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年代的记忆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hong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70年代,我在“赣州六二六卫校”(原赣南医专)学习、工作过几年。在那特殊的年代里,那几年的经历,在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967年我高中毕业。因为“文化大革命”中断了高考,上大学的梦想泡汤,我回到了老家务农。
  那时,农村也和城市一样,到处是“红海洋”,大搞“语录墙”(在公路旁每隔200米,砌一座宽约2.5米、高约3米,写上毛主席语录的土砖墙)。因我是高中毕业生,就被生产大队派去天天写“语录”。几个月后,县里要培训大队赤脚医生。因我文化程度较高,大队又推荐我去参加培训。就这样,学习几个月后,我便成了大队的赤脚医生。
  当上赤脚医生后,为了能真正替社员看好病,当时我如饥似渴地自学医学知识,边学边用,坚持用“一根针、一把草”(即针灸和草药)为社员治病,费用低,疗效好,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县里曾在我们大队合作医疗站召开过全县卫生工作现场会,我们的医疗站被评为“全省卫生系统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先进集体”,我还到南昌参加“全省卫生系统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71年春,公社推荐我到“赣州六二六卫校”读书,圆了我曾被敲碎了的升学梦。这次学习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它却放飞了我的理想和希望。我抓紧时间刻苦攻读,第一次学到了较系统的医疗知识。学习结束后,绝大多数学员都“社来社去”,回家乡继续当赤脚医生,我和少数几个同学却被“破格”留在学校当老师(当时卫校的老师大都被下放到农村,任课教师奇缺,急需一批年轻人充实教师队伍)。从学生变为教师,我当时的自豪和喜悦,是不言而喻的,我的人生道路也因此发生了许多变化。
  我留校后担任的第一项工作,是1972年春被学校派去招生(当时是春季招生)。当时学校授予我们招生人员录取新生的决定权,认定后可当即发放入学通知书(录取通知书学校已盖好章,由招生人员随身带上)。这使我这个刚刚走马上任的新老师诚惶诚恐,深感担子重、压力大。我们几个负责招生的老师,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事业心,走遍了赣南的每个县,到各公社(即现在的乡、镇)与当地招生小组一同进行初选和政审,最后进行单独面试。当时那种细心挑选新生的认真劲和不怕疲劳、不分白天黑夜的工作热情,现在想起来仍很激动。我们的辛勤工作赢得了学校领导的信任和赞赏,我们也因此连续两年被派去做招生工作。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当年挑选的这些优秀学子,以后都成了赣南地区各级医院的医疗骨干,有的还成了当地医院的领导或医疗卫生行政部门的官员。
  招生工作结束后,为攻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这是周恩来总理当年发出的号召)。我们留校的十几位青年教师。都参与了攻克“老慢支”的科研项目。科研组在林仁通(原医专副校长兼附属医院院长,“文革”中期被“解放”)带领下,到南康县(现为南康市)的白石村、潭口村开展临床科研。我们进村入户、免费送医送药,连续4年不间断地随访研究。先后参加这一项目研究的有40多位教师、医生,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一项目后来获得了省科研成果奖。通过参与这一科研活动,不但使我学到了不少科学知识和医疗技术,还懂得了如何搞科研,品尝到了从事医学科研活动的苦和乐。
  1972年下半年,国家卫生部组织了重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5年版)的工作,其中分给江西23个药品品种的编写任务。当时省卫生局指定赣南医专和地区药检所各派一人参加。赣南医专搞药理的老师被下放还未回校,学校就委派我参加。江西编写组的同志除我之外均堪称专家、学者,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我这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能和他们一起参加这一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聆听他们的教诲,真是三生有幸啊!
  在留校的几年间,我还先后参加附属医院组织的医疗队、学校医院组织的眼科医教队。分别到南康龙回、瑞金沙洲坝,为当地群众治疗疾病、宣传医疗卫生知识,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我们自己也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锻炼。这一桩桩一件件往事。至今我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责编/木艮
其他文献
尿路感染包括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及肾结核等疾病,以尿频、尿急、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此病在中医学里统称“淋证”,大多数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应该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如果能配合饮食疗法,可相得益彰。另外,有一些患者,虽然有尿频、尿急等症状,但经详细检查未能发现病原体,医学上称之为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不宜用抗菌药物治疗。在这种情况下,用饮食自疗就更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情况下,尿路感
期刊
晏绍平,1914年1月12日出生于全国闻名的“才子之乡”——江西省临川县沙河镇晏家村。2014年5月18日,笔者随同晏老二女儿拜访了这位老寿星。  我们一进门,见晏老正在看电视。他看见我们到来,连忙起身招呼让座。他二女儿问他:“你认识这位客人吗?”晏老回答:“认得,他是县民政局的。”我与晏老已时隔10年没见面了,他还记得这样清楚,他的记忆力令我惊讶。除耳朵有些背外,他视力仍好,不戴眼镜能看书报。从
期刊
让信念托起一片晚霞 王延群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年轻的女画家琼西因患肺炎,危在旦夕,用医生的话说:“她的病只有十分之一的恢复希望,这一分希望就是她想活下去的念头。”已是深秋时分,秋风呼呼地刮着,琼西透过病房的窗子。开始数窗外一棵老极了的长青藤上的叶片,嘴里喃喃地说:“我的生命大概也是如此吧!等到秋天的最后一片树叶落下来的时候,我的生命也就该完了吧!”她的话恰
期刊
杨惟义院士治虫害 郁文哉  杨惟义(1897—1972)是江西省首批中国科学院院士之一、世界著名半翅目昆虫分类学家、我国著名植物保护专家。  1950年,当时的国立南昌大学农学院院长杨惟义,与其他学院各院长一同任南昌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同年4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杨惟义为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及江西省人民政府委员。9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召开全体委员扩大会议,江西省委、省政府、省军区主要
期刊
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始终是支持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正能量。每当我在荧屏和网络上看到地震中人民子弟兵救人的画面时,脑海中常常出现另一个画面,那就是我曾经摄下的一个镜头。  1995年6月下旬,特大暴雨造成江河水位猛涨,江西的乐安河已突破百年历史最高水位。当时,我在乐平市担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乐平报》总编辑。作为首席记者,我胸前挂着两台相机,守候在抗洪指挥部听候命令。  雷电交加,暴雨如注。上午9时左
期刊
我喜爱收藏老照片。手头上这张发黄的老照片已历经46载光阴,它再现了当年我们送别4位同学投笔从戎的那一瞬间。每当我凝视着它,记忆的闸门便打开了……  1963年夏,年方16岁的我,以南昌四中中考状元的名次考入重点中学南昌二中,开始了难忘的高中学习生涯。  班上51位同学,来自南昌市、省内其他地县。人们戏称之为“杂牌班”。这就是本人(照片第二排左起第二人)所在的高一(5)班。在开学后不久的1963年1
期刊
五十六岁越重洋,也有潇洒也彷徨。  人生应似舟行水,搏击勇进靠自强。  这是1993年12月10日,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送给夫人刘缙赴英国杜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时的诗。不久前,笔者到北京万寿路的柳斌夫妇家里,拜访了赴英前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主任的刘缙,了解到她在教育事业和家庭生活,特别是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中。自强不息,勇搏激流,为国家,为人民,为培育孩子们成人做出的优异成绩。  岗
期刊
《老友》专家门诊:  我今年79岁,被医院诊断患有腰突症和腰椎管狭窄症,经保守治疗效果不好后。做了腰4.5骶1钉棒内固定、椎管减压、椎间植骨术治疗,现在生活能基本自理。但最近右脚背母指一带经常有麻木和烧灼感。服药治疗也未见改善。请问:脚背麻木和烧灼感是怎样引起的,应怎样治疗和调养?  萍乡市 谢××  谢××同志:  你来信诉说,腰椎手术治疗后几个月出现右脚背母指一带经常有麻木和烧灼感。这很难说不
期刊
我从母腹中“哇”的一声落地,就与红薯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是民不聊生的年代,母亲生下我之后又患了一场大病,一点儿奶水也没有,家里只好用大米磨成粉,加上薯糖,蒸成米糊喂我。出生七八个月以后,我就可以直接吃蒸熟的红薯了。母亲说,我婴儿时吃放了薯糖的米糊还很“霸道”,不吃得饱嗝连天决不肯停嘴,否则就会大哭大闹。而且还很奇怪,我对别的糖不感兴趣,据说有一次好不容易搞到一点白糖,放到米糊里以后,我就吃得不那么起
期刊
3岁时,生父早逝,生母迫于生计将他送与别人抚养;12岁时,养父母又先后离开人世,他担起了抚养5岁继弟和年过花甲奶奶的重担;在他张罗着为继弟成家后,弟媳不久又因病撒手人寰,继弟欠下一身债务,撇下年幼的一对子女外出打工,从此音讯全无。面临多舛的命运,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替继弟养孤还债。而今,年近花甲的他依然坚毅地走在养孤还债的漫漫长路上。他,就是江西省黎川县熊村镇岭下村的一位普通农民——林建旺。  一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