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笔者在教学实际中碰到的一些真实案例为事例,通过调查分析,主要阐述了当今初一新生突现的一些心理问题以及改善这些心理问题的策略和重要性。
关键词:情绪焦虑 心理问题 交流平台 家校合作
从小学进入中学,学生不仅要面临学习环境、学习任务与学习内容的变化,还要面临人际关系的重新建构和新的学习环境的适应。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新生往往会感到陌生与茫然,心里没有安全感,甚至产生焦虑。此时每个新生都将有一段调整自己原有认识与行为的过程,这就是中学生的入学适应。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的“危险”时期,初一是中学生活的起始阶段,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做好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他们整个中学阶段的成长十分重要。据专家调查,发现87%的困难学生不是智商或学习能力差的问题,而是心理状态问题。有些就是因为初一开头不适应新学校生活,留下一些心理问题,从而造成后面的学习困难。所以如果学校家庭都将中学生入学适应问题作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问题来重视并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将有助于新生尽快熟悉中学生活,缩短适应期,减少因适应不良引起的心理问题,这可为中学生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是本人在担任本届班主任期间所遇到的一些新生心理问题以及对这些学生后续的发展变化的一些思考。
一、初一新生心理问题的突出表现
1、学习焦虑
案例一:沈某某 男 入学年龄13岁,父母在同一公司工作,母亲是人事部经理,父亲是销售部经理,常年在外省工作,每月回家两三天,家庭经济条件很好。小升初时入学考试成绩很好,位于班级第二名。入学后一方面因为要住校学习,觉得生活上什么都要自理了不适应,另一方面该生是个很要上进的同学,学习上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可是中学作业量大,该生动作较慢,每天总觉得全部完成作业很困难或者觉得作业完成的质量不够高而自责,这样持续了两个多月以后该生产生了严重的焦虑心情,周末回家就和他妈妈抱怨学校的各种不是,还产生了厌学情绪,说不想上学了。了解情况后我及时对他进行了抗焦虑辅导,还跟他妈妈联系,在征得学校同意的情况下让他妈妈暂时每天晚自修结束后把他接回家住,他妈妈也经常开导他,还让亲戚帮助沟通开导,经过一段时间后该同学慢慢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后来他主动要求住校学习,学习成绩也趋于稳定,性格也开朗了,还在班里交了许多朋友。
分析:初一新生中普遍存在学习焦虑的问题,占70%左右。初一是小学升入初中的过渡期,许多学生会发现课业突然增多了,难度一下子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速度更快了,小学时依赖性较强的学生会特别觉得不习惯。小学课程少,知识简单,压力小,到了初中,科目增多,考试增多,学业加重,还有升学的压力,另外中学考试成绩不像小学都是优,考六七十分是常事,自我感觉在小学里是优等生的同学,上了中学后就充满失落感。特别是来自外地的同学,他们觉得父母带着自己在外打拼不容易,所以学生更希望能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来回报父母。进入实验班的同学,因为班内好学生多,竞争激烈,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又较高。所有这些都造成他们学习上的焦虑,一有考试就紧张甚至失眠,导致成绩不理想,造成恶性循环,以至在学校找不到乐趣,不能适应中学生活。
2、交往障碍
案例二:吴某 女 入学年龄13岁,家住农村。出生在双残疾低保家庭,自己身体也有残疾。小学期间由于年龄小对自己身体外形(两腿因有疾病走路左右摇摆像企鹅)不敏感,进入中学后,重新组合的新同学里有小部分不懂事的男同学课下嘲笑她还学她走路的样子,导致她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和自尊心理。家中的爷爷又脾气暴躁,处事简单,听说孙女被小男生欺负,某天傍晚喝完老酒跑到学校也不跟班主任联系,在任课老师上晚自修期间当着全班同学和老师的面痛骂了全班学生一顿,弄得该生非常尴尬,同学关系更加紧张。之后该生为人做事与班级同学格格不入,在班级里找不到自己的朋友,周末回家就去亲戚家上网找网友聊天,上课也时常走神,胡思乱想,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后经本人多次谈心开导,周末假期电话沟通,又在班会课上多次进行同学尊重和友爱教育,还与部分班委单独沟通要求他们主动与之交友,初三上学期情况基本改变,该生在同学中也有了朋友,班级同学关系也较融洽了。
分析:据调查,产生交往障碍,占初一新生40%左右。从小学到中学,学习环境变化较大,小学六年级时,他们是大哥大姐,到了初一,一转眼他们就变成小弟小妹,加上与原先的老师同学分开,面对的是陌生的教师同学,彼此互不了解,存在戒心,因而紧闭心扉,“闭关自守”。 由于现在初中学生要面对中考的挑战,尤其会给新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往往只感觉到了周围学习的紧张,同学间竞争的激烈,而感觉不到来之老师同学之中的温情。有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产生很强的自责心理,觉得对不住父母的苦心,这些引起他们的失落感,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此外,寄宿学生,父母又不在身边,觉得没有依靠了,他们整天想家,并对小学生活充满怀念,产生度日如年的感觉,程度严重的会有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
3、家庭教育方式缺失
案例三:汪某某 男 入学年龄 13岁,父亲是个体小老板,母亲经营一家服装店。入学考试成绩位居班级第六,年级20名。该生头脑灵活,反应敏捷,智商很高。但因上有一个姐姐,又是男孩,有重男轻女思想的父母对他很宠爱,从小娇生惯养。而本人所接收的班级是寄宿制实验班,一入学就要求每个学生都住宿。入学后对家庭依赖性很强的他较不适应。更主要的是进中学后功课增多,又是在寄宿制实验班,作业量更多,该学生很不习惯,时常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自持聪明的他被任课老师批评后又不服气,经常顶撞老师,上课也精神不集中,神情恍惚,有时还偷偷睡觉,周末回家就玩游戏,作业完成质量就更差。这样形成恶性循环,成绩一次比一次差,下降到中等偏下。每次与他交谈后会认真一周,之后又故伎重演。与家长联系,父母一开始经常会说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好,有责怪中学老师之意,后来就一味训斥孩子,导致孩子周末离家出走一天,弄得亲子关系非常紧张。到初二学生自己也知道成绩退步厉害了,表面好像无所谓的他其实心里也很着急,想提高成绩,可由于之前的不努力很多知识已经脱节,学习效率低下。后来觉得成绩一落千丈没面子,又因作业问题与任课老师有摩擦,要求转入普通班就读。 分析:众所周知,由于遗传因素,家长的言谈举止、接人待物、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学生应该最容易接受,加之家长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比任何人都长,因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应该最为明显,家长对学生的了解也应该最为彻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纵观社会,家长抱怨孩子不理解他们的苦衷,孩子抱怨家长不了解他们的需求,相互的抱怨比比皆是,甚至有两者彻底决裂,孩子干脆离家出走等恶性事件发生。两代人的沟通,两代人的关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4、青春期心理障碍
案例四:蒋某某 男 入学年龄13岁,家住农村,父亲家装卫浴装配工,母亲从外地嫁入本镇,家庭妇女,父母语言表达木讷,家庭经济收入也不太好,入学成绩位居班级中等。该生上课从不举手发言,不愿意与女同学坐,与同学交流较少,独来独往,说话声音很轻,与之交谈要竖着耳朵靠的很近才能听清,大多数时间是沉默的,整天感觉闷闷不乐的样子,成绩上下波动大,但内心世界很丰富,文笔很好,个性很强。有一次,任课老师因他作业没及时完成说了几句,他就和老师顶牛不回教室上这位老师所教的课了,后经本人开导才回教室。事后他说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不是老师批评不对,而是觉得自己窝火,什么都不顺心,不知道拿什么出气。更严重的是这位同学到了初二下学期开学时得了头晕头痛怕见光的毛病,三天两头请假,他父亲带去杭城大医院检查了很多次却检查不出什么结果,可他一直说头晕头痛无法上课,这样请病假差不多持续了一个学期,初二期末时只好申请休学,现在已转到新初二去重读了。
分析: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育的高峰时期,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个体的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个体适应得更好,但超过了他们所能负荷的程度,常常会引起焦虑、紧张甚至有身体异常等表现。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新生的心理特征,不要让学生刚上初中就被陌生的环境、激烈的竞争所累,产生不利学习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与新生沟通,了解情况,对症下药,消除新生的紧张思想,采取应对措施,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同时也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家校共同合作,共同疏导好初中新生的心理问题。
二、改善新生心理问题的几点策略
1、通过培养学习方法来调适学生心理
一般来说,学生学习能力强,成绩优秀,自信乐观,就不会对学习产生焦虑。新生就是因为对中学的新课程把握不好,成绩一不理想,就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小学较优秀的学生进初中后,会因为改变不了原有学习习惯,成绩徘徊不前,甚至跌入低谷,这种挫折可能会造成自信心的丧失,从而造成学习压力。
教师要从培养新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入手,使学生乐学、善学、好学,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欢乐,从本质上解决学生的学习压力。入学后就对初一新生进行学法指导,让他们掌握每一学科正确的学习方法。 为了让学生明白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近两年来本人在初一年级开设了《端正学习态度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讲座,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受到了师生的好评。
2、通过各种活动消除学生的交往障碍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家庭呵护过多,生活能力差,又缺乏责任感,对新同学新环境既好奇又惶恐,想要消除学生对生活环境的焦虑,要多给学生沟通的机会。
教师可在开学时组织学生开展多项活动,如:“学校介绍会”, “自我介绍活动”,“新生联欢活动”,“模拟找朋友活动”等,活动中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便于学生尽快地熟悉自己身边的同学,迅速地融到班集体中。 班主任要采取民主的管理形式,随时倾听学生的心声,用爱心去关注学生,用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多给赞扬,以消除他们的交往焦虑。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其消除顾虑,迅速调整情绪,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教师不要把刚进中学的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看得过高,一开始就用各项守则、班规等束缚学生,那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产生畏惧感。为了让学生易于接受,可采用主题班会、德育活动课、观看电视录像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常规》等管理条例融于其中,寓教于乐,让学生明白进入初中后,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最终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消除交往障碍,学会与人交往。
3、通过交流平台来缓解学生不良情绪
初一新生所处的特殊阶段,决定了他们内心的矛盾性与冲突性。这种矛盾与冲突若长期得不到解决或发泄,就会导致心理疾病。此时的学生强烈渴望有良师益友为其排忧解惑,指点迷津,缓解过重的心理压力。为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及时引导,积极开展个别心理疏导,鼓励学生把心头的困惑说出来,向班主任或学校心理老师咨询,以寻求解答,指导他们交朋友的原则,帮助他们学会与同学交往,与老师和家人沟通,学会宽容别人,赞赏他人。
作为教师,不仅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更要有了解学生、贴近学生的心,树立服务意识,改革评价方式,不要只盯着学生的分数,而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与学生平等交流,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与考试焦虑,减少学习过程中的消极心理感受,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
4、争取家校合作共设良好心理教育环境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家庭和学校一样,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知识的传授,家庭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都超过学校,而且起决定作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当今家长的普遍心理。一些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成绩要求过高,期盼着自己的孩子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有的父母硬性规定孩子考试的分数,如达不到要求则棍棒相加、责骂、讽刺等。然而过高的期望和过分的关心导致其子女心理压力过重,这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与行为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苦差事。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对小升初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初一新生跨进中学大门,也就开始走进一个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老师只有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各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心态。实践证明,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的正确与否,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一生的前途,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问题,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都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以便将来能更好的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林葳主编 .《“留守孩子”心理健康常识》,初中篇
[3]张世富主编 .《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情绪焦虑 心理问题 交流平台 家校合作
从小学进入中学,学生不仅要面临学习环境、学习任务与学习内容的变化,还要面临人际关系的重新建构和新的学习环境的适应。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新生往往会感到陌生与茫然,心里没有安全感,甚至产生焦虑。此时每个新生都将有一段调整自己原有认识与行为的过程,这就是中学生的入学适应。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的“危险”时期,初一是中学生活的起始阶段,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做好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他们整个中学阶段的成长十分重要。据专家调查,发现87%的困难学生不是智商或学习能力差的问题,而是心理状态问题。有些就是因为初一开头不适应新学校生活,留下一些心理问题,从而造成后面的学习困难。所以如果学校家庭都将中学生入学适应问题作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问题来重视并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将有助于新生尽快熟悉中学生活,缩短适应期,减少因适应不良引起的心理问题,这可为中学生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是本人在担任本届班主任期间所遇到的一些新生心理问题以及对这些学生后续的发展变化的一些思考。
一、初一新生心理问题的突出表现
1、学习焦虑
案例一:沈某某 男 入学年龄13岁,父母在同一公司工作,母亲是人事部经理,父亲是销售部经理,常年在外省工作,每月回家两三天,家庭经济条件很好。小升初时入学考试成绩很好,位于班级第二名。入学后一方面因为要住校学习,觉得生活上什么都要自理了不适应,另一方面该生是个很要上进的同学,学习上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可是中学作业量大,该生动作较慢,每天总觉得全部完成作业很困难或者觉得作业完成的质量不够高而自责,这样持续了两个多月以后该生产生了严重的焦虑心情,周末回家就和他妈妈抱怨学校的各种不是,还产生了厌学情绪,说不想上学了。了解情况后我及时对他进行了抗焦虑辅导,还跟他妈妈联系,在征得学校同意的情况下让他妈妈暂时每天晚自修结束后把他接回家住,他妈妈也经常开导他,还让亲戚帮助沟通开导,经过一段时间后该同学慢慢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后来他主动要求住校学习,学习成绩也趋于稳定,性格也开朗了,还在班里交了许多朋友。
分析:初一新生中普遍存在学习焦虑的问题,占70%左右。初一是小学升入初中的过渡期,许多学生会发现课业突然增多了,难度一下子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速度更快了,小学时依赖性较强的学生会特别觉得不习惯。小学课程少,知识简单,压力小,到了初中,科目增多,考试增多,学业加重,还有升学的压力,另外中学考试成绩不像小学都是优,考六七十分是常事,自我感觉在小学里是优等生的同学,上了中学后就充满失落感。特别是来自外地的同学,他们觉得父母带着自己在外打拼不容易,所以学生更希望能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来回报父母。进入实验班的同学,因为班内好学生多,竞争激烈,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又较高。所有这些都造成他们学习上的焦虑,一有考试就紧张甚至失眠,导致成绩不理想,造成恶性循环,以至在学校找不到乐趣,不能适应中学生活。
2、交往障碍
案例二:吴某 女 入学年龄13岁,家住农村。出生在双残疾低保家庭,自己身体也有残疾。小学期间由于年龄小对自己身体外形(两腿因有疾病走路左右摇摆像企鹅)不敏感,进入中学后,重新组合的新同学里有小部分不懂事的男同学课下嘲笑她还学她走路的样子,导致她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和自尊心理。家中的爷爷又脾气暴躁,处事简单,听说孙女被小男生欺负,某天傍晚喝完老酒跑到学校也不跟班主任联系,在任课老师上晚自修期间当着全班同学和老师的面痛骂了全班学生一顿,弄得该生非常尴尬,同学关系更加紧张。之后该生为人做事与班级同学格格不入,在班级里找不到自己的朋友,周末回家就去亲戚家上网找网友聊天,上课也时常走神,胡思乱想,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后经本人多次谈心开导,周末假期电话沟通,又在班会课上多次进行同学尊重和友爱教育,还与部分班委单独沟通要求他们主动与之交友,初三上学期情况基本改变,该生在同学中也有了朋友,班级同学关系也较融洽了。
分析:据调查,产生交往障碍,占初一新生40%左右。从小学到中学,学习环境变化较大,小学六年级时,他们是大哥大姐,到了初一,一转眼他们就变成小弟小妹,加上与原先的老师同学分开,面对的是陌生的教师同学,彼此互不了解,存在戒心,因而紧闭心扉,“闭关自守”。 由于现在初中学生要面对中考的挑战,尤其会给新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往往只感觉到了周围学习的紧张,同学间竞争的激烈,而感觉不到来之老师同学之中的温情。有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产生很强的自责心理,觉得对不住父母的苦心,这些引起他们的失落感,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此外,寄宿学生,父母又不在身边,觉得没有依靠了,他们整天想家,并对小学生活充满怀念,产生度日如年的感觉,程度严重的会有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
3、家庭教育方式缺失
案例三:汪某某 男 入学年龄 13岁,父亲是个体小老板,母亲经营一家服装店。入学考试成绩位居班级第六,年级20名。该生头脑灵活,反应敏捷,智商很高。但因上有一个姐姐,又是男孩,有重男轻女思想的父母对他很宠爱,从小娇生惯养。而本人所接收的班级是寄宿制实验班,一入学就要求每个学生都住宿。入学后对家庭依赖性很强的他较不适应。更主要的是进中学后功课增多,又是在寄宿制实验班,作业量更多,该学生很不习惯,时常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自持聪明的他被任课老师批评后又不服气,经常顶撞老师,上课也精神不集中,神情恍惚,有时还偷偷睡觉,周末回家就玩游戏,作业完成质量就更差。这样形成恶性循环,成绩一次比一次差,下降到中等偏下。每次与他交谈后会认真一周,之后又故伎重演。与家长联系,父母一开始经常会说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好,有责怪中学老师之意,后来就一味训斥孩子,导致孩子周末离家出走一天,弄得亲子关系非常紧张。到初二学生自己也知道成绩退步厉害了,表面好像无所谓的他其实心里也很着急,想提高成绩,可由于之前的不努力很多知识已经脱节,学习效率低下。后来觉得成绩一落千丈没面子,又因作业问题与任课老师有摩擦,要求转入普通班就读。 分析:众所周知,由于遗传因素,家长的言谈举止、接人待物、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学生应该最容易接受,加之家长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比任何人都长,因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应该最为明显,家长对学生的了解也应该最为彻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纵观社会,家长抱怨孩子不理解他们的苦衷,孩子抱怨家长不了解他们的需求,相互的抱怨比比皆是,甚至有两者彻底决裂,孩子干脆离家出走等恶性事件发生。两代人的沟通,两代人的关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4、青春期心理障碍
案例四:蒋某某 男 入学年龄13岁,家住农村,父亲家装卫浴装配工,母亲从外地嫁入本镇,家庭妇女,父母语言表达木讷,家庭经济收入也不太好,入学成绩位居班级中等。该生上课从不举手发言,不愿意与女同学坐,与同学交流较少,独来独往,说话声音很轻,与之交谈要竖着耳朵靠的很近才能听清,大多数时间是沉默的,整天感觉闷闷不乐的样子,成绩上下波动大,但内心世界很丰富,文笔很好,个性很强。有一次,任课老师因他作业没及时完成说了几句,他就和老师顶牛不回教室上这位老师所教的课了,后经本人开导才回教室。事后他说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不是老师批评不对,而是觉得自己窝火,什么都不顺心,不知道拿什么出气。更严重的是这位同学到了初二下学期开学时得了头晕头痛怕见光的毛病,三天两头请假,他父亲带去杭城大医院检查了很多次却检查不出什么结果,可他一直说头晕头痛无法上课,这样请病假差不多持续了一个学期,初二期末时只好申请休学,现在已转到新初二去重读了。
分析: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育的高峰时期,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个体的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个体适应得更好,但超过了他们所能负荷的程度,常常会引起焦虑、紧张甚至有身体异常等表现。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新生的心理特征,不要让学生刚上初中就被陌生的环境、激烈的竞争所累,产生不利学习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与新生沟通,了解情况,对症下药,消除新生的紧张思想,采取应对措施,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同时也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家校共同合作,共同疏导好初中新生的心理问题。
二、改善新生心理问题的几点策略
1、通过培养学习方法来调适学生心理
一般来说,学生学习能力强,成绩优秀,自信乐观,就不会对学习产生焦虑。新生就是因为对中学的新课程把握不好,成绩一不理想,就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小学较优秀的学生进初中后,会因为改变不了原有学习习惯,成绩徘徊不前,甚至跌入低谷,这种挫折可能会造成自信心的丧失,从而造成学习压力。
教师要从培养新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入手,使学生乐学、善学、好学,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欢乐,从本质上解决学生的学习压力。入学后就对初一新生进行学法指导,让他们掌握每一学科正确的学习方法。 为了让学生明白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近两年来本人在初一年级开设了《端正学习态度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讲座,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受到了师生的好评。
2、通过各种活动消除学生的交往障碍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家庭呵护过多,生活能力差,又缺乏责任感,对新同学新环境既好奇又惶恐,想要消除学生对生活环境的焦虑,要多给学生沟通的机会。
教师可在开学时组织学生开展多项活动,如:“学校介绍会”, “自我介绍活动”,“新生联欢活动”,“模拟找朋友活动”等,活动中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便于学生尽快地熟悉自己身边的同学,迅速地融到班集体中。 班主任要采取民主的管理形式,随时倾听学生的心声,用爱心去关注学生,用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多给赞扬,以消除他们的交往焦虑。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其消除顾虑,迅速调整情绪,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教师不要把刚进中学的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看得过高,一开始就用各项守则、班规等束缚学生,那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产生畏惧感。为了让学生易于接受,可采用主题班会、德育活动课、观看电视录像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常规》等管理条例融于其中,寓教于乐,让学生明白进入初中后,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最终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消除交往障碍,学会与人交往。
3、通过交流平台来缓解学生不良情绪
初一新生所处的特殊阶段,决定了他们内心的矛盾性与冲突性。这种矛盾与冲突若长期得不到解决或发泄,就会导致心理疾病。此时的学生强烈渴望有良师益友为其排忧解惑,指点迷津,缓解过重的心理压力。为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及时引导,积极开展个别心理疏导,鼓励学生把心头的困惑说出来,向班主任或学校心理老师咨询,以寻求解答,指导他们交朋友的原则,帮助他们学会与同学交往,与老师和家人沟通,学会宽容别人,赞赏他人。
作为教师,不仅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更要有了解学生、贴近学生的心,树立服务意识,改革评价方式,不要只盯着学生的分数,而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与学生平等交流,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与考试焦虑,减少学习过程中的消极心理感受,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
4、争取家校合作共设良好心理教育环境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家庭和学校一样,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知识的传授,家庭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都超过学校,而且起决定作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当今家长的普遍心理。一些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成绩要求过高,期盼着自己的孩子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有的父母硬性规定孩子考试的分数,如达不到要求则棍棒相加、责骂、讽刺等。然而过高的期望和过分的关心导致其子女心理压力过重,这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与行为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苦差事。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对小升初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初一新生跨进中学大门,也就开始走进一个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老师只有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各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心态。实践证明,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的正确与否,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一生的前途,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问题,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都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以便将来能更好的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林葳主编 .《“留守孩子”心理健康常识》,初中篇
[3]张世富主编 .《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