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临道德困惑的大学生群体,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需要用社会主义荣誉观去指导,具体应该在舆论宣传、两课教育、校园文化、大学生义利观和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加强和改进以往的教育方式,为培养优秀的当代大学生贡献力量。
【关键词】大学生;荣辱观;思想道德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上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一些代价。除了自然资源过度耗损和污染外,社会上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一些人提出了“多元价值论”来否定我们坚持的“一元价值论”,一些人在基本的道德价值判断上出现了混乱,理想信念淡漠了,思想道德滑坡了,甚至在一些党员干部中还出现了腐败现象。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是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是需要全党全社会认真加以贯彻落实的。
1.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道德困惑
中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这种新形势下,社会整体的核心价值观存在着不确定性,一些长期以来被多数人接受的道德准则被现实打破了,而新的道德准则还没有确立,当代大学生正是在这种新形势下塑造着自己的思维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现在正在全国各高等院校就读的大学生们,大多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这一代独生子女既有自身的优势,也有自身的不足。他们热情开放、进取心强,敢于创新、张扬个性;但同时,他们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毅力,信仰缺失,时常感到孤独和空虚,同时,他们在一些在如给老年人让座、尊敬师长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上出现了道德丧失。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社会转型中的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道德困惑实际上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群体产生道德上的困惑不可避免。
2.加强新形式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的开放一直走在社会的前端,大学生也成为最先接触新事物的主体,这样也对大学生的思想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在充分肯定大学生思想道德进步主流趋势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所起的深刻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思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导下,加强和改进新形式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个人在良好的社会氛围里更容易使得自己的行为高尚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是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要求。环境和风气好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阵地的学校,也要在新形势下使教育方式能够有所改变,如何使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给学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课题。
3.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与新挑战,大学生作为未来知识和科技创新的主体,只有不断地攀登,不断地探索,才能赶上日新月异的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过程是相当艰苦的,甚至要花费毕生精力乃至几代人的努力,这种精神正需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完成培养和激励。能否塑造出具有社会主义荣辱观品质的人才,是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所以,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的力度,多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坚毅的思想品质,坚实的文化底蕴的合格人才。面临西方强大的文化思潮的攻势,我们只有不断增强大学德育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的分析能力、识别能力、选择能力,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内在素质,才能在国际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1 营造校园舆论主旋律,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群体意识
只有使社会主义荣辱观被广大学生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大多数成员自觉遵守和奉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个主题,在营造浓厚舆论氛围上下功夫。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离不开舆论力量的倡导和推动。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独特优势,积极运用言论评论、理论文章、通讯报道、专家访谈、群众讨论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使“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深入大学生心中。
3.2 夯实两课教育主阵地,让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高校教学中深入人心
“两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社会主义荣辱观要进入学生的头脑,就要要把“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体现到大学的“两课”教材之中,充实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科学规划荣辱观教育的具体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荣誉感和道德羞耻心。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
3.3 发挥校园文化引导性,让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
校园文化是校园中以大学生为主要载体的文化类型,它反映了大学生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置身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会在校园文化中表现出来。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会在校园文化中得到反映,并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品行修养;另一方面,高校作为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发祥地,蕴涵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校园文化会对传统文化带来新的营养,对大学文化产生积极的导向。学生置身于这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氛围中,会使自己的思想品行产生升华,也更能成为激发学生奋发上进的精神力量。当代大学生参与感极强,我们应该以校园文化为突破口,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其中,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作用。
3.4 善待大学生物质利益,让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的义利观
大学生在社会荣辱观指导下,一定要善于把整个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需要联系起来,把党和国家的要求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要求,从而激发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焕发出一种为振兴中华而积极学习的巨大力量。当然,我们要特别重视把思想道德教育同大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正确对待大学生的物质利益需要,凡是正当的要求和合理的需要,学校要尽量满足,不能满足的,要作出解释。新形势下的利益主要是指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以及在此前提下合法正当的个人利益。大学生要正确理解他们的内在联系及辩证关系,牢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践行,大学生正确的义利观才能真正形成。
3.5 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能力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认识的起点上,只有将内心的认识外化为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有最终的归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突破口。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如社会调查、社区援助、勤工助学、志愿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社会,加深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内涵,逐步摆正个人与祖国、个人与人民的关系,克服骄傲自满和自视优越的心理定势,逐步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到人民群众中,体验人民群众的幸福和艰辛,了解国情和民情,进一步增强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理性认识,就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找到努力的方向,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报效祖国和人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2]潘逸阳.论青年的道德建设[J].学术研究,1997(2).
[3]刘军.大学生道德素质与自我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6).
[4]裴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2006(3).
【关键词】大学生;荣辱观;思想道德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上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一些代价。除了自然资源过度耗损和污染外,社会上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一些人提出了“多元价值论”来否定我们坚持的“一元价值论”,一些人在基本的道德价值判断上出现了混乱,理想信念淡漠了,思想道德滑坡了,甚至在一些党员干部中还出现了腐败现象。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是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是需要全党全社会认真加以贯彻落实的。
1.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道德困惑
中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这种新形势下,社会整体的核心价值观存在着不确定性,一些长期以来被多数人接受的道德准则被现实打破了,而新的道德准则还没有确立,当代大学生正是在这种新形势下塑造着自己的思维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现在正在全国各高等院校就读的大学生们,大多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这一代独生子女既有自身的优势,也有自身的不足。他们热情开放、进取心强,敢于创新、张扬个性;但同时,他们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毅力,信仰缺失,时常感到孤独和空虚,同时,他们在一些在如给老年人让座、尊敬师长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上出现了道德丧失。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社会转型中的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道德困惑实际上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群体产生道德上的困惑不可避免。
2.加强新形式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的开放一直走在社会的前端,大学生也成为最先接触新事物的主体,这样也对大学生的思想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在充分肯定大学生思想道德进步主流趋势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所起的深刻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思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导下,加强和改进新形式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个人在良好的社会氛围里更容易使得自己的行为高尚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是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要求。环境和风气好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阵地的学校,也要在新形势下使教育方式能够有所改变,如何使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给学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课题。
3.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与新挑战,大学生作为未来知识和科技创新的主体,只有不断地攀登,不断地探索,才能赶上日新月异的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过程是相当艰苦的,甚至要花费毕生精力乃至几代人的努力,这种精神正需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完成培养和激励。能否塑造出具有社会主义荣辱观品质的人才,是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所以,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的力度,多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坚毅的思想品质,坚实的文化底蕴的合格人才。面临西方强大的文化思潮的攻势,我们只有不断增强大学德育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的分析能力、识别能力、选择能力,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内在素质,才能在国际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1 营造校园舆论主旋律,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群体意识
只有使社会主义荣辱观被广大学生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大多数成员自觉遵守和奉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个主题,在营造浓厚舆论氛围上下功夫。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离不开舆论力量的倡导和推动。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独特优势,积极运用言论评论、理论文章、通讯报道、专家访谈、群众讨论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使“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深入大学生心中。
3.2 夯实两课教育主阵地,让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高校教学中深入人心
“两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社会主义荣辱观要进入学生的头脑,就要要把“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体现到大学的“两课”教材之中,充实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科学规划荣辱观教育的具体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荣誉感和道德羞耻心。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
3.3 发挥校园文化引导性,让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
校园文化是校园中以大学生为主要载体的文化类型,它反映了大学生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置身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会在校园文化中表现出来。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会在校园文化中得到反映,并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品行修养;另一方面,高校作为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发祥地,蕴涵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校园文化会对传统文化带来新的营养,对大学文化产生积极的导向。学生置身于这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氛围中,会使自己的思想品行产生升华,也更能成为激发学生奋发上进的精神力量。当代大学生参与感极强,我们应该以校园文化为突破口,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其中,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作用。
3.4 善待大学生物质利益,让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的义利观
大学生在社会荣辱观指导下,一定要善于把整个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需要联系起来,把党和国家的要求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要求,从而激发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焕发出一种为振兴中华而积极学习的巨大力量。当然,我们要特别重视把思想道德教育同大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正确对待大学生的物质利益需要,凡是正当的要求和合理的需要,学校要尽量满足,不能满足的,要作出解释。新形势下的利益主要是指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以及在此前提下合法正当的个人利益。大学生要正确理解他们的内在联系及辩证关系,牢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践行,大学生正确的义利观才能真正形成。
3.5 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能力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认识的起点上,只有将内心的认识外化为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有最终的归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突破口。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如社会调查、社区援助、勤工助学、志愿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社会,加深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内涵,逐步摆正个人与祖国、个人与人民的关系,克服骄傲自满和自视优越的心理定势,逐步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到人民群众中,体验人民群众的幸福和艰辛,了解国情和民情,进一步增强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理性认识,就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找到努力的方向,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报效祖国和人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2]潘逸阳.论青年的道德建设[J].学术研究,1997(2).
[3]刘军.大学生道德素质与自我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6).
[4]裴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