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虚假报道在消息源、传播主题、传播过程和制作手段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手段更加高明,让人莫辩真假,难以防范,这些的给新闻的真实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为了进化新闻市场,保持新闻的真实性,整治虚假报道是十分有必要的,任务艰巨和紧迫。而寻求一条合理的途径、一套有效的对策便成为整治工作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虚假报道 新闻 媒体 自律 监督
中图分类号:S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8-0391-02
一、虛假报道的特点
(一)报道内容变异性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虚假报道中出现了真假参差。近年出现的假新闻明显的手段要高明的多,完全造假的少了,更多的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让人莫辩真假。硬性假新闻(明显的新闻要素不全的假新闻)少了,而软性假新闻(是指那些有一定的新闻事实,五个W中有三至四个符合事实,有一两个存在问题的假新闻)越来越多。而这些软性的假新闻到了后来又发展成似是而非、甚至有着真切的新闻背景的“疑似新闻”。虚假报道在短短的几年间居然几变其身,令人难于防范。
(二)新闻载体广泛性
新闻载体广泛性体现在所涉及的领域上。以前假新闻以消息居多,而现在是消息、通信、言论,一应俱全。此外,内容也由过去的奇闻软事、花边消息,发展到涉及政治、文化、科技、体育、经济、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
(三)新闻形式多样性
虚假报道的媒体形式也具有多样性,它不仅普及报纸、期刊等纸质媒体,渗透进广播、电视、网络中。媒体类型统计表(表1)
根据表1的统计,虚假报道主要的传播来源还是传统媒体—报纸,这主要是报纸尤其是日报传播实效较快,相比之下期刊、周刊、月刊的实效都较慢;电视来源仅有两条,也是因为电视节目制作周期比较长;网络虽然制作时间短,实效最快,但由于技术手段,网络内容可即时修改、删除信息,所有很难直接取证,因此也仅有6条;广播新闻这种形式中一直没有假新闻出现,更是因为是视听一下而过,没有书面证据。
二、虚假报道的成因分析
(一)报道工作者素质
前的情况是新闻报道国内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虚假报道随处可见。职业道德的缺失是目前整个社会的现状,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新闻报道领域。现代传媒虽然进入了市场化运作,但对形成必要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思想准备没有充分,对传媒业的基本职业规范了解不透,实践中发生了许多涉及职业操守的问题。胡桂林指出,当前新闻职业道德水准下降,有其深刻复杂的历史社会原因。但从道德价值导向与社会道德的关系这一角度考察,明显地表现在新闻道德价值导向的失调。这一失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尚未建立起科学正确的新闻职业道德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二是缺乏科学有效的新闻职业道德价值导向运行机制。这就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为新闻工作者树立了远大崇高的职业道德理想,但一部分新闻工作者却存在者各种违背道德理想的道德观念;一方面,我们制定了高标准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但新闻工作中却出现了大量背离道德规范的行为,从而导致了虚假报道的产生。
(二)激烈的媒体竞争
目前,我国新闻媒介的市场竞争虽日趋激烈,经营上竞争手段趋同。运营策划的方法相似,营销手段雷同,缺乏独有的赢利模式。目前个报社的收入几乎全是广告收入,赢利模式单一。价格战成为新创刊报纸面世的“撒手锏”:1991年底,《成都商报》免费向市民寄送报纸并推出超低价广告,1995年10月12日,《现代快报》4开16版仅售1角钱,1999年《天府早报》、《四川青年报》免费向成都市民赠阅,2001年5月28日《京华时报》买报纸搭饮料并将批发价降低为2毛,2002年1月5日《武汉晨报》以“贺岁价”的名义仅卖1毛钱。目前,北京地铁的《信报》一直以免费的形式向读者派发。结果是“老牌报”与“新生报”相比,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媒介市场重新洗牌、竞争格局改变的情况就难以避免。在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及访谈节目、财经类新闻期刊等媒介的市场竞争中,上述两种情况也明显存在。
(二)媒体管理不善,处罚缺失
在我国,国内研究者对于虚假报道的成因和防范对策论述研究不少,但对虚假报道处罚的讨论却相对缺乏。在国内,报道虚假报道并未受到严厉的处罚,有的则是比了了之,尤其是在社会、娱乐、体育新闻领域,而在国外新闻界,一经发现记者便会身败名裂(表2)。
根据上表的统计,媒体对结果大多以更正和道歉为主,一般以自查为多,只有少部分媒体会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或是对相关记者进行严厉的处理。整体的处罚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杜绝虚假报道的解决建议
(一)建立健全媒介管理的法制体系
目前,我国新闻媒介的管理考方针政策和行政手段。新闻媒介的法律法规数量少,法规内容包括的方面很窄,法律效力等级较低,而且不完善、不配套、不协调,局里形成完备的法规体系有很大的差距,甚至不少领域还是法律法规的空白点。因此,新闻媒介管理要在法制化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建立健全完备的新闻媒介法律法规体系及依法管理的制度。依法管理的制度是指建立保证立法、执法、普法和法律监督统一的体制。系统立法是根本,严格执法是关键,普法教育是基础,法律监督是保证。
(二)建立完善媒介市场调控体系
媒介业的发展仅靠国家拨款、行政手段等远远不满足其资金需求。因而,在符合国家有关系法律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扩大融资渠道,为新闻媒介扩大在生产提供动力。报纸进入所谓厚报时代,版面调整、内容调整、信息更新等,广播电视频率、频道的调整、更新、整合等,也需有市场调控。市场通过受众阅读指标及收听、收视指标,反映出媒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优势媒介在市场上发展壮大,劣势媒介必将在市场竞争中调整、更新或整合到优势者那里。这已被当前的实践所证明。表现在新闻媒介市场有明确的竞争主体,即各级各类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有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有比较完善的市场法规;具备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有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规范优化媒介产业竞争体系
在国家政府管理部门的依法管理下,在统一、开放的新闻媒介市场乃至信息市场上,新闻媒介需参与公平、激烈的产业竞争中。这种产业竞争本身也可以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其实,它也是市场调控的一种。这种产业竞争必须在规范的市场上进行,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它是建立在完善的法制体系和成熟的市场体系上的。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国家,新闻媒介以及其他媒介和信息产业仍然不发达,甚至还处在兴起阶段,这时就一味地任其自然,放任自流,自由竞争,其结果必然是一场混战。
参考文献
[1] 传媒的四种理论[M].
[2] 新闻伦理的失范与对策[J].
[3] 我国电视媒体企业社会责任[J].
[4] 新环境下电视的社会责任和新闻观.
[5] 中国记者杂志.
[关键词]虚假报道 新闻 媒体 自律 监督
中图分类号:S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8-0391-02
一、虛假报道的特点
(一)报道内容变异性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虚假报道中出现了真假参差。近年出现的假新闻明显的手段要高明的多,完全造假的少了,更多的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让人莫辩真假。硬性假新闻(明显的新闻要素不全的假新闻)少了,而软性假新闻(是指那些有一定的新闻事实,五个W中有三至四个符合事实,有一两个存在问题的假新闻)越来越多。而这些软性的假新闻到了后来又发展成似是而非、甚至有着真切的新闻背景的“疑似新闻”。虚假报道在短短的几年间居然几变其身,令人难于防范。
(二)新闻载体广泛性
新闻载体广泛性体现在所涉及的领域上。以前假新闻以消息居多,而现在是消息、通信、言论,一应俱全。此外,内容也由过去的奇闻软事、花边消息,发展到涉及政治、文化、科技、体育、经济、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
(三)新闻形式多样性
虚假报道的媒体形式也具有多样性,它不仅普及报纸、期刊等纸质媒体,渗透进广播、电视、网络中。媒体类型统计表(表1)
根据表1的统计,虚假报道主要的传播来源还是传统媒体—报纸,这主要是报纸尤其是日报传播实效较快,相比之下期刊、周刊、月刊的实效都较慢;电视来源仅有两条,也是因为电视节目制作周期比较长;网络虽然制作时间短,实效最快,但由于技术手段,网络内容可即时修改、删除信息,所有很难直接取证,因此也仅有6条;广播新闻这种形式中一直没有假新闻出现,更是因为是视听一下而过,没有书面证据。
二、虚假报道的成因分析
(一)报道工作者素质
前的情况是新闻报道国内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虚假报道随处可见。职业道德的缺失是目前整个社会的现状,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新闻报道领域。现代传媒虽然进入了市场化运作,但对形成必要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思想准备没有充分,对传媒业的基本职业规范了解不透,实践中发生了许多涉及职业操守的问题。胡桂林指出,当前新闻职业道德水准下降,有其深刻复杂的历史社会原因。但从道德价值导向与社会道德的关系这一角度考察,明显地表现在新闻道德价值导向的失调。这一失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尚未建立起科学正确的新闻职业道德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二是缺乏科学有效的新闻职业道德价值导向运行机制。这就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为新闻工作者树立了远大崇高的职业道德理想,但一部分新闻工作者却存在者各种违背道德理想的道德观念;一方面,我们制定了高标准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但新闻工作中却出现了大量背离道德规范的行为,从而导致了虚假报道的产生。
(二)激烈的媒体竞争
目前,我国新闻媒介的市场竞争虽日趋激烈,经营上竞争手段趋同。运营策划的方法相似,营销手段雷同,缺乏独有的赢利模式。目前个报社的收入几乎全是广告收入,赢利模式单一。价格战成为新创刊报纸面世的“撒手锏”:1991年底,《成都商报》免费向市民寄送报纸并推出超低价广告,1995年10月12日,《现代快报》4开16版仅售1角钱,1999年《天府早报》、《四川青年报》免费向成都市民赠阅,2001年5月28日《京华时报》买报纸搭饮料并将批发价降低为2毛,2002年1月5日《武汉晨报》以“贺岁价”的名义仅卖1毛钱。目前,北京地铁的《信报》一直以免费的形式向读者派发。结果是“老牌报”与“新生报”相比,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媒介市场重新洗牌、竞争格局改变的情况就难以避免。在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及访谈节目、财经类新闻期刊等媒介的市场竞争中,上述两种情况也明显存在。
(二)媒体管理不善,处罚缺失
在我国,国内研究者对于虚假报道的成因和防范对策论述研究不少,但对虚假报道处罚的讨论却相对缺乏。在国内,报道虚假报道并未受到严厉的处罚,有的则是比了了之,尤其是在社会、娱乐、体育新闻领域,而在国外新闻界,一经发现记者便会身败名裂(表2)。
根据上表的统计,媒体对结果大多以更正和道歉为主,一般以自查为多,只有少部分媒体会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或是对相关记者进行严厉的处理。整体的处罚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杜绝虚假报道的解决建议
(一)建立健全媒介管理的法制体系
目前,我国新闻媒介的管理考方针政策和行政手段。新闻媒介的法律法规数量少,法规内容包括的方面很窄,法律效力等级较低,而且不完善、不配套、不协调,局里形成完备的法规体系有很大的差距,甚至不少领域还是法律法规的空白点。因此,新闻媒介管理要在法制化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建立健全完备的新闻媒介法律法规体系及依法管理的制度。依法管理的制度是指建立保证立法、执法、普法和法律监督统一的体制。系统立法是根本,严格执法是关键,普法教育是基础,法律监督是保证。
(二)建立完善媒介市场调控体系
媒介业的发展仅靠国家拨款、行政手段等远远不满足其资金需求。因而,在符合国家有关系法律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扩大融资渠道,为新闻媒介扩大在生产提供动力。报纸进入所谓厚报时代,版面调整、内容调整、信息更新等,广播电视频率、频道的调整、更新、整合等,也需有市场调控。市场通过受众阅读指标及收听、收视指标,反映出媒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优势媒介在市场上发展壮大,劣势媒介必将在市场竞争中调整、更新或整合到优势者那里。这已被当前的实践所证明。表现在新闻媒介市场有明确的竞争主体,即各级各类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有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有比较完善的市场法规;具备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有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规范优化媒介产业竞争体系
在国家政府管理部门的依法管理下,在统一、开放的新闻媒介市场乃至信息市场上,新闻媒介需参与公平、激烈的产业竞争中。这种产业竞争本身也可以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其实,它也是市场调控的一种。这种产业竞争必须在规范的市场上进行,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它是建立在完善的法制体系和成熟的市场体系上的。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国家,新闻媒介以及其他媒介和信息产业仍然不发达,甚至还处在兴起阶段,这时就一味地任其自然,放任自流,自由竞争,其结果必然是一场混战。
参考文献
[1] 传媒的四种理论[M].
[2] 新闻伦理的失范与对策[J].
[3] 我国电视媒体企业社会责任[J].
[4] 新环境下电视的社会责任和新闻观.
[5] 中国记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