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自己的出身并不容易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D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安的新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刻画了一个困惑的美国大兵形象。作为士兵,林恩知道自己在伊拉克参与的战争并不一定是正义的,家人也不支持他。他因为作战有功,而被一些人奉为英雄,但在另一些人眼中,他又不过是杀人机器而已。有人爱他,但也有些人想利用他,更多的人则沉浸在自己的享乐生活中,对他不感兴趣。
  林恩的困惑在于,他搞不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在冯小刚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范冰冰扮演的李雪莲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她上访的主要目的,是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这让相关部门的人员都很为难,在官方话语系统中,很明显,是没办法证明这一点的。
  很多人都会面临这种自我认同的困境。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对个人的评价与人的自我评价,通常会有很大的差异。一个北大毕业生,人们会把他定义为精英,他可以做个处长,但是当他去卖猪肉的时候,虽然会挣得更多,人们却难以接受。
  “北大屠夫”陆步轩就经历了这样的历程。人们发现他是北大才子后,就把他招去政府当公务员,以为这符合他的身份,但最终他还是辞去公务员,继续卖猪肉去了。个人对自我的评价,最终战胜了社会对他的认知。但是,这是人成熟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拥有的决断力。对年轻人来说,总是会特别在乎社会的评价,在乎父母对自己的定位,以至于时间久了,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我们总是身处一个阶层之中,很多时候,以为是“个性”的东西,往往只是所处阶层群体特征的投射。深圳的罗尔,女儿得了重病,他本来有三套房子,却选择通过写文章在网上募捐的方式筹款,而不是卖房。对他这样的中产阶层来说,最怕的其实就是失去,除了女儿的生命,也怕失去房产。所以,他的本能就是盡量保住自己的生活水准,把自己留在中产阶层这个群体中。
  历史上,只有杰出人物才能突破自己的阶层局限。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就是这样的一位,他出身中产阶级,曾经在伊顿公学念书。虽然和同学们比起来,他算一个穷人,但是靠奖学金读书的他,完全可以继续到牛津或剑桥深造,他却选择到缅甸去当警察,相当于公务员。在缅甸,他是大英帝国的一名公务员,他要镇压缅甸当地人的“不端”行为,这一切,让他很有负罪感。最终,他决定辞职当作家。
  奥威尔过了6年的流浪汉生活,在街头流浪时,他会想到伊顿公学,并发自内心感到一种报复社会的快感。但是,他唯一不能掩饰的就是他的伊顿口音,那是英国中上阶层的发音。终其一生,他都在为自己的中产阶级出身感到愧疚,想做一个彻底的穷人。但是,他的小说最终却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版税,让他的遗孀一辈子都花不完。
其他文献
武夫经商,历朝历代都有,期间代有兴废,文臣武将之间,为此争论不休……  南宋大将张俊名留史册,一方面是因为他从主战派变为主和派,参与了对岳飞的构陷,所以至今都还跪在岳飞面前;二是他以军人身份经商,获取巨大利益,为了招待高宗赵构,在家里办了一个排场最大、用钱最多、菜品最丰盛的家宴。当然,这次家宴花的钱,不是他的合法收入所能够支撑的,而是他利用自己作为帝国将帅身份经商积累的财富。  张俊经商,主要靠他
期刊
有句话说“即便你不是一个鱼类学者,也知道一条鱼什么时候发臭。”这句话深得人心,原因在于,这是每个人都能通感到的常识。  我们每天都要吃饭,接触食物。所以,当哲学家宣称“治大国若烹小鲜”时,他们把治理者摆到了人们最熟悉的主厨位置,并传神地描述了这一效用。  过去很多年,这也是很多电影的思考。  正如食物给人带来的满足感,不少电影是从喜悦来理解食物的。这里面有不少中国观众熟悉的影片,如《食神》《满汉全
期刊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重大的军事改革,包括武器、战术、训练、实战的改革等等,其中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一条恐怕就是“胡服骑射”。这是公元前302年,赵国君主赵武灵王颁布的一条法令。对此,历史教材上是这么说的:改变以前宽袍大袖的着装模式,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中原国家的战斗力终于能够和北方的游牧民族相抗衡。  “胡服”好懂,就是穿上胡人的衣服;“骑射”也不难懂,就是
期刊
希腊神话里流传了两千年的传说之城迈锡尼,十九世纪才在伯罗奔尼撒半岛重见天B,这座千年古城,在十年战争中扮演了“人神会战”关键角色。  形如墓地一般的迈锡尼古城,屹立于一个十分奇特的山丘之上。两面大山相拥,中间突兀起一座小山,四面悬崖,只此一条道可上,前面是一片开阔地,这样天设地造之境,非上天所赐莫属。这里像一个硕大的磁场,所到之处,四海翻腾云水怒,一番天翻地覆之后,迈锡尼古城池便灰飞烟灭。  古城
期刊
在唐宋传说中。人类看不到的老鼠世界里。老鼠是按人间的官职管理鼠族的,它们穿着紫色或绿色的宫服,还有舍人、府史、书佐等等名目。最高等级的当然是鼠王。  我家养了一对仓鼠,买的时候,老板告诉我,它的品种叫雪球。我每天只是下班看它们几眼,喂喂水,直到我看到古书上这样的一段话:  白鼠,身毛皎白,耳足红色,眼眶赤。赤者乃金玉之精。伺其所出掘之,当获金玉。云鼠五百岁即白。耳足不红者,乃常鼠也。(五代杜光庭《
期刊
中国制造的银器被带往西方,散落海外长达一个世纪。历经世代流传,一度被历史尘封,甚至被误认为是西方人所制造,直到1975年,学术著作《中国外销银器》出版,才使得“中外销银器”这一概念产生,人们才知这些银器是来自古老的中国。  在以瓷器为文化标志的古代中国,银器是个小众化的物类,然而在古时的欧美却反之,他们的贵族有使用繁复银器的传统,这样界线分明的物质文化差异,至清代晚期被打破。  鸦片战争后,国门洞
期刊
楚子问鼎的故事  子问鼎的故事出自《左传·宣公三年》:  “楚于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要搞清楚这个故事,首先要说说“鼎”是怎么一回事。相传,夏朝初年,夏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
期刊
冬天最适合吃羊肉,对于古人而言,羊肉就是“美味”的代名詞。古人造字,“羊大为美”“鱼羊为鲜”,连羡慕的“羡”字都是上“羊”下“涎”(繁体的羡字写作羨字,即“慕欲口液” ),也就是望着羊流口水的意思。如此美味,难免就有人为“小肥羊”而折腰了。  在盛产“痴货”的魏晋,时任荆州刺史桓温幕僚的罗友,从小就被认为是“痴人”,也是大名鼎鼎的“吃货”一枚。
期刊
位于晋豫两省间、山西平陆县城南的黄河边,有一个重要的渡口,唤名茅津渡。2300多年前,这里还叫沙涧渡的时候,发生过“决堤事件”,漫天的黄河水肆虐,沿河两岸上百万百姓流离失所,有家难归。“决堤事件”发生在公元前332年的秋天,上百万灾民分属两个不同的国家——赵国与魏国。  原来,赵国与魏国开战时,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彼此将他国的百姓视为人质,竟然不择手段,将黄河决堤以浸淹对方,受苦受难的,是手无寸铁
期刊
讨论华夏帝国王朝时代的农民、农业、农村问题,实际上涉及到财产权利与所有制问题。农业社会最重要的财产就是土地,而土地问题又被编织在等级伦序与血缘人伦当中,因此必须结合等级伦序才能进行说明。  华夏帝国时代,土地虽可买卖,但并不是自由买卖。从血缘的角度出发,土地不仅仅是个人的财产,更重要的是体现为家族、亲族的空间权力——土地买卖首先是亲族优先,保证产不出户。这种处断自是同整个华夏帝国静态的秩序分不开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