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回溯:“杜尚 与/或/在 中国”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long08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种程度上,
  杜尚对于艺术的贡献也
  在于其对于艺术物质形式的抛弃
  展览“杜尚 与/或/在 中国”近日于尤伦斯艺术中心举办,成为初夏北京艺术界一个绕不过的话题。这个名字便相当杜尚的画展由弗朗西斯·瑙曼与唐冠科共同策划。这两位驻纽约的学者兼策展人对杜尚具有深刻的认识,对中国的当代艺术也有独到的了解。作为迄今为止在中国举办的最全面的一次杜尚作品展,虽然带来的作品不多— 一件原作《手提箱里的盒子》(Bo?te-en-valise),其他都是限量复制品和相关资料,但从展览的角度来说,这并不是一件投机取巧的事儿。某种程度上,杜尚对于艺术的贡献也在于其对于艺术物质形式的抛弃。
  核心展品《手提箱里的盒子》,这一“便携美术馆”里收藏了杜尚80余件最重要作品的微型复制版。杜尚的《下楼梯的裸女》、《泉》、《大玻璃》等也悉数在内。值得一提的是,杜尚的《下楼梯的裸女》在1 913年的首届纽约军械库展中激起巨大争议,时至今日恰好是一个世纪。
  展厅两侧为杜尚的另外30余件作品复制品。同时,作为对照有15位中国艺术家参展。关于艺术家的选择,策展人唐冠科写道,参展艺术家们“明确表现出了对杜尚的兴趣,或是他们的创作与杜尚的艺术宗旨和创作方法基本一致”。他们既包括经历过“85美术思潮”—这场改变中国现代美术运动的重要艺术家,如吴山专、黄永砯、王鲁炎等,也有在90年代后期逐渐走进人们视野的王兴伟、郑国谷,还有新一代年青艺术家,如塔可、李杰、赵赵等。这些艺术家来自中国各地,无意间将中国的东西南北全部涉及,当然也包括了长期生活海外的华人艺术家。通过将中西语境的并置,此次展览旨在“就杜尚作品所提出的处于现代性与观念艺术的概念核心的某些问题的传播及转译的方式与途径提供新的认识”,藉此探测和讨论杜尚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持续影响。
  杜尚作为20世纪西方艺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泉》曾于2004年被世界五百位知名艺术家和艺术史家推选为上世纪最有影响的艺术作品。他只用一个签名的小便器便轻松戏谑了业已完备的“艺术”的概念,大大拓展了艺术的边界,使其变得更加纷繁多样。
  “达达主义”是否定和破坏的代名词,但某种程度上它的虚无主义特质掩盖了一切启示。实际从对后世的影响上来说,杜尚和他所代表的“达达主义”真正价值在于“现成品”这一概念,它是在大胆破坏的基础上更加大胆的挪用,事关创造和建构崭新的艺术观念,蕴含着“打破一切”的勇气。“现成品”也成为上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艺术手段之一。虽然毕加索早在1912年《有藤椅的静物》中就用现成品开始作画,但不同于达达主义“破坏一切”的企图,毕加索依旧是在探索着艺术的媒介,期望通过拼贴组合,人们邂逅现成品的艺术形式美。但杜尚颠覆了传统的艺术观念。至此,艺术不再是矜持的审美理想,它充满拉锯,不再是诸力平衡的世界。它变得无关美丑,无关技艺,无关各种准则和制度,与生活的界限也不再被严格地划分。在杜尚后的艺术世界,我们开始越来越多的从艺术家的作品如何凭借其创新性而成功的改变着既有标准来评价艺术。
  达达主义“打破一切”的勇气影响了西方的波普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也鼓舞了中国现代艺术的转折。从“星星美展”到“85新潮”,达达主义和西方诸多现代艺术思潮在中国的场域中被搬用和实验。中国曾在80年代中期产生过“厦门达达”,代表艺术家黄永砯曾说:“我现在才能真正体会杜尚所说那种心境—‘用画笔、调色板、松节油的观念已经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了’,这一转变对个人来说是革命性的和不可逆转的。”他还用禅宗来解释达达的本质,似乎是现代艺术的中国式的解决方式。
  虽然有对于中国现代艺术对于西方艺术的借用过于“生硬”与“幼稚”的批评声音,但应肯定的是这些行为本身的价值超越了艺术的价值,对当时拆解传统、专职的壁障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杜尚对于中国现代艺术的影响深远,在至今的许多当代艺术实验中,艺术家仍然不断回到杜尚的达达主义中寻求灵感。
  但因“现成品”艺术的技术含量不高和极易被复制的特性,中国甚至当代西方的艺术界中对于现成品、影像、艺术史的过度滥用正使得达达主义者们这种“耳目一新”沦为“老生常谈”。包括为打破而打破、为震惊而震惊所带来的“前卫死亡感”,艺术家很容易被关于“前卫”的幻想潜规则而不自知。
  正如杜尚所说:“自由的规定是不可教的”。时至今日,当“小便器”被端庄的置于美术馆中,被围观、被崇拜、被模仿,杜尚和达达的现代主义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教条,因为前卫艺术从边缘到中心的突围一刻也不消停。
其他文献
面对忻东旺,人们总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既无家学可承,也无环境可靠,从一个农村娃,  一个游走于乡间画“玻璃画”和“炕围子”的民间画匠,  如何成为了著名油画家和大学教授?  面对忻东旺,人们总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既无家学可承,也无环境可靠,从一个农村娃,一个游走于乡间画“玻璃画”和“炕围子”的民间画匠,如何成为了著名油画家和大学教授?的确,如今的忻东旺在画坛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而他得到学术界明显关
期刊
声音持续不断地涌入我们的耳朵。其中大部分都如同清风过耳,因为我们没有在聆听。聆听只有在我们意识到声音的存在,并主动与之形成关系时才会发生。我们听到声音,然后调动我们的智力、情感、记忆以及其他机能。“听”是个物理过程,“聆听”则是心理行为。当我们对声音进行聆听时,便开始了从中生成意义的过程。如果我们聆听的方法恰当,好奇心就会被唤起,我们便会开始对声音提问—不单是普通的关于发声体的问题,还有关于声音本
期刊
一些事情一些人可以说成是一种记忆。或许记忆难以用数量去权衡,但是可以在意识的边缘加以平衡。有时候记忆是一种声音,有时候记忆是一种气味,将人带入一个似乎被遗忘很久的地方。不管触发的因素是什么,一些记忆可以让人走向更深的理解的空间,或者重新体验曾经有过的经历。  人类的大脑其实是一个很糟糕的东西,尽管我们一直相信大脑具有照相机般的视觉处理功能。然而照相机所构成的一张真实的照片,的确可以让我们分拣出曾经
期刊
“一个真实的哲学思想并不需要遵循一个内在的概念从自身编织蛛网,它恰恰是对某一外在真理事件(政治、科学、艺术或爱)的搅动反应,努力要描述的是这个事件的状况,以及对它的忠贞。”  —齐泽克  《教父》之所以在电影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因为在这个充满暴力和仇恨的故事中,最终的落脚点和最初的驱动力都是爱,父子之爱与兄弟之爱。老舍先生也曾说过,他想写一出悲剧,里面充满着笑声。由此可见,当技术和媒介不再是限制创
期刊
5月,香港遍地吹起艺术热,不仅是亚洲,更成为了全球当代艺术的焦点,来自世界各地的策展人、美术馆馆长、艺术媒体、拍卖行代表、收藏家及艺术家聚集于此,参观一连串艺博会、亚洲艺术周及拍卖活动。自ART HK成功跃出,继而被Art Basel收购,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看到了香港艺术环境的变化,世界顶级画廊不断进驻,新藏家和画廊的交易高企,媒体的关注度提升,跃跃欲试的新艺术家,扎堆的艺术活动,让曾经是“文化沙漠
期刊
马库斯·米森(Markus Miessen)—在思索未来时,您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汉斯· 乌尔里希· 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人们总是问我:艺术的未来是什么?  而我总是认为这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作为策展人,我为何要预测艺术的未来?我不是一个预言者;我不是预言未来的大人物。我也不是未来主义者。出于这种莫名的不安,因为我几乎每周都要被问一次关于艺术的未来的问题,  我
期刊
粗糙的影像质量本身或许是想逆反“真像”的专制,但我想如果将这些巨大的“真像”摆进一个真实公园的草坪中的话,被日常经验所阻断的形象联想,是否还能生发出在“观看展览”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思考或道德优越感呢?  在一大片被移植到展厅中的公园林荫道上,我脚踩着真实的泥土和白色石子儿,还能闻到绿色植被的清晰味道,同时又想到很多文字中对于没顶公司和徐震的习惯性描述,如“挑衅”、“对规则的反讽”和“不断触碰各种禁忌
期刊
阿尔勒国立高等摄影学院作为一所专业艺术学院堪称 “世界观察站”。一年一度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是世界最具影响力摄影节之一。北京798时态空间画廊开幕的由弗朗索瓦 · 艾贝尔(Fran?ois Hébel)担任特邀策展的“阿尔勒:一所法国学校”摄影展中展出了2012年摄影节中代表突出的五位艺术家的作品。艺术家们通过摄影为媒介,诠释了法国当代摄影的五个关键词。  科学与艺术:丰富的社会学背景影响了樊尚
期刊
目的似乎在于探索物质和  非物质可视语言的物理和概念范畴,确定超越艺术作品不可改变性质的多种形式和持续变化的地域  威尼斯双年展期间,普拉达基金会(Fondazione Prada)在威尼斯王后宫(Ca' Corner della Regina)呈现了一场名为“当态度变为形式:伯尔尼1969年/威尼斯2013年”的艺术展,该展由艺术批评家杰勒马诺 · 切兰特(Germano Celant)担任策展
期刊
5月9号,作为新加坡文化周的大型活动之一,展览 “镜中之境,像外之象”—新加坡当代艺术展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经由策展人冯博一与陆新根据对新加坡艺术生态实地考察后,邀请了15位新加坡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参与展览。  展览由一场行为艺术表演带公众入场,其他作品围绕身体·社会、语言·叙事、境遇·比附、视觉·修辞四个方面为线索,展开“镜像”之外的“境象”之中的叙事诠释:其中作品《开国大典计划》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