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一场“德治”的旷世大辩论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long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字最早源于殷商,出自于甲骨文,见于卜辞。其字形是路口或路上的一只眼睛。意思有两层:一是“视线通直”,所以德通直;二是“看见了什么”,所以德通得。卜辞中还被借用来表示“失”。有得有失,有治有乱。文化密码,自古神奇。
  回溯中华文明,重德释道由来久矣。“德治”思想的渊源,上可溯到西周早期的周公。
  殷商时期,当国家的雏形出现之时,自称是“天”“上帝”在人间代表的最高统治者,却因奴隶的暴动,致使“天命改降于周”。这一历史大变革,使得获得执政权的周王朝最高统治者警醒,他们悟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的“天命观”,并清醒地认识到,“天”只辅佐那些有德之人。
  也就是从此时起,“德”在周公那里被提到治国安邦的高度来认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遂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韬略,这应该算得上“德治”的最初萌芽。
  800年周朝天下后来被春秋战国所接管。天下大乱之际,各类人才辈出,思想、文化和智慧得到极大的释放与张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可谓淋漓尽致人尽其才,给后世诸多启迪和深思。
  由是,便开启了“德治”的旷世大辩论。可以说,春秋战国纵横五百余年,其意识形态基本上就是在“德治”和“法治”的无尽纠缠与较量中,翻开新篇章的。
  儒墨法之争
  儒家鼻祖孔子最先提出“为政以德”,这与周王朝的执政理念一脉相承,所以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统治者们的主张。孔子所说的“德”,其实就是“仁”和“礼”。儒家的“药方”是“克己复礼”,也是孔子最初对颜回提出来的。仁,是孔子的核心价值;礼,是孔子的政治主张。
  而对于孔子的这一套仁和礼,墨家、道家、法家等均群起而攻之,全都站到了对立面。
  争鸣最初是从墨子批孔子开始的。墨子反对仁爱,也反对礼乐。他主张兼爱。兼爱类似于西方人的博爱,主张不分男女老少、亲疏远近、尊卑贵贱,都一视同仁。他以为,这样一来,诸侯间就没有战争;大夫间就没有掠夺;庶民间就没有残害;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在墨家眼里,儒家不过江湖骗子,礼乐则既虚伪又无聊。《墨子》一书中的《非乐》《非命》《非儒》中的“三大批判”,集中起来可谓“礼乐之批判,天命之批判,儒学之批判”。墨家学派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并未能真正撼动儒家的根基。
  墨家之后,儒家的主要对手是道家。对孔子的“德治”主张,道家显然不苟同。庄子甚至极端地认为儒家和儒家伦理是大奸大伪。在他看来,一个好的天下,是不需要拯救也不需要爱的。“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何以抵得上“相忘于江湖”?
  儒家与各派争论升级的焦点事件,集中在一个发生在公元前513年的刑典之争上。
  这一年,晋国决定将刑法的条款镌刻在刑鼎上“使民知之”,而这一公诸于众的做法遭到孔子强烈反对。他的理由是“维护礼治”,而礼治的核心是“尊尊”(即尊贵、尊崇),“民在鼎矣,何以尊贵?”
  德治的手段是礼,法治的手段是刑。我们不禁纳闷,孔子为何要如此严厉地反对法治和刑治呢?孔子给出的理由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用政令来引导,刑罚来规范,人民不敢犯罪,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引导,礼仪来规范,人民不但知羞耻,还能自律。在孔子看来,“德”乃“治本”之“方”。他所要的结果,是“治标”又“治本”。
  但在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眼里,孔子的这一理想设计根本不可能实现。他认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高压之下必有良民。韩非子所说的法治,实际上也是巩固封建君主的统治。
  儒家出道的韩非子并非要与儒家交恶,正所谓实现其“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韩非子观点深刻之处就在于,人是靠不住的,只有靠制度。在韩非子看来,唯一能做的,是用制度来防范人们作恶。而最为管用的,就是“两面三刀”,两面即赏与罚;三刀就是势、术、法。这些加起来,就是韩非子所谓的“法治”。
  德的含义
  庄子的理想是“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墨家和法家的设计是“上如蜂王,民如工蜂”,儒家的主张是“上如父母,民如子女”。这,就是封建社会。
  道家讲道,儒家讲德。德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孔子有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故而,历代统治者都是兼用儒法,道家思想则一直为文人士大夫所青睐,因而不但有“外儒内法”,且有“儒道互补”。唐代以后,更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流”。
  失道而后德,所以周公讲德;失德而后仁,所以孔子讲仁;失仁而后义,所以孟子讲义;失义而后礼,所以荀子讲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历史学者易中天曾戏言,大同之世为何“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因为物质匮乏,根本没东西可偷。
  “德”字最早源于殷商,出自于甲骨文,见于卜辞。其字形是路口或路上的一只眼睛。意思有两层:一是“视线通直”,所以德通直;二是“看见了什么”,所以德通得。卜辞中还被借用来表示“失”。有得有失,有治有乱。文化密码,自古神奇。
  德,首先是得失,天命的得到与失去。必须“有德”,首先得“有心”。所以西周的青铜器上的德,在眼睛下面加了“心”,意即“心中所见”,内心世界的得失与曲直。
  古人果真了得。对这一本真,最初的周人悟得最为透彻。他们的独到之处,在于新政权诞生之际,即把它变成了治国理念和施政纲领。
  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并形成相当完备的行政伦理体系。
  这些遗传下来的成果,都得益于两千年前诸子百家关于德治与法治的旷世大辩论,那场持续五百年的头脑风暴,让中华文明受益良多。
其他文献
中国制造的银器被带往西方,散落海外长达一个世纪。历经世代流传,一度被历史尘封,甚至被误认为是西方人所制造,直到1975年,学术著作《中国外销银器》出版,才使得“中外销银器”这一概念产生,人们才知这些银器是来自古老的中国。  在以瓷器为文化标志的古代中国,银器是个小众化的物类,然而在古时的欧美却反之,他们的贵族有使用繁复银器的传统,这样界线分明的物质文化差异,至清代晚期被打破。  鸦片战争后,国门洞
期刊
楚子问鼎的故事  子问鼎的故事出自《左传·宣公三年》:  “楚于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要搞清楚这个故事,首先要说说“鼎”是怎么一回事。相传,夏朝初年,夏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
期刊
冬天最适合吃羊肉,对于古人而言,羊肉就是“美味”的代名詞。古人造字,“羊大为美”“鱼羊为鲜”,连羡慕的“羡”字都是上“羊”下“涎”(繁体的羡字写作羨字,即“慕欲口液” ),也就是望着羊流口水的意思。如此美味,难免就有人为“小肥羊”而折腰了。  在盛产“痴货”的魏晋,时任荆州刺史桓温幕僚的罗友,从小就被认为是“痴人”,也是大名鼎鼎的“吃货”一枚。
期刊
位于晋豫两省间、山西平陆县城南的黄河边,有一个重要的渡口,唤名茅津渡。2300多年前,这里还叫沙涧渡的时候,发生过“决堤事件”,漫天的黄河水肆虐,沿河两岸上百万百姓流离失所,有家难归。“决堤事件”发生在公元前332年的秋天,上百万灾民分属两个不同的国家——赵国与魏国。  原来,赵国与魏国开战时,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彼此将他国的百姓视为人质,竟然不择手段,将黄河决堤以浸淹对方,受苦受难的,是手无寸铁
期刊
讨论华夏帝国王朝时代的农民、农业、农村问题,实际上涉及到财产权利与所有制问题。农业社会最重要的财产就是土地,而土地问题又被编织在等级伦序与血缘人伦当中,因此必须结合等级伦序才能进行说明。  华夏帝国时代,土地虽可买卖,但并不是自由买卖。从血缘的角度出发,土地不仅仅是个人的财产,更重要的是体现为家族、亲族的空间权力——土地买卖首先是亲族优先,保证产不出户。这种处断自是同整个华夏帝国静态的秩序分不开的
期刊
李安的新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刻画了一个困惑的美国大兵形象。作为士兵,林恩知道自己在伊拉克参与的战争并不一定是正义的,家人也不支持他。他因为作战有功,而被一些人奉为英雄,但在另一些人眼中,他又不过是杀人机器而已。有人爱他,但也有些人想利用他,更多的人则沉浸在自己的享乐生活中,对他不感兴趣。  林恩的困惑在于,他搞不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在冯小刚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范冰冰扮演的李雪莲也面临
期刊
北京时间11月9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成了世界最大的网红和焦点。在这一天,很多人都做了一回“美国公民”,幸灾乐祸又紧张兮兮地关注着美国驴象之争,最终胜出的却是一只让人“恐惧”的“小鸡”。一时间,各国政府任性的统治精英们手足无措,却不曾反思:正是精英们的孤傲、偏见将自己的政治前途推向了悬崖峭壁。  特朗普的当选让世界感到意外,美国大选前的民调结果显示希拉里入主白宫的概率高达90%。毕竟,特朗普这
期刊
近期,深圳罗尔从最开始卖文救女,到最后迫于压力联合新媒体平台原路退回善款,让蜂拥而起的民间慈善、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方式发出的劝募导向存在的诚信监管问题,再次暴露出来。在前些年部分官办慈善机构备受诟病之后,这种新常态下的民间慈善,如何通过诚信考验,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公共课题。  作为世界上最早倡行与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思想中有很多有着深刻的慈善含义。儒家所谓“仁爱”、佛家所谓“慈悲”、道家所
期刊
分曹射覆,千余年来流传不衰,形式多变,以至于现在的人喝酒聚会时还乐此不疲,却不自知是在“分曹射覆”罢了。  李商隐《无题》诸诗多千古名句,如《昨夜星辰昨夜风》一首,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脍炙人口,诗意极雅,却是写饮酒欢会席间情事。下一句“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不知典故的人会感到费解,恍惚有“暗地里刀光剑影”的即视感。即视感确实饱满、灵动有神,然而却非刀光剑影,而是喝酒行
期刊
尽管违规,清朝有些满族官员还是悄悄地备个轿子,有时间有机会的话就坐轿子出来“兜个风”,反正,相当级别的官员们也不缺那几个备车钱。  在清代历史上,涉及公车的话题以及公车的改革一直都在进行着。  清代初期,朝廷规定在京的满族大臣不分文武一律乘马,不准坐轿。一品文官如果因为年老或疾病不能乘马的,须经过特许才可坐轿,让人不解的是,汉族文官可以坐轿。为什么?其实,因为满族号称是马上得天下的,满清最高统治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