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工学结合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44526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9年我国大规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在10年的发展过程中,教育部先后颁发了5部文件,即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这五个文件的先后颁发,反映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变化。特别是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
  一、“工学结合”的相关表述及涵义
  当前,有关“工学结合”的表述较多,有“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产教结合”、“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学校、企业、社会三结合”,还有“产业、学校、科研院所三结合”、“国家、产业、学校三结合”、“教育—科研—生产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等。这些表述虽然名称各异,但从本质上都是指“工学结合”、“产学合作”。这里的“产”指的是“产业”,而且是广义的产业,即包括除学校以外的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及其他)等社会各产业部门以及政府的行业主管部门。“学”是指广义的教育,包括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事业、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合作”指产业部门和教育部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和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之间的结合。
  从上可以看出,“工学结合”的“工”指社会实践,是广义的产业部门,即学校以外的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及其他)等社会生产部门以及政府的行业主管部门的实践。工学结合是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培养模式,是我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在职业教育实践中的创新。“学”是指课堂教学。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主要是职业学校与产业结合或与企业行业联合办学,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与参加实际工作来掌握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与职业技能,适应不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二、“工学结合”的多层涵义
  1.工学结合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一是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工还是学(读)都把学生作为行为主体,使学生手脑并用、学中做、做中学,有利于学生的协调发展。二是体现了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三是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四是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即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从学科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五是体现了具有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观。
  2.工学结合是一种新型学习制度
  工学结合作为教育制度,可以上溯到近代实业教育和新式学校的“工学并举”。上世纪5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三类学校并存的形式,即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其中半工半读学校“轮流上课和下厂”的学生有200多万人。1964年刘少奇同志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1965年“顶岗劳动和教室学习交替进行”的半工半读学生达433万多人。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重提“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意义深远。它是现代职业教育将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学习制度。
  3.工学结合是一种教学模式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前厂后校、订单式培养,这些概念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有着极高的关联度,彼此间相互包容、渗透和替代,都体现了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企业、读书与劳作的有机结合。其中校企合作表明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之间的联系,工学结合表明学习者的劳动与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是两个核心概念,都强调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重视学习与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校企合作是一种办学模式,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条件。工学结合是一种教学模式,是校企合作的表现形式。订单式培养是工学结合的途径,半工半读是工学结合的方法,前厂后校是办学实体的较高境界。工学结合有两种“工”的方式,即校内企业的“工”与社会企业的“工”。工学结合在专业和岗位的结合程度有三类,一类是工与学完全对口,二类是部分对接,三类是完全无关。工学交替有多种形式,如“1 1 1”、“1 2”、“2 1”等。半工半读有“集中交替式”和“分散交替式”两类。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关键是加强“工”与“学”的关联度。
  4.工学结合是一种管理结构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使教学过程包含了“工程”和“学程”两个有机组合,必然形成对“工程”的管理和对“学程”的管理“共同治理”的组织系统。在学校和企业、学生和个人签订合作协议的基础上,职业院校和实习企业就共同担当起“顶岗实践”中的内容、形式、场地、纪律、安全、权益、考核、评价等管理职能。
  5.工学结合是一种助学举措
  工学结合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家庭收入水平较低,通过到企业顶岗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补充学费的同时实现家庭零负担或少负担,是勤工俭学的极好形式,应该鼓励和倡导。一些职业院校开展了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以许多成功经验证明了上述观点。
  6.工学结合是一种工作探索
  坚持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政府部门力推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进行试点的一项工作任务。教育部首批确定了109所试点院校,要求试点院校要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要求可以在部分专业试点,也可以在所有专业开展半工半读;要求在工学交替的具体形式上,可以先在学校集中学习,然后到企业实习,也可以采取工学多次交替方式;要求探索建立适应半工半读的招生、学籍、教学等学校管理制度,探索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实行弹性学制;要求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
  三、“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作用
  1.工学结合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推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前提。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把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的位置,尤其注重学生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的养成教育。只有通过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所特别倡导的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的教学才能强化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才能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就业竞争能力以及发展潜力。
  2.工学结合有利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所蕴涵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专业性,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支点和落脚点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及时了解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应用,这必将使专业调整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更能贴近企业、贴近社会,使学生的技能贴近职业岗位的实际。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将促成高等院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等环节的改革,突出实践性。只有工学结合,才能使高等院校真正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职业能力需求,使职业院校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搞好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积极建立体现岗位标准和企业需求,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3.工学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性人才。技能性人才培养的特点是以应用为主,强调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教学的落实。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能力、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必要手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途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以很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习实训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有效地解决生产实习、社会实践与工作实际脱节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为中心,学生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无法直接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弥补了这一不足。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深入到真实工作环境中的体验机会,在实践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的运用转化为实际的工作方法。
  4.工学结合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行业的职业能力标准必然成为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企业是行业职业能力标准的实践者。工学结合转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单一的基础素质教育为专业技能教育,变单一的技能训练向综合技能训练发展。工学结合以工作岗位或任务驱动,以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手段为结合点,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知识才干,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今后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操作能力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学生参与生产岗位实践,参加了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接触了社会,了解了国情,学会了做人做事,学会了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培养了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使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等得到了加强。
  5.工学结合有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就业渠道的拓宽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所倡导的实验、实习、实训使学生充分了解了企业制度、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流程等,强化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也使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企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学生通过生产实践,了解了企业,认同了企业,从而愿意到企业工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并为学生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6.工学结合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需要加强专业教师团队的“双师结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是逐步培养一支教育理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工学结合既可以从企业聘请到能工巧匠作兼职教授,又可以将学校教师不断地安排到企业现场去锻炼,使教师及时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及其应用,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单位: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一、刀尖圆弧半径补偿的目的  在编制数控车削加工程序中,我们常将车刀刀尖看成一个点如图1a中的A点,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为降低被加工工件的表面粗糙度,减少刀具磨损,提高刀具使用寿命,通常将刀尖磨成圆弧(圆弧半径一般为0.2~1.6),如图1b所示。那么实际切削时真正起作用的切削刃是刀尖圆弧上和工件加工轮廓相切的各切点,加工工件形状不同,刀尖圆弧上的切削点就不同,如图2。刀具切削圆弧和圆锥面时的切削点
【正】《机械制图》是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反映比较难学的课程。近年来,由于进入职校的生源质量有所降低,学校重视实践操作,加大了实习的课时而
《工程力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主要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大内容。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为他们将来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分析和解决一般机械工程实际问题、提高技术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前,《工程力学》的教学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兴趣,不肯下功夫,学习效果差;二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只限于把教学内容讲清,而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听懂课,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则无从下手。
Desertification一词的含义系指荒漠化,在我国由于传统和习惯的原因被译成沙漠化。实质上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系荒漠中的一种类型,是狭义的概念。联合国文件中译文中的沙漠化,按外文词义是指荒漠化,为确切起见,我们都用荒漠化。
<正> 大豆是世界上的重要农作物,富含优质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因此,它既是人畜的重要食品和饲料,同时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以大豆为中心的有机农作体制有利于保持土壤肥
在毒饵杀灭家栖鼠类中,诱饵和诱饵增味剂常常受到重视,但由于地理、地产农作物的不同及人类生活习惯差异,造成鼠类对各种食物的选择。就同人类具有明显的地方口味一样,鼠类可能也有地方口味。为了解乌鲁木齐市的主要鼠种——小家鼠的地方口味,我们做了下述实验。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用鼠:捕自乌鲁木齐市某商场和某学院的小家鼠,即以溴氰菊酯除去体外寄生
【正】机械制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要求学生完成由空间立体形状转化为平面图形、由平面图形想象出立体形状这两个过程。初中毕业进入技校的学生没学过立体几何,没
【正】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战略先导,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应对危机中能否占据主动地位,关系到能否防止经济下滑,把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因此,探讨新形
职业生涯规划对每个中职生来说都是必要的,引领中职生规划职业生涯首先要分析影响他们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自我认同迷失。进入中职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落榜者,很多学生选择职校是无奈之举。社会对职业学校也存在偏见,这些使得中职生的自卑心理较重,过低评价自己,也有少数学生妄自尊大,对自己认识不清。  情绪障碍。一些学生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能客观地认识现实,容易出现失望、沮丧、忧郁、苦闷等
高山冰川前缘地带长期处于高寒的冰缘环境背景之下,其生态系统的发育具有原始性和简单性,随着冰川作用时间长短的变化,其冰碛母质、植被和土壤同步演替,并表现为一定的演替模式(植被:微生物→藻类→地农、苔藓→高山亚高山植物;土壤:原始土→新成土→寒冻雏形土);在景观上也呈现出明显的生态分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