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故事(5)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i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有一天,有人采访二战功勋枪械,那么M1918BAR会深深地叹一口气,缓缓地说道:“我不做步枪好多年。”
  M1918BAR,又名“勃朗宁自动步枪”(BAR即BrowningAutomaticRifle),是美国在二战中的主力轻机枪。是的,你没有看错,它名字叫做步枪,却干着轻机枪的活。半路出家总是尴尬的。一开始,M1918确实是步枪,至少在“起名”时,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
  然而造化弄“枪”,如同婴儿长出了乳牙,M1918也慢慢“长出了”两脚架、提把和快换枪管,成为一款事实上的轻机枪。然而,根据笔者的推断,M1918很可能还有一定的半自动霰弹枪血统。这款步枪、轻机枪、霰弹枪的“大杂烩”,很有可能是机枪世界中,“血统”最不纯正的武器。
美军的M1918三版本对比,注意A1、A2的枪管根部都有明显加粗

缺枪少弹的远征军


  1917年,美国决定参与一战,向欧洲派出了大量的远征军。和大家想像的不同,当年的美国并不是四处插手的世界警察,也并不是一支装备先进的军队。在参加一战之前,美国奉行“路见不平赶快溜”的孤立主义政策,世界范围内的纠纷,美国能躲多远就躲多远。
  美国的东边是大西洋,西边是太平洋,南边是已经被美国“爆锤”过好几次的墨西哥,北边是人口很少的加拿大(一战前后还是殖民地)。在极佳的政治、地理条件下,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可以在大洋彼岸放心当吃瓜群众,看着欧洲、亚洲的国家们互殴。
  至于研发先进武器这种“烧钱”行为,吃瓜群众自然是不上心的。在“先进装备关我屁事”的大环境下,一大群美国枪械设计师,纷纷从美国出走,奔赴到欧洲开发先进武器。今天赫赫有名的武器大师,比如本杰明·哈奇开斯(创办哈奇开斯公司、著名的哈奇开斯机枪就是该公司的产品)、艾萨克·刘易斯(研发刘易斯机枪)、海勒姆·马克沁(研发马克沁机枪),都是在美国出生的,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远赴欧洲进行枪械研发。
圖中左侧的士兵头戴英国头盔,身背法国机枪,却是真正的美国士兵。美国一战远征军的装备“东拼西凑”可见一斑

  能把一大批优秀设计师逼到国外讨生活,美国的枪械水平自然不会高到哪里去。等到参加一战时,美国才发现自己没有合适的、足够的轻机枪可用。不得已之下,美军只好采购法国货,把绍沙轻机枪,改为发射美国特色的.30-06 弹(7.62×63 毫米枪弹)使用。
行进间射击的示意图,实际上就是腰际射击。腰际射击是一种看起来火力很猛,但命中率低得可怜的射击方式
1918年国会山下,一群士兵在军政要员面前进行M1918BAR的火力秀。M1918、M1918A1是可以单发射击的

  赶工向来是没有好质量的。应急改装的绍沙轻机枪可靠性很成问题,被誉为一战最差机枪。至于此前美国就已经装备的哈奇开斯M1909轻机枪则是一个“关系户”,产量也少得可怜。被这两款枪坑得够呛的美国人急切宣布,我们需要自己的机枪,立刻就要!
  于是在1917年,美国一口气装备了好几款机枪,比如M1917重机枪,以及M1918BAR的原型。但是,投产本就太晚的M1918偏偏又遇到了“难产”问题。等到M1918真正大规模装备时,一战基本上已经结束了。因此,M1918真正上前线,那都是20多年后的二战了。
当作步枪使用时,M1918太大太沉,同时后坐力也很巨大。因此图中的M1918加装了夸张的膛口制退器

机枪?步枪?


  有一次拆解M1918时,师弟问我:老王,这是什么枪?我告诉他这是勃朗宁自动步枪。师弟又说,谁家的步枪这么大这么沉,这明明是轻机枪吧!我回答说,它名字叫步枪,实际上是轻机枪。师弟沉默了一会说:“老王,你是不是在忽悠我?”
  其实,关于M1918到底是个啥,还真是一笔糊涂账。
  当年,美国人用M1918替代了绍沙轻机枪。绍沙虽然不靠谱,但也是正儿八经的轻机枪,替代绍沙的M1918自然也应该是一款真正的轻机枪。但不知为何,提把、两脚架,这些轻机枪的基本设计,M1918是一概没有的。
  有一种说法称,当时的美军沉迷于“行进间射击”这个概念,让士兵在行进中进行抵肩或腰际射击,从而实现边走边打的效果。行进间射击的枪,肯定是不能太沉的——太沉就只能像轻机枪一样趴在地上打了。枪械一共也就手、步、冲、机四个大类,行进间射击的枪,肯定不是机枪,也不是冲锋枪或者手枪,想来想去,好像也只能叫步枪了。这么说来,M1918叫做“自动步枪”,看似也没什么毛病。   然而,“行进间射击”这个概念非常的不靠谱。掩护步兵冲锋,需要的是精准有效的火力支援,而不是精度只能命中地球的腰际射击。因此,走错了路的M1918只能一改再改,开始向正儿八经的轻机枪路线一路狂奔。就这样,M1918空缺的东西,都被慢慢补了回来。
  在后续的改进中,美国人给M1918补上了两脚架和加厚加重的枪管。FN生产的M1918加上了手枪形握把,瑞典生产的M1918升级成了可更换枪管。就这样,原本的M1918“自动步枪”,慢慢演变成了真正的轻机枪。这也是后来M1918被普遍视为真正轻机枪的原因。
不完全分解状态的M1918,注意机匣后方(红框)完全封闭

M1918实操


  M1918的名字很魔幻,不完全分解更魔幻。如果说M1伽兰德步枪、AUG步枪、C96手枪的不完全分解堪称怪异,那M1918步枪的不完全分解,简直就是胡来了。
  接触的枪械多了,你看一眼枪械的布局,就能推测出大致的不完全分解方法。当我第一次看到M1918的照片,认为这款枪肯定是这么拆的:向后取下枪托,把复进簧、自动机从前向后拆下来,枪械就拆解完成了,这样简单又合理。然而,M1918并不是我想像那样的。你要先拆下一堆小零件和发射机,从后向前取下活塞筒,再把枪机从机匣里从上往下掏出来,再向前取下枪机框。分解的时候,怎一个难受了得!
  总之,M1918没有一个零件是取下枪托后,从前向后取下来的。在绝大多数枪械上,拆掉枪托后,机匣后方是各个零部件拆装的“通路”,这是最合理,也是最便捷的拆装方式。然而M1918的机匣后方却是“一堵墙”,封得严严实实,任何零部件都别想过去。
  除了机匣后方严格封闭,M1918还有很多怪异之处。首先,它的直握把(枪托颈部)非常宽大,握持的手感很差,护木同样也很宽,还偏偏没有提把。手小的人(比如我)很难找到合适的着力点,把枪械“提溜”起来。M1918的枪管本就很细,枪管外还没有当时的轻机枪常见的环状散热片,自然不会有很好地持续射击能力。最后,和同时期的轻机枪相比,M1918是比较轻的,但这个优势又被太宽大、不好握持的缺点抵消了。总之,共同上课的师弟们,没谁对它有太好的印象。
  当然,M1918最怪异的设计,还要数机匣后方严格封闭。拆解M1918时,我一直感觉怪怪的,好像似曾相识,但又说不出是哪里不太对。直到后来我拆解国产的09式霰弹枪的时候,才明白其中的根源——M1918机匣后方严格封闭的设计,和当时的霰弹枪非常相似,说白了,M1918带有霰弹枪血统。这个血统又要从设计师约翰·勃朗宁说起。

M1918的霰弹枪血统


  勃朗宁一生设计了很多枪械,他设计的手枪、杠杆步枪、霰弹枪、重机枪都很有名气。尤其是半自动霰弹枪,更是勃朗宁的得意手笔。1898年,勃朗宁研发出了Auto5半自动霰弹枪,这可是全球第一款成熟的自动装填的霰弹枪,是当时最新锐的自动武器之一。
  相比之下,半自動步枪真正大批量服役,那都是40年后的二战时期了。同样是半自动,勃朗宁领先了时代一大步。然而,人总是构建一个认知体系,再反过来被认知体系所影响。半自动霰弹枪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歪了勃朗宁的设计方向。
  当年,全世界都在摸索半自动、自动步枪该怎么研发。未来的步枪长什么样子?谁都不敢确定。而勃朗宁早早就研发出了半自动霰弹枪,理所当然地认为,在研发半自动、自动步枪时,霰弹枪的结构更具备可行性。于是,勃朗宁在研发M1918时,自然带入太多的霰弹枪的影子。
约翰·摩西·勃朗宁最著名的一张照片,照片中他手持的就是Auto5半自动霰弹枪
Auto5(左)与贝内利M1014霰弹枪机匣后方都是封闭的

  机匣后方封闭,是手动、半自动霰弹枪的常见做法。今天的M1014霰弹枪、我国的09式霰弹枪都忠实沿用了这个设计。然而,这种设计却和步枪、轻机枪格格不入,也让M1918的不完全分解变得极度魔幻。
FN公司生产的M1918魔改版——M1930D, 加装了两脚架、手枪形握把、提把,换用了可快速更换的加厚枪管

M1918的继承者


  总体而言,步枪、轻机枪、霰弹枪混血的M1918是一款很诡异的枪。它结构怪异,成本也低不到哪里去。它的性能虽然合格,但也仅仅是合格而已。二战中,美军对M1918有很多吐槽,首当其冲的还是重量,很多美国士兵称M1918为“BigAssRifle”(大屁股步枪,缩写恰好也是BAR)。二战后,美军换装了M60通用机枪,M1918被迅速扔进了垃圾堆。
  东方不亮西方亮。M1918的一些设计,却被比利时FN公司发扬光大。不同于今天的世界大枪厂FN,当年的FN是一家可怜的企业,摩托、汽车、盗版毛瑟步枪,什么赚钱做什么。枪械向来是很赚钱的,FN公司自然很乐于制造枪械,但苦于缺乏一流设计师。很快,比利时的FN公司就“搭”上了美国的勃朗宁,双方合作生产了诸多知名枪械。
非常有趣的是,如今美国依然把操作M249轻机枪的射手叫作“自动步枪手”,而不是轻机枪手,也算是为M1918留下了一点念想

  当然,勃朗宁漂洋过海和欧洲的FN合作,一定程度上也归功于美国“友商”们太给力——勃朗宁和美国的枪械企业,比如柯尔特公司,关系十分紧张,因此才会舍近求远到欧洲去。话说回来,当年的FN也生产M1918,并投入了巨大精力改进升级这款武器。比如FN制造的M1930D,可以称得上是M1918的最佳改型之一。
使用M240机枪的美军士兵。当年替代M1918的M60通用机枪几乎没有勃朗宁血统,然而M60不给力,换装的M240又把勃朗宁血统带回来了

  二战后,FN公司在M1918的基础上,沿用了自动方式和闭锁机构,并结合德国MG42机枪的部分设计,研制出了MAG58机枪。当然,MAG58也染上了M1918的一些毛病,比如太长太重。好在这款机枪足够可靠,精度也很不错,成了很多北约国家的标配,也算是M1918的灵魂在FN发扬闪光了。有趣的是,美国后来也采购了MAG58机枪,并将其命名为M240,可算是勃朗宁的设计出口魔改再转内销了。
  下一讲中,我们将讲述一款有巨大争议的机枪——大正十一年式“歪把子”。
其他文献
“水陆机动团”成立时的授旗仪式  2018年11月初,日本陆上自卫队“水陆机动团”参加了美日历史上最大的联合军演“利剑-2019”,与美国海军陆战队演练了联合两栖夺岛作战,这标志着在2018年3月刚刚成立的日“水陆机动团”已经初步形成作战能力。日“水陆机动团”兼有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性质,英文名称“两栖快速部署旅”(Amphibious Rapid Deployment Brigade)更能反映其
自2018年5月13日首艘国产航母进入海试以来,海试的重要环节无不牵动着军迷们的关注。截止5月18日,国产首艘航母的第一阶段海试任务已圆满结束,本次海试任务是对国产自主研制的动力系统和推进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动态测试。  值得一提是,在国产首艘航母海试阶段,中国海军新型航母保障训练舰89号,始终伴随在航母身边。 89号舰——为了保障航母海试  因为航母保障训练舰可保障航母海上作业的正常运作,为航母提供
军迷圈中常说,“男人的浪漫就是拉大栓”,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十分轻松愉悦的话题。  栓动步枪是一种很特殊的步枪。从设计的角度看,它经典而古老。从“老一代”的毛瑟98到现在的栓动狙击步枪,栓动步枪的材料、加工方式、设计理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核心要素——枪机(枪栓),却“还是那个味”,可谓是百年经典传承。  从情怀的角度看,自从人类发明了枪以来,还没有一种枪械能像栓动步枪一样经典。作为“陪伴者”,栓
放眼整个中东,能够完全独立自主研制察打一体无人机系统的国家只有伊朗。曾有人戏称,天上的星星有多少,伊朗的无人机型号就有多少。本文就为读者盘点一下被国际制裁多年的伊朗,共有哪些察打一体无人机,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历史悠久的双尾撑系列  当下中东地区国家中,无人机装备规模较大的是沙特、约旦,以及伊拉克等完全依赖对外军购的国家。而这一地区最早开始大规模应用和研制无人机的是伊朗。该国早在上世纪80 年代后
联合国马里地区军事行动中,多国部队以不到20天时间突入叛军占领地区近1000千米,收复了包括古城廷巴克图在内的若干主要城市,掌控了马里北部地区的主动权。这次局部战事紧急部署的一种六轮轻型战车锋芒再现,它就是法国潘哈德ERC-90“标枪”侦察车。  法军一部分ERC-90侦察车采用C-160轻型运输机、C-130“大力神”中型运输机和C-17战略运输机投送的方式从马赛运抵Bamako机场,显示出非常
2016年1月11日,是北京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但记者的心中却热乎乎的,并有着一种特别的激情,因为我采访到了仰慕已久的著名的战斗英雄陈洪远同志。  新兵岁月  我是贵州省镇远县农村的,1980年10月入伍。当时老家生活很穷困,所以我立下决心一定要在部队好好干,不让家乡父老失望。为了能摆脱穷日子,我想那时农村兵绝大部分都是这么想和这么做的。  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分到陆军14军40师118团1营1连
中子弹研制背景  中子弹的概念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首次提出,但其涉及的技术问题早在此前的十多年就已经在探讨。二战结束后,美国科学家在研制氢弹过程中就已经考虑到了研制一种辐射效应强于冲击波的小型核装置的可能性。1951年,美国试验了一种威力小于1千吨TNT当量的裂变核武器,但它对坦克的杀伤能力十分有限,且会造成长期的放射性污染。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约和华约在西德和东德对垒。当时,以苏联为首的华
研发概况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土耳其曾多次试图从北约国家购买短程弹道导弹,然而,对土耳其的战略意图心存疑虑的北约国家不但未予响应,反而谴责这种采购行为,这迫使土耳其只得寻求从非北约国家购买导弹并在本国生产。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称,土耳其在购买外国导弹技术的基础上推出了其本土版——J-600T“耶尔德勒姆”导弹,这是土耳其弹道导弹开发的基础型号。  该型号的研发工作于1998年展开。J-600T导
弹射救生系统的演进    飞机设计师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之一,就是在飞机发生故障时如何安全、快速、可靠地营救飞行员,因此弹射救生系统又被称为飞行员的“生命之舟”。  传统的弹射救生方案是先启动弹射手柄,飞机联动装置将活动舱盖抛离弹射区,然后座椅才开始运动。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经试验表明,弹射时飞行速度越低,所需的时间越长,在零-零(即飞机高度和速度均为零时)弹射状态,一般需要0.3~0.4秒
激光制导,就是利用激光获得制导信息或传输制导指令,使导弹按照一定的导引规律飞向目标的制导方法。激光制导可分为激光指令制导、激光驾束制导、半主动激光制导和主动激光制导,前两种为遥控制导方式,后两种为寻的制导方式。这几种激光制导方式与相对应的雷达制导方式从制导原理上讲其实是大同小异的,比如半主动激光制导和半主动雷达制导就是一样的制导原理,都属于半主动寻的制导的一种,只不过寻的媒介从雷达微波換成了激光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