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篱》的修筑与突破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_7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影《藩篱》根据奥古斯特·威尔逊创作的戏剧《Fences》改编。藩篱既是有形的篱笆,也是无形的樊篱:种族的和人性的。藩篱的修筑自有它的原因,但爱与宽容却是突破藩篱的最佳武器。
  关键词:《藩篱》 种族 人性 爱
  电影《藩篱》改编自美国当代非裔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戏剧《Fences》。藩篱既是有形的篱笆,也是无形的樊篱,它的修筑与突破,电影中有精彩的演绎。
  一、藩篱的修筑
  (一)有形的篱笆
  《藩篱》描述了黑人环卫工特洛伊及其家人的故事,他的生活变化就是围绕着修建这个篱笆而展开。他的妻子罗斯要求特洛伊父子在房子的花园周围修建篱笆,但父子都不理解。“我不明白为什么妈妈想要在院子周围修建一个篱笆。”“我也不知道,她想要用篱笆把什么排除出去?她不想要的别人也不想要。”她一直要求丈夫把篱笆修好,为的是更好地保护她和她的家庭。“上帝,请在我身边围上篱笆,在我的人生路上,祈求你能保护我。”
  藩篱本义是屏障,是保护身处其内的人不受外面的打扰和侵犯。它来源于现实和心理的不安全感,目的是保障自身安全,如同古代的城池,人们为了确保安全而修筑城墙,里一层外一层,这是人类求生存的本性使然。但反讽的是,藩篱在保护之外,尚有樊篱之意,即是牢笼,什么叫画地为牢,它阻止了外在的打扰和侵犯,同时也阻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更多是站在一己的角度和立场,夹带着偏见与私利。这是“藩篱”的悖论。
  (二)无形的樊篱
  电影《藩篱》虽然表现的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但所揭示的意蕴却指向更深层的人性,因而具有人类性。
  1.种族的樊篱
  故事发生在1957年的美国南方社会,种族隔离仍然很严重。特洛伊曾是一名棒球希望新星,却因为一次意外的抢劫杀人案而入狱,当时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种族隔离政策还未完全废除,黑人登场机会很少,加上他出狱后年纪也大了,因此他的棒球生涯就此结束,沦为匹兹堡的一名环卫工。哪怕是做环卫工,也有种族的区别对待。白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做环卫车的司机,而黑人要想开环卫车却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凭什么?凭什么白人可以当司机,而黑人就只能搬垃圾?……怎么回事?我就不算人吗?你觉得只有白人才有能力开卡车。这又不是文书工作!谁都能开卡车。你凭什么非让白人开车,黑人搬垃圾?”虽然此时的美国南方社会名义上奉行“隔离但平等”的原则,但真实情况是“分开而且不平等”,白人与黑人之间筑有一道高耸的樊篱,社会由白人主导,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广泛存在,黑人处在社会边缘。这只是社会层面上的隔离,电影更着意的是人性层面上的隔阂。
  2.人性的樊篱
  《藩篱》聚焦于特洛伊一家的纠葛,通过夫妻、父子等这些最亲密的关系来揭示相互之间存在的无形樊篱,进而表现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无形隔阂。
  特洛伊不理解妻子为什么要修建篱笆,他的好友博诺劝说:“有些人建篱笆是把别人挡出去,有些人是把自己爱的人围在一起,罗斯很爱你们,她想要你们在一起。”由于罗斯出生在一个关系混杂的家庭,因此她希望通过修建篱笆能够确保家庭稳固,给孩子一个温暖的住所。因为这道篱笆对于她的意义就是一道保护的屏障,如同她全身心施予这个家庭的爱,能将自己深爱的家人都保护和维系在一起,抵挡住外界的侵扰和破坏。但事与愿违,尽管篱笆修建好了,特洛伊却与酒吧服务员发生私情,生下小孩。因为他生活在一个亲情比较淡薄的家庭,家庭成员间缺乏十分亲密的关系,在他看来,篱笆更多的是封闭和限制,特别是在他事业和工作不顺心的时候,他希望有一个发泄和倾诉的出口,因而没有守住对婚姻的承诺和家庭的责任,背叛了婚姻和家庭,没有真正理解妻子的用意。由此我们看出,夫妻之间受各自成长经历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观念,对“篱笆”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他们站在各自的角度和立场,没能做到真正的沟通与理解,相互之间存在着一道樊篱,因隔阂而误解,因隔阂而分离,如同罗斯说的:“从现在开始……这孩子就有妈了。但你没了老婆。”
  特洛伊与两个儿子之间也存有樊篱。大儿子里昂斯是他与前妻所生,一直拥有音乐梦想,即便生活过得拮据、潦倒,但他坚持在酒吧唱歌。每次當生活陷入困境时,他迫于无奈回家借钱,都会惹来特洛伊的辛辣嘲讽,对他的音乐梦想嗤之以鼻。小儿子柯里有很高的运动天赋,梦想做棒球明星,不惜违背父亲的旨意,课余时间不做兼职赚钱,而是偷偷练球。靠着自身努力,他被一所大学的橄榄球队录取,并获得了奖学金。但特洛伊坚决反对,柯里负气离家出走,参加了海军。后来,特洛伊去世了,柯里回到家里,仍然没有谅解他,甚至不愿参加他的葬礼。特洛伊由于自身的遭遇,品尝了生存的严酷、生活的不易和梦想的虚幻,因此他无法理解两个儿子的梦想,在他看来,实实在在干一份工作,即便收入不高,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而对于里昂斯和柯里来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为什么最亲密的家人间都存在这种隔阂?是什么造成了隔阂的普遍存在?原因在于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个人天地”。一人也是一世界。这种“个人天地”是普遍的心理感受,也体现着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存在主义哲学家把它作为一个基本问题——“人的存在来探讨”,“只有两种存在样式:自在的存在即排列在空间中的客体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即意识的存在。这样,他人既是作为一种自在在我面前,又是作为自为而存在着……就我构造了世界而言,我不能想象另一个意识,因为它也一定会构造世界,而至少对于这种他人眼中的世界,我不能代为构造的主体。即使我能认为它构造了世界,那也一定是我构造了这个意识本身,而我就再次成了唯一的构造主体”。心理学家说:“一个人对世界的体验是他人看不见的。任何人所能直接观察到的他人的全部表现只有动作、身体和语言。一个意识和另一个意识之间的鸿沟是无法填平的……假如他人对世界的体验比你自己更广阔、更深远,同时相信也更辽阔时,那么,你甚至不能想象出这种体验是什么。因为一个人所想象的仅在他个人体验的范围之内。”这些论述从不同方面揭示了个体的自足与独一性。每个人由于出身、经历、资质和教养的不同,都有各自独特并不时变化着的处境。这就给相互间的理解制造了一层层的屏障,个体之间因难以沟通而相互摩擦和冲撞,造成对彼此的伤害。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无形的樊篱,即是人性的樊篱。   二、藩篱的突破
  有形的篱笆是十分常见的,它在保护之时,也仍然保持了与外界的联系,那就是开一扇门。通过门来联系内外,通过门来相互沟通,通过门的关闭与打开,实现藩篱的保护功能之时又能突破它的局限。电影《藩篱》也开了一扇门,罗斯就是这扇门的化身。
  特洛伊出轨,与情人生下私生女,当情人生下婴儿病逝后,他带着小孩回到家里。罗斯尽管无法原谅丈夫的背叛,但出于对孩子的怜爱,她收留了这个小孩并视如己出用心照料。对待丈夫的弟弟,一个在战争中受伤的残障人,她也是悉心照顾。对待丈夫前妻的儿子,尽管丈夫不断地嘲讽,她依然百般安慰并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对待小儿子,坚定地支持他的棒球梦想,在他因抱有成见不愿参加父亲葬礼时,极力劝说,希望实现父子的和解。在罗斯的身上,正是爱与宽容突破了无形的樊篱。
  在电影中不时响起的布鲁斯(blue)音乐也深有寓意。这首布鲁斯歌曲,传承了三代,由特洛伊的父亲传给他,再由他传给了儿子柯里。而这两对父子之间都似仇敌关系,特洛伊的父亲性格暴躁,经常毒打他,导致他十几岁就离开了家;特洛伊因不同意柯里加入大学的橄榄球队导致父子之间发生肢体冲突,柯里离家出走,加入了海军。然而,在他们内心,这首歌好似代表着父亲和亲情,像血液一样流淌在身体中,是无法割舍和抹去的。柯里正是唱了这首歌后改变主意,决定参加父亲的葬礼。尤其是在生活不顺、心情低落时,这首歌能够赋予他们以精神力量,坚定生活的信心与意志。这首歌体现的不仅是父子间的传承,而且是家族的传承,乃至于种族的传承。因为布鲁斯是一种典型的黑人音乐,起源于过去美国黑人奴隶的圣歌、赞美歌、劳动歌曲、叫喊和颂歌;布鲁斯中使用的“蓝调之音”和演唱方式都显示了它的西非来源。因此,电影中的布鲁斯音乐具有深刻的寓意:一方面它是一家人的精神纽带,能够突破彼此间的樊篱;另一方面它是美国黑人的精神图腾,将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在、记忆和现实串联起来,是对黑人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膜拜,是对黑人种族的自我认可,是突破种族藩篱的重要一步。
  《藩篱》是一部给人希望而不压抑的电影,并没有一味地去表现有形无形的藩篱及其带给人物的伤害,而是正视它,在揭示的同时,也表达“我们生活在各种藩篱中,而突破藩篱的最佳武器是爱”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梅洛-庞蒂.知能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 悉尼·乔拉德,特德·兰兹曼.健康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3] 王丹.《篱笆》的隐喻解读[J].北方文学,2012(1).
  作 者: 陶一權,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其他文献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阶段,以现有的院线基础和广大的受众资源,中国电影商业类型片还有巨大的潜力可供挖掘。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化的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价值观对于商业电影的重要性,而且也证明了积极的价值观与大众文化理想的呼应关系,这是对以往精英意识与大众文化对立观念的超越。如《我不是药神》这样的影片,市井小人物程勇最終却成了利他主义的英雄,内在积极的价值观成为叙事的动机,形式因
期刊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之后,个体的日常行为得到重视,这是对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理念学习的结果。朱文始终把个体的日常行为作为关注的对象,对日常生活和个体的日常行为进行直观或抽象的现象学处理。把创作带到当下的语言情境,使得他创作的意义在当代文学中凸显出来。  关键词:朱文 日常行为 个人立场 个体精神 精神立场  “新时期文学”存在两股并行的创作冲动:其一是面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意识形态叙事,
期刊
摘 要:《王佛脱险记》是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创作的奇幻故事,讲述了一位中国老画家在自己的画中脱身的经历。根据兹维坦·托多罗夫对奇幻故事的界定,超自然事件引发读者的“犹疑”是其最突出的特征。《王佛脱险记》中引发读者“犹疑”的中国意象是一个没有明确所指的能指,它指向的不仅仅是西方世界眼中的中国,更是西方自身的反映,同时也体现着消费主义世界中全人类思想的一种联系和共性。由此,本文将尝试从三个层面解释“犹疑
期刊
摘 要:阿涅斯·瓦尔达作为法国新浪潮的代表女性导演,其颇具关怀与深度的作品为电影史做出了独特贡献。阿涅斯·瓦尔达的晚期作品《脸庞,村庄》延续了其个人色彩,以其参与式纪录片的外核,致力于挖掘普通劳动者的个体价值,激发个体及边缘人物的自赏意识的内核而深受赞誉。本文将以该片影像本体为例,探析阿涅斯·瓦尔达晚期参与式纪录片影像中的独特内涵。  关键词:阿涅斯·瓦尔达 参与式纪录片 自赏电影 镜渊图像 边缘
期刊
摘 要:从发表《兔子,跑吧》(1960)以来,厄普代克几乎每隔十年就推出一部“兔子”作品,可以说“兔子四部曲”是约翰·厄普代克的重要作品。本文立足于时间和研究方向两个维度,梳理近半个世紀以来中国有关“兔子四部曲”的研究成果,并尝试指出当下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厄普代克 “兔子四部曲” 研究综述  一、引言  自1958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贫民院集市》(The Poorhou
期刊
摘 要:《砂女》(1962)是日本作家安部公房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自出版以来获得了诸多奖项,1964年又被改编为电影上映。作品通过奇幻的设定,运用写实的手法,描述了一个被困在沙穴中试图逃跑的人物故事。本文将围绕作品的主题,通过文本分析,解开这部作品的内在含义。  关键词:安部公房 《砂女》 莫比乌斯环  《砂女》是一部失踪者的物语,讲述了被困在沙穴中的昆虫采集者仁木顺平的逃脱经历。作品由开篇序言“
期刊
自21世纪初期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不断发展,在连续十几年的飞速增长之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人们已经把看电影作为日常娱乐生活的选择,观众对电影艺术的审美也在不断提高。到了2020年,电影作为一种娱乐产物也被加上了传播文化、传递能量的任务。2020年初,中国遭受了巨大的考验,一直提速增长的电影市场忽然停滞。这样一个冷静的时期也正是中国电影创作者积蓄能量、厚积薄发的时候。我们应该开始思考在数量的背
期刊
摘 要:后世對于宋徽宗的评价可以说是褒贬不一,但不管他是不是一位成功的帝王,我们都不能否定他在艺术上的修养和成就。宋徽宗提出了“重文人,轻画工”的创作思想,影响了后来众多画家,宋代对于后世中国画艺术的影响也最为深远。本文重点关注的不是《听琴图》是否为宋徽宗亲笔,而是要探讨《听琴图》和其他宋代绘画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文人画 宋代绘画 《听琴图》 宋徽宗  一、概述  北宋时期,发达的经济孕育了更
期刊
摘 要:《格林童话》作为介于民间童话和创作童话之间的第三种童话文体,历来深受儿童喜爱。“沉默”作为《格林童话》的叙事特征之一,是推动童话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格林童话》中的沉默按形式划分,可粗略分为强制性沉默和自发性沉默,强制性沉默往往代表了惩戒的主题,自发性沉默则体现着自我牺牲精神。同时,这两种沉默都导向了死亡的结局。  关键词:沉默 《格林童话》 惩戒 自我牺牲  彭懿曾将《格林童话》主要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日本80后作家青山七惠作品中的母女关系、父女关系和姐弟关系,指出青山七惠在作品中并不是要阐述亲情关系中的冷漠和疏离,而是鼓励人们从亲情中寻找更多的力量,从而重新认识自己、突破自我,追寻更美好的生活。  关键词:青山七惠 亲情 力量  引言  青山七惠(以下简称“青山”)是日本“80后”新锐女作家,1983年出生于埼玉县熊谷市,最初是东京新宿一家旅游公司的职员。从2005年至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