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面辣子”就蒸馍,嫽扎咧!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jia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言真是博大厚实又奇妙精巧,许多字面近似的词语,意思却大相径庭,体现在方言中程度尤甚。比如陕西话中“面面辣子”与“面辣子”两词,一字之差,但含义云泥。“面面辣子”是指碾碎的干红辣椒,是陕西人吃辣椒的常态,“油泼辣子”“油泼面”中用的辣椒就是“面面辣子”;而“面辣子”则是另外一种奇妙的存在,与“面面辣子”完全不是一回事,欲知详情,且听道来——
  “面辣子”是个啥?没吃过的人,单看这名称,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来这究竟是一种什么食物。而吃过的人,则无不称大快朵颐,过瘾解馋!
  其实,这是陕西蒲城一带所独有的一种饭食,原料易得、触手可及,做法简单、方便快捷。一般说来有“蒸”和“煮”两种做法。
  所谓“蒸”的基本工序是:将切成片的大蒜、切碎的葱花、辣椒面放入盆中,用烧热的食油浇泼之后,再放入食盐、调料面等,搅拌均匀。然后掺入干面粉,用筷子拌匀,因为有食油的缘故,面粉不易凝成疙瘩。待面粉与蒜片、葱花、辣椒面充分结合后,再倒入适量清水,搅拌成稀稠得当的面糊,这个环节一定要掌握好稀稠,太稀寡淡,太稠的话成品就成搅团了。之后,将泡好的粉条、切成小丁的豆腐放入,拌匀,把盛放面糊的面盆直接上笼屉蒸熟即可。这种做法一般是在蒸馍时同时进行的,馍熟了,面辣子也就熟了,正好把热馍泡进同食,亦饭亦菜、饭菜一体、吃馍就饭、一举两得。
  过去做“面辣子”都是蒸制的,那也是因为各种食材、尤其是食油短缺的缘故,除非到了蒸馍的时候,才舍得做一次。以至于对“面辣子”的印象就是蒸馍时的副产品,似乎也只有蒸制这种做法。
面辣子

  后來,生活越来越好了,人们却懒得蒸馍了,大部分时间都是出去买馍吃。不蒸馍了,还想吃面辣子,怎么办?当然可以单独蒸,但图省事图轻松的人们,索性采用“煮”的办法,把面辣子的制作工序简化了,于是,面辣子也就有了“煮”的办法。
  “煮”面辣子的工序与“蒸”面辣子的前半部分基本一样,油泼辣子、蒜片、葱花,拌入干面粉,调成面糊。所不同的是后半部分,则是烧锅添水,沸腾后先下入耐煮难熟的粉条、豆腐,之后再倒入面糊熬煮,不大工夫一锅面辣子也就可以出锅了。
  这个做法比较蒸制的办法简单了一些,稀稠更容易掌握。但说实话,还是蒸制的味道更醇香一些,毕竟蒸制的时候各种滋味是被严严实实地捂盖着的,食材互相之间香味交织的程度更到位一些。
  但无论是“蒸”还是“煮”,面辣子的灵魂都在,那就是简单食材组合之后的奇妙:主角是蒜片,经过蒸煮之后,蒜香四溢,氤氲在面糊之中;油泼辣子和面粉融合后经过再度加热,去除了较为刺激的辛辣,进而透出更为柔和可人的香辣;至于豆腐粉条,在蒜辣窜香的面糊之中,被赋予了更高一层的滋味,不再寡淡,充分升华到五香四味的新的层面。这几种十分简单的食材的科学结合与充分交融,便产生了一种物理化学变化之后的出人意料的效果。
  这道饭食看似简单,用料随手可及,做法简便易学,但要做出正宗的口味来,却也并非易事。一般的厨师似乎对此不屑一顾,但动起手来,却又不一定能烹出好味。手巧的主妇如果是初学,也难以掌握诀窍。只有蒲城的厨师、巧妇深谙个中三味,不经意间手到味出。
  这道饭食的诀窍在于调制面糊、选放配料。面糊稀稠必须恰到好处,方使蒸煮后的成品稀稠得当。配料之中,大蒜必不可少,且必须切成大薄片,蒜不切则不出味,碎则不成形。至于其他配料,少则太寡,多则喧宾夺主。这一点必须拿捏得当,不能因为现在日子好过了、东西多了,咱就给里面多放点食材。还真有人给里面放了木耳黄花之类的东西,看似丰盛,实则画蛇添足,没有了原本的味道。
  要啰嗦一句的是,传统食物一经定型,就不要再折腾了,祖辈上千年的经验是非常科学合理的,那是经过了充分的筛选淘汰、去劣存精才积淀下来的,咱们要做的只有继承。那些打着创新旗号折腾传统食物的,要不了多久还会回归传统,这方面的例子多的是,姑且不列举。
  其实,“面辣子”这道饭食是昔日产粮多而种菜少的蒲城民间的一道下饭菜。蒲城过去以至今日盛产优质小麦,良田基本都慷慨地或受命种了麦子,甚少种菜。此地面食优良丰富,为调剂生活,更好地吃面食,便想办法“造”出菜来,而且是用“面”造菜。你看这道饭食,主料仍然是面粉,配料也无非大蒜、粉条、豆腐等,难得的是经过乡人的巧手烹制,竟成了一道传统好“菜”。这样也一举两得:既采用了盛产的小麦,又制出一道好菜,饭菜一体、美味可口,原料简单又营养丰富,故此美食经久而不衰。
  “面辣子”在蒲城又称“熟辣子”。外地人观其外形,有人称其为“辣子沫糊”,近年还有人将其归入“糊辣汤”之列。其实与糊辣汤相比,虽然两者外形有点相似,但实际上有本质区别,“糊辣汤”(不论是河南风味的还是西安风味的)都是煮制,而“面辣子”则是蒸煮并举,尤以蒸制为佳。另外,面辣子的主要成分是面粉,而不是糊辣汤的菜蔬,这可能是根本区别。
  这个原本是家常饭的美味,近年来被引入蒲城的饭馆之中,不独家乡人喜爱,外地大多数朋友也十分喜欢。二三十年前就有蒲城人把饭馆开到西安,各种小吃之中就有这个面辣子,十分受欢迎,点击率很高,以至于有人到饭馆就奔着它来。后来饭馆老板把面辣子价格一再调高,笑问其原因,说一碗面糊糊你咋卖这么贵?不想老板苦笑言道,哥你是不知道,咱开这个饭馆成本高,就想多卖点贵菜呢!可人家来了就点一碗面辣子,顶多再加两蒸馍,你说咱卖不卖?没办法,只有把价格调高一些,不然我这后厨就几乎专门做面辣子了!呵呵,经营之道逐利而为,无可厚非,但也足见这面辣子的受欢迎程度了。
  家乡的面辣子配椽头馍,造就了一方豪爽刚硬,也哺育出代代英才。远方的游子,每忆至此,顿觉口中生津,思乡情切。那一股家乡味道,那一丝念旧情怀,魂牵梦绕,永难割舍。乡党们不管是到外地干得多好多大,那味蕾肺腑还是想念家乡的饭食,尤其是面辣子和椽头蒸馍,这两张蒲城美食的搭档式的名片。其中的椽头蒸馍可以携带可以邮寄,但那一碗面辣子,可是无法走路。怎么办呢?经常开玩笑跟外地的同乡说,给你邮寄一碗面辣子吧,气得人家直笑骂。末了逗他一句,想吃不?回来吧,回来管够。当然,这玩笑不能多开,说多了把人家说得想家了又回不来,那就得伤感了。
  怎么办呢?也许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学会制作,想吃了、想家了,或蒸或煮,来一碗就是。但就如前面所言,这么简单的饭食,并不是简单学学就会做的,也许是经验,也许是悟性,也许是久不近庖厨的疏懒。就如作者,每每想吃,也得等到周末,家人团聚,过去是老娘、现在是老姐姐们,一定会精心烹制出来,直让人觉得美味在眼前、幸福在身边,一顿家常饭,足以让亲情浓浓地萦绕心间。
  一碗面辣子两个热蒸馍,这日子嫽扎咧!
其他文献
在前两代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影响下,陕西是有一批以乡村题材写作的年轻作家,他们站的是陕西的队列,已有不凡的成绩,而又迈着坚定的步伐重新出发。面对着新时代新乡村新写作,如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家都在努力探索和辛勤实践。我再说说自己的感想。  一、现在不能像前两代作家来自乡村的那种本色出场,也不能像柳青那样在乡村一呆十三年了。但是,不管你在城里是专业作家或自由写作人,还是业余文学写作爱好者,只要你以
期刊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原想捧起一束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银色的世界……因为我知道,我是你的希望,我是你的光。  第一束阳光  从小到大,我总对爸爸有一种异样的情感。  他总在爷爷后面,我跟在他后面,像一条长长的尾巴;他往左,我也跟着往左,像照镜子一样,连步调都不肯跟他反着来;每次家长会,签字我都会首先
期刊
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笃信地说白云苍狗,而光阴与初心未辜负。  ——题记  残阳的余晖被地平线吞食,只有那还带着鲜血的云证明它曾来过。夜晚的风是那么调皮,勾起我陈旧的回忆。  “你画画能做艺术生!”“你可以去学特长!”“哎呀,你以后高考可就方便喽!”……  小时候,每当我骄傲地将画送到大人们面前时,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可是,我只是喜歡画画啊!我疑惑地眨眨眼,用年幼的小脑瓜思考人们总提到的几个词,
期刊
傍晚时分,一辆辆私家车陆续驶进WES校园。一群群黑、白、黄等各种肤色的人纷纷从车上走下来,步入教学楼,或奔向大操场。这是怎么回事?一定是WES要举办晚会了。WES举办晚会时,常常会邀请学生全家、甚至社区成员前来参加——从坐在婴儿车里东张西望的小宝宝,到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和老太太,无所不包——这哪里是一所小学的晚会啊,简直就是社区大联欢!   WES一年当中要举办多场晚会,比如国际日晚会、STEM之夜
期刊
干货摊、蔬菜摊、猪肉摊、海鲜摊……经过一个个摊位,我跟着妈妈到了活禽摊。一到活禽攤,我就闻到了一股让人胃里翻江倒海的味道,就像多年未清理的下水道经发酵发出的恶臭,我忍了半天还是没忍住,“哇”的一声吐了起来。  妈妈把我安顿在活禽摊外面没味的地方等候,她自己一人去买鸡。没一会儿,妈妈出来了,手上拎着一只大公鸡,鸡爪和鸡翅都已经用红绳捆好。公鸡在妈妈手上用力地挣扎着,妈妈吃力地抓着鸡翅膀,我清楚地看到
期刊
前不久,我随空军观摩团,有幸参观了珠海航展,之前就听说俄罗斯空军“勇士”特技飞行表演队在阔别中国航展6年后,将以全新面貌回归这次盛会,我对他们充满了期待。  俄罗斯空军“勇士”特技飞行表演队,是全球唯一一支使用重型战斗机作为表演飞机的特技表演队。他们驾驶的苏-27战斗机加油后重量超过26吨,起飞重量大,外形尺寸大,编队飞行表演难度就更大。  11月13日,珠海阳光灿烂,碧空如洗,这是飞行的好天气。
期刊
人已在高原,心神却仍有些平原属性的恍惚。來程倒也顺利,清晨六点出门,航班落地昆明,转机,中午便到了昭通。此地去年来过,还受聘为昭通学院的客座教授。本该是故地重游的心神清明才对,怎么却有些无端的发蒙,有点回不过神似的?  说是无端,其实也能找出些端倪吧。譬如,这作为庚子年背景的疫情,譬如,那从“中央”奔赴到“边疆”的微妙心情。疫情自不必说了,在这个背景之下,所有的人,人所有的行为,都有些恍兮惚兮;往
期刊
第一次见小左,在秋涛阁楼下的茶舍。那是难得的暖冬,中午的太阳晃得人睁不开眼。她穿着红色的短袖毛衣,站在门口的台阶上,露出的胳膊像剥了壳的荔枝。  那时的我还没有孩子,她端坐在圈椅里,倒茶的姿势像身后博古架上那柄龙带壶。我常常想去那里闻茶,闻她的插花和沉香,看她的指端尖尖拢着短发,讲她和儿子的老师成为闺蜜的故事。  商场里又一次碰到了小左,她在挑花盆。同样的短发同样的中式衣服,她的平静甚至平淡,让我
期刊
作者简介  王倩,任教于西安市铁一中,所带学生高考成绩优秀。郑州铁路局骨干教师,西安市教学能手。2005年获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课题成果展示会观摩课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全国、省市区级一等奖;参与编写《唐诗鉴赏辞典》(中学版)、《“新课程”读本》等书;参加国家“十五”“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并获奖。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道:“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
期刊
1  接到姥爷去世的电话,是在凌晨三点四十分,那天早上,我才刚从住了一晚的姥姥家回到自己家,夜里被某种预感笼罩,我一直没有睡下。电话里,妈妈在断断续续地哭:“姥爷走了,你明天过来一趟吧!”  姥爷是在自己的房间去世的,按规矩,我应该去他的屋里对遗像三拜。我有点抗拒,舅姥爷说不用害怕,抬手拍拍我的右肩,推我进了屋。  看着姥爷的照片,忽然想化解不知何处而在的尴尬,我只好故作轻松,笑着对照片说:“姥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