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我们秦汉新城就在这片“黄土”之上,西起汉武帝茂陵,东到汉景帝阳陵,11位西汉皇帝中有9位都长眠于此。当年规模宏大的秦咸阳宫,至今仍能在这里找到巨大的夯土高台。104平方公里的遗址保护区内,遍布30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你随意俯身捡起一块瓦砾,都能讲述一段周秦汉唐的故事;帝陵下的每一方泥土,都封存着历史的记忆。这也是我们以“秦汉”来命名这座新城的原因。
——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党委书记、
管委会主任杨占文
12月8日,人民日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陕西省西咸新区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了首届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创建“民生之都”专家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旨在研究探讨“民生之都”如何全面实践区域规划与建设,在全国独树一面旗帜,叫响区域品牌的创新路径。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人民日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余继军,人民日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寇非,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秦汉新城党委书记杨占文等出席并发言;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西咸新区于2014年1月6日正式获批成为第七个国家级新区,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西咸新区秦汉新城通过创建中国首个“民生之都”,初步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发展路径,“扎实有效、可复制”地回答了中央、国务院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问题。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建设是决定党和政府民心向背、事业兴衰的根基,是考验党和政府执政智慧的试金石、执政能力的大考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创造性地提出“打造民生之都:文化之城、田园之城、健康之城”的战略目标,以“民生”破题,以精神土壤、生存环境、生活品质提升为三大重点支撑,发挥国家新区的示范作用,打造民生建设的“秦汉新城范本”,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和“三严三实”要求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对城市发展规律和执政为民宗旨的深刻认识,凸显了新区、新城领导班子的执政智慧和战略眼光。
民生建设涉及面广,问题矛盾错综复杂,是各级各地政府面临的恒久课题和普遍难点。尤其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如何通过差异化定位和创新化路径,取得可持续、可复制、突破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赢得百姓的认可,在各地政府中独树一帜,真正做到打响“民生之都”品牌,是秦汉新城规划建设面临的关键任务,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宏观层面
吸取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经验,坚持民为贵,关心民生建设。
坚守我党以民生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落实“民生为先,群众为本”的理念,切实为群众谋福祉,让他们享受新城的发展成果。
具体层面
发展空间大,新城涉及四个县区,143个行政村,总人口22.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达到19万人,大有可为。
新城有三分之一的区域为遗址保护区,可以作为建设绿地,保障了建设民生之都的基础。
新城临山傍水,五岭园横贯东西,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形成环境优美的小镇村落,三级点状的市政体系。
秦汉新城
——不平凡的5年开发建设历程
我们的理想新城是一个贯穿绿色主线,渗透生态意识的有机城市;是一个天蓝水清无负担的健康城市;是一个人民群众生活有保障,就业创业有机遇,人生出彩有平台的幸福城市。
环保
启动实施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建成全长15公里的渭河生态景观带,并在河堤上修步行和自行车道,倡导绿色出行生活方式。
医疗
改善新城医疗条件,先后引入了第四军医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高端优质医疗资源,迅速改善了新城的医疗健康条件。
教育
引入清华附中、新河弯集团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就业
重点引进当地酒庄、大型苗木花卉基地项目,提供了数千个就业岗位,发展种植专业户近万户。
文化
利用历史资源的优势,充分展示西汉文化的底蕴,搭建“新丝路青年影像大赛”等青年交流的新型平台。
秦汉新城创建民生之都规划系统
秦汉新城民生之都由四个板块构成,呈阶梯扩展形矩阵。概括起来就是:“一都(民生之都);三城(田园之城、文化之城、健康之城);五系(生活质量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社会管理系统、经济发展系统、精神幸福系统);九有(学有所教、业有所就、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家有所乐、身有所安、需有所助、心有所归)”。
高质量的产业有什么特征?我觉得首先是生产率比较高。一个城市要想持续地发展下去,想真正为人民提供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关键还需要提高生产率的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更多的能力来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
另外,产业发展最后高质量的产业靠什么,其实还是靠技术。推动技术进步其中很重要的角色,就是政府。建设创新共同体,推动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作为政府在推动技术进步时要多想这方面的问题。
当前宏观经济上最热的两个话题,一个是十三五规划,一个是供给侧改革,这两点都是以民生作为最重要的切入点……把十三五规划的大方向、供给侧改革的大方向、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法治中国的大方向,这几点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握新区发展大势。
民生之都的未来建设有三个方向:一个是民富,如果人民没有富裕起来,那么民生之都就大打折扣了;再一个就是民安,是一个平安之城;还有一个就是民乐,要有独特的文化,这样才能是幸福的城市。
创建民生之都,首先,要完善规划体系,要以人为本,对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统筹考虑;其次,坚持以秦汉新城的文化特色为基础进行新城建设,要搞高建设质量,引进项目管理体系,对项目进度、质量成本进行控制,建立评价体系;再次,建设治理民生之都的政策研究体系,对土地政策作进一步深入探讨,要敢于创新,要对各种惠民政策综合利用;最后,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吸引高端人才。
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速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政策的消化期,在这个“三期叠加”的关键阶段,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就成为了核心的民生建设问题。
民生规划要体现四个原则:第一,要体现底线原则,保证老百姓在基本的教育、医疗方面待遇均等化;第二,要坚持至上原则,所有的规划都要以民生为最高准则;第三,要坚持全面的原则,把民生融入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建设中来;第四,要建设一种创新的原则,民生之都是一个大的战略性的挑战。
——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党委书记、
管委会主任杨占文
12月8日,人民日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陕西省西咸新区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了首届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创建“民生之都”专家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旨在研究探讨“民生之都”如何全面实践区域规划与建设,在全国独树一面旗帜,叫响区域品牌的创新路径。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人民日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余继军,人民日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寇非,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秦汉新城党委书记杨占文等出席并发言;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西咸新区于2014年1月6日正式获批成为第七个国家级新区,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西咸新区秦汉新城通过创建中国首个“民生之都”,初步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发展路径,“扎实有效、可复制”地回答了中央、国务院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问题。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建设是决定党和政府民心向背、事业兴衰的根基,是考验党和政府执政智慧的试金石、执政能力的大考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创造性地提出“打造民生之都:文化之城、田园之城、健康之城”的战略目标,以“民生”破题,以精神土壤、生存环境、生活品质提升为三大重点支撑,发挥国家新区的示范作用,打造民生建设的“秦汉新城范本”,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和“三严三实”要求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对城市发展规律和执政为民宗旨的深刻认识,凸显了新区、新城领导班子的执政智慧和战略眼光。
民生建设涉及面广,问题矛盾错综复杂,是各级各地政府面临的恒久课题和普遍难点。尤其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如何通过差异化定位和创新化路径,取得可持续、可复制、突破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赢得百姓的认可,在各地政府中独树一帜,真正做到打响“民生之都”品牌,是秦汉新城规划建设面临的关键任务,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宏观层面
吸取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经验,坚持民为贵,关心民生建设。
坚守我党以民生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落实“民生为先,群众为本”的理念,切实为群众谋福祉,让他们享受新城的发展成果。
具体层面
发展空间大,新城涉及四个县区,143个行政村,总人口22.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达到19万人,大有可为。
新城有三分之一的区域为遗址保护区,可以作为建设绿地,保障了建设民生之都的基础。
新城临山傍水,五岭园横贯东西,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形成环境优美的小镇村落,三级点状的市政体系。
秦汉新城
——不平凡的5年开发建设历程
我们的理想新城是一个贯穿绿色主线,渗透生态意识的有机城市;是一个天蓝水清无负担的健康城市;是一个人民群众生活有保障,就业创业有机遇,人生出彩有平台的幸福城市。
环保
启动实施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建成全长15公里的渭河生态景观带,并在河堤上修步行和自行车道,倡导绿色出行生活方式。
医疗
改善新城医疗条件,先后引入了第四军医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高端优质医疗资源,迅速改善了新城的医疗健康条件。
教育
引入清华附中、新河弯集团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就业
重点引进当地酒庄、大型苗木花卉基地项目,提供了数千个就业岗位,发展种植专业户近万户。
文化
利用历史资源的优势,充分展示西汉文化的底蕴,搭建“新丝路青年影像大赛”等青年交流的新型平台。
秦汉新城创建民生之都规划系统
秦汉新城民生之都由四个板块构成,呈阶梯扩展形矩阵。概括起来就是:“一都(民生之都);三城(田园之城、文化之城、健康之城);五系(生活质量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社会管理系统、经济发展系统、精神幸福系统);九有(学有所教、业有所就、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家有所乐、身有所安、需有所助、心有所归)”。
高质量的产业有什么特征?我觉得首先是生产率比较高。一个城市要想持续地发展下去,想真正为人民提供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关键还需要提高生产率的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更多的能力来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
另外,产业发展最后高质量的产业靠什么,其实还是靠技术。推动技术进步其中很重要的角色,就是政府。建设创新共同体,推动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作为政府在推动技术进步时要多想这方面的问题。
当前宏观经济上最热的两个话题,一个是十三五规划,一个是供给侧改革,这两点都是以民生作为最重要的切入点……把十三五规划的大方向、供给侧改革的大方向、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法治中国的大方向,这几点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握新区发展大势。
民生之都的未来建设有三个方向:一个是民富,如果人民没有富裕起来,那么民生之都就大打折扣了;再一个就是民安,是一个平安之城;还有一个就是民乐,要有独特的文化,这样才能是幸福的城市。
创建民生之都,首先,要完善规划体系,要以人为本,对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统筹考虑;其次,坚持以秦汉新城的文化特色为基础进行新城建设,要搞高建设质量,引进项目管理体系,对项目进度、质量成本进行控制,建立评价体系;再次,建设治理民生之都的政策研究体系,对土地政策作进一步深入探讨,要敢于创新,要对各种惠民政策综合利用;最后,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吸引高端人才。
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速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政策的消化期,在这个“三期叠加”的关键阶段,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就成为了核心的民生建设问题。
民生规划要体现四个原则:第一,要体现底线原则,保证老百姓在基本的教育、医疗方面待遇均等化;第二,要坚持至上原则,所有的规划都要以民生为最高准则;第三,要坚持全面的原则,把民生融入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建设中来;第四,要建设一种创新的原则,民生之都是一个大的战略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