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舞蹈之起源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garetclou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乐舞类型,借助身体呈现出漫长历史进程中所积淀的独特生命体验与精神追求,演绎了我们曾经未去过的古代与远方,将中国千年舞蹈的气质和美学显示出来,贯穿中国乐舞史的始终,集中展现着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风貌,在中国古代乐舞史上有重要的意义。“穷水之源则澄澈,求木之根故深茂。”本文就“女乐”“舞”“巫”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其渊源、变型加以探讨,再次论证了明代文学家杨慎所提出的“女乐之兴,本由巫觋”的乐舞命题;对女乐的源起有更深一步的认知,使其历久弥新。
  [关键词]女乐;舞;巫
  [中图分类号]J7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7-0137-02
  
  每一个时代的文化,不会是一种单一纯粹的文化,而是那个时期不同属性的文化因素或多或少融合后的积淀。“”字是“舞”字的源头,但也是“巫”字的雏形。“舞”“巫”两字同源佐证了巫文化在舞蹈中的渗透催化作用。
  划刻在甲骨上的“”字产生在殷商时代,对甲骨卜辞中的“”,“像人两褎舞形”。按《说文》解释,“褎”是古“袖”字。“袖”字在这里指人臂起动带袖之意,“两袖舞形”之“袖”最初是一种手执的舞具。
  原始先民对大自然规律的茫然,对“超自然力”的幻想形成了巫文化产生的土壤。巫觋的职司之一便是掌管占卜祭神,在神权统治的范围间是有很高地位的,可以指导部族与国家的重大行动,也能作为神鬼的化身宣告人的吉凶祸福。巫觋出于职司,作为沟通神与人之间的中介,有时站在“人”的立场上代万民祈祷,有时装作“神灵”的化身,假借上苍来布告天下。除了必要的天文、地理和人体知识外,巫觋还要用特殊的歌舞去吸引众人,这样就又有了娱神与娱人的功能。[1]《升庵集》曰:“女乐之兴,本由巫觋,《周礼》所谓以神任者。在女曰巫,在男曰觋。巫咸在上古已有之。[2]《汲冢周书》所谓‘神巫用国’。观《楚辞·九歌》所言,巫以歌舞悦神。其衣被情态,与今倡优何异。《伊尹书》云:‘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巫山神女之事,流传至今,盖有以也。晋《夏统传》:‘女巫张丹、陈珠二人,并有国色,妆服雅丽,歌舞轻徊。其解佩褫绅,不待低帷昵枕矣。其惑人又岂下于《阳阿》《北里》哉!”这段论述提出了一个重要见解就是,“女乐之兴,本由巫觋”,它揭示了中国乐舞史上贯穿始终的“女乐”的源起问题。
  所以说巫觋的行为方式和功能效应孕育并催生了专业舞蹈,巫觋是专业舞者的胚胎,是介于娱神与娱人间的舞者,为奴隶社会专业舞者“女乐”的产生、发展、流变奠定了基础。
  “女乐”不仅单指歌舞女艺人,而且也是一种特定的乐舞类型。“是古代主要活动于王室贵族之家,并以声色歌舞事人的专业乐舞艺人。”同时,“女乐”也指具有所谓“郑声”性质的女性艺人表演的歌舞。[3]《管子·轻重甲》载:“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端噪晨乐,闻于三衢。”[4]《史记·货殖列传》提到中山国人,由于“地薄人众”,不少人为生活所迫,离乡背井出外卖艺,有的沦为后宫和富家女乐。战乱频繁的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贵族除把女乐当作寻欢作乐的工具外,在争霸斗争中,还作为礼物相互赠送和当作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史记·秦本纪》载,秦缪公三十四年,缪公为离间戎王与贤人由余的关系,以战胜强邻西戎国,送去女乐28人,诱使戎王终日沉溺于声色享乐之中,终于打败了西戎国。《汉书·贡禹传》称,西汉时,皇帝后宫有美人和女乐数千人。《汉书·成帝本纪》载,西汉后期公卿列侯近臣也都要“设钟鼓,备女乐”。女乐还曾被作为贵族死后的殉葬品。《墨子·节葬》载:今王公大人埋葬时,仍然必须“大棺中棺,革阓三操”,“舆马、女乐皆具”。唐代称具有女乐性质的女艺人为“歌舞伎”。明清以后,亦称“女伶”为“女乐”。
  
  “女乐”的活动从《史记》始直到《清史稿》皆有记载:
  商纣设酒池肉林,举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曹丕以九亲美妇表演“清商乐”。
  秦始皇有女乐数万人,舞乐钟鼓,流漫无穷。
  汉武帝宫廷,撞钟击鼓,作俳优,舞郑女为日常之事。
  北魏帝王,出则铙吹笳响,入则歌姬舞女,连宵尽日。
  南朝贵族,凡宴会,必盛设女伎胡音,即使面临敌寇,也不废止。
  唐宋朝乐舞繁盛女乐繁荣,当时女乐已有宫伎、官伎、家伎。唐诗宋词中有大量作品反映女乐的表演,如:“武皇含笑把金觥,更请《霓裳》一两声。护帐宫人最年少,要腰时挈绣裙轻。”
  元明清宫廷宴享皆设女乐助兴。
  可知,“女乐”在中国古代是一个传承久远的文化现象,与舞、巫有着内在联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巫觋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信仰巫术的人们,以祈祷、祭献等行为,进而求得神灵赐福。《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如人两袖舞形,与工同意。”[5]商代甲骨文中的“”字写作,因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所以氏族部落中的许多大事都要遵从巫师的意见,并且有的氏族首领本人就身兼巫职。巫师是通过舞蹈进行巫术活动,以巫舞或者带领众人跳舞的形式,为氏族部落祈神降福、酬神还愿以及超度亡灵等。
  巫舞就像天地连接的链条,具有通神之术。巫舞直接指向生命灵性的源头,其目的是为了沟通人与神、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6]东汉郑玄《诗谱》谓:“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乐神人者也。”正是因为巫以歌舞事神,因此歌舞被视为巫觋之风尚,这也正是杨慎所举《尚书》中称“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的原因。巫人跳舞求雨在甲骨文中也有专字,是在象形字“”(如人两手执物而舞)的上方加雨字头,郭沫若将其释为“雩”。《周礼·春官》有记:“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楚辞·九歌》:“巫以歌舞悦神,其衣被情态,与今倡优何异。”屈原记载的祠神歌舞,就是极具欣赏价值和娱乐价值的巫舞表演,如《東皇太一》所写:“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巫觋之舞——巫舞有着神秘性、技巧性、欣赏娱乐性,这些独有的特征。   正因为这样,巫舞的审美价值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逐渐被社会所广泛认可,为其发展成娱人的舞蹈——“女乐”奠定了基础,使事神的巫舞经过改头换面最终用来事人了。当乐舞事人成为一种专门化的活动后,专职的艺人——“女乐”随之出现。而由专职的女艺人表演的并以声容之美为特征的乐舞类型——“女乐”,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从此延续下去,直到封建社会解体。
  “女乐”以取悦人为目的,以“媚”“技”“情”“味”“柔”“丽”为审美指向。
  “媚”:表现女性的娇媚,舞步轻缓,多以眼睛表情。如文人们观舞所写:“曲尽回身处,层波犹注人”,“斜睛若不眄,娇转复迟疑,如娇如怨状不同,含笑流眄满堂中”。
  “技”:具有高超的舞艺,令人拍案叫绝。所谓:“绕身若环”“驰骋若骛”“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
  “情”:真实地表达或欢乐、或悲哀、或伤痛、或感怀的内在情意。如:“琴瑟未调心已悲,任罗胜绮强自持”;“双去双还誓不移”,“长袖迟回意绪多”;“娇后眼,舞时腰。刘郎几度欲魂销”。
  “味”:舞姿动态具有特殊的审美韵致,所谓:“仙仙徐动何盈盈,玉腕俱凝若云行”;“状似明月泛云河,体如轻风动流波”;“罗衣从风,长袖交横”“绰约闲靡,机讯体轻”。
  “柔”:体现女性的阴柔之美,所谓:“纤腰舞尽春杨柳”,“长袖翩翩若惊鸿”;“枝柔腰袅娜,荑嫩手葳蕤”,“袅袅腰疑折,褰褰袖欲飞”。
  “丽”:漂亮,包括姿容、气质、肌肤和衣饰。所谓“玉质凝肤,体轻气馥”“案前舞者美如玉,不着人间俗衣服”。“丽”给人以直接的审美快感和心灵愉悦,如董仲舒所言:“衣服容貌者,所以说目也。”
  这些特点与巫舞非常相近,从屈原的《招魂》可以得到证实:“肴羞未通,女乐罗些;陈钟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发扬荷些;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嬉光眇视,目曾波些;长发曼鬋,艳陆离些。二八齐容,起郑舞些;袵若交竿,抚案下些。”
  除了表演上的特征外,“女乐”与巫觋之舞還有诸多相通之处,如二者都以取悦接受对象为目的,所不同的是,巫舞取悦于神,而女乐取悦于人;巫舞事神,女乐事人。在艺术特征上,女乐相承于巫舞并适时发展,摒弃了巫舞的神秘性,增强了原有巫舞的技巧性,并大大提高了其观赏性,使女乐发展成名副其实的表演艺术,并作为审美对象存在于中国古人的审美活动中。
  综上所述,“女乐之兴,本由巫觋”,揭示了女乐、舞、巫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缘起问题,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思想命题。
  
  注释:
  [1]吴露生.中国舞蹈[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13.
  [2]茅 慧.夏商周舞蹈[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5:23.
  [3]王克芬,刘恩伯,徐尔充,冯双白.中国舞蹈大辞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98.
  [4]王宁宁.中国古代乐舞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101.
  [5]隆荫培.吴晓邦舞蹈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45.
  [6]孙景琛.中国舞蹈通史·先秦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66.
  
  (责任编辑:刘露心)
其他文献
2020京山愛你
期刊
新年帶着幸福来
期刊
[摘 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这对于高中音乐教师们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应围绕着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这一目标来进行。通过《阳关三叠》一课的教学设计案例来分析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实于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设计之中,发现在教学设计中要站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去设置教学目标、教
期刊
[摘 要]音乐剧是一种结合歌唱、对白、表演、舞蹈等多种因素的舞台艺术形式,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因素的完美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情感生动表现出来[1]。《These Palace Walls》是音乐剧版本《阿拉丁》中茉莉公主特有的一个唱段,笔者在筹备研究生“英才计划”项目音乐会时要演唱这首歌曲,因此有着切身的演唱及表演体验。本文将从音乐剧的歌唱、表演、对白以及笔者自身实践几个方面,来进
期刊
吹泡泡
期刊
[摘 要]自第一部有声电影问世以来,电影音乐与电影之间便成为了一对无法分开的最佳搭档。一首优秀的电影主题曲不仅会为整个影片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同时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也会让整个电影剧情变得更加扣人心弦。随着多年来的发展,很多脍炙人口的电影音乐更是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金曲文化,成为了拉近观众与电影距离的艺术纽带。下面就以《芳华》为例对电影音乐与电影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为中国的电影与音乐领域发展起到抛砖引玉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信息社会的普及,大众音乐快速传播,新媒体迅猛发展,各类选秀节目兴起,许多音乐人开始对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进行采集,融入流行音乐风格加以创作,运用流行唱法加以演绎,呈现一种全新的听觉、视觉给大众,让人们耳目一新。流行音乐具有传播快、受众广、内容丰富、演唱方式和形式独特等特征,对让大众快速认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有一定促进作用。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是我国第六大少数民族,20世纪90
期刊
等你
期刊
登鹳雀樓
期刊
[摘 要]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推向世界的两首里程碑式的作品,即老志诚的《牧童之乐》和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素有“南北牧童”之称。这两首艺术形象鲜明,充满诗情画意的中国田园风格的“水墨画”为中国的钢琴曲打开了国门,为后人创作富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曲,刻画时代风貌,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了典范。本文从创作手法到音乐语言风格对两首作品做了深入的剖析研究,挖掘其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的启迪和影响。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