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国家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单层技术层面的工人已经没有办法满足现代职业的需求,所以职场对职业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渐渐水涨船高。北京师范大学提出“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出有思想的人,而非冷漠而机械的人。由于语文课特有的审美特性,中职语文课应该担负起这一任务,充分发挥其审美性,给学生以文化的熏陶和人格的提升。一直以来,广大中职语文老师在根源上对中职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探讨始终是热热闹闹开场,寥寥落落收场,直接导致现在中职语文课的现实困局重重,具体表现为如下。
一、现实困局一:语文课程在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不受重视
中职教育具有的两大核心内涵,首先是“中等职业教育”,其次是“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教育”。语文课是属于基础课程,因此,中职学校在对语文课的课程定位出现了较为模糊的状况。首先,在评价一所学校的优劣的时候流行一句话“普通高中看高考,中职学校看技能竞赛”,这导致了中职学校的资源倾向了技能竞赛,至于文化基础课也就相应地不那么重视。其次,很多家长在观念上认为学生上中職学校就是去学
技术,基础课可有可无。这些对职业教育的功利性认识,让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对于语文课就缺乏应有的重视。而作为“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教育”,中职语文课没有普高那样巨大的高考压力,对于语文课的要求也就相对较低,对于语文能力的要求,中职学校语文教育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因此很多中职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语文课的比重远远比普高小。因此,反映在语文课的教学上,中职语文的教学往往停留在表面,对于基础知识和要点缺乏相应的重视,同时也缺乏较好的监督和评价机制。而对于语文的拓展能力培养方面,如口语训练,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的训练,也往往不成体系。一直以来,中职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在观念上就形成了一个认识误区:职业技术课是中职学校的主体和灵魂,所有的教和学都必须围绕着“技术”转,而文化基础课由于不能学到有用的技术技能,也不能直接体现其效用,不应花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现实困局二:中职语文课教学定位趋功利化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老师,应该给学生“传”什么“道”呢?语文知识?职业能力?还是一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激情?中职语文教育界曾经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进行了反复的争辩,赋予“渔”以不同的内涵,从“能力”到“知识结构”再到“网络时代的知识获取”以至为职业能力服务的“能力素养”,凡此种种,在现实的操作中好像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去了适应现在学生需求的空间,使得中职的语文教育举步维艰,老师们上课叫苦连天。很多中职语文老师生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开始了对中职语文课程的改革。他们简单地根据学校对就业市场的要求,去调整中职语文的课程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大大提高了语文课的工具性,而削弱了语文课的审美性。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外在技能而没有真正培养语文能力。因此,一次次感情投入的演讲和朗诵被热热闹闹嘻嘻哈哈的所谓沟通与交流所代替,我们看到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被一篇篇冷冰冰的应用文所代替,一次次深入的思考被一次次表面化的讨论所掩盖。
三、现实困局三:中职语文课教学目标模糊
其一,“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学模式不仅长期以来影响了普高的教育,而且也对中职语文课带来了应试化的不良倾向。笔者所在的中职学校多年来换了不少版本的中职语文教材,笔者发现我们的语文教材带上了太多的高中语文教材的痕迹,在对“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要求上跟普通高中基本一致。而且长期以来,我校的语文课的课程目标、课程性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都带有很明显的普高应试化痕迹。我校有很多中职的语文老师是由普通中学调过来的,他们在观念上很难做到很好的调整,对以前他们在普高时的那套应试化的教学方式方法还是“不抛弃不放弃”。同时,由于“3 证书”高职高考和对口单招等中职学生上大学的政策的引领,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中职语文课的应试化教学方式,更是将中职语文课的教学赶入了尴尬的死胡同,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较差,语文学习热情不高,但是为了考大学,我们都在做题和考试这样的机械重复中来开展语文课。很多语文老师直接把语文课上成了高考考前辅导课了。教学目标直指高考,功利性不言而喻。
其二,由于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热情不高,而学校要求考试的成绩要正态分布,不能出现学生大面积不及格的状况。所以,很多语文老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对学生过分迁就,低俗化的倾向严重。更有老师为了吸引学生上课的兴趣,大量在网络上搜索音频和视频,上课的时候播放给学生看。于是,每次语文课学生就能够在课堂上听听歌看看视频,皆大欢喜。而在选教材上,很多老师往往选择的是简单易懂的文章,有些甚至就直接把初中的课文弄过来重新上,再设计些不需要动脑筋讨论的问题,课堂氛围不错。但是笔者觉得这种教学,只能导致学生更深地陷入现代多媒体的思维黑洞之中,让他们只能幼稚化简单化娱乐化地思考问题。
四、现实困局四:中职语文课评价标准有问题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我们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但中职语文课往往是单一的、静态的、静止的评价方式,而非多元的、动态的、发展的评价方式,显然是不全面不客观也不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评价的主体上来说,还是以老师评价为主。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吸收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一些经验,尝试让学生小组合作,既自改自评,也互改互评。但由于在评价时标准单一,而且缺乏有效指导,所以,学生的评价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多大的实际效果。
2.在评价的目的和方法上来说,过于功利性。很多评价关注的是学习即时结果,因而用“考试的分数决定一切”的思想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潜藏在教育活动中的我们情感上的激励和肯定便变得冷冰冰。同时,由于过分注重试卷考核,过于透明,忽视学生过程的努力。职高学生本来就是应试教育失败的产物,对语文本来就提不上什么兴趣,以考试为中心的中职语文课的开展也就给他们带来的负担和压力,很容易让他们厌倦。
3.在评价内容上说,单一,片面甚至随便。很多老师忽视语文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忽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内在差别。比如,在汽修班和在酒店管理班的考试的时候,采用的是相同的试卷,采用相同的上课和考核的方式,这一定是有失偏颇的。
责任编辑朱守锂
一、现实困局一:语文课程在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不受重视
中职教育具有的两大核心内涵,首先是“中等职业教育”,其次是“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教育”。语文课是属于基础课程,因此,中职学校在对语文课的课程定位出现了较为模糊的状况。首先,在评价一所学校的优劣的时候流行一句话“普通高中看高考,中职学校看技能竞赛”,这导致了中职学校的资源倾向了技能竞赛,至于文化基础课也就相应地不那么重视。其次,很多家长在观念上认为学生上中職学校就是去学
技术,基础课可有可无。这些对职业教育的功利性认识,让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对于语文课就缺乏应有的重视。而作为“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教育”,中职语文课没有普高那样巨大的高考压力,对于语文课的要求也就相对较低,对于语文能力的要求,中职学校语文教育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因此很多中职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语文课的比重远远比普高小。因此,反映在语文课的教学上,中职语文的教学往往停留在表面,对于基础知识和要点缺乏相应的重视,同时也缺乏较好的监督和评价机制。而对于语文的拓展能力培养方面,如口语训练,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的训练,也往往不成体系。一直以来,中职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在观念上就形成了一个认识误区:职业技术课是中职学校的主体和灵魂,所有的教和学都必须围绕着“技术”转,而文化基础课由于不能学到有用的技术技能,也不能直接体现其效用,不应花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现实困局二:中职语文课教学定位趋功利化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老师,应该给学生“传”什么“道”呢?语文知识?职业能力?还是一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激情?中职语文教育界曾经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进行了反复的争辩,赋予“渔”以不同的内涵,从“能力”到“知识结构”再到“网络时代的知识获取”以至为职业能力服务的“能力素养”,凡此种种,在现实的操作中好像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去了适应现在学生需求的空间,使得中职的语文教育举步维艰,老师们上课叫苦连天。很多中职语文老师生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开始了对中职语文课程的改革。他们简单地根据学校对就业市场的要求,去调整中职语文的课程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大大提高了语文课的工具性,而削弱了语文课的审美性。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外在技能而没有真正培养语文能力。因此,一次次感情投入的演讲和朗诵被热热闹闹嘻嘻哈哈的所谓沟通与交流所代替,我们看到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被一篇篇冷冰冰的应用文所代替,一次次深入的思考被一次次表面化的讨论所掩盖。
三、现实困局三:中职语文课教学目标模糊
其一,“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学模式不仅长期以来影响了普高的教育,而且也对中职语文课带来了应试化的不良倾向。笔者所在的中职学校多年来换了不少版本的中职语文教材,笔者发现我们的语文教材带上了太多的高中语文教材的痕迹,在对“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要求上跟普通高中基本一致。而且长期以来,我校的语文课的课程目标、课程性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都带有很明显的普高应试化痕迹。我校有很多中职的语文老师是由普通中学调过来的,他们在观念上很难做到很好的调整,对以前他们在普高时的那套应试化的教学方式方法还是“不抛弃不放弃”。同时,由于“3 证书”高职高考和对口单招等中职学生上大学的政策的引领,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中职语文课的应试化教学方式,更是将中职语文课的教学赶入了尴尬的死胡同,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较差,语文学习热情不高,但是为了考大学,我们都在做题和考试这样的机械重复中来开展语文课。很多语文老师直接把语文课上成了高考考前辅导课了。教学目标直指高考,功利性不言而喻。
其二,由于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热情不高,而学校要求考试的成绩要正态分布,不能出现学生大面积不及格的状况。所以,很多语文老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对学生过分迁就,低俗化的倾向严重。更有老师为了吸引学生上课的兴趣,大量在网络上搜索音频和视频,上课的时候播放给学生看。于是,每次语文课学生就能够在课堂上听听歌看看视频,皆大欢喜。而在选教材上,很多老师往往选择的是简单易懂的文章,有些甚至就直接把初中的课文弄过来重新上,再设计些不需要动脑筋讨论的问题,课堂氛围不错。但是笔者觉得这种教学,只能导致学生更深地陷入现代多媒体的思维黑洞之中,让他们只能幼稚化简单化娱乐化地思考问题。
四、现实困局四:中职语文课评价标准有问题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我们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但中职语文课往往是单一的、静态的、静止的评价方式,而非多元的、动态的、发展的评价方式,显然是不全面不客观也不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评价的主体上来说,还是以老师评价为主。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吸收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一些经验,尝试让学生小组合作,既自改自评,也互改互评。但由于在评价时标准单一,而且缺乏有效指导,所以,学生的评价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多大的实际效果。
2.在评价的目的和方法上来说,过于功利性。很多评价关注的是学习即时结果,因而用“考试的分数决定一切”的思想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潜藏在教育活动中的我们情感上的激励和肯定便变得冷冰冰。同时,由于过分注重试卷考核,过于透明,忽视学生过程的努力。职高学生本来就是应试教育失败的产物,对语文本来就提不上什么兴趣,以考试为中心的中职语文课的开展也就给他们带来的负担和压力,很容易让他们厌倦。
3.在评价内容上说,单一,片面甚至随便。很多老师忽视语文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忽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内在差别。比如,在汽修班和在酒店管理班的考试的时候,采用的是相同的试卷,采用相同的上课和考核的方式,这一定是有失偏颇的。
责任编辑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