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读中国书,不可不游外国地”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anLa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一百三十年以来(1858— ),最先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如果不以世俗性的成功失败为取舍的话,康有为是其中第一人。而且,他以滿腔热血,宏伟理想,以及过人胆识,发动了一场‘举国更始以改观,外人色动而悚听’的维新变法运动。”这是日本学者坂出祥伸《康有为传》卷首语写的一段话,点明了康有为一生突出的历史功绩,即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第一人及参与领导戊戌变法。坂出祥伸《康有为传》写于20世纪80年代,故有“中国近一百三十年以来”之说。
  为什么说康有为是向 “西方寻找真理的第一人”?早在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写的《 论人民民主专政——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周年》一文中即已指出康有为是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原话是:“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是非常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的。见斯诺的《西行漫记》。)虽然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之前没有踏足西方,但是他大量购买和阅读了介绍西方和西学的书籍,其了解西方之多,见闻之广,见解之深刻,实无人能望其项背,不要说洪秀全,就是严复和孙中山,亦差之甚远,只要看看他的《七上皇帝书》,便一目了然。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流亡国外,亲履西方,深入考察西方社会政治文化,并且进行深入的中西文明、文化比较研究,其独到见解,依然值得我们今天珍视。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晚清思想家、政治家。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人称“康南海”。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其一生最主要的政治活动,是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宣传维新思想、帮助光绪帝进行戊戌变法等。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被迫流亡海外,直至1913年11月才得以归国。在这16年中,他曾游历法、英、德、美、加、意、日等国,也到访过印度等曾经有过文明辉煌但近代以来逐步走向衰败的殖民地国家。康有为回国后,曾请著名篆刻家吴昌硕刻过一枚朱文小字印章,上刻:“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他还以略带自嘲的口吻审视自身的流亡经历:“两年居美、墨、加,七游法,五居瑞士,一游葡,八游英,频游意、比、丹、那,久居瑞典,十六年于外,无所事事,考政治乃吾专业也。”(康有为 《共和平议》,1917)不仅仅是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而且着意考察各国政治,这正是康有为所写游记的最大特点。这一点,康有为之女康同璧作过简明扼要的概括:“其考察着重于各国政治风俗,及其历史变迁得失,其次则文物古迹,凡关于掌故者,无不考核研究,摩挲殆遍。”
  康有为曾打算将对欧洲的游历著为《欧洲十一国游记》,即第一编《意大利游记》、第二编《瑞士游记》、第三编 《奥地利游记》、第四编《匈牙利游记》、第五编《德意志游记》、第六编《法兰西游记》、第七编《丹墨游记》、第八编《瑞典游记》、第九编《比利时游记》、第十编《荷兰游记》、第十一编《英吉利游记》,但后来只有第一编《意大利游记》和第六编《法兰西游记》成书。
  《意大利游记》系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二日至十四日游历意大利时所记。其主要内容是:


康有为

  一、实地考察欧洲,颠覆了他对欧洲文明的认识,开近代中国人反思欧洲文明、文化之先河。他游览了那不勒斯、庞贝古城、维苏威火山、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等地。他发现意大利人“至贫,多诈,而盗贼尤多”,目睹意人 “褴褛之情,颠流之状”,深感“未游欧洲者,想其地若皆琼楼玉宇,视其人若皆神仙才贤”,“岂知其垢秽不治,诈盗遍野若此哉”,“故谓百闻不如一见也”。他还说:“吾昔尝游欧美至英伦,已觉所见远不若平日读书时之梦想神游,为之失望。今来意甫登岸,而更爽然。”他深有感触地说:“故吾国人不可不读中国书,不可不游外国地,以互证而两较之,当不至为人所恐吓。”
  二、康有为的游记,慧眼独具,常常能看出一般人难以看出的重要问题,挖掘其深刻价值。以游邦渒(庞贝)古城为例,他乘坐肩舆,仔细游览了庞贝古城,参观了戏园、神庙、磨店、官署、富室、舞室、大浴房、妓馆、牛肉店、面包店等,其突出印象是庞贝古城“神庙甚多,富室甚多”,妓馆和某个富室的大门上都画着硕大的男子阳具,“于是见罗马之淫风极矣”。之所以花数千字的篇幅详细记载庞贝古城观感,是因为具有独特价值,“欲知大地进化者,不可不考西欧之进化。欲知西欧进化者,不可不考罗马之旧迹。欲考罗马之旧迹,则莫精详于邦渒矣”。他认为庞贝古城“此为地球第一之大古玩。而所关于政治、文化、风俗之法戒,以为进货退化比较之具,亦莫大之鉴矣”。


庞贝古城

  三、康有为实地考察并进行中西比较研究后阐述了他的文明观。其一,他认为统一促进了文明,分裂不可能促进文明的发展。“中国号有文明,皆进于汉唐宋一统久安之世”。那种认为欧洲分裂导致竞争,竞争进而促进文明的发展的观点是不值得一驳的,“印度由一统自裂为二百馀国,遂永沦灭而为奴,再复兴之无日。若欲分裂也,呜呼!其为罗马、印度哉。”其二,他将罗马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进行比较,认为罗马宫室不如中国秦汉时,但中国保存古物不如罗马。原因是一方面“我国人不知崇敬英雄,不知保存古物”,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古建筑大都是木结构而不是石头所砌,容易失火,导致“中国文明,不得追埃及、印度、雅典、罗马之后,真可愤也”。为弘扬中华文明,他提出一是要保存古物,“各省府州县士大夫,宜处处开一保存古物会” ,二是“建筑用石”。   四、和早期赴西考察的人所主张的“西学中源”说不同,康有为将罗马建筑艺术、绘画艺术,与中国作深入的比较研究,论列其特色长处,开中西文化比较之先河。
  他见罗马有大教堂一百数十所,“皆宏丽崇严”,便联想到晚唐诗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句,两者相较,何尝逊色!他记罗马宫室,惜“其土木之恶劣,仅知用灰泥与版筑而已”,和汉武帝建章宫之“万户千门”“壁盖厚数尺”相比,显得相去甚远;再与汉成帝之昭阳殿“雕玉瑱以居楹,裁金璧以饰铛”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他记意大利绘画艺术,将意大利第一画家拉斐尔与同时代我国文徵明等人进行比较,各具千秋。 称 “拉生于西历一千五百八年也……与明之文徵明、董其昌同时,皆为变画大家”。但拉“则变为油画,加以精深华妙。文、董则为意笔,以清微淡远胜,而宋元写真之画反失”。


拉斐尔

  此外,康有为对中意文化作了不少比较,诸如意国人物铁画与中国花卉铁画,意国数千年石刻与我国武梁祠画像,罗马与汉代文明,中国与埃及、巴比伦之文化,都进行了一番比较,提出了许多独到的看法。
  《法兰西游记》系康有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廿三起赴巴黎时所作。全书分四部分:法兰西游记、法国之形势、法国创兴沿革、法国大革命记。实际上只有第一部分是游记。
  全书开篇记其对法国的观感:“学问、技艺,皆远不如德、英”;“若夫览其革命之故事,睹其流血之遗迹,八十三年中,伤心惨目,随在多有”;“而今议院党派之繁多,世爵官吏之贪横,治化污下,逊于各国”。
  在巴黎,康有为登上埃菲尔铁塔,俯瞰市区,且以中国著名古塔、亚洲及欧美各塔作比较,从而得出埃菲尔铁塔冠绝宇内之结论。参观卢华博物院(卢浮宫),发出了“故欲观博物院者,不可不游巴黎,亦不可不游卢华故宫之天下第一博物院”的赞叹。游欹规味博物院,见中国“内府图器珍物在此无数,而玉玺甚多”,不胜伤感,详记 “太上皇帝归政仍训政”玉印、“乾隆御笔”白玉方玺、“保合太和”碧玉玺、“听平视察”碧玉玺(此批覆刑部奏疏之玺)等大量国宝,感慨“数千年之珍宝,乃至祖宗之传授玉玺,皆不保而流于敌国”,“中国几亡,黄种几灭绝”,呼吁国人“居安思危,处常思变”。
  游记的重点是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惨痛教训,以作为中国的镜鉴。他说,法国大革命“流血尤多,震惊欧土,波及东洋,罢弃君权,改行宪政,大地数千年来,为升平之第一关键。则其波澜浩漫,殆世界近事,未有大于是者也。惟路易十六自开议院,究非暴君,乃遭滔天之大祸,而为专制君主之永鉴,斯为不幸也”。肯定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的大事件,但路易十六的遭遇可为专制君主之“永鉴”。
  他认为法国大革命的原因是:“法国何为而起大革命也?法封建僧寺之贪横,税敛刑法之苛重,民困苦不聊生,其可骇可悲,实中国人所未梦想者也。”另外,“法之召大乱也,以初开议院之制未善也”,拉飞咽(今译“拉法耶特”)助美国革命成功,“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于是在美行之而治,在法行之而乱也”。他认为美国的治国药方“人权平等”“主权在民”“普通选举”“实天下公理之至也”,但要移植到法国,则要注意时机,“苟未至其时,实难躐等”,“拉飞咽不审先后缓急之宜,见义勇为,遽以权理案,乃以暴毙焉。吁!其可伤也”。
  他极力渲染法国大革命之血腥与恐怖:“妄行杀戮,惨无天日。始以除王党,继以除异己。不择善类,不论民党,互相争权,流血遍地,断头台上,无能免者。首创变法、倡始革命诸功人,莫不戮屠无遗种,以是酿成恐怖之世也。”
  面对当时中国方兴未艾的革命局势,他一方面承认这些革命者“皆因目击国弱,积愤牝朝,无所发抒,郁极生变”,“盖忧国至极,以为舍此无由,故不得已而出此也”,另一方面提醒和警告革命者,革命可能导致西方列强的干涉,“假定乱之名,以行其瓜分之实”,那样的话,“岂止流血百廿九万哉”,“不尽杀四万万人不止。即幸能存者,亦留为白人之奴隶马牛而已”。并且革命还可能导致内乱,“夫经革命之后,全国散漫,控御无方;内乱并起,而外侮乘之,中国之亡亦速耳”。上述观点,以往通通被人贴上“反对革命”“开历史倒车”标签,其实是精华和糟粕并存,有相当多的合理成分。
  康有为写作这两部游记的目的,在《意大利游记》自序中说得很明白,是想通过对西方的实地考察,为中国寻找解决问题的药方,而他就是尝遍百草的神农。因此这两部游记名为游记,实则是政论,从中可看出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的政治思想。但是这两部游记长期以来很少为人所注意,中外学者对康有为后期思想的研究,几乎都以变法运动为分界线——其思想发生剧烈转换,曾经最具革新精神的他,在流亡海外后一变而为保守派的重镇,并且由于这种保守的气质,也让他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失去光芒,甚至沦为跟不上时代发展潮流的封建遗老级人物。事实上,早在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闯将胡适就曾发表过类似的观点:“二十年前,康有为是洪水猛兽般的维新党,现在康有为变成老古董了。”(《新思潮的意义》)这种以变法运动为界的“两分法”视角,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便是对康有为后期思想的“冷落”和“无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有关逃亡海外之后康有为政治生活及思想的研究乏善可陈。康有为死后不久,胡适曾替美国的《社会科学大辞书》(1932)写过“康有为”一节,胡适将侧重点放在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上,以及康有为“大同学说”的解读等,竟只字未提其流亡之后的思想变迁。稍后,王森然著《近代二十家评传》、杨荫深编著《中国学术家列传》等,也都是写到《大同书》为止。对康氏后半生的海外活动,均语焉不详。马洪林指出,“康有为百年研究之怪现状,是重前期轻后期,重国内轻海外”,可谓一言中的。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康有为后期思想所具有的独到价值,开始着手展开系统的研究,如日本学者竹内弘行的专著《后期康有为——亡命·辛亥·复辟·五四》、韩国学者咸洪根的论文《康有为的国家思想》、中国台湾地区学者徐高阮的论文《戊戌后的康有为—— 思想的研究大纲》等,一改“两分法”的原有思路,对康有为后期思想作出了积极的评价,值得一提。


描繪法国大革命的艺术作品《自由引导人民》(欧仁·德拉克罗瓦绘)

  顺便说说,已故的国学大师钱穆在《读康南海欧洲十一国游记》中说:“南海早年,实为欧洲文明之讴歌崇拜者,其转而为批评鄙薄,则实由亲游欧土始。”康有为对一些欧洲国家贫困、脏乱、盗贼横行等不良社会现象“批评鄙薄”诚然有之,但对欧洲文明并没有“批评鄙薄”,不知道钱穆是怎么得出如此结论的。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国外,把流亡生活当成寻求救国救民之道,留下了众多的欧洲游记。康有为之后,多少下野政客、军人、知识分子流亡国外,可有人留下能与《欧洲十一国游记二种》比肩的著作?
  如今,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华文明大放异彩,如何对待其他文明?是“洋为中用”,借鉴吸收;还是“批评鄙薄”,甚或极力抵拒排斥?对国民是极大的考验。在此背景下,读一读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二种》,重温他“不可不读中国书,不可不游外国地”的告诫,依然不无裨益。
其他文献
地中海,浓烟滚滚  2021年夏季,暴雨席卷欧洲中部地区。乡间暴发洪水,城市严重内涝,导致大量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救灾工作刚刚结束,7月末南欧地区又出现了异常高温和此起彼伏的火灾,发展到8月初,火灾在土耳其、希腊、意大利南部等地愈演愈烈,不仅导致林区居民的房屋被毁、财产被烧,还有多名消防员牺牲在火海中。  以往欧洲温和的气候,在今年夏天一反常态,变得异常严酷。  失控的大火  自7月28日以来,土
期刊
“藤树交织漫无边,下盖河水上遮天,非洲儿女多壮志,定叫铁路跨河山。”这是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和唐杰忠先生的相声《友谊颂》中一首小诗,记录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援建非洲坦赞铁路的历史。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东部海港城市达累斯萨拉姆,跨越东非大裂谷,一路蜿蜒至赞比亚铜矿带边缘小城卡皮里姆波希,全长1860.5公里,是连接东部非洲和中南非最重要的交通动脉。坦赞铁路的建设离不开中国专家和非洲铁路建设者艰苦卓绝
期刊
在加拿大魁北克省东南部连绵起伏的绿色乡村中,有一个被传为“加拿大最危险的”城镇。  这个拥有约7000名居民的宁静的居民点,位于尼科莱河的一个支流以东,在11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依靠埋藏在其下面岩石中的一种珍贵矿物——石棉而生存发展。采矿业对当地经济非常重要,因此这个城镇就以石棉命名——石棉镇。  该镇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棉矿(杰弗里石棉矿)所在地。但由于石棉是一种有毒的物质,导致这座矿山在201
期刊
小时候打乒乓球,怎样算专业?一把红双喜的成品拍,就足以羡煞旁人。今天,一位专业的乒乓球迷,需要怎样一身行头?或许需要三俩底板,套胶若干片,收进一只精美的拍包,连同最新一期《乒乓世界》、几枚三星球,放在一个时尚的挎包里,来到更衣室,拿出缀着小球拍的钥匙链,开箱,换上一双专业乒乓球鞋、一套专业乒乓球服, 跨过PVC挡板,迈入铺着地胶的场地,来到球台前、顶灯下,等待他的,或许是球友, 又或许,是一台智能
期刊
越战结束后,东西方国家都纷纷研制和装备小口径自动步枪作为步兵的制式武器。小口径自动步枪有重量轻、长度短、单兵携弹量大的优点。日本也顺应了这个潮流,再次从与美国这个盟友的弹药共用这一点出发,决定研制一种与美军通用弹药且可以共用弹匣的新一代步枪,以取代服役时间超过二十多年的64式步枪。  日本防卫厅把研制工作交给了丰和工业,这不仅仅是因为丰和工业是64式自动步枪的生产商,更因为当时丰和工业已经在授权生
期刊
就户外用品行业的企业发展而言,当下这个行业脱离不开目前的大形势和大环境。具体来说,户外大品牌销售业绩保持增长,中小企业所受影响还不大,最大的困局,主要还是集中在中上游的品牌受到这一轮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影响比较明显。  时下,连阿迪达斯、耐克这样的大品牌都在缩减渠道规模,体育品牌纷纷谋求转型,同时,电子商务市场正在预期中的快速增长。在这样的大行业背景下,2013年(第31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户
期刊
玛丽·雪莱迪奥达蒂别墅,拜伦勋爵官邸(1833)  1816年6月19日,玛丽·雪莱写出了科学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用人体碎块拼出一个怪物并让他活过来的故事。205年过去了,人们以这位科学家和他的怪物为原型,创造了大量文艺作品。本文盘点了与弗兰肯斯坦有关的一些事件。  1.哥特式小说《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中的怪物不叫弗兰肯斯坦。他其实没有名字。科学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博士把这个用尸体
期刊
“大家”阅读  互联网时代,读者并不缺乏信息,但一些真正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却往往淹没于信息洪流之中。力求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最有锐度、温度、深度和多维度的思考与表达,最值得阅读的网络优质原创内容,快速呈现给读者,是 《世界文化》的初衷。【“大家”阅读】每期将甄选优秀公众号上所汇聚的中文圈知名学者、专栏作家的最新文章,与读者分享“大家”眼中的“世界文化”。  他是第一位找到从空气中获取氮肥方法的化学
期刊
《<史记>选读》选材于《史记》,作为一版全部以文言为选读内容的教材,在教学中不能回避工具性这个语文学科的重要功能。本文首先阐述了在《<史记>选读》中重视工具性的原因:这是由文言文特点、学生现状和现行考试形式决定的;其次分析了《<史记>选读》的教学现状,这里既有对语文工具性认识和操作的误区,更有对工具性真诚的呼唤。文章的主体部分,针对《<史记>选读》的教材特点,提出了如何把握工具性的具体措施。先是《<史记>选读》于听读能力的培养,根据现实需要,主要谈了对读懂能力培养的三个措施,即日积月累,把握技巧,拓展阅读
苹果产品并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体育用品,因为苹果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从运动计划到购买产品,从虚拟教练到体育节目追踪观看,从虚拟社区到呼朋唤友,从出行前的天气预报到旅途中的导航指引,苹果娇贵电子产品的形象已然不复存在,七十二变般的出现在你需要的各个角落。无线连接加上无限的应用,苹果完全不用声称自己是地道的体育用品。  iPhone盲人足球  在绿茵场上,球员们聚精会神紧紧盯着足球滚动的位置,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