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所高校支持一个“非遗”项目、一位传承人、一门选修课程、一个学生社团和一个创业公司,哈尔滨工程大学开创的鱼皮画保护模式,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提供了新思路。
威风凛凛的关公、活灵活现的中国龙、惟妙惟肖的牡丹花……2014年4月,在首届黑龙江赫哲族鱼皮艺术作品展上,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师生制作的四百多幅精美鱼皮画作品赚足了观众的眼球。鱼皮画是赫哲族特有的传统艺术品,其制作技艺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和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相似,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鱼皮画制作技艺正面临失传。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项技艺,哈尔滨工程大学开创了“支持一个‘非遗’项目、一位传承人、一门选修课程、一个学生社团和一个创业公司”的“非遗”保护模式,让古老的鱼皮画制作技艺重焕新生。
最受欢迎的选修课
自2012年春季开学起,每逢周四、周五晚上,哈尔滨工程大学21B教学楼110教室里总有几十个学生在忙碌着,他们手拿剪刀和刻刀,把一张张大马哈鱼皮制作成精美的鱼皮画作品。指导老师张琳是鱼皮画制作技艺的省级传承人,从事鱼皮画制作已有十多年。她介绍说,当初学校开设鱼皮画选修课时只设定了80个名额,不过开课时有260名学生报名。由于人数过多,最后只好通过抽签来决定。张老师指着坐在教室过道里的学生说,他们都是“蹭课”的,虽然不像其他同学那样可以获得学分,但他们几乎每节课都来。
孙晓是该校数学系大二学生,她正把一张鱼皮剪成虎头形状。说起当初选修鱼皮画课程的原因,她坦言只是抱着选修一门新鲜课程的想法,先前从未接触过鱼皮画。“报名的时候,我以为老师只会在课堂上用多媒体给我们看一些鱼皮画作品和讲一些制作方法,完全没有想到学校为每位同学都配备了鱼皮、画板和工具,让我们亲手制作,还让我们把作品带走。”亲手制作鱼皮画的新鲜感和成就感,让这门课程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
对学生而言,选择鱼皮画课程更多是因为“新鲜”和“好玩”,然而对张老师来说,这门课程的意义却在于“技艺传承”。虽然目前在鱼皮画的发源地仍有不少当地人制作鱼皮画,但艺术水平并不高,而大学生有活力,敢创新,他们往往能将古老的民族技艺与现代审美融为一体,制作出更有装饰性、观赏性的作品,从而让更多人了解、喜欢鱼皮画。有了大学校园这片沃土,张老师对传承鱼皮画这项“非遗”技艺充满了希望。
在掌握了过硬的鱼皮画制作技艺后,学校组织学生成立了鱼皮画协会,便于向更多同学做宣传和推广。不仅如此,协会还走出校园,把鱼皮画制作技艺推向社区。2013年6月,鱼皮画协会和哈尔滨市香坊区残疾人文化产业园“结缘”,双方共同组织社区的残疾人学习制作鱼皮画,一个培训期为10个工作日,共计50个课时。香坊区一位负责人在写给鱼皮画协会的感谢信中说:“这样的活动不仅传播了鱼皮画制作技艺,还教会了残疾人一门谋生技艺,让他们的生活多了一份保障。”
助推“非遗”创业
刘春罡也是学校鱼皮画选修课的学生,自从上了第一次课后就爱上了这门古老的技艺。当时,黑龙江很多热门景点出售的都是套娃、锡器等带有俄罗斯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真正代表黑龙江特色的赫哲族鱼皮画却很少见到,而且工艺粗糙,原创性较差。“如果能提升工艺水平,多一些原创性,我相信鱼皮画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在多次进行市场考察之后,刘春罡有了靠制作鱼皮画创业的想法。
这一想法得到了张老师的赞同,并且她还无偿担任技术指导。为了支持刘春罡的“非遗”创业,校方也为他提供了免费的办公场地。2013年,福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为了打开市场,公司在以鱼皮画为主打产品的基础上,成功设计开发出鱼皮钱包、背包、皮带、挂件等几十款产品,并由学校出面联系各种展会、博览会以获得“亮相”的机会,提高产品知名度。如今,除了省内的展会,在深圳文博会、哈洽会、松花江开江节和各种公益推广活动中,公司制作的鱼皮作品都拥有一席之地。随着名气的提高,作品的价格也“水涨船高”,比如一幅经过装裱的“虎头”鱼皮画可以卖到600元。如今,福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平均每月的营业额都有六七万元。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这已经是不小的“成就”,然而刘春罡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的梦想是希望有一天公司制作的鱼皮产品能成为游客最喜欢的特色旅游纪念品。
“福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组织学生制作鱼皮画产品,不仅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还激发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校方非常支持。”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团委副书记郭峰说。
在继承传统、保持本真性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已成为各地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普遍做法。放眼全国,如今不少高校都组建了“非遗”学生社团,也开设了“非遗”课程或相关专业,然而很少有高校把“非遗”传承和大学生创业结合起来,通过产业“反哺”,让技艺传承获得持续的动力。正如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魏潾所言:“保护和传承‘非遗’必须要有产业支撑,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
2014年上学期鱼皮画选修课结束时,张琳老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思考题:结合所学谈谈对鱼皮画发展的看法。一位学生这样回答:“赫哲族的鱼皮画文化何去何从,确实让人堪忧,不过在‘哈工大’,我看到它拥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威风凛凛的关公、活灵活现的中国龙、惟妙惟肖的牡丹花……2014年4月,在首届黑龙江赫哲族鱼皮艺术作品展上,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师生制作的四百多幅精美鱼皮画作品赚足了观众的眼球。鱼皮画是赫哲族特有的传统艺术品,其制作技艺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和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相似,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鱼皮画制作技艺正面临失传。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项技艺,哈尔滨工程大学开创了“支持一个‘非遗’项目、一位传承人、一门选修课程、一个学生社团和一个创业公司”的“非遗”保护模式,让古老的鱼皮画制作技艺重焕新生。
最受欢迎的选修课
自2012年春季开学起,每逢周四、周五晚上,哈尔滨工程大学21B教学楼110教室里总有几十个学生在忙碌着,他们手拿剪刀和刻刀,把一张张大马哈鱼皮制作成精美的鱼皮画作品。指导老师张琳是鱼皮画制作技艺的省级传承人,从事鱼皮画制作已有十多年。她介绍说,当初学校开设鱼皮画选修课时只设定了80个名额,不过开课时有260名学生报名。由于人数过多,最后只好通过抽签来决定。张老师指着坐在教室过道里的学生说,他们都是“蹭课”的,虽然不像其他同学那样可以获得学分,但他们几乎每节课都来。
孙晓是该校数学系大二学生,她正把一张鱼皮剪成虎头形状。说起当初选修鱼皮画课程的原因,她坦言只是抱着选修一门新鲜课程的想法,先前从未接触过鱼皮画。“报名的时候,我以为老师只会在课堂上用多媒体给我们看一些鱼皮画作品和讲一些制作方法,完全没有想到学校为每位同学都配备了鱼皮、画板和工具,让我们亲手制作,还让我们把作品带走。”亲手制作鱼皮画的新鲜感和成就感,让这门课程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
对学生而言,选择鱼皮画课程更多是因为“新鲜”和“好玩”,然而对张老师来说,这门课程的意义却在于“技艺传承”。虽然目前在鱼皮画的发源地仍有不少当地人制作鱼皮画,但艺术水平并不高,而大学生有活力,敢创新,他们往往能将古老的民族技艺与现代审美融为一体,制作出更有装饰性、观赏性的作品,从而让更多人了解、喜欢鱼皮画。有了大学校园这片沃土,张老师对传承鱼皮画这项“非遗”技艺充满了希望。
在掌握了过硬的鱼皮画制作技艺后,学校组织学生成立了鱼皮画协会,便于向更多同学做宣传和推广。不仅如此,协会还走出校园,把鱼皮画制作技艺推向社区。2013年6月,鱼皮画协会和哈尔滨市香坊区残疾人文化产业园“结缘”,双方共同组织社区的残疾人学习制作鱼皮画,一个培训期为10个工作日,共计50个课时。香坊区一位负责人在写给鱼皮画协会的感谢信中说:“这样的活动不仅传播了鱼皮画制作技艺,还教会了残疾人一门谋生技艺,让他们的生活多了一份保障。”
助推“非遗”创业
刘春罡也是学校鱼皮画选修课的学生,自从上了第一次课后就爱上了这门古老的技艺。当时,黑龙江很多热门景点出售的都是套娃、锡器等带有俄罗斯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真正代表黑龙江特色的赫哲族鱼皮画却很少见到,而且工艺粗糙,原创性较差。“如果能提升工艺水平,多一些原创性,我相信鱼皮画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在多次进行市场考察之后,刘春罡有了靠制作鱼皮画创业的想法。
这一想法得到了张老师的赞同,并且她还无偿担任技术指导。为了支持刘春罡的“非遗”创业,校方也为他提供了免费的办公场地。2013年,福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为了打开市场,公司在以鱼皮画为主打产品的基础上,成功设计开发出鱼皮钱包、背包、皮带、挂件等几十款产品,并由学校出面联系各种展会、博览会以获得“亮相”的机会,提高产品知名度。如今,除了省内的展会,在深圳文博会、哈洽会、松花江开江节和各种公益推广活动中,公司制作的鱼皮作品都拥有一席之地。随着名气的提高,作品的价格也“水涨船高”,比如一幅经过装裱的“虎头”鱼皮画可以卖到600元。如今,福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平均每月的营业额都有六七万元。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这已经是不小的“成就”,然而刘春罡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的梦想是希望有一天公司制作的鱼皮产品能成为游客最喜欢的特色旅游纪念品。
“福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组织学生制作鱼皮画产品,不仅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还激发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校方非常支持。”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团委副书记郭峰说。
在继承传统、保持本真性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已成为各地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普遍做法。放眼全国,如今不少高校都组建了“非遗”学生社团,也开设了“非遗”课程或相关专业,然而很少有高校把“非遗”传承和大学生创业结合起来,通过产业“反哺”,让技艺传承获得持续的动力。正如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魏潾所言:“保护和传承‘非遗’必须要有产业支撑,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
2014年上学期鱼皮画选修课结束时,张琳老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思考题:结合所学谈谈对鱼皮画发展的看法。一位学生这样回答:“赫哲族的鱼皮画文化何去何从,确实让人堪忧,不过在‘哈工大’,我看到它拥有着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