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准角度 ,准确作答

来源 :新高考·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min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学校刚刚进行的语文考试的诗歌鉴赏题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簇,犹向陶公觅宠光。
  [注]① 糗粮:干粮。首句典出《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 政:通“正”。
  1.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 请自选两个角度赏析颈联。(3分)
  3.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的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的赏析。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参考答案:(1)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 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色彩:“碧”、“黄”。情感:喜爱之情。
  (3) 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通过阅卷,发现学生在回答本题时存在以下问题:
  一、 审题不清,所选角度不准确。比如第2题“请自选两个角度赏析颈联”,即赏析“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这一联。生甲:“写出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写出了傍晚相见山坡的景色。”生乙:“从内容上看,写出了菊傲然于世、高洁傲岸的精神;从结构上看为全诗点明了主旨。”显然这两个学生审题不清,强加因果,答非所问。生甲在没有认真审题的情况下,上来就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属于答非所问;生乙的“点明主旨”属于强拉因果。他们所给的答案,赏析角度不够准确,导致该题不得分。那么这类赏析型的题目该如何作答呢?首先应选准角度,其实对诗句的赏析,首先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的赏析。比如炼字角度、修辞角度、色彩角度和情感角度。其次应看清是“两个角度”,而有的学生只选了一个角度,比如生丙:“已晚”表现出作者对菊花的喜爱,突出了诗的主题,令人深思。可见该生只是从情感角度进行了回答,是很难得满分的。而有些学生就回答得很好。请看生丁:(1) 对偶用得好,“半山碧”与“一枝黄”对仗,堪称完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和音乐美;(2) 色彩对比鲜明,“碧”与“黄”勾勒出一幅深秋傍晚图景,凸显了菊花的鲜艳美丽,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这一答案就非常棒。首先按题干要求,从修辞和色彩两个角度切入进行赏析,并且有分析性的语言,感情也答出来了。角度准确、全面,又有分析,这样的答案就能得满分。
  二、 答案表述不够准确全面。比如第1题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一生:“描绘了野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傲岸的形象”。只能给1分,为什么?因为答案包含两个方面。(1)生存状态:“政缘在野有幽色”,即在自然界中的客观形象,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1分)(2)内在品质:“肯为无人减妙香”?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1分)综上所述,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分两个方面作答,即客观形象描述加内在品质挖掘,然后进行语言的整合即可。
  三、 语言表述过于笼统、宽泛,导致表达不恰当、不准确。比如第3题尾联化用了陶渊明的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一生:“‘采菊东篱下’,表达了作者与陶渊明志趣相投,喜爱野菊且要做一个野菊一样的人”。该答案的表述过于笼统宽泛:与陶渊明哪些志趣相投?“喜爱野菊且要做一个野菊一样的人”,野菊又有哪些品质?点出来了吗?没有!因此,这样的答案很难得分,至多得1分填诗句的分数。而下面这个学生的答案:“该句化用了‘采菊东篱下’这一诗句,表达了诗人率性自然、洁身自好、不慕名利、超凡脱俗的高洁志趣”,就非常规范地回答了题干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因此同学们在做诗歌鉴赏题时,要牢牢记住:怎么问就怎么答,问什么就答什么,要什么就给什么。不要笼统宽泛,不要含糊不清!
  四、 诗句回答不对,对于课内诗句,缺少理解性记忆,缺少灵活应用。生一: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诗句混淆);生二: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混淆);生三:悠然采菊东篱下(自编);生四: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混淆);生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混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准确理解课内古诗名句,并能灵活应用到课外,也是诗歌教学中要着重加强的。
其他文献
【点题扣题】  点题扣题能为好文章锦上添花!  通常所说的“点题”,是指在文章恰当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交代或提示文章的主旨,以使读者了解文章的意图所在,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这样可使文章中心突出,主题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用于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我们称之为“点题之笔”。因此,通常所讲的作文“点题”指的就是点出文章的主题,如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的点题就属于这一种。当然,如果文章的题目正好能
期刊
【文题呈现】(湖北省孝感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长跪492年的秦桧,近日终于“站”了起来——在秦桧的“故里”,偌大一个秦桧博物馆开张。且已招待南北游客,据说也是“络绎不绝”。最夺目之处,是那里的秦桧夫妻,再也不是西湖边上岳庙里头那一双长跪不起的罪人,就这样直挺挺端坐了起来。这个塑像,有着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跪了492年,我们想站起来歇歇了》。  
期刊
【考场真文】  忧与爱  陈亢  我的父母亲几乎是一路打着闹着勉强走完了他们婚姻的前半程,那里没有爱情,只有礼教和责任,然而命运终究是公平的,后半程虽忧患重重却也因爱情而一路芬芳。  母亲在我高一那年的暑假被查出宫颈癌,之后的两个月父亲便陪着母亲在上海接受手术放疗和化疗。我永远不能忘记母亲术后化疗归来我见他们第一面的情景。母亲倚靠在床头,寥寥几根一节手指长短的白发扎根在薄得几近透明的头皮上,眉毛也
期刊
笔者曾经以“深水静流”为题让学生写一篇议论文。  浅溪喧嚣翻卷,深水默默回旋,这是自然界常可看到的现象。在现实中,也有这样迥然不同的人。何谓“静水深流”?“深”即深邃、蕴藉,“静”指用一种平和、冷静的态度来面对生活,“流”象征着内部蓄积力量之强大。就人而言,正所谓“内足以为圣,外足以为王”,但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他不张扬、不显摆、不跋扈。这一步是过审题立意关。从学生的写作情况看,大多数同学审
期刊
人有躯体,文有文体。裁衣须合体,为文也必须符合文体要求。所谓“文体”,是指《考试说明》所说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常用应用文等文章体裁。“符合文体要求”,首先是指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其次是指所写文章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  1. 符合文体要求  首先是指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高考作文要求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四大类文体。试题或是指定某种文体,如“写一篇议论文”、“写一封回
期刊
一般说来,文言文中,实词有比较实在的词汇意义,虚词或有或没有,但虚词肯定有语法意义。《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一《常见文言词》列出了15个文言虚词:而、乎、其、且、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高中阶段我们需要掌握这些虚词的常见用法。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来看,不是所有试卷都单设考题对虚词进行考查。从上一讲我们所列的表中就能看出,2012年天津、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南
期刊
略凡识得一些字,看过几本书的人,都会发现,不少文章浓缩一下,故事的蓝本都大同小异。只是名字改了,环境转了,穿着换了,语言变了而已!然而我们也发现,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地阅读欣赏,虽然似曾相识,不过依然觉得如初见般美好。  是的,故事永远都是旧的,如何让老套的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那就看各位写手怎样各显神通!这对广大考生而言尤为重要,在临考应急状态下,想不到好的新鲜的素材,这时候如能借鸡生蛋,运用熟悉材料
期刊
表达技巧题一向是高考诗歌鉴赏题考察的重点和热点。盘点2012年的17套高考真题,对表达技巧有所涉及的考题高达12处,可见其分量之重。但是表达技巧又是一个非常宏观的概念,其内在系统非常复杂,具体分类模糊不清,很多说法至今尚无定论。这就常常导致老师们无本可依,学生们无所适从。为了使2013年的考生能够从容应对这类试题,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方法:  一、求同存异巧分类  诗歌表达技巧的术语积累和储备是答题
期刊
莫言: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  张 柠  面对如此残酷的伤痛记忆,莫言并没有使自己的小说变成“伤痕文学”,而是一种充满了民间性的“欢乐文学”。  我至今还记得,当初读到莫言的《欢乐》、《粮食》、《天堂蒜苔之歌》等小说时的情境。饥荒的年代,一位农妇偷偷将生产队的豆子完整地吞进肚子,回家后再将豆子呕吐出来,喂给饥饿的孩子和濒死的婆婆,自己“死蛇一样躺在草上,幸福地看着他们围着瓦盆抢食”。  读到这里,我
期刊
古代诗歌的鉴赏,包括形象、语言、技巧、意境、思想内容等各个方面的品读赏析,《考试说明》明确提出:“要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而诗歌的内容是与语言紧密相连、相依相存的,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也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所以鉴赏诗歌必然离不开诗歌的语言,诗歌任何角度的鉴赏离开了语言的支撑就成了空中楼阁。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从考查的角度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