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企业社会工作的专业角度,提出运用员工个案服务模式进行心理危机介入、协助雇主服务模式进行企业文化再造、影响公共政策模式重建社会支持网络,探索适合解决我国企业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企业社会工作多元化服务模式。
关键词 企业社会工作 员工 心理健康
一、引言
近年來,由心理健康导致的企业员工自杀案例大有渐增之势,成为企业挥之不去的梦魇。我国有20%的企业员工感到压力过大,87.4%的企业经营者感到压力很大、烦躁易怒、疲惫不堪、心情沮丧等。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员工个人的身心健康水平、生活质量以及工作业绩下降,也会引起员工和企业的矛盾,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
如何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社会和各级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社会工作秉承的“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可以客观、有效地执行政府制定的各项福利措施,在调解劳资纠纷等问题上容易使员工产生信任感。本文从企业社会工作的角度,探索适合解决我国企业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企业社会工作多元化服务模式。
二、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模式
(一)员工个案服务模式
员工个案服务模式是针对企业个别员工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服务,旨在提高员工的职业能力、员工对企业的使命感和对工会的忠诚度,具体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一是预防法。预防法是指在危机尚未发生之前就应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完善的企业危机防御机制,可以在面对接连的突发事件时应对自如,包括: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和人格类型分析、员工心理健康普查与测评工作、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开展企业对员工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二是治疗法。治疗法主要针对已经发生危机事件并主动前往危机干预中心与企业社工取得联系的员工。治疗法的步骤是:第一步: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第二步:了解主要问题,判断心理健康究竟来源于职场、社会还是个体?第三步:处理情绪和提供帮助;第四步:研究可行性方法;第五步:订立计划;第六步:结案与跟进服务。
(二)协助雇主服务模式
协助雇主服务模式是以雇主为本的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即协助企业管理者制定员工应享受的福利待遇,发展企业的福利项目或福利服务,达到劳资双方和谐互利的合作状态,主要包括:
一是工作环境再造和工资待遇的提高。工作环境再造是指企业社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尝试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营造出积极的情绪氛围,要确保员工的安全生产权得以落实,给员工提供一个安全愉悦的工作环境。企业社工要充分发挥其调研和监督作用,通过调研确保企业提供的是生活工资而非生存工资,这对改善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有效。
二是领导行为方式再造和员工行为方式再造。企业社工要让管理者明白:不应只注重完成生产任务,也要关注员工的需要;不能只注意指挥、监督、计划、控制和组织等,也应重视与职工之间感情的培养。企业社工通过对企业员工素质拓展和挫折应对、保持积极情绪、自我成长等专题的培训,帮助员工提高心理素质和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三是理念文化再造。企业社工应倡导改变以利润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了解员工存在的压力、抑郁、工作满意度等情况,并评估其对员工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程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员工应对危机的技能。建立平等尊重管理体制,在企业中形成尊重员工个性化需求的人性化管理氛围。
(三)影响公共政策模式
影响公共政策模式是在企业社会工作者的组织、发动和策划下,促进政府部门完善社会保障政策,来改善企业员工的工作条件、福利待遇和社会处境。企业员工的社会支持网络要由原来单一的社会关系向包括政府、工会、社会监督组织等拓展,形成多元化社会支持网络发展。
一是政府。倡导政府改革现行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允许新生代农民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是否办理城镇户口,保障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市民享受同等的市民权利。逐步取消不合理的劳动分工,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以及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和子女受教育权等。
二是工会。工会是企业职工的群众组织,失去工会的支持,工人很难与不合理的企业制度抗衡,企业社会工作者要改变工会名存实亡的尴尬处境,企业工会要以工人为主体,提高工人的参会率以及对工会的信赖程度,吸引更多的工人参与到工会的活动与管理工作中去。
三、小结
企业社会工作是一项急需而有价值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可以不断丰富企业员工的福利制度,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物质、心理和文化需求,提高企业管理绩效,降低管理成本,极大缓解了企业与职工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促使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企业应逐歩转变追求目标,在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要改变社工是“闲人”、会增加企业成本的错误观点,应重视企业社会工作并设立专职的企业社会工作者岗位。国家要大力推行企业社会工作教育,建立并逐步完善企业社会工作师制度。
参考文献:
[1]倪赤丹.企业社会工作模式的“理想类型”及其建构[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11) .
[2]方青,董根明,汪志国.社会工作概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王瑞华.国外的企业社会工作模式[J].中国社会导刊,2008(9).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 企业社会工作 员工 心理健康
一、引言
近年來,由心理健康导致的企业员工自杀案例大有渐增之势,成为企业挥之不去的梦魇。我国有20%的企业员工感到压力过大,87.4%的企业经营者感到压力很大、烦躁易怒、疲惫不堪、心情沮丧等。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员工个人的身心健康水平、生活质量以及工作业绩下降,也会引起员工和企业的矛盾,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
如何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社会和各级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社会工作秉承的“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可以客观、有效地执行政府制定的各项福利措施,在调解劳资纠纷等问题上容易使员工产生信任感。本文从企业社会工作的角度,探索适合解决我国企业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企业社会工作多元化服务模式。
二、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模式
(一)员工个案服务模式
员工个案服务模式是针对企业个别员工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服务,旨在提高员工的职业能力、员工对企业的使命感和对工会的忠诚度,具体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一是预防法。预防法是指在危机尚未发生之前就应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完善的企业危机防御机制,可以在面对接连的突发事件时应对自如,包括: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和人格类型分析、员工心理健康普查与测评工作、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开展企业对员工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二是治疗法。治疗法主要针对已经发生危机事件并主动前往危机干预中心与企业社工取得联系的员工。治疗法的步骤是:第一步: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第二步:了解主要问题,判断心理健康究竟来源于职场、社会还是个体?第三步:处理情绪和提供帮助;第四步:研究可行性方法;第五步:订立计划;第六步:结案与跟进服务。
(二)协助雇主服务模式
协助雇主服务模式是以雇主为本的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即协助企业管理者制定员工应享受的福利待遇,发展企业的福利项目或福利服务,达到劳资双方和谐互利的合作状态,主要包括:
一是工作环境再造和工资待遇的提高。工作环境再造是指企业社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尝试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营造出积极的情绪氛围,要确保员工的安全生产权得以落实,给员工提供一个安全愉悦的工作环境。企业社工要充分发挥其调研和监督作用,通过调研确保企业提供的是生活工资而非生存工资,这对改善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有效。
二是领导行为方式再造和员工行为方式再造。企业社工要让管理者明白:不应只注重完成生产任务,也要关注员工的需要;不能只注意指挥、监督、计划、控制和组织等,也应重视与职工之间感情的培养。企业社工通过对企业员工素质拓展和挫折应对、保持积极情绪、自我成长等专题的培训,帮助员工提高心理素质和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三是理念文化再造。企业社工应倡导改变以利润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了解员工存在的压力、抑郁、工作满意度等情况,并评估其对员工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程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员工应对危机的技能。建立平等尊重管理体制,在企业中形成尊重员工个性化需求的人性化管理氛围。
(三)影响公共政策模式
影响公共政策模式是在企业社会工作者的组织、发动和策划下,促进政府部门完善社会保障政策,来改善企业员工的工作条件、福利待遇和社会处境。企业员工的社会支持网络要由原来单一的社会关系向包括政府、工会、社会监督组织等拓展,形成多元化社会支持网络发展。
一是政府。倡导政府改革现行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允许新生代农民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是否办理城镇户口,保障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市民享受同等的市民权利。逐步取消不合理的劳动分工,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以及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和子女受教育权等。
二是工会。工会是企业职工的群众组织,失去工会的支持,工人很难与不合理的企业制度抗衡,企业社会工作者要改变工会名存实亡的尴尬处境,企业工会要以工人为主体,提高工人的参会率以及对工会的信赖程度,吸引更多的工人参与到工会的活动与管理工作中去。
三、小结
企业社会工作是一项急需而有价值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可以不断丰富企业员工的福利制度,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物质、心理和文化需求,提高企业管理绩效,降低管理成本,极大缓解了企业与职工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促使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企业应逐歩转变追求目标,在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要改变社工是“闲人”、会增加企业成本的错误观点,应重视企业社会工作并设立专职的企业社会工作者岗位。国家要大力推行企业社会工作教育,建立并逐步完善企业社会工作师制度。
参考文献:
[1]倪赤丹.企业社会工作模式的“理想类型”及其建构[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11) .
[2]方青,董根明,汪志国.社会工作概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王瑞华.国外的企业社会工作模式[J].中国社会导刊,2008(9).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