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柴烧 生活美学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c235w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柴烧,可能每个人对此都有不同的认知与看法,现将我多年制作柴烧器物的经验和感悟稍加整理,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我对柴烧文化的理解。
  柴烧源流
  人类陶瓷发展史就是“一把火”的燃烧史和穿越史。这“一把火”将人类从茹毛饮血的野蛮推向文明健康的现代;这“一把火”,点燃了全世界,成就了中国历久弥新的陶瓷文化;这“一把火”,使陶瓷史上有了“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传说,有了建盏笑傲江湖的传奇,有了五大名窑的登峰造极。
  古代先民这“一把火”,造就了多少能工巨匠,也让多少匠心如石沉大海,这是中国陶瓷史上从御窑、官窑到民窑的发展轨迹。
  “把火、把庄”,是陶瓷烧造的关键工艺,体现了敬畏天地,并籍以天时、地气、巧工、用心等,达致炉火纯青之美。
  北方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坡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的三星堆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历史上这些文化的形成,其实就是人类生活的真实写照。正如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所讲:所谓文化,普通讲是指人类的生活。人类各种各样的生活形式总括汇合起来,它就叫做文化。每种文化的背后,都有陶瓷的影子。所以说,中国的历史也是陶瓷文化发展史。薪火相传,柴烧有度。几千年来使用柴火烧窑的方法,到今天、未来仍会延续。
  柴烧艺术
  柴烧是火的艺术。是用火焰作笔,用柴灰做墨,在器物上描绘、刻画、布撒、渲染、沉淀、凝成,用以传达人的思想、情感,反映作者对生活现象、社会活动的理解和看法,同时与他人产生共鸣或思考。“可为物喜,可以己悲”这应该是艺术品对人最直接、最本真的态度,火中可以涅槃重生,亦可灰飞烟灭,留下的和不见的都在须臾之间,而这恰是最真实的状态呈现。每一件作品入窑前的重量和出窑后的重量是不同的。色彩不同、触感不同,这种不同是火的作用,是陶瓷器与火交相融融的结果,这种厚重和清寂可以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柴烧是生活化的艺术。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更是生活的延展和提升。这种延展提升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大群;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个方面,也可以是多个方面;可以是一个事物,也可以是多个事物;可以是一种思想,也可以是多种思想;可以是一类文化,也可以是多元文化。总之這种延展和提升是和而不同的、是因人而异的。
  柴烧艺术具有学术性。符合儒家学术里面的:天人合一、心物一体的哲学思想。柴烧器物的艺术性是天地人三者的合一。举例来说,天地有季节和白昼之分,所代表和体现的状态不同,有阴阳和五行变化。季节不同,器物在窑炉中所呈现的状态就不一样。夏天属阳,阳外阴内,即外界气温高,而地下气温低,加之湿气重,窑温升幅慢,添柴用火就不能过急,而是顺其自然而升温;冬天则相反,冬为阴,阴外而阳内,且空气干燥,窑温攀升就快。不同时令季节、不同温度作用于窑炉及器物的信息有别,器物的色彩和触感及表现都不相同。还有人对窑炉和器物的作用,首先是顺应自然,其次是人用火的思想和情怀都会对器物的烧造状态产生影响。这些都达到良好状态、器物展现在不同人的面前时,就有了不同感知,就有了共鸣和认可,以及带给人的愉悦,柴烧艺术就有了生命力和延续性。如《考工记》所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孙凡合,儒家柴烧非遗传承人。)
  编辑/独渚
其他文献
提及魏晋风流,竹林七贤是无法绕过去的。可以说,竹林七贤是一个有故事的群体,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点赞量超多、非议也不见少的朋友圈。  嵇康、阮籍、刘伶、向秀、阮咸、山涛、王戎七人,相聚之初,如七棵青翠的竹子,于无序和黑暗的魏晋时期,在山阳县的竹林之中,喝酒、清谈、纵歌,恣意形骸,豪迈不羁。他们虽然学识渊博,满腹经伦,却厌烦甚嚣尘上的政治倾轧,明争暗斗,于是他们开始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着意于在生命形态和
期刊
齐白石到老还忘不了童年在河边钓鱼虾的情景,晚年给于非閻画的《钓虾图》上题了一段忆旧的话,说他五六岁时在老屋星塘岸戏耍,浅水中见到大虾而不可得,拿了粗麻线系上棉絮为饵沉入水中,虾足钳饵,线一拉上来,虾也跟着出水了,比钓鱼更有趣:“儿时乐事老堪夸,衰老耻知煤米价。怜君著述釣鱼趣,何若阿芝絮钓虾。”  晚年的齐白石一边耻知煤米之价,一边画出贵虾之图,恋旧的意兴更比常人复杂得多。有座古庙里有一位炜师傅当年
期刊
公元前219年,这一年是秦始皇嬴政扫灭六国,登基称帝之后的第三个年头。此时的秦始皇41岁,正是意气风发,春秋鼎盛的年岁。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嬴政在咸阳已经坐不住了,他急切地想要离开关中,东出崤函,去巡视这万里大秦疆土。而他首先要做的是去到泰山之巅,昭告天地,颂扬大秦的功德,以示自己才是真正受命于天的真命天子。这一举动,被称为“封禅”。  封禅作为一种祭祀天地的礼仪,在秦始皇之前已经出现过多次。相传在
期刊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一部独步千古的皇皇巨著,作者曹雪芹在创作的过程中,独具匠心,每一段文字皆有其意,可谓“无一处是闲笔”也。然而,当我们读完前八十回后,却也会发现有几处“闲笔”,即人物或事件与主题似无多大关联,但作者却把它写出来了。这样的“闲笔”,在《红楼梦》中有多处,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脂评本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秦鲸天得趣馒头庵》中,讲述宝玉随凤姐等人一同为秦可卿送殡,来到郊外,凤姐
期刊
也许有人会问,还有用诗写病历的,也太浪漫了吧。专门用诗写病历的医生,我的确没有见过,但饱含病历内容的诗歌数不胜数,翻开史籍看看,杜甫、白居易、陆游,哪个诗人没有病历诗,病历诗,有时比病历写得还详细哩。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体弱多病,生活的重压,让他患上了多种疾病,所以他诗中多有对风痹(风湿病)、消渴(糖尿病)、肺病(肺结核)以及疟疾等自己患过的疾病的描写。就连南节度使严武在给杜甫的和诗中也认为杜甫
期刊
《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独自启程  在《红楼梦
期刊
古代的战争中,弓箭是最常用的先进武器,因此,只要一打仗,被箭射中的事情就经常发生。被箭射中后,尤其是被毒箭射中后,需要紧急治疗。古人常用的治疗箭伤的方法是刮骨疗伤。所谓“刮骨疗伤”,就是用刀刮除骨上的药毒以治创伤。刮骨疗伤是很痛苦的一件事,需要当事人在极大的痛苦中具有极大的勇气和忍耐力。  刮骨疗伤的古人中,最脍炙人口、最流传深远的应该是三国时期的大将关羽了。《三国志》中记载说,关羽曾经被毒箭射中
期刊
节气走至寒露,月色清冷,树叶变黄。  二十四节气中寒露排列十七,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节。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到来了,天气由热转寒,寒气滋生,万物逐渐萧落,阳气渐退,阴气渐生。  “金秋之时,燥气当令”,这时气候干燥,人体容易缺失水分,出现皮肤干裂、皱纹增多、毛发干燥易脱落、咽喉燥痛等不适症状。因此,秋季应多喝水,补充足够的水
期刊
“文房”,即文人的书房,古称书斋,是文人阅读、书写、思考的空间。古今文人,读书藏书,生活起居,乐在其中。  “文房”可铭志。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居室兼书房名“陋室”,其《陋室铭》描绘了自己书斋的简陋,表现出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书屋号“老学庵”,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梅兰芳室名“缀玉轩”,寓博采众家之长之意。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绿林书屋”,
期刊
匾,古时称额,故亦称匾额,是为题有颂扬或命名内容文字的横额,一般挂在厅堂或门亭上。匾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展示了书写者的深厚书法功底,烘托出拥有者的地位和崇尚的文化底蕴。各种匾额一般多由名人或文人泼墨题写。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开创者,在他成为职业革命家之前,曾有过一段极其短暂的行医生涯,并不广为人知,尤其是他还曾为两名中医学家题匾,在医德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