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的“要”与“不要”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ng6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作业设计与布置的好坏切实影响着学生知识掌握的深浅、思维能力发展的高低。我们要有打破传统的作业观念的勇气,作业数量上,要适量适度,不要“随意加码”;作业内容上,要分层设计,不要“单一重复”;作业形式上,要丰富多元,不要“照本宣科”;作业评价上,要因人而异,不要“简单粗暴”。
  关键词:作业;数量;内容;形式;评价
  作业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加深理解,熟练题型,提升技能。如何合理设计与布置高质量的小学数学作业,减轻教与学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让学生爱上数学和作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思考。
  一、作业数量:要适量适度,不要“随意加码”
  很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缺乏对学生完成作业时间的把握,高估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作业布置抱着越多越好的想法,期望学生能在“题海”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但事实证明,作业越多,学生对待作业越敷衍,完成的质量越差。繁多的作业让学生负担过重,容易使其对学习产生抗拒心理。对教师来说,作业多,批改量就多,讲评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其难易程度布置适量、适度的作业。比如,《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课的作业,教师布置题目时可选择不同的计算类型,如乘数末位有0的、乘数中间有0的、一次进位的、连续进位的……要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布置,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考查教学难点的作业,避免安排重复、低效、繁重的作业,坚持“以质取胜”。
  二、作业内容:要分层设计,不要“单一重复”
  我们一直在研究课堂,倡导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却忽视了学生作业的个性化,无论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学生作业内容单一、重复,“一份作业全班用”。这样“一刀切”的做法容易导致学有余力的学生原地踏步,基础薄弱的学生无从下手。我们需要在作业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上下功夫。
  (一)分年段,尊重學生心理特点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教师设计与布置作业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同年级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
  对低年级学生,多布置一些口头、趣味性、实践性的作业,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完《认识元、角、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到超市购物,完成实践性作业;教学完《厘米和米》后,可以布置动手量一量的作业,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物品的长度,加深对1厘米和1米的感受。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相结合,适当增加些难度,补充探究型、运用型作业,更有助于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如《圆》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圆的特征、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还可以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了解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懂得利用圆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哪些实际问题等。
  (二)分学生,基于学生学习水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有能走五步的,能走三步的,也有只能走一步的。作业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思维层次去设计与布置。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让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获得成长与进步。
  比如,教学完《圆柱与圆锥》后,对于学有余力(能走五步)的学生可以布置挑战型的作业:根据圆柱与圆锥的学习做数学小研究,以图文的形式展示出来。对于基础较为薄弱(只能走一步)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圆柱与圆锥的基础特征及计算公式,打好基础。对于水平中等(能走三步)的学生,应引领他们在“走三步”的基础上,尝试“走四步”——对圆柱与圆锥的表面积、体积推导公式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完成相关的变式练习或题组训练。
  (三)分内容,依据数学知识类别
  作业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课堂类型、知识类型来设计,不同的数学知识内容与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如计算类的教学,需要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概念教学,需要学生理解概念,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或规律;解决问题类的教学,则要求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到关键信息,合理分析题意,掌握解题方法。不同课型的作业设计与布置应该因课而异。同时,还要关注所学内容属于新授课还是练习课,两者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比如,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概念课时,新授的概念需要学生理解并学会应用,教师可以布置口头作业,请学生向同伴或家长说说乘法分配律的内涵;结合书面作业,尝试完成一些计算或解决一些问题,感受乘法分配律给学习与生活带来的便利。再如,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复习课时,教师布置的作业不应是各个课时的简单累加,而应设计基础练习、变式练习、题组练习,让学生能根据作业巩固旧知,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作业形式:要丰富多元,不要“照本宣科”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如果把全部的兴趣放在结果上,那么,工作就变成了苦役。”学习也是如此,作业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巩固知识、获得结果,简单、重复、繁重的作业会让学生觉得作业是一种“苦役”。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应该改变形式,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元的数学学习中巩固技能,加深理解,感悟数学之美。
  (一)从课后练习到课前预习
  教师可以尝试将课后作业提到课前,通过课前作业促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通过完成课前作业,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自己的知识盲点,也可以丰富课堂学习资源,从而促进数学学习能力与思维的提升,发展核心素养。
  比如,教学《年、月、日》一课前,请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查阅资料等形式收集关于年、月、日的相关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年历,尝试自己制作年历,在完成课前作业的同时获得知识,增强学习兴趣。又如,教学《圆柱与圆锥》一课前,请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制作圆柱与圆锥?将针对圆柱与圆锥特征的练习作业前置,使学生在课前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熟悉圆柱与圆锥的构成与特点,在做中学、学中做。   (二)从单一训练到多元呈现
  书面练习不是作业的唯一形式,游戏类、操作类、实践类、探究类等都可以是作业的多元表现。我们应努力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在数学作业中感受数学之美,享受数学之乐。
  比如,教学《千米和米》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认识了米和千米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将1米、1千米并与之前所学的分米、厘米、毫米进行比较的活动性作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1米、1千米有多长。
  (三)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学生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提供练习,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其实,我们不仅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可以把布置作业的主动权也适度“下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水平和能力参与到作业设计中,真正“吃得饱,吃得好”。
  作业的选择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哪些题目值得做,并说出判断理由,有道理的可以采纳学生的建议。同时,给予学生改题、编题的机会,由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知识的重难点对作业中一道题或几道题进行变式或创编,自主设计个性化作业题,教师给予相应指导。选题、改题、编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练习,学生参与作业的选择、设计,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这样的过程,不仅可以丰富作业的练习形式,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作业评价:要因人而异,不要“简单粗暴”
  作业评价是反馈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的作业评价以教师批改为主,大部分教师以简单的对错来评价学生作业的质量;作业反馈也以教师讲评为主,单一、缺乏人文关怀的评价机制与小学阶段学生期待受到表扬、展现自我的心理特征不符,学生很难对作业产生兴趣,甚至还会产生厌烦或敷衍心理。
  我们应根据学生年龄设计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批改方式和作業评价,如设计多样的批改符号或有趣的图案,以较为轻松诙谐的形式表现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也可以针对班级实际情况开展各类作业“大比拼”,设计“免做券”“作业优惠券”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评价与激励方式,从“流水线”操作到“精细化”操作,因人而异,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其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作业设计与布置的好坏切实影响学生知识掌握的深浅、思维能力发展的高低。如何让学生在作业中巩固知识、提升技能、发展思维,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与思考。教师要有打破传统作业观念,冲破原有作业内容、形式、评价方式桎梏的勇气,不断尝试、不断改进,切实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让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摘 要】深度学习是教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路径。基于数学史实施深度学习,可以结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史的四种方式,更多地指向意义与动机,更多地进行知识间勾连,更多地突出思考过程,更多地进行探索再创造。  【关键词】深度学习;数学史;策略  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
【摘 要】基于相关数学史料的研究,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的教学按照“长方形→正方形→四边形”的探究顺序进行重构。实践证明,在研究史料以及重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储存和教学方法得到了丰富,教学中知识链的呈现更加和谐,学生探究的趣味性增强了。史料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成为教学实施的有力支撑。  【关键词】数学史;长方形;正方形;微视频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中知识的
【摘 要】数学史是人类发展的结晶,从“依据数学发生发展的过程学习数学”这一角度来讲,它也是数学教学的指南。教师在教学时,应努力从价值取向、内容取向、方法取向上对数学史料进行辩证取舍,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数学史;价值取向;内容取向;方法取向  数学史可以看作是人类的一部奋斗史,是数学发展的结晶。正因为有前人不断的探索与研究,才有如今简约的数学概念、公式、
在推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除了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外,教师有必要安排好阅读任务,设计出理想的作业.整本书阅读作业设计,应关注趣味性,促进学生的目标达成,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乃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学生形成微粒观和变化观的重要载体。但教学中往往重实验情境,忽视生活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实验演示多,学生动手少;强调概念及“四步法”,忽视“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特质。教师可采取问题导向策略,通过真实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事实进行分析推理、抽象概括,促进学生思维从宏观向微观转变,切实培养化学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高品质内涵式发展是当前高中教育的关键。浙江省镇海中学从高品质内涵式发展的价值定位、历史方位出发,对普通高中的高品质内涵式发展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
实施科学本质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但现行关于科学本质的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笼统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策略浅表化等
数学教学承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通过学习任务的开放设计、学习作品的精心选择、数学史料的恰当使用、研讨问题的有效提出,鼓励学生在交
“单元统整”是将多个文本及相关内容视作一个整体,其中既有纵向比较,又有文本间各类元素的横向比较.树立“整合”意识,整合选文“子目标”,构建单元教学目标;整合单元内容,
将知识的历史发展顺序、教材的知识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这样“三序”融合,是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所在.结合“圆的认识”教学案例,以学习路径为主线,梳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