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号:O6(2013)12-02-02
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而只有具备浓郁的学习兴趣,才能实现学生的“终身学习”,同时也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在多年的化学教学中我们会发现,真正对化学科学本身感兴趣的学生,可能只是一小部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对分数的兴趣要大于学科本身。因此,学科学习兴趣需要教师的培养和调动。在教学设计中教学问题的提出无疑就是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调动兴趣而提出问题。如“怎么制造烟花呀?如何制造火药呀?”等,这些问题虽然学生感兴趣,但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出这类问题无疑是不合适的。那怎样才能找到学生兴趣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提出有“价”、有”趣”的问题呢?这是我长期关注、思考和反复实践的。
1.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找准问题的“着眼点”。首先,教师是通过教材来进行教学的,只有充分分析教材,才能把握教学目标,确定重点和难点,进而使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否则根本就会脱离教学内容。这样提出的问题只是一味的“逗乐”学生,而不是激发“学习兴趣”了;其次,只有充分分析教材才有可能挖掘到哪些知识点可能成为调动学生兴趣的着眼点,从而由此入手,找到学生可能感兴趣的问题。
2.充分了解学生目前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要想让学生感兴趣,就要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时下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关心什么,还要与同学生们一起“与时俱进”。不要抛出问题后,让学生觉得:“老师你怎么抛出就不管了?如果这样,你设计出的问题很有可能是个“冷”问题,激发不了学生的热情。
3.关注社会和日常生活,找准知识和学生兴趣的“结合点”。多联系实际问题,多联系学生知道的日常生活知识进行教学。要想提出好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真的要做个有心人,如果遇到和教学有关的值得思考的化学现象和问题要及时记录下来,并应用到课堂中去,还要关注最新的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动态,这些都可以用作教学的素材。这样再结合之前的教材分析和对学生兴趣点的分析,就能提出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能点燃学生兴趣的问题。
4.精心研究提问的内容,寻找问题最佳的“爆发点”。问题的“爆发点”就是问题的呈现方式,也类似于我们常说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而我更愿意轻松的叫它“故弄玄虚”,老师有一个愉悦的心情来看待问题的呈现,学生的心态也自然更轻松。教师经过考虑,慎重地选择实验、图片、录像、猜谜等多种方法,呈现我们想要提出的问题,这是“玄虚”;然后再配合教师不同风格的、具有煽动性的表情和手势,这就是“故弄”。“故弄玄虚”之后教师就可以微笑等待,学生进入我们预谋好的“问题”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教师点燃了。
5.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尝试提出自己思维中的“亮点”。新的课程改革鼓励学生自由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疑虑。但是对于刚刚接触化学,没有多少化学知识基础的学生来说,想让他们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有价值的问题,是有较大难度的;而且能提出些问题的学生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学生受长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不太会提出问题。针对这一现状,一方面可以指定教学素材,供学生独立阅读思考,为他们的问题“小苗”找好“生长的土壤”;另一方面加强小组内合作交流,让学生彼此相互学习,发生思维碰撞,汇总提出最佳问题。每个小组还可以提交本组的问题“标书”,由教师评判,看哪组“中标”的“好”问题最多。这也为以后学生提出有价值的“好”问题作出了模版。
新的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问题共享”的课堂,是智慧“碰撞”的课堂。有价值的问题提出和解决必然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实现主动学习。当主动学习成为习惯,那么学生的终身学习就自然能够实现。
(作者单位:山东省诸城市舜王街道诸冯
初中262200)
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而只有具备浓郁的学习兴趣,才能实现学生的“终身学习”,同时也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在多年的化学教学中我们会发现,真正对化学科学本身感兴趣的学生,可能只是一小部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对分数的兴趣要大于学科本身。因此,学科学习兴趣需要教师的培养和调动。在教学设计中教学问题的提出无疑就是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调动兴趣而提出问题。如“怎么制造烟花呀?如何制造火药呀?”等,这些问题虽然学生感兴趣,但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出这类问题无疑是不合适的。那怎样才能找到学生兴趣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提出有“价”、有”趣”的问题呢?这是我长期关注、思考和反复实践的。
1.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找准问题的“着眼点”。首先,教师是通过教材来进行教学的,只有充分分析教材,才能把握教学目标,确定重点和难点,进而使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否则根本就会脱离教学内容。这样提出的问题只是一味的“逗乐”学生,而不是激发“学习兴趣”了;其次,只有充分分析教材才有可能挖掘到哪些知识点可能成为调动学生兴趣的着眼点,从而由此入手,找到学生可能感兴趣的问题。
2.充分了解学生目前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要想让学生感兴趣,就要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时下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关心什么,还要与同学生们一起“与时俱进”。不要抛出问题后,让学生觉得:“老师你怎么抛出就不管了?如果这样,你设计出的问题很有可能是个“冷”问题,激发不了学生的热情。
3.关注社会和日常生活,找准知识和学生兴趣的“结合点”。多联系实际问题,多联系学生知道的日常生活知识进行教学。要想提出好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真的要做个有心人,如果遇到和教学有关的值得思考的化学现象和问题要及时记录下来,并应用到课堂中去,还要关注最新的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动态,这些都可以用作教学的素材。这样再结合之前的教材分析和对学生兴趣点的分析,就能提出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能点燃学生兴趣的问题。
4.精心研究提问的内容,寻找问题最佳的“爆发点”。问题的“爆发点”就是问题的呈现方式,也类似于我们常说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而我更愿意轻松的叫它“故弄玄虚”,老师有一个愉悦的心情来看待问题的呈现,学生的心态也自然更轻松。教师经过考虑,慎重地选择实验、图片、录像、猜谜等多种方法,呈现我们想要提出的问题,这是“玄虚”;然后再配合教师不同风格的、具有煽动性的表情和手势,这就是“故弄”。“故弄玄虚”之后教师就可以微笑等待,学生进入我们预谋好的“问题”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教师点燃了。
5.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尝试提出自己思维中的“亮点”。新的课程改革鼓励学生自由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疑虑。但是对于刚刚接触化学,没有多少化学知识基础的学生来说,想让他们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有价值的问题,是有较大难度的;而且能提出些问题的学生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学生受长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不太会提出问题。针对这一现状,一方面可以指定教学素材,供学生独立阅读思考,为他们的问题“小苗”找好“生长的土壤”;另一方面加强小组内合作交流,让学生彼此相互学习,发生思维碰撞,汇总提出最佳问题。每个小组还可以提交本组的问题“标书”,由教师评判,看哪组“中标”的“好”问题最多。这也为以后学生提出有价值的“好”问题作出了模版。
新的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问题共享”的课堂,是智慧“碰撞”的课堂。有价值的问题提出和解决必然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实现主动学习。当主动学习成为习惯,那么学生的终身学习就自然能够实现。
(作者单位:山东省诸城市舜王街道诸冯
初中26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