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柴窑

来源 :理财·收藏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CADC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柴窑的问题,也是陶瓷界老生常谈的话题,本刊在2014年曾经做过《揭开柴窑神秘的面纱》系列报道,2017年本刊第五期的卷首语中再次刊发《柴窑爱你不容易》,备受陶瓷界和读者的关注。柴窑因至今未见到考证的实物,未发现窑址,仅在《格古要论》《清秘藏》《五杂俎》等书中有所记载,因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如照目前多数陶瓷学者意见,基本上已经否定其存在,且以“钧窑”取而代之,原五大名窑“柴、汝、官、哥、定”后来改为“汝、官、哥、定、钧”。
  至于所谓“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質是数百年后文人杜撰,源于传说,毫无根据可言,对其解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近年来,国内国外各地关于柴窑的研究会众多,特别是国内几个北宋著名窑址所在地。为能证明柴窑就出自本地,不惜动用大量财力、人力为其造势,扩大影响,展示相关疑似柴窑的器物或标本,出版一些柴窑书籍,印证相关论据、论证及疑似标本,部分柴窑书籍、研究成果论据充足、观点明确、标本完美,让考古界与收藏界无所适从,或兴奋之至。各研究会之间应该摈弃地域偏见,加强联系,相互沟通信息为柴窑的研究与发展献计献策。至于广大陶瓷爱好者把柴窑作为一项课题来研究,并非坏事,作为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应广大柴窑爱好者与读者强烈要求,本期将用大量篇幅刊登部分学者对柴窑的研究文章,仅供参考。
其他文献
带钩为用于钩束腰带的器物,通常由钩首、钩身、钩钮组成。带钩质地有金、银、铜、铁、玉等,玉带钩为其中较为珍贵的一种。玉带钩造型优美,材质温润,玲珑别致,兼具审美价值。  玉带钩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时期,这一时期玉带钩外形呈扁平长方体,一端为弯钩形,一端有一个纵向穿带圆孔,较为原始。战国至西汉时期是玉带钩的兴盛期。战国玉带钩颈短身厚长钩大钮,常见有兽头、龙头、马头、牛头、鸭头,轮廓大多没有五官,以有纹饰
期刊
香炉起源于何时,至今未有明确的定论。宋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云:“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  “焚香沐浴”,是奉天敬神、祭祀祖宗的一种最普通也是最重要的方式。袅袅香烟、氤氲香气可以令人心醉神迷將祈祷者的请愿带往缥缈的上苍
期刊
北宋佚名摹顾恺之的作品《洛神赋图》,是“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前盛行的文学形式,体现了文脉发展的内在相连。  此图中绘有人物、山水、龙鱼、车马、神物,并在画面中穿插小楷书赋文。作品人物描绘细致生动,衣纹秀逸,山石以勾染为主,树木多夹叶,稍加点染,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绘画的艺术特点。南宋初藏于内府,明代经叶钶、项元汴等递藏,清初经王铎、梁清标递藏,后入内府,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
期刊
砚台,亦称“砚”,与笔、墨、纸合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之起源甚早,据考古资料可知,早在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等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中,已经发现了砚的雏形——石砚磨盘,之后陶砚、铜砚、瓦砚、漆砚、磁砚等相继出现。  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文人墨客云集,故而笔墨纸砚的需求旺盛,制砚业亦迅速发展起来。这一时期人们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石砚成为主流,其中用端石、歙石、洮河
期刊
陶瓷是横贯中国历史的一个文化符号,是中国历代匠人们的匠心之作。汝瓷作为中国历史上艺术浪潮中的一朵奇葩,引领了一场始于唐,盛于宋,影响深远的艺术革命。而这份全新的审美观念既与汝瓷独特的烧制技艺有关,又与宋代的人文精神有关,更与宋代主流的极简主义有关。  汝瓷全新的审美观念  什么是振兴汝瓷文化发展及创新的有效途径?在对宋代汝瓷研究和剖析过程中,通过多年来汝瓷烧制的经验,结合当下社会主流美学观念和宋代
期刊
2017年7月20日,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当代瓷器捐赠收藏仪式。作品《玉钧玺》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  作品《玉鈞玺》由中国钧瓷工艺大师王现锋潜心多年创作而成,整体造型端庄大气,威武雄壮,钧玺上部一只瑞兽稳稳端坐,翘首远望,壮美中祈福归,盼财到;下部则别具匠心地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灵兽镇守,稳若泰山之气顿显,寓意增祥瑞,聚福来,基业万年永固!  作品《
期刊
清代中期的书坛受董其昌的影响很大,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都以“董书”为宗法,对其倍加推崇、偏爱,因而整个清朝前中期的书法多以“董书”为主。但仍有很多学者则是向宋、唐、晋的大师们取法,将传统帖学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善书的人众多,其中翁方纲、刘墉、成亲王、铁保四人书法享誉大江南北,时称“翁、刘、成、铁”。他们是清代中期盛世书风的代表,体现出当时帖派书家的实践水平和整个书坛的风气取向。  讲究“无一笔无出
期刊
钺是中国古代一种兵器,其最早可能起源于生产工具石斧。许慎《说文解字》曰:“钺,大斧也,一名天戉。”《尚书·顾命》曰:“钺、铖同兵类,脱胎斧。大者钺,小者铖。一人冕执钺,一人冠执铖。”钺从形态上看就是大斧,主要区别是斧刃相比钺较窄,钺刃宽大一些,呈弧形,似新月。  玉钺是择石之美者以玉而制成,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阶级社会即将产生的历史时刻。玉钺结合了美玉高贵的秉性和武器杀伐的气息,它更多的不是一种实用
期刊
山东省高密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历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世俗文化高度发展。一个县级市,却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其中一个就是凝聚着中华古朴民风的活化石——扑灰年画。  被誉为“中国一绝”的高密扑灰年画,制作工艺繁杂,题材众多。所谓扑灰,即根据预先构思好的题材,用柳枝或者豆茬烧成炭条起稿,画出大体轮廓,然后拿画纸在底稿上拓扑,一稿可得扑稿数张;同一张画稿便成了对称的两张,这完美的对称
期刊
人每天三分之一时间都在休息和睡眠,因此,枕便成为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生活用具。当代枕的材质和功能繁多,有保健枕、药用枕、首枕、腰枕、靠枕等,足见人们十分注重睡眠休息时枕的舒适性功能。与当代相比,古代枕的内涵更为丰富,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具有重要的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功能。  三彩枕,始烧于唐代,成熟于宋金辽时期,属低温铅釉陶枕,是陶瓷枕林之中的一朵奇葩。其明艳柔和的釉色、变化万千的造型和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