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中“声”与“情”

来源 :文化产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dy_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歌唱是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声情并茂是歌唱艺术的灵魂和核心,歌唱艺术以情感人是通过生动鲜明的音乐形象和美妙的声音来实现的。只有正确处理好“声“与”情“的关系,才能情思横溢,以情动人,叩击心扉,将人带入音乐美的境界,达到用美妙的声音伴着心灵歌唱的声乐艺术感人的目的。
  关键词:声;情;演唱;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2
  我国提出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作力,传播力,而形成的体系。它主要包裹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制度体系;二是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以人的精神。品格为核心的国民素质。文化软实力就是继承,培育和发展一种独特的民族精神和品格。三是包括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会展,动漫游戏,新媒体等可以产业化运营的文化企业。一方面是为了解决自身的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即使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和国际治理结构的重构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和谐世界的实现。本文主要探讨音乐中的“声”与“乐”,以及演唱中的“情”。
  每当我们听到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彭丽媛”等歌唱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受到心灵的冲击与震撼。都能感受歌唱家那心灵的激情和歌声所表达的悲壮与欢畅,哀伤与悠悦,沉重与轻快。让我领略到,在声乐表演中,“声”与“情”为统一的表现整体,声是情之“体”,情是声之“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断完善,以达到理想的演唱境界。白居易的《问杨琼》中有“古人唱歌皆唱情,今人唱歌唯唱情”的诗句,这充分反映了在我国唐代以前,人们已把声与情有机结合的完美演绎,看作唯一能最好演绎歌曲的手段和表现歌曲美的重要技巧。但伴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观也在悄悄的发生变化。由于审美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时代精神交融,在声乐表演中实践中,人们为做到“声情并茂”,构建声乐美学,积累了更为深厚的意蕴。
  一、声乐演唱中“声”的意义及作用
  (一)声乐表演中“声”的意义
  “声”,从表层意思来看,是物体震动时所产生的声波被人耳朵接受后形成的听觉感知,根据汉语的特点与表达习惯,“声”与“音”没有严格的区别,但是进入音乐系统领域后,艺术实践赋予了二者以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立内涵。“音”与“乐”结合为“音乐”,构成了对声音艺术的概括性名词,成了特有的艺术门类。而“声”与“乐”相结合所形成的“声乐”,则是仅限于人声的歌唱艺术。
  声乐作为一门艺术,必须挖掘和发挥人的声音所特有的美感,才能使这门艺术具备特有的审美价值。人声是声乐艺术表现最主要的源泉,其本身蕴涵着人类本身從生理到心理,从演唱到欣赏的协同反应,声音用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使艺术作品充满着生命力,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
  (二)声乐表演中“声”的重要作用
  声音是声乐表演发展之本,是歌唱者表现歌曲的重要工具和唯一手段,是赋予声乐审美的基本形式。它传递给听众的决不是音符和文字的音响演绎,而是人声这一天然乐器特有的品质内涵,在音乐与文学交融下使美感得到升华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声乐演唱中,“声”是为“情”服务的,是为“情”的目的而存在的。“声”可视为歌唱艺术的工具,但又不仅仅是工具,因为美好的声音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表情性和很强的美感作用。“声”不是孤立的,它与“情”互为主从,互相依赖又互相影响。“声”是歌的载体,是“情”的翅膀,赖以飞得更高更远。
  我们在演唱一首作品时,运用什么样的声音才能符合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这是值得研究和设计的问题。作为歌唱者有了美妙的声音外,能驾驭各种声音和音色变化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面对一首进行曲时要选用雄壮的声音,面对一首圆舞曲时应是明亮、华丽、轻巧的声音,面对一首摇篮曲时则需要用柔和甜蜜的声音等等。这里对声音也要有一个想象的过程,如对一首抒情轻柔的曲子时,可以把声音设想为“轻柔的纱巾在微风中飘洒”“树叶轻轻落在地上”这样的声音控制上;又如唱一首柔美而又轻巧的歌曲时,又可把声音比喻为“透明的露珠”、 “春夜的雨滴”等等。总之,我们要擅于调动人声的声音“库”中最恰当的声音,唱出歌曲内容所需要的听觉效果,贴切地表现作品。
  显然,声音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声音的技巧,谈不上演唱,更谈不上“情”的表现和创造;没有声音的技巧,就会像一个哑巴演话剧一样不可想象。但声音是传达语言思想的一种形式,声音技巧是为歌曲艺术内容服务的,声音技巧不是目的,越是声音技巧高,声音好,就越能为演唱内容服务,越能有演唱创造和表现情感物质的条件。如果一个歌唱者在演唱时,歌声既准确优美而又清晰自然,没有声音的负担,而能全神贯注在歌曲内容的情感表现上,可称为炉火纯青的技巧,这应该是声音技巧的真正内涵所在。
  二、声乐演唱中“情”的意义及作用
  (一)声乐演唱中“情”的意义
  所谓“情”,就是表演者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投入到音乐表演中去,才可能真实生动地传达与再现音乐中的情感内涵,使听众也能受到同样的感动。俗话说:“声为情役,腔为情役”,“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就是说,歌唱是根据歌词而发声的,根据情感而表达意思的。要做到“不唱无情之曲,不为无情之唱”,就必须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因此,深入挖掘词意,细致推敲作品,是表现思想感情的首要环节。
  “情”是声乐表演艺术的灵魂,是使歌唱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根源所在。声乐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就是要抒发情感,激发情感,交流情感,引发心灵共鸣。通过感情的纽带把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声乐艺术产生“潜移默化”的审美效应,从而达到艺术服务于人的功能。音乐本身是没有形象的,但通过词曲作者的精心创造,经过歌唱者的二度创作,表现了作者对待生活的真实心境,是一种较为丰满的心灵活动。   (二)声乐演唱中“情”的重要作用
  在声乐演唱中,我们要求歌唱者在舞台上的每一句唱词,都是其在特定环境中内心思想感情的流露或倾诉,歌唱者只有置身于角色之中,仔细揣摩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处境、心情,处处为角色“立言”,而“忘其为我”,将技巧与感情融为一体,才能赋予声乐艺术以较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声乐中的“情”,必须以声情体现词情和曲情。舞台上即使是一个“啊”音,也不是单纯的元音,而是一个具有不同含义的字或词。但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声乐学习者,尽管发声技术很好,声区也较统一,但声音中没有生活内容,也没有真正的热情,甚至矫揉造作,演唱起来因未能解悟曲情不能做到声情并茂而难以感人。单纯追求声音技巧,好像有了声音就有了一切,不要或不重视歌曲内容情感的理解和表现,也就失去了歌曲演唱的真正意义。俗话说,乐由情生。歌曲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同样是情之所生情之所至有感而发。古人云:“乐者发乎声,声者发乎情。”这说明声与情相偕而存在。如果歌声抽掉了“情”只剩下“声”就变成无的之矢,如断树老根,干枯的枯井,没有灵魂的行尸一样,不堪设想。
  “情”为声之本,因为“无形”的音乐蕴藏着多种能量,具有复合性效力。如劳动号子能带动集体一起来投入某种劳动,协调行动;校歌代表着学校精神风貌等,音乐以其情绪变化影响人们的精神活动,现在很多单位、企业以及社会团体都会有自己的歌曲,就是以其情感的傾向影响人的行为倾向,鼓舞人们奋发向上。在演唱一个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品的背景,融入背景渗透感情。歌曲的感情表现必须真实、准确。它要求我们做到歌唱的情感一定要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一致,不能脱离作曲家创作时赋予作品特定的思想内容。同时,准确真实的情感是感动观众的必备条件。歌唱者既要投入真实情感,又要调控有度。因此,歌唱者只有深入的理解歌曲,把握好歌曲内容,把对作品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艺术地表现出来,才能实现声乐审美的“共鸣”。
  声音可以带来感情的变化,优美、动听的声音使人心情舒畅、愉悦;凄惨、悲凉的声音使人悲伤、哀愁。同时感情对声音质量的影响也非常大,感情能把简单、枯燥的声音变得有血有肉,并赋予灵魂。试想一下,如果两者脱离,只有声音没有感情,就像没有线的项链,珍珠胡乱的摆在地上,撒成一片。而感情就是那根线,也只有把珍珠用线穿起来,才是一条完整的项链。而只有感情没有声音呢,表演者泣不成声或捧腹大笑,观众不知所云,更谈不上共鸣。总之,“情”是歌曲的内涵,是歌曲艺术美的精髓,同时也是歌唱艺术的动机于源泉,是歌唱表达的最终目的。
  三、声乐演唱中,如何体现声情并茂
  经过这些年的声乐学习与演唱。我发现,在声乐演唱中,要将声音与情感完美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声情并茂,还必须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作品词曲创作的背景和作者进行深入了解,同时把握作品风格;第二,对所要演唱的歌曲,要精心钻研,不仅要熟练地背出所有的曲调和歌词,更重要的是对歌曲的内容和主题思想要有深刻的理解,甚至对每一句话,每一段乐曲,每一个词都要专门研究;第三,要将感情分布在整个演唱过程中,从练声开始就要有音乐表现的欲望,在无词练声时,都要用一种平静、欣喜、幸福的感情去唱;第四,演唱者要具备一定的道德审美与文化修养;第五,要注意良好的台风培养;第六,声音技巧不可少。总之,无论演唱的是什么歌曲,演唱者都应该尽可能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具体环境中,这样会使你在表现上更加真实,也会给听者以身临其境之感。著名声乐理论家凯萨利对此有以下这样一段话:“如果歌者献出足够时间和思想来分析他的歌曲,并充分发挥他的现象力,他将对其结果感到愉快惊奇,如果他坚持下去,他将及时发展出一种敏锐的机能,从这中间他将能够即时进入与作家创作某特定作品时的、多少有相似的心理状态。”。③诚然,歌唱艺术是用歌声塑造艺术形象的,它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歌声的情感表现,歌唱必须以声传情,寓情于声,从而声情并茂。歌曲从产生,演唱到欣赏的过程,都是一种心理创造,是为了表现情感的。以己之心,去感人心,才能做到歌唱者与听众之间的心心相应,产生共鸣。
  四、结论
  总之,在歌唱艺术中,“声”与“情”不仅有着丰厚的美学内涵和表现技巧,而且从不同的表现领域都展现出特有的审美价值。完成声乐美的创造和鉴赏,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都是极其重要的。有声无情难以让人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有情无声则不能维系声乐艺术最基本的品质特征。“声”要美、要感人必须有“情”的支持,而掌握好科学的发声方法,再加上恰当的情感处理,才能真正做到“声情并茂”,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机的结合,才能构建成一个完美的声乐表演体系,这对于人们高尚情感的培养,思想品质及审美能力、声乐技巧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摘 要:文森特·威廉·梵高是西方后印象主义画家阵营中的杰出代表之一。通常情况人们联想到的是那个狂傲不羁且精神失常的艺术家形象。尤其在生命的最后三、四年里,他在创作上进入了黄金时代。晚期作品如《向日葵》、《夜间咖啡》、《星月夜》、《乌云笼罩的麦田》等都具有鲜明个人风格、撼动着许多人的心灵。本文将透过这幅曾吸引全球眼光的名画来看最真实的向日葵和更加真实的梵高画家。  关键字:梵高;向日葵;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好坏对于管理高校学生的工作影响很大,也关系到辅导员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构建和谐、融洽的辅导员与大学生关系意义深远,也是建设和谐校园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对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介绍,分析了影响高校辅导员与學生和谐关系构建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学生;关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六安市裕安区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土地流转实践与创新,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健康平稳有序发展。  关键词: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对策;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2  近年来,裕安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按
期刊
摘 要:随着媒体纷争时代格局和电视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传统天气预报播报中简单数字、图片及信息说明的形式已远不能满足观众的观赏要求,人们逐渐倾向于看到一个听觉和视觉都赏心悦目的高品质天气预报节目,这就需要对节目中的音乐、畫面进行艺术性修整,将背景音乐与视觉画面、特效等高度结合起来,提高天气预告节目的声画艺术。基于此,本文对声画艺术在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应用进行了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湖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现状着手,认真总结了活动的重要作用,鲜明的指出了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雅艺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2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由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等单位共同启动的,旨在引领青年学生提高审美修养,提升精神境界,满足青年学生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已
期刊
摘 要:农民、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直接影响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前提。本文首先分析了加强农民素质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关于提升农民素质的方法:整合资源,建立农村教育新体系;提高农民学法和用法的能力;加大资金支持;加强专业培训体系的建立;保障劳动力转移质量,注重人才培育与引进。  关键字:职业农民;素质;途径;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归纳性分析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范畴,然后简略探讨了实训课程之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德育素质,最后对于如何做好实训课学生管理工作与积极心理学的耦合做出了途径分析。  关键字:学生;企业专业实训课堂;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2  充分应用积极心理学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对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和质量,有着十分重要
期刊
摘 要:众所周知“咽音”的声音技巧主要用于美声唱法。现阶段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不断广泛深入,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适度吸呐和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一些长处。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民族声乐的表现力,而民族唱法在不失去民族固有特色的前提下,合理采用一些“咽音”技法,在音色审美方面给人以新颖别样的听觉享受。  关键词:民族声乐;“咽音”唱法;合理运用;  文章编号:1674-35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迅猛发展,网络文化逐步兴起,既给我们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社会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对于高职生的成长环境,网络文化的发展更是具有“双刃剑”的影响效应。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职生;双刃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2  互联网技术与社会文化生活的结合催生出的全新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已对我们国家的
期刊
摘 要:广东省政府在2010年制定出《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根据文化发展的趋势,再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政方针和目标。当前,在举国上下都全面推动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欠发达地區的基层文化馆(站)应该如何地定位与发展,这是个摆在各级政府部门面前的现实问题。为此,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加快欠发达地区城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为提升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