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落实澜湄合作框架下的一项早期收获成果——湄公河诸国光明行计划,前不久我率领一个专家小组,专程前往越南、老挝、缅甸三国,同当地政府官员、民间组织和医疗机构进行前期调研和专业对接。
该光明行计划系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和中国慈善联合总会共同发起、通过公募形式筹款、由国内顶尖眼科医院志愿参与的一项国际慈善行动,计划为湄公河沿岸国家免费提供总共1000例白内障复明手术。
越、老、缅都曾是我在外交部工作时长期主管过的国家,此次重返河内、万象和仰光,除工作外,多少带有故地重访的色彩。
越南——“革新开放”带来成果
也留下挑战
河内是我学习和工作过九年的地方,可以说对这里的大街小巷、人文景观都颇为熟悉。但这些年,随着越南经济的发展,河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建的机场候机大楼设计时尚,设施完善。从机场直通市内的高速公路,尤其是横贯红河之上的钢索斜拉大桥给人以非常现代之感,进城时间缩短到仅需20多分钟,这在过去简直难以想象。河内之所以叫河内,就是因为它位于红河内侧。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红河河内段上只有一座龙边大桥,该桥由法国人在100多年前设计、施工完成。越战期间,多次遭美军战机轰炸,中断了又修复,修复了又中断,故又被命名为英雄桥。当时,我们从河内去机场,过龙边桥是一大考验。它既是铁路桥,又是公路桥,还有行人和自行车等在上面走,只要有一辆汽车出问题,整个桥就会被堵死。我本人也有过在摄氏40度的高温下被堵三个多小时的经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在河内援建升龙大桥,该桥因中越关系的变化,竣工阶段工作由苏联专家协助完成,建成之后为改善河内交通状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此后越方又陆续修建了两座跨河大桥,眼前这座最新建成的叫“日新大桥”,目前红河河内段之上已有五座大桥。
从大的方面说,河内的基本格调没有太多变化,街道小区仍旧是绿树掩映,巴亭广场一带依然保留着庄重、和谐的风格。胡志明主席陵墓前前来拜谒的群众络绎不绝,说明这个国家所坚持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取向一如既往。只是街上的汽车明显多了,曾经最具特色的自行车和三轮车车潮反而不见了,摩托车是主要的代步工具,放眼望去的摩托车流简直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近年来河内城市人口暴增,据介绍,三分之二是外来人口,规模已达到600多万,而且还在以每年20万的速度递增。今日河内可以用“四多”来形容:人多、车多、店铺多、餐馆多。这是“革新开放”带来的成果,同时也为今后发展留下了严峻挑战。
河内很多大街的两旁都是新建的楼房,看上去很像中国南方的一些城市,新建的合资或外资酒店都向着国际标准靠拢。在那些老街巷里,法国人留下的欧式建筑还在,还有那些已有百年树龄的大树。路边小馆、地摊的消费习俗依旧很好地保留着,似乎还有发扬光大的趋势。走在路上,感觉大家都在忙,城市的活力及对生活的满足感写在人们的脸上。特别让我感到眼前一亮的是,人们的着装有了很大变化,昔日满街军警服装的情景已然消失,女士着越式旗袍的人很越来越多,旗袍的样式也更加花样繁多,经过改良,传统的旗袍看上去更加时尚。市中心几家国营百货公司装饰一新,有点像王府井的新东安商场。体制改革仍然在路上,西湖边上的胜利饭店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古巴援建的,曾经是河内最受欢迎的去处。现在由于新建大酒店的挤压,这个老国企几已被遗弃,灯光暗淡,房客稀少。听说正在考虑“股份化”问题。
整个河内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遗憾的是少了中国企业的“参与”。日本贷款帮助修建了机场候机楼以及连接市区的高速公路和“日新大桥”。韩国企业修建了336米高的地标建筑江南大厦及其配套工程。多家星级酒店不是姓法便是姓美。而中国企业,似乎没在这座城市留下多少痕迹。更可悲的是,中国商品在这里成了低质产品的代名词,甚至排名在当地产品之后。有越南友人说,曾经中国的自行车、手表、电风扇等在越南极受推崇,谁家儿子要是有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媳妇都好娶。他为中国产品在越南的市场地位江河日下感到担忧和难以理解。他说他曾陪着母亲访问过中国多个城市,看到中国规划建设得非常好,食品也是既丰富也好吃,特别是越南不出产的水果如苹果等,可是它们一旦到了越南市场,多数已不新鲜,味道也大打折扣。他建议中方重视这一现象,设法提高中国商品在越南市场上的形象,还它本来应有的地位。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的自主品牌在哪里?我们的国际贸易特别是边境贸易形式是否要改进?我们国内先进发达的物流系统如何延伸到周边国家?我们有实力的大企业能不能在海外进行战略布局?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在友好邻邦老挝喜遇故知
离开河内,一小时航程便抵达老挝首都万象。老方对我们一行的到访给予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相继安排外交部、卫生部主管副部长会见并宴请。老方特别强调,光明行活动的意义不仅限于澜湄合作,同时也是今年庆祝老中建交五十五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眼科医疗机构的专家则是一见如故,就项目具体操作细节进行了充分沟通,从而为未来200例手术的顺利完成打下良好基础。
此行的意外收获是见到了几位我所熟悉的老朋友。其一是老中合作委员会主席、老中友协副主席、工贸部长开玛尼女士。她向我们介绍了老中友协正在着力推进的几项工作,其中许多方面与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所追求的目标和宗旨相吻合,共同语言甚多,话题集中且讨论热烈。部长女士还向我们讲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其父(王国政府外交大臣贵宁·奔舍那)遭暗杀后、他们一家老小前往北京的故事,她本人在北京上幼儿园、小学的特殊经历,以及全家人受到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副总理接见的场景。说来也巧,那天正是她父亲105岁诞辰,我手头恰好有一幅朋友画的作为伴手礼的手卷,画面首尾是紫藤,中间题字为“紫气东来皆祥云”。我把手卷送给了她,并解释了“紫气东来”的寓意,指出其父为国捐躯,在天之灵一定会保佑家人和这个国家永享安宁祥和,万事顺遂! 另外,我们还见到了前驻华大使本梅先生和夫人以及前驻华参赞素塔维先生,本梅大使从北京回国后曾担任卫生部长达十五年之久,现在他们虽已退休,但对促进两国民间交流仍充满热情。为表达心意,我将请朋友写的一幅书法作品——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赠送给老大使夫妇,并解释了诗作的意涵,强调后两句可演化为“北京朋友如相问,我可以告诉他们你们致力于中老友好的初心不改”,可谓“一片冰心在玉壶”。素塔维先生的儿子已子承父业,成为中文高翻,素塔维先生的父亲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王国政府部长,后举家赴华。他一家三代人为中老关系所付出的努力同样令人钦佩!
万象的变化也是巨大的。记得二十多年前来万象时,这里根本就是一个乡镇,市内还有很多稻田,建筑主要是一些小型庙宇,满眼都是僧侣,最大的“早市场”里交易的主要是手工制品如银器和织锦等。即使同六年前相比,万象也有些认不出来了,道路拓宽了,楼宇增加了,店铺繁华了,街上堵车了。不变的是蓝天白云下的鸟语花香和佛国文化下老挝人民的那份平和与安详。
我们这次还专程去看了中国政府援建的国际会议中心,这是老挝政府为筹备2012年亚欧首脑会议而临时动议、恳请中国政府帮忙援建的。记得当时已是2011年春,老方建议两件事:一是扩建万象机场停机坪,因为老方从没同时接待过这么多国家的领导人专机;二是修建国际会议中心。尽管老方一再表示相信“中国速度”,但毕竟只有一年时间,为此,我们在京开过多次协调会,这其中有两位女士态度比较坚决,一位是时任驻老大使布建国,一位是时任商务部援外司的高司长。没想到这么难的事竟然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该建筑既民族,又现代、实用,考虑了举行国际会议的各种功能需求。据说现在老挝国内的许多活动也在此举办。我们一行专门进楼作了参观,工人们正在搭架子赶工期,据说是为即将到来的又一重要国际会议——九月东盟系列峰会作准备。老挝自加入东盟以来,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举办各类大型国际会议遂成一件大事。中国始终被老挝视为友好邻邦,两国人民亲如兄弟。
随着经济发展,万象的外来常住人口,特别是外国商家日趋增多,近年来更是发展出洋人街、中国街、越南街等特色街区。一些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随处可见,我们在著名景点凯旋门前便碰到了好几拨欧洲人和韩国人。老挝是个好客、包容的社会,但我仍期待万象在开放的过程中,继续保持自己特有的文化气质和自然风貌,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的“世外桃源”。
走向开放的缅甸
仰光是第三站,也是最后一站。同上次来缅时相比,这里已经“变天”——缅甸结束了几十年的军人统治,实现了“还政于民”。今年四月,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已进入内比都权力中心,昂山本人也实至名归,成为事实上的最高领袖。
仰光的政治氛围变得轻松许多,著名的仰光大学曾经开了关、关了开,像缅甸政治气候的晴雨表,现在终于可以正常开课了。几次坐车经过,虽然校园的破败状况短期内还难以恢复,但人行道上的学生,步调轻松,情绪饱满,充满青春、阳光的气息。了解过去的人,就会为眼前的情景所感动。
我们赶上了7月19日的烈士节,这一天也是公共假日,官方举办纪念活动,媒体及时跟进报道,群众纷纷涌上街头。有几拨民盟支持者冒雨游行,高呼挺昂山的口号,但更多的人似乎将此作为一个大型派对,显然,这个国家在“变天”之后,正逐步走上正常的社会轨道。
但另一方面,现实依然不尽人意,那几天的新闻里有一条重要消息,就是昂山素季同少数民族领导人的对话。这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必将长时间地考验新的执政团队的政治智慧和手腕。同越南电视新闻相比,这里的节目没有更多地报道所谓“南海仲裁案”,缅方认为自己不是当事方,无意介入与它无关的纷争。对缅甸来说,头等大事是应对新老政权交替带来的种种挑战和问题,以及平衡好各方势力之间的利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昂山素季身上的担子真的不轻!
与过去不同,我此次是来做慈善公益活动的,既不涉及两国关系,更不必谈地区问题。缅方慈善团体和医疗机构的相关人士热情、友好、专业,我们与他们的对接非常顺利。通过接触,我对这个国家精英阶层有了新的认识,过去由于种种限制,我们更多的是同政府官员打交道,现在情况不同了,可以也应该面向不同的群体。此次去缅之前,曾在北京画院见到过几位缅甸画家,他们是应邀来华交流的,除北京外还去了西安和丽江等地。此次在仰光再聚,相谈甚欢。是时候了,中缅之间的民间交流应该拓展渠道,加大力度,扎实推进。
到缅甸必然要去瑞光大金塔,大金塔管委会主任系前任驻华大使,很荣幸由他亲自陪我礼佛。大金塔也是我领导人访缅的必到之处。记起当年曾随时任胡锦涛副主席、吴邦国副总理、唐家璇外长到此访问的一些情景。大金塔是缅甸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的艺术瑰宝,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信徒的神态,无论男女老幼,虔诚和开心都是永恒的主题。随手拍下一些面孔,回头再看,仍能感受到每个人脸上的真诚。佛祖保佑,愿这个友好邻邦尽快走上持续和平发展的康庄大道。
(作者为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中国外交部前部长助理、亚洲司司长)
该光明行计划系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和中国慈善联合总会共同发起、通过公募形式筹款、由国内顶尖眼科医院志愿参与的一项国际慈善行动,计划为湄公河沿岸国家免费提供总共1000例白内障复明手术。
越、老、缅都曾是我在外交部工作时长期主管过的国家,此次重返河内、万象和仰光,除工作外,多少带有故地重访的色彩。
越南——“革新开放”带来成果
也留下挑战
河内是我学习和工作过九年的地方,可以说对这里的大街小巷、人文景观都颇为熟悉。但这些年,随着越南经济的发展,河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建的机场候机大楼设计时尚,设施完善。从机场直通市内的高速公路,尤其是横贯红河之上的钢索斜拉大桥给人以非常现代之感,进城时间缩短到仅需20多分钟,这在过去简直难以想象。河内之所以叫河内,就是因为它位于红河内侧。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红河河内段上只有一座龙边大桥,该桥由法国人在100多年前设计、施工完成。越战期间,多次遭美军战机轰炸,中断了又修复,修复了又中断,故又被命名为英雄桥。当时,我们从河内去机场,过龙边桥是一大考验。它既是铁路桥,又是公路桥,还有行人和自行车等在上面走,只要有一辆汽车出问题,整个桥就会被堵死。我本人也有过在摄氏40度的高温下被堵三个多小时的经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在河内援建升龙大桥,该桥因中越关系的变化,竣工阶段工作由苏联专家协助完成,建成之后为改善河内交通状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此后越方又陆续修建了两座跨河大桥,眼前这座最新建成的叫“日新大桥”,目前红河河内段之上已有五座大桥。
从大的方面说,河内的基本格调没有太多变化,街道小区仍旧是绿树掩映,巴亭广场一带依然保留着庄重、和谐的风格。胡志明主席陵墓前前来拜谒的群众络绎不绝,说明这个国家所坚持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取向一如既往。只是街上的汽车明显多了,曾经最具特色的自行车和三轮车车潮反而不见了,摩托车是主要的代步工具,放眼望去的摩托车流简直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近年来河内城市人口暴增,据介绍,三分之二是外来人口,规模已达到600多万,而且还在以每年20万的速度递增。今日河内可以用“四多”来形容:人多、车多、店铺多、餐馆多。这是“革新开放”带来的成果,同时也为今后发展留下了严峻挑战。
河内很多大街的两旁都是新建的楼房,看上去很像中国南方的一些城市,新建的合资或外资酒店都向着国际标准靠拢。在那些老街巷里,法国人留下的欧式建筑还在,还有那些已有百年树龄的大树。路边小馆、地摊的消费习俗依旧很好地保留着,似乎还有发扬光大的趋势。走在路上,感觉大家都在忙,城市的活力及对生活的满足感写在人们的脸上。特别让我感到眼前一亮的是,人们的着装有了很大变化,昔日满街军警服装的情景已然消失,女士着越式旗袍的人很越来越多,旗袍的样式也更加花样繁多,经过改良,传统的旗袍看上去更加时尚。市中心几家国营百货公司装饰一新,有点像王府井的新东安商场。体制改革仍然在路上,西湖边上的胜利饭店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古巴援建的,曾经是河内最受欢迎的去处。现在由于新建大酒店的挤压,这个老国企几已被遗弃,灯光暗淡,房客稀少。听说正在考虑“股份化”问题。
整个河内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遗憾的是少了中国企业的“参与”。日本贷款帮助修建了机场候机楼以及连接市区的高速公路和“日新大桥”。韩国企业修建了336米高的地标建筑江南大厦及其配套工程。多家星级酒店不是姓法便是姓美。而中国企业,似乎没在这座城市留下多少痕迹。更可悲的是,中国商品在这里成了低质产品的代名词,甚至排名在当地产品之后。有越南友人说,曾经中国的自行车、手表、电风扇等在越南极受推崇,谁家儿子要是有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媳妇都好娶。他为中国产品在越南的市场地位江河日下感到担忧和难以理解。他说他曾陪着母亲访问过中国多个城市,看到中国规划建设得非常好,食品也是既丰富也好吃,特别是越南不出产的水果如苹果等,可是它们一旦到了越南市场,多数已不新鲜,味道也大打折扣。他建议中方重视这一现象,设法提高中国商品在越南市场上的形象,还它本来应有的地位。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的自主品牌在哪里?我们的国际贸易特别是边境贸易形式是否要改进?我们国内先进发达的物流系统如何延伸到周边国家?我们有实力的大企业能不能在海外进行战略布局?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在友好邻邦老挝喜遇故知
离开河内,一小时航程便抵达老挝首都万象。老方对我们一行的到访给予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相继安排外交部、卫生部主管副部长会见并宴请。老方特别强调,光明行活动的意义不仅限于澜湄合作,同时也是今年庆祝老中建交五十五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眼科医疗机构的专家则是一见如故,就项目具体操作细节进行了充分沟通,从而为未来200例手术的顺利完成打下良好基础。
此行的意外收获是见到了几位我所熟悉的老朋友。其一是老中合作委员会主席、老中友协副主席、工贸部长开玛尼女士。她向我们介绍了老中友协正在着力推进的几项工作,其中许多方面与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所追求的目标和宗旨相吻合,共同语言甚多,话题集中且讨论热烈。部长女士还向我们讲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其父(王国政府外交大臣贵宁·奔舍那)遭暗杀后、他们一家老小前往北京的故事,她本人在北京上幼儿园、小学的特殊经历,以及全家人受到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副总理接见的场景。说来也巧,那天正是她父亲105岁诞辰,我手头恰好有一幅朋友画的作为伴手礼的手卷,画面首尾是紫藤,中间题字为“紫气东来皆祥云”。我把手卷送给了她,并解释了“紫气东来”的寓意,指出其父为国捐躯,在天之灵一定会保佑家人和这个国家永享安宁祥和,万事顺遂! 另外,我们还见到了前驻华大使本梅先生和夫人以及前驻华参赞素塔维先生,本梅大使从北京回国后曾担任卫生部长达十五年之久,现在他们虽已退休,但对促进两国民间交流仍充满热情。为表达心意,我将请朋友写的一幅书法作品——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赠送给老大使夫妇,并解释了诗作的意涵,强调后两句可演化为“北京朋友如相问,我可以告诉他们你们致力于中老友好的初心不改”,可谓“一片冰心在玉壶”。素塔维先生的儿子已子承父业,成为中文高翻,素塔维先生的父亲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王国政府部长,后举家赴华。他一家三代人为中老关系所付出的努力同样令人钦佩!
万象的变化也是巨大的。记得二十多年前来万象时,这里根本就是一个乡镇,市内还有很多稻田,建筑主要是一些小型庙宇,满眼都是僧侣,最大的“早市场”里交易的主要是手工制品如银器和织锦等。即使同六年前相比,万象也有些认不出来了,道路拓宽了,楼宇增加了,店铺繁华了,街上堵车了。不变的是蓝天白云下的鸟语花香和佛国文化下老挝人民的那份平和与安详。
我们这次还专程去看了中国政府援建的国际会议中心,这是老挝政府为筹备2012年亚欧首脑会议而临时动议、恳请中国政府帮忙援建的。记得当时已是2011年春,老方建议两件事:一是扩建万象机场停机坪,因为老方从没同时接待过这么多国家的领导人专机;二是修建国际会议中心。尽管老方一再表示相信“中国速度”,但毕竟只有一年时间,为此,我们在京开过多次协调会,这其中有两位女士态度比较坚决,一位是时任驻老大使布建国,一位是时任商务部援外司的高司长。没想到这么难的事竟然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该建筑既民族,又现代、实用,考虑了举行国际会议的各种功能需求。据说现在老挝国内的许多活动也在此举办。我们一行专门进楼作了参观,工人们正在搭架子赶工期,据说是为即将到来的又一重要国际会议——九月东盟系列峰会作准备。老挝自加入东盟以来,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举办各类大型国际会议遂成一件大事。中国始终被老挝视为友好邻邦,两国人民亲如兄弟。
随着经济发展,万象的外来常住人口,特别是外国商家日趋增多,近年来更是发展出洋人街、中国街、越南街等特色街区。一些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随处可见,我们在著名景点凯旋门前便碰到了好几拨欧洲人和韩国人。老挝是个好客、包容的社会,但我仍期待万象在开放的过程中,继续保持自己特有的文化气质和自然风貌,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的“世外桃源”。
走向开放的缅甸
仰光是第三站,也是最后一站。同上次来缅时相比,这里已经“变天”——缅甸结束了几十年的军人统治,实现了“还政于民”。今年四月,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已进入内比都权力中心,昂山本人也实至名归,成为事实上的最高领袖。
仰光的政治氛围变得轻松许多,著名的仰光大学曾经开了关、关了开,像缅甸政治气候的晴雨表,现在终于可以正常开课了。几次坐车经过,虽然校园的破败状况短期内还难以恢复,但人行道上的学生,步调轻松,情绪饱满,充满青春、阳光的气息。了解过去的人,就会为眼前的情景所感动。
我们赶上了7月19日的烈士节,这一天也是公共假日,官方举办纪念活动,媒体及时跟进报道,群众纷纷涌上街头。有几拨民盟支持者冒雨游行,高呼挺昂山的口号,但更多的人似乎将此作为一个大型派对,显然,这个国家在“变天”之后,正逐步走上正常的社会轨道。
但另一方面,现实依然不尽人意,那几天的新闻里有一条重要消息,就是昂山素季同少数民族领导人的对话。这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必将长时间地考验新的执政团队的政治智慧和手腕。同越南电视新闻相比,这里的节目没有更多地报道所谓“南海仲裁案”,缅方认为自己不是当事方,无意介入与它无关的纷争。对缅甸来说,头等大事是应对新老政权交替带来的种种挑战和问题,以及平衡好各方势力之间的利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昂山素季身上的担子真的不轻!
与过去不同,我此次是来做慈善公益活动的,既不涉及两国关系,更不必谈地区问题。缅方慈善团体和医疗机构的相关人士热情、友好、专业,我们与他们的对接非常顺利。通过接触,我对这个国家精英阶层有了新的认识,过去由于种种限制,我们更多的是同政府官员打交道,现在情况不同了,可以也应该面向不同的群体。此次去缅之前,曾在北京画院见到过几位缅甸画家,他们是应邀来华交流的,除北京外还去了西安和丽江等地。此次在仰光再聚,相谈甚欢。是时候了,中缅之间的民间交流应该拓展渠道,加大力度,扎实推进。
到缅甸必然要去瑞光大金塔,大金塔管委会主任系前任驻华大使,很荣幸由他亲自陪我礼佛。大金塔也是我领导人访缅的必到之处。记起当年曾随时任胡锦涛副主席、吴邦国副总理、唐家璇外长到此访问的一些情景。大金塔是缅甸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的艺术瑰宝,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信徒的神态,无论男女老幼,虔诚和开心都是永恒的主题。随手拍下一些面孔,回头再看,仍能感受到每个人脸上的真诚。佛祖保佑,愿这个友好邻邦尽快走上持续和平发展的康庄大道。
(作者为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中国外交部前部长助理、亚洲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