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深度融合的教学路径探究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Thin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科融合教学有利于避免“学科壁垒”,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文章以“双师型”学科融合课“蜀道难·山地的形成”为例,通过学习视角、培养目标、评价手段的融合尝试,探索常态课下学科融合教学的有效路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视角,提高学生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学科融合;综合视角;双师型
  学科融合教学有利于避免“学科壁垒”,帮助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方法和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综合视角,提高学生解决复杂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现有的学科融合教学从融合内容来看,大多以某一学科为主导,融入与其教学内容关联或互通的知识、方法、技能作为辅助;从融合方式来看,大多为运用教学素材创设情境,迁移学习方法开拓思维;从教学形式来看,大多以项目式学习、话题式学习等活动类课程为主。此種形态下的融合教学难以突破学科本位,其知识融合的广度、视角融合的宽度、思维融合的深度均有一定局限性[1]。学科融合教学实践中,如何立足学生解决问题综合视角的形成,实现常态课下多学科学习视角、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及评价手段的融合,就像李白笔下的《蜀道难》。“双师型”学科融合课《蜀道难·山地的形成》共两课时,由语文和地理两位教师共同执教,轮番上阵。通过学习视角、培养目标、评价手段的有效融合,在规定课时内顺利完成了语文学科《蜀道难》及地理学科“山地的形成”两部分内容的教学任务。在常态课下多学科的深度融合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蜀道”。
  一、寻踪探秘,找准学科知识融合点,破解学习视角融合之“难”
  学习视角的融合是学科融合教学的出发点。跨学科视角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整合跨学科教学资源,建构立体、科学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运用多学科思维方式,形成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形成广阔的学习视野,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2]。因此,学科融合教学中,首先应明确学科融合的根本取向,找准学科知识融合点,形成需要共同解决的核心问题,围绕核心问题,运用不同学科视角设置问题链引导教学,实现学习视角的融合。
  《蜀道难》作为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选入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诗人李白运用奇特瑰伟的想象,夸张渲染的表达,近乎完美地描写出了蜀道的雄峻险奇。从语文学习视角来看,应通过对诗歌的品鉴,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声韵之美,体会诗人诗歌创作背后的情感。在常规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因缺少对这种夸张、想象背后真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即缺乏对“蜀道”的真实地理状况及“蜀道难”客观地理成因的了解,因而对诗歌意境的体验、感受不深。“蜀道难”的地理成因,与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山地的形成”部分紧密相关。“山地的形成”是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难在概念、名词涉及较多且抽象,难在“山地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地理过程。从地理学习视角来看,需用具体的地理事物作为研究对象,用时空视角去动态、全面地观察认识。因此,本节课学习视角的融合点就在于对蜀道“难”的表征和成因的不同学科解读,通过诗歌鉴赏与地理探究的完美融合,让学生在对文字的感性认识中,探究地理成因之理,学会从不同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表1)。
  二、赏文析理,立足学科特色教学方式,破解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融合之“难”
  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融合是学科融合教学的助推器。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学生通过学科融合学习,有利于把多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合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学科融合教学中,应立足学科特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合理整合教学方式,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融合[3]。
  “蜀道难·山地的形成”一课中,《蜀道难》的学习围绕“赏文”,运用诵读、评析、品鉴、写作等语文特色教学手段,体现对“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两大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山地的形成”的学习围绕“析理”,通过观察、归纳、分析、运用等地理特色教学手段,体现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两大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双师型”的教学设置下,两位教师轮番执教,教学环节丝丝相扣,使学生游走在语文学科和地理学科之间,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声中,探寻“蜀道难”的地理之因,认识地球神秘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沧海桑田”“雄峻险奇”。在“噫吁嚱,危乎高哉”的吟哦声后,了解人类活动给“蜀道”带来的影响和变化。还原了李白雄奇想象和浪漫表达背后那个真实、客观的地理世界。最终落脚于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执着追求(表2)。
  三、谈古论今,依托多元开放式问题,破解评价手段融合之“难”
  评价手段的融合是学科融合教学的落脚点。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价值的过程。学科融合教学中,合理设计评价标准,有利于提升学科视角的融合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情反馈的准确度,促进学生学科综合视角的形成及运用综合视角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4]。
  “蜀道难·山地的形成”一课,立足学科综合视角的形成及运用,在“谈古”“论今”两个环节中,通过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调动多学科知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认识事物和多形式表达观点(表3)。
  (文中课例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都附属中学陈卓猛、周勤玲老师提供)
  参考文献:
  [1] 苏海民,高杨,孙朋.新时代地理科学专业多学科融合教学实现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4(03):125-128.
  [2] 李勤艳,彭蕾.古诗词与地理课堂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研究[J].地理教学,2020(07):49-52.
  [3] 孙旭.地理教学中的融合教育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01):47-48 54.
  [4] 尤金洁.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的高中立体阅读设计——以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融合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01):33-36.
其他文献
摘 要:以宜宾市第六中学为例,选择高一学生为样本,对其进行新高考认识、选考地理意愿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新高考“自主选考”模式下,学生对新高考的认识度、自身学习能力、地理教师教学方法、高校招生政策、家长选考建议等是影响新高考地理选考的主要因素。为此,文章提出学生理性科学选考、地理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学校更新教学理念、高校完善招生政策、家长与社会主动配合等应对新高考的选考策略。  关键词:新高考;地
摘 要:从2020年秋季新学年开始,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新教材的试用,对各版本教材进行比较研究,汲取不同版本的长处并整合各版本的资源,有利于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更好地服务于新教材的教学。文章以必修第一册“地球的演化历史与圈层结构”为例,对各版本教材的栏目体系及体例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对核心内容进行整合与梳理,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关键词:地球演化历史;地球圈层结构;比较;教学建议  202
摘 要:各学科核心素养确定之后,在高考命题实践中,核心素养测评成为地理试题立意之本。文章选取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Ⅱ卷第37题,从选材与呈现、继承与创新、设问与立意及价值与功能四个维度进行评析,进一步揭示高考地理试题的特质,促进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积极迎接新课改和新高考。  关键词:高考地理试题;地理核心素养;特质  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以来,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进一步明确,基础教
摘 要:文章以“认识区域”为例,以昆明呈贡区为背景,以地域文化为突破口,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空间—区域”的维度探究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评析区域开发利用状况,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相应的学科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关键词: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教学课例  一、主题由来  课题为鲁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节内容 “认识区域”“区域的特征”,这也是本节内容的
作业批改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了解和检查学生学习的重要窗口,是教师教学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通过作业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做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然而,我们很多英语教师平常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的布置与打分、测验考试等,却很少花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的作业批语上。翻开学生的作业本,看到的多是简单的对、错符号或分数、等级,几乎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和批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一种最为精细的精神活动。”教育学生的许许多多的细小之事,表面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有的却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成为孩子生命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如何加强细节的教育    1 关心学生,深入了解情况。课余经常到学生宿舍坐坐,到教室走走,常和学生谈谈心,了解一些具体情况。学生各自的爱好、生活方式、说话的语气等等都有所不同,教师掌握这些实际情况,就为因材施教、加强细节教育打下基础。
[摘要]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八年级的分化现象往往十分突出,尤其是在农村中学,直接影响着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发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农村中学学生在初中阶段获得较好的成绩。  [关键词] 英语学习
摘 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达成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最有效的办法,也是落实学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课堂教学与乡土案例结合,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乡土情怀,促使学生产生对家乡生活的荣誉感与自豪感,以更好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乡土案例;高中地理;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地质
摘 要:文章构建了“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并结合课例,阐述了该模式的特点和运行机制:教师智慧“主导”,凸显学生“主体”;选取真实地理情境,促进自主探究;问题导向教学,实现深度学习;五育并举,螺旋式上升。  关键词:真实地理情境;问题导向;五育并举  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是地理课程改革的要求。以构建基于真实地理情境和问题导向的课堂为目标,
中学“文科综合”,这个反映中国社会学科变化的最末端的感知器,正在传递和记录着中国政治文化点点滴滴的嬗变,其中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就是它直接有力的导向标。这一变化我们可从《考试大纲》的变化中得到一些领会,比如考纲将“中国共产党是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调整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将“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调整为“一五计划的完成”,将“资源问题”修改为“人类对陆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等,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