹过来,大人们不约而同地伸出手掌护住那跳跃的火苗。  晚饭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