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的“金豆娘娘”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fsdfsdfsfa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艳华

  中国是大豆原产国,至今已有约5000年种植史。她是一位扎根在东北黑土地几十年的大豆育种专家,她培育的十多个优质大豆品种,累计推广已达5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斤,增收50多亿元。她是李艳华,被国人称为“女袁隆平”。

临时工蜕变成育种专家


  李艳华出生在黑龙江海伦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几代人都以种大豆为生。1990年,从东北农业大学作物学专业毕业的李艳华,被推荐到中国科学院的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实习。这让李艳华欣喜不已。可真正进入海伦实验站,她却经历了一番波折。
  当年,实验站一位老研究员金振宇正要退休,他希望找一个接班人把自己没完成的育种工作继续下去。因为这份工作非常辛苦,且需年复一年的坚持。他找了好几年,也没找到合适人选。直到有人向他推荐李艳华。“那个时候,单位是把我当临时工招进来的,干了好几个月。”李艳华回忆说。
  虽是临时工,可从进实验站的第一天起,李艳华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留下来。凌晨4点到7点是大豆的最佳授粉期。李艳华经常不回家,睡在实验室抢时间。每天天不亮,她就跟金振宇去地里,给大豆做杂交实验。金振宇被打动了,她正式成为实验站的一员。
  从那一刻开始,李艳华就确定了目标:培育适应东北高寒地区种植和加工的优质大豆品种。李艳华进行的大豆杂交实驗需要人工收割、脱粒、分类。因此,她比很多农民还要忙。收获季节,她坐在地上筛选装袋,每一个豆荚、豆粒都反复观察。在平时,查看大豆生长进度和抗虫、抗草、抗风特性,哪一点她都不肯马虎。
  “育种,有时比照顾孩子还费功夫,特别是遴选品种,必须纯手工处理。”李艳华说,大豆育种要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失败是家常便饭。从开始培育,到有了第一个通过审定的品种,李艳华用了整整10年时间。她将其取名为“东生1号”。

横跨4000公里的北种南繁


  给大豆做人工杂交非常困难。它的花朵很小,需要用放大镜察看;前期花朵的着位点又低,开头那几天甚至要匍匐着操作;再加上花粉量少,成活率低,这项工作挑战重重。即便如此,李艳华还是坚持每年都要做200个左右的杂交组合。
  夏天,李艳华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就在田间授粉;中午还得顶着烈日在地里调查;傍晚忍着蚊虫叮咬在地里去雄。黑龙江的冬天寒冷又漫长,作物一年一熟,对李艳华的育种工作有很大制约。为缩短育种时间,李艳华冒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北种南繁。这个想法得到了实验站领导的认同。从那以后,每年10月中旬,南下的火车上总能看见李艳华的身影。
  为了多带一些种子,她自己的随身物品能省则省。2000年以前,科研经费紧张,李艳华时常坐近50个小时的火车。为了多省点经费,她选择硬座,困了,就躺在座位下面睡觉。
  育种时间紧,李艳华干脆在试验田旁搭起棚子,24小时守着秧苗。晚上,蚊子成群,咬得她浑身是红点。“住这里一方面是方便查看育种细节,另一方面也是担心种苗被损坏。”为了多抢生长季,李艳华有时从当年10月到第二年5月初都在海南的田间繁育种子。
  苍天不负有心人。李艳华研发的东生系列大豆品种,亩产达到400斤左右,甚至有农户种出每亩480斤的高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准,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高纬度地区大豆品种较为单一的问题,为种植结构调整储备了不少早熟品种。2017年,李艳华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
  2019年春节,正是万家团聚的时候,李艳华却在海南度过孤独的春节。从过小年到元宵节,她戴着大斗笠,穿行在湿热的大豆丛中,忙着做新品种生育期调查。

让中国大豆争气的“金豆娘娘”


  李艳华培育的东生系列,已经审定到东生10号,还没审定的诸如东生17号、19号,已经被农民们抢去广泛种植。
  由于衣着朴素,举止低调,李艳华根本不像个专家。一次,一位电视台记者直接把她当成了农民采访。“我对衣着的唯一要求是:一定要能穿着下地。”就是这样简单的想法,却曾遭到女儿的不解。女儿上幼儿园期间,有一次说什么也不去上学了。原来,女儿觉得李艳华的衣服太差、太旧了,不像别的小朋友妈妈穿得那么鲜艳。李艳华连哄带骗才“震”住了女儿。
  每年,李艳华都会接到成千上万个咨询电话,还有人拎着自己种的大豆上门讨教。只要力所能及,她都一一解答。一次,一位农民种的40多公顷大豆出了问题。他打电话给李艳华,恳请她到地里看看,做个技术鉴定。李艳华一口答应。她先坐了3个多小时的汽车,由于路况较差,又改坐四轮拖拉机。一路颠簸,20多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赶到目的地,她不顾劳累,立刻开始现场调查。她发现,原来是除草剂导致了出苗不齐不壮。这位农民满脸感激:“李老师,你不愧是我们农户的‘金豆娘娘’啊!”
  业内专家评价:“李艳华培育出的品种适应能力强,加工品质好,在积温较低的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独占鳌头。”可对李艳华来说,她更看重的是老百姓的口碑。农民都知道,东生系列的大豆产量高、卖得好、售价也高。粮商们也愿意收东生大豆,因为东生大豆总能在食品安全检查中顺利过关。甚至有几个品种的大豆,不需要脱皮就能用。
  弹指一挥间,李艳华已在实验站工作了30个年头。她含辛茹苦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育成了10多个国家审定品种。虽然收获荣誉无数,但她奔忙的脚步一刻也没停止……
  实习编辑 巴恬恬 365584260@qq.com
其他文献
韩国首尔德寿宫旁的小影院放映贾樟柯导演的《山河故人》。十几年前的电影了,特意去看了看,异国异乡观看国产电影,特别难忘。  贾樟柯的电影,和小津安二郎的镜头感有些相通,中近景多,稳定,平视,细节稠密。生活本来就是这样连绵,并没有多少跳跃的故事性。然而一片平淡中涌动着不息的欲望,饮食男女在任何空间都不会停止燃烧。  26岁的山西汾阳女子沈涛与同龄的梁子、张晋生都有些感情,梁子的质朴勤劳和张晋生的聪明强
期刊
《人生乐在相知心》是宗璞新近出版的散文集,笔底藏情,能窥见作家丰饶的精神世界。  《秋韵》把我们带入诗意盎然的秋天,描绘了一幅寻秋赏秋的绚丽场景。几次迥异的赏秋方式,让宗璞对秋天的韵致有了更为丰润的认识,“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由秋天的五谷丰登硕果累累,联想到澄澈清明的人生,宗璞带给我们的,不止斑斓多姿的秋日盛景,令人回味不己的,分明是那圓
期刊
史迎风  南京513厂区里绿树掩映,宏光空降装备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史迎风一路向笔者介绍着我国空降空投的历史。  她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侃侃而谈,时不时和工作人员打着招呼,满是“大姐大”风范。鲜少有人知道,从前513厂著名的“五朵金花”退休的退休,改行的改行,如今仍坚持在重装空投领域的,只剩下她这一“朵”了。  回忆起这些年的艰辛,史迎风淡淡地笑着说:“一件事做了二十多年,好像自己天生就是做這个的。”怀
期刊
马庄村手工艺人缝制香包  11月6日,由全国妇联主办,全国妇联宣传部、江苏省妇联和中共徐州市委承办的“巾帼心向党 礼赞新中国”全国总结活动在徐州举行。活动开始前,记者随队参观了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部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行过潘安湖  “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潘安湖畔的神农码头,当地妇联工作人员自豪地说,“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这里,提出了这句话!”随着她手指的方向,展现在
期刊
近年来,江苏省无锡江阴市各级妇联积极探索党建带妇建融合发展新模式,坚持党建和妇建工作同规划、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实现了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妇联组织有为有位有影响,妇女工作有声有色有活力。實施“优学”计划,宣传引导妇女群众  江阴妇联主动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依托各级党建红色资源,建成省级巾帼党性教育示范基地1个、市级巾帼党性教育示范基地2个、巾帼党性教育基地17个,开展妇女群众日常思想教
期刊
美丽庭院创建工作是党委政府交给妇联组织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小单元。为了发挥女性在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庭院中的独特作用,将男耕女织这种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智慧的结晶,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南京市浦口区妇联下发《浦口区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实施意见》,提炼“庭院明亮、人心敞亮、乡村点亮”主题,确立“合理设计布局美、整齐摆放清洁美、栽花种树绿
期刊
蔡霞明缂丝作品千万梭,坚韧一生  今年50岁出头的蔡霞明,是苏州长桥人。因为父亲喜欢画画,她从小耳濡目染,由衷喜欢上绘画艺术。1989年,21岁的蔡霞明进入苏州长桥缂丝厂,开始了她的缂丝人生。  苏绣自古以来就是四大名绣之首,誉满天下。而作为苏州另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缂丝,却似有一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娇羞。  缂丝也曾有過鼎盛的时候。改革开放之初,明缂丝大热,售价昂贵,技术门槛又不高,很多人都从做
期刊
1888年,胡彬夏出生于無锡一个名门望族。她的先祖胡湲是北宋著名教育家,几代书香传承,父亲胡壹修和叔父胡雨人也都是饱学之士,清末民初时为无锡当地教育事业和水利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  作为胡家长女,胡彬夏甫一出生就被家人视若珍宝,开明的胡家父母为胡彬夏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她从小就与家中兄弟姐妹共同开蒙,学习新文化,接受新理论。  1902年,胡彬夏被父母送出国门,赴日本留学。第二年,年仅15岁的胡
期刊
张爱玲16  南京展拓消防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爱玲,恬静坚定,心有磐石。从事消防事业13年,她从零起步,将企业打造成包含一家工程公司、两家生产厂、资产上亿的地方行业龙头。破茧的蝶  1997年,23岁的张爱玲从解放军理工大学毕业,在南京城区一家消防公司就职。日复一日,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过了近10年。张爱玲慢慢发觉,这种无压力的工作让她失去了方向,磨掉了奋斗的激情。她想打破陈规,尝试一段新人生。 
期刊
邱亚敏和女儿在花园  成都有一位叫邱亚敏的母亲,生下大女儿海蒂后,回到乡下,为女儿打造了一座专属花园,让女儿从小在花园里长大。二女儿噜噜出生后,邱亚敏扩建了花园。这一举动就像埋下一坛女儿红,她希望能在女儿18岁那一天,将花园送给她们。孩子是花园的总设计师  邱亚敏是四川资阳人,大学毕业后来到成都,在电脑城做销售工作。用她的话说,走进那栋大厦,一年四季都感受不到阳光雨露,渐渐觉得生活没有多大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