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赏石中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c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墨林
  山东省济宁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韩国文化艺术研究会招待作家。爱石多年,藏石甚丰,资深石友。
  赵德奇先生的文章《赏石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看后很受启发,促使我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现从不同侧面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浅陋之处敬请指谬。
  一、赏石艺术与艺术赏石
  近年来,赏石界对观赏石是不是艺术品一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观点也趋于一致,大家也基本认可了观赏石是自然属性的艺术品。它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有自身的短项和不足。既然观赏石是艺术品,就有了艺术创作的基本特点和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因而也就有了赏石艺术、艺术赏石等观点的出现。但让人困惑的是,一些文章中往往把赏石艺术与艺术赏石混淆或等同,这不免让人如雾里看花,不明不白,时间久了会误人误事,有必要予以澄清。赏石艺术是什么?是艺术的一个门类,是与赏石有关的艺术门类,如同绘画艺术、书法艺术、摄影艺术一样,它既包括艺术的创作过程,也包括创作的成果和作品。艺术赏石是什么呢?是赏石的一种角度和方法,它区别于常识性赏石,不再局限于是像人还是像佛,像虎还是像猫,像狗还是像狼,是花鸟还是山水等。而是从艺术的角度去分析和解读其中包含的故事、表达的文脉或展现的意蕴,还有的是用创作的方法把石头进行全新的布局和展示,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追求,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二、赏石内容与艺术形式
  世上任何理论的产生,都要晚于实践的出现。理论是实践的总结、提炼和升华,没有实践哪来的理论?文学概论、艺术概论等等的形成与发展无不是文学和艺术蓬勃发展后的结果。奇石的欣赏也是如此。比如宋代米芾提出的“瘦、皱、透、漏”四字诀,更是其对灵璧石鉴赏与收藏的高度提炼和概括。随着长江、黄河、汉江等水系一系列画面石的出现,特别是近几年逐步升温的画面石的收藏,也开始催生相应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在探索和梳理这些理论的同时,既出现了积极借鉴姊妹艺术为我所用的趋势,如借鉴绘画理论欣赏和解读画面石等,也出现了借鉴一些西方艺术理论观点来建立观赏石理论体系的做法。个人认为,这种不了解观赏石特点特色,一味以西方艺术理论为范式的所谓理论,似乎走进了历史的死胡同,全然忘却了石头的本质特征,显得板滞和生硬。如把主题内容与艺术形式作为赏石的标准,以致进行绝对化的解读,一切以套用理论出发,这种赏石是僵化的,也是不符合赏石艺术规律的。赏石理论的产生,必须根植于观赏石赖以产生的沃土,必须由赏石人慢慢探寻,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积少成多、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三、主题先行与过度解读
  关于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好长一段时间,这期间拜读过杨靖副主编的文章,也看到了赵德奇先生的观点,说真的,我是赞同二人观点的。有些石头是有主题而且是非常好的主题,由此也决定了这块石头的质量,但现实中这种主题十分明确的石头是少之又少的,更多的是没有主题或主题不明确的,没有主题的就没有艺术价值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比如,画面中只有一根有生命力的线条、石头上有一块或几束亮亮的光影等等,虽然没有主题内容,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表现,但它具有美的元素存在,所以它仍然是美的,是有艺术价值的。也正是有了主题先行或以主题先行为准则,现实中一些人生拉硬扯地把一些似有似无、似是而非的东西,冠以某某主题,似乎找到了主题,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就成了精品,成了名石。比如,画面中庄重一点的女人形象就命名为观音,体态肥硕的男人形象就是佛。特别是如有石界名人命名一新的主题形象后,众人跟进,千石一名,全然不顾石头本身是否具备此形象。特别是在文字石的解读上,牵强附会的现象比较突出,全然不顾基本笔画和笔顺的要求,这种主题先行与过度解读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如不加以正确引导,长此以往,会慢慢成为一种积弊,进而影响到赏石活动的健康开展。
  四、抓住本色与抱残守缺
  现在赏石界有一个不好的现象,赏石往往从仅有的一点经验出发,从像什么形、像什么字入手进行解读,抱残守缺,往往丢掉石头最本色的东西。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关键是标准和文化的缺失。目前赏石界与书法界很相似,比较混乱。混乱的原因主要是两个缺失:一是标准缺失。比如书法,现在好多人认为,拿起毛笔写字就是书法,所以书法家遍地都是。岂不知书法与写字是两个概念,书法是艺术,自有艺术的规律和要求,一个人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日久的感悟、长期的文化积淀,才有可能成功。写字就不同了,它是以日常使用为目的,方便使用和交流就可以了,标准不高,人人都能做到。赏石界也是如此。爱好石头、喜欢石头,人人都可以,谁都能去做,但赏石家却不是想当就当的,也应该有一定的标准。比如,要通过观赏石理论的学习,有相关文化艺术的修养,以及一系列鉴评、评估实践的历练和培育,在此基础上,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赏石家。二是文化缺失。这个问题在赏石界表现的尤为突出。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是赏石家,人人可以捡石,人人可以买石,人人可以赏石,人人可以滔滔不绝、大讲一通。买石也好、捡石也罢,都是需要眼力的,是需要文化作支撑的。不然好石头会与你失之交臂,这不管是在河滩还是在石馆。从古到今,不管是赏石还是书法,都是文化人的雅事。有了文化人的参与,才有书法史上的名家辈出,才有了洋洋大观名帖的传世。有了文化人的参与,才有了雅石的传播、名石的存世,才有了石谱的留存、脍炙人口的赏石故事等等。有了文化,有了见识,就有了眼界,赏石也就能抓住本色,抱残守缺也就不存在了。
  既然观赏石是艺术品,且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艺术品,那么发现与观赏的过程就是再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文化的介入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但现实是,文化介入的远远不够,这既有时代的局限,缺少良好人文环境,也有普及及推力不够的问题,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齐心协力,我们共同期待着。
其他文献
段伟常  45岁,博士,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以收藏小品石为主。  一、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理论基础  从古希腊时期一直到19世纪,艺术以逼真地再现生活中的形象为主流,即“再现论”。但其后以“摄影术”的诞生为导火线,引发了西方艺术界翻天覆地的革命,“形式主义”成为主流理论,以塞尚为代表的抽象艺术在艺术领域中终于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实现从“具象”到“抽象”的革命。以英国克莱夫·贝尔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者
期刊
老牌朱哥猪蹄米粉店生意红火得令同行眼红,套用赏石文化的一段评论语即是:朱哥的猪蹄米粉猪蹄形大,质地肥瘦相间,色鲜透亮,香味四溢!读书郎、打工仔、写字楼的白领、社会闲杂路人,每天都喜欢定点定时到此享用一碗“吃不腻猪蹄粉”,甚至有开豪车到此吃一碗、打包一碗的。  一天,朱哥看到两位食客开着豪车来吃粉,言谈话语中流露出他们是卖奇石的,做了几单生意、手机短信提示几十万货款到手。第二天又准备开车到奇石产地进
期刊
电话:13901071511
期刊
或许,在每个爱石人的记忆中,都存有这样一方石:他出现的奔逸绝尘,在激起种种欲望后,却如昙花一现,销声匿迹。就在人们已经快要将他淡忘之时,却又在某个适当的时刻出现在你眼前,继续撩动众人心弦。  有人说,这就是他们记忆中的那方石。  张先生回忆起这方石的时候,脸上还会不自觉扬起一种微笑,亦如十几年前见到他时那样。“看到他时,感觉是一位面容慈祥的老人在看着我,心跳就莫名地加快,之前我不太懂这种感觉,能比
期刊
岁月有隙,  芳华流连在时光里,  潋滟如波,  荡进心湖,  酽酽如醉,  老酵密发,  只余醇香。
期刊
小品组合,多年热度不减,它的巧思创意、以小博大、趣味无穷广受石友钟爱。但是地区差异、石种壁垒以及创作表现面临的瓶颈等等,不能不引发石友对小品创作的深度追问。本刊曾多次参与,现汇集其中亮点,撮要记之。  艺术的价值  问:小品组合创作的艺术性,现在是否得到了普遍重视?  答:近几年在各个展会以及媒体上都有关于“小品组合是否属于艺术品”的专题讨论,在赏石理论家及小品组合创作者的广泛参与下,“小品组合是
期刊
公司简介  宝丰伯乐石行(网址:www.bfblsh.com)位于中国西南边陲风光秀丽的中国“孔雀之乡”、“全国最大的珠宝集散地之一”——云南瑞丽。宝丰伯乐石行建成于2006年,为主人张发伟先生的自创工艺店铺,现今得到了市场和广大玉友的高度认可。  宝丰伯乐石行位于华丰珠宝市场,主要经营树化玉、黄龙玉、喷砂木化石、椰子树化石,现今为瑞丽最大的毛料及成品加工批发、销售一条龙的专业树化玉经营店铺之一。
期刊
最近,借助微信这一即时通讯平台,奇石微信群拍广受欢迎,且活跃度长期稳居各类交易之首。  如活动最频繁密集、受欢迎度最高的“中国奇石快乐拍”群(群员长期保持在900至1000人),从2014年12月23日首拍,至2015年3月7日晚,短短两月有余,两群共成功举行39场(不包括散拍和即兴拍卖)群拍,成交拍品800余件,总成交额近40万元,且几乎无流拍,无投诉、无退换货。期间共筹集爱心捐款72000多元
期刊
拜读了第3期赵德奇先生的《赏石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一文,愿写点看法和感想。  奇石艺术有两大形式:造型和画面。在大的形式里面又包含了小的形式,比如,造型石上的孔洞、块面、比例等;画面石上的色彩、线条、留白等。  不管是哪种形式,我把奇石的审美结构分为三层:1.形象层。2.意蕴层。3.哲理层。形象层是实的,另外两层是虚的,一实二虚。奇石艺术的审美结构是由实和虚两方面构成的。  审美结构层次划分的理由 
期刊
苏立社  中国观赏石协会常务理事、甘肃省观赏石协会副会长、甘肃省民俗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  面对一件得手的观赏石,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问:这像个什么?然后根据对这方石头的解读来进行命名。更有灵感来临者,为其配诗写文章什么的,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甚至是赏石艺术和赏石活动中必须的步骤。  但是,有时会出现赵德奇先生在《赏石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中所说的“当下观赏石的鉴赏鉴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主题的挖掘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