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 有时,走错路也是有意思的。如果没有走错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3. 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作文再现
真理之路
苏格拉底坦言:“追求真理是人人拥有的权利。”正是是历朝历代仁人志士的漫漫求索,才开掘了那通向真理的大道。然而大道一旦筑成,便是永恒不变的吗?不,每个人都应认识到,新的道路就在自己的脚下。
我们常常更愿意追随人群,安心地踩在已知的大路上。古斯塔夫《乌合之众》中分析到大众没有辨识能力,因而也无法判断事情的真伪。事实证明,许多观点轻而易举地得到普遍认同,仅仅是因为大部分人感到这没有问题,他们不愿意运用自己的头脑,形成独特的看法。
人都是贪恋安逸的动物。我们宁愿抛弃自我的灵光,以空荡的身躯随波逐流,是因为我们相信既定的道路是安全的。同时,我们也在惧怕,惧怕自己不小心踏入了那未知的、前途未卜的道路,使得自己与众人失联,独自坠入深渊。于是,我们给自己的思维设了限制,不敢越雷池一步,殊不知,自我的极权已然将探求真理的机遇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尼采言:“我们要抵制把未知贬为邪恶的诱惑。”人们并不知善与恶、荣耀与鄙陋、真理与谬误皆是一株植物的果实与根。它们不需要同时出现,但正面事物可以是反面事物努力培育出的结果——可惜,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一点。他们惧怕走错路,总是将未知之路一概视为危险,这便斩断了本可以培育出美丽新真理的植物的根茎。
真理并非永恒,那些约定俗成的社会秩序,却常常延绵千年——这是可怕的。一条道路走上数千次,难免会破损不堪,然而谁都不愿成为第一个开辟新路的人。这便使整个社会成了一所旧式学堂,人们在其中学习上一辈的经验,学成后再管教下一代,永续轮回,恒久不变。这样的社会不断将人的生命潜力榨干,生产出一批又一批模式化的脑袋,而这些脑袋只知追随,无法诞生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新思潮。
这么一来,像“思考”、“探索”这类动词皆可抛去,人们像是机械收缩伸展的海绵,在陈旧的道路上蠕动着,却除了咸腥的海水什么也吐不出来。世界甚至会退回大爆炸时期,因为我们已然没有前进的希望。
船看似在航行,实则是为了找寻港口,我们每个个体,于人生的无边大陆上行走,不应不明目的何在。我们始终在探寻着通向真理的道路,无论世界如何瞬息万变,如何纷繁复杂,我们都要坚定自己脚下的步伐,要坚信真理之路不止一条。
满分分析
1. 逆向思考,步步创新。一般来说,一旦遇到陈旧的材料,不经思辨便很容易落入俗套。福建卷高考作文的审题难度不大,但可能会写得空洞,缺少自己的独特思考和体验。其实对作文材料的感悟和理解是允许有分歧的,只要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即可,可认同,可否定,可补充,可综合,只要做到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敢说真话实话、我口说我心就行。“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鲁迅先生的名言,这句话本身没有错,关键是看你怎么去理解。该考生在“坚持走自己的路还是从众走他人的路”这一问题上,立场是非常明确的。作者针对材料1大胆质疑从众的社会现象。在从众心理喧嚣的当下,尽管“随心而动”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但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做清醒的行者,仍是人们心灵的选择。作者也告诉我们要敢走,不怕错,走自己的路,走一条不同寻常的真理之路。
2. 透彻分析,针针见血。考场作文中,以例代议的现象不少。如何解决说理不透彻的问题?必须选好切入点,找到分析的突破口。作者亮出自己的观点“新的道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后,借用古斯塔夫《乌合之众》中的分析来增强论证的权威性。然而又不仅仅凭借名人名言,而是从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来剖析人们愿意从众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因为人们要寻求“心理安全”。接着又直言不讳地批评那些约定俗成的社会秩序带来的严重危害,令人忧虑与深思。透彻分析就是要充分挖掘根源,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问题找原因,抽丝剥茧,让自己的观点突出鲜明。
3. 思维严密,层层推进。本文说理自然流畅,大量使用关联词,使思维逻辑严密紧凑。比如第三段,作者在分析“我们宁愿抛弃自我的灵光,以空荡的身躯随波逐流”时,仔细探究了原因。之后,一个“于是”推出了“人们不敢越雷池一步”,进而将“探求真理的机遇扼杀在了摇篮之中”的结论顺理成章地得出。如果说第三、四段是作者承接开头,那么第五、六段则是反向推理,作者在分析“一条道路走上数千次,难免会破损不堪”之后,一个“然而”引出了“谁都不愿成为第一个开辟新路的人”的可怕现实,这也充分证明了人们的守旧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发人深省。接着作者又用“这便使”导出了“恒久不变”引发的恶果。为了让结构纵向深入,作者又用“这么一来”,引入早已淡出视野的“思考”、“探索”等关键词,从而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在论证中运用比喻层层推进。
写作借鉴
个性化,永远是引领时代的风向标。同样,作文思维也要体现个性化,有深度的见解更能让人觉察出作者的睿智,也会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受。如何在文章中体现个性化呢?
一是突出观点的个性化。我们在作出一个判断或某种取向时,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亮出自己的观点,写出自己的体验,“人云我不云,人步我不趋”,说别人未曾说过的,谈别人虽谈过但不完整的,记别人虽记过但不透彻的,写别人虽写过但不能与时俱进的内容,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独特的视角看现象;采取批判的态度去继承与创新,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思考和见解。这便是个性化。当然,要注意的是,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反弹琵琶时,一定要把握好火候,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是强调分析的个性化。有同学擅长对事例的分析,有同学专注于对名言的挖掘,有同学善于对理论的研究。在议论文的分析说理中,用的最多和最有效的就是由果溯因法。面对某一现象或话题时,要多问一问“为什么会这样”,“除此之处还有哪些原因”,“哪些原因是浅层次的?哪些原因是深层次的?”学会探究原因和实质,才能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有时也不妨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问题:不仅要思考“人们为什么会这样”,还要思考“有的人为什么不这样”等。“不这样做的根源”往往也正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向。在多角度分析的基础上,加以比较择优,就有可能写出有个性有深度的文章。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 有时,走错路也是有意思的。如果没有走错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3. 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作文再现
真理之路
苏格拉底坦言:“追求真理是人人拥有的权利。”正是是历朝历代仁人志士的漫漫求索,才开掘了那通向真理的大道。然而大道一旦筑成,便是永恒不变的吗?不,每个人都应认识到,新的道路就在自己的脚下。
我们常常更愿意追随人群,安心地踩在已知的大路上。古斯塔夫《乌合之众》中分析到大众没有辨识能力,因而也无法判断事情的真伪。事实证明,许多观点轻而易举地得到普遍认同,仅仅是因为大部分人感到这没有问题,他们不愿意运用自己的头脑,形成独特的看法。
人都是贪恋安逸的动物。我们宁愿抛弃自我的灵光,以空荡的身躯随波逐流,是因为我们相信既定的道路是安全的。同时,我们也在惧怕,惧怕自己不小心踏入了那未知的、前途未卜的道路,使得自己与众人失联,独自坠入深渊。于是,我们给自己的思维设了限制,不敢越雷池一步,殊不知,自我的极权已然将探求真理的机遇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尼采言:“我们要抵制把未知贬为邪恶的诱惑。”人们并不知善与恶、荣耀与鄙陋、真理与谬误皆是一株植物的果实与根。它们不需要同时出现,但正面事物可以是反面事物努力培育出的结果——可惜,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一点。他们惧怕走错路,总是将未知之路一概视为危险,这便斩断了本可以培育出美丽新真理的植物的根茎。
真理并非永恒,那些约定俗成的社会秩序,却常常延绵千年——这是可怕的。一条道路走上数千次,难免会破损不堪,然而谁都不愿成为第一个开辟新路的人。这便使整个社会成了一所旧式学堂,人们在其中学习上一辈的经验,学成后再管教下一代,永续轮回,恒久不变。这样的社会不断将人的生命潜力榨干,生产出一批又一批模式化的脑袋,而这些脑袋只知追随,无法诞生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新思潮。
这么一来,像“思考”、“探索”这类动词皆可抛去,人们像是机械收缩伸展的海绵,在陈旧的道路上蠕动着,却除了咸腥的海水什么也吐不出来。世界甚至会退回大爆炸时期,因为我们已然没有前进的希望。
船看似在航行,实则是为了找寻港口,我们每个个体,于人生的无边大陆上行走,不应不明目的何在。我们始终在探寻着通向真理的道路,无论世界如何瞬息万变,如何纷繁复杂,我们都要坚定自己脚下的步伐,要坚信真理之路不止一条。
满分分析
1. 逆向思考,步步创新。一般来说,一旦遇到陈旧的材料,不经思辨便很容易落入俗套。福建卷高考作文的审题难度不大,但可能会写得空洞,缺少自己的独特思考和体验。其实对作文材料的感悟和理解是允许有分歧的,只要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即可,可认同,可否定,可补充,可综合,只要做到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敢说真话实话、我口说我心就行。“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鲁迅先生的名言,这句话本身没有错,关键是看你怎么去理解。该考生在“坚持走自己的路还是从众走他人的路”这一问题上,立场是非常明确的。作者针对材料1大胆质疑从众的社会现象。在从众心理喧嚣的当下,尽管“随心而动”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但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做清醒的行者,仍是人们心灵的选择。作者也告诉我们要敢走,不怕错,走自己的路,走一条不同寻常的真理之路。
2. 透彻分析,针针见血。考场作文中,以例代议的现象不少。如何解决说理不透彻的问题?必须选好切入点,找到分析的突破口。作者亮出自己的观点“新的道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后,借用古斯塔夫《乌合之众》中的分析来增强论证的权威性。然而又不仅仅凭借名人名言,而是从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来剖析人们愿意从众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因为人们要寻求“心理安全”。接着又直言不讳地批评那些约定俗成的社会秩序带来的严重危害,令人忧虑与深思。透彻分析就是要充分挖掘根源,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问题找原因,抽丝剥茧,让自己的观点突出鲜明。
3. 思维严密,层层推进。本文说理自然流畅,大量使用关联词,使思维逻辑严密紧凑。比如第三段,作者在分析“我们宁愿抛弃自我的灵光,以空荡的身躯随波逐流”时,仔细探究了原因。之后,一个“于是”推出了“人们不敢越雷池一步”,进而将“探求真理的机遇扼杀在了摇篮之中”的结论顺理成章地得出。如果说第三、四段是作者承接开头,那么第五、六段则是反向推理,作者在分析“一条道路走上数千次,难免会破损不堪”之后,一个“然而”引出了“谁都不愿成为第一个开辟新路的人”的可怕现实,这也充分证明了人们的守旧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发人深省。接着作者又用“这便使”导出了“恒久不变”引发的恶果。为了让结构纵向深入,作者又用“这么一来”,引入早已淡出视野的“思考”、“探索”等关键词,从而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在论证中运用比喻层层推进。
写作借鉴
个性化,永远是引领时代的风向标。同样,作文思维也要体现个性化,有深度的见解更能让人觉察出作者的睿智,也会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受。如何在文章中体现个性化呢?
一是突出观点的个性化。我们在作出一个判断或某种取向时,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亮出自己的观点,写出自己的体验,“人云我不云,人步我不趋”,说别人未曾说过的,谈别人虽谈过但不完整的,记别人虽记过但不透彻的,写别人虽写过但不能与时俱进的内容,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独特的视角看现象;采取批判的态度去继承与创新,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思考和见解。这便是个性化。当然,要注意的是,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反弹琵琶时,一定要把握好火候,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是强调分析的个性化。有同学擅长对事例的分析,有同学专注于对名言的挖掘,有同学善于对理论的研究。在议论文的分析说理中,用的最多和最有效的就是由果溯因法。面对某一现象或话题时,要多问一问“为什么会这样”,“除此之处还有哪些原因”,“哪些原因是浅层次的?哪些原因是深层次的?”学会探究原因和实质,才能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有时也不妨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问题:不仅要思考“人们为什么会这样”,还要思考“有的人为什么不这样”等。“不这样做的根源”往往也正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向。在多角度分析的基础上,加以比较择优,就有可能写出有个性有深度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