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思考 提问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sk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关键在于启动阅读机制,课上课下联动,课下的阅读为课堂内容做准备,课堂的讲授更要激发课后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如此,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才能更充分理解文学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 《古代文学》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专业必修课,但因其时间跨度长,上迄先秦,下至近代,涉及内容庞杂。除浩如烟海的作家、作品外,古代哲学、宗教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都与之有着或近或远的联系,需要有所了解,给《中国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加之绝大多数古典文献又是竖版繁体字,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对此极不适应。以上种种,都是摆在每个古代文学教师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完成由单纯听老师课堂讲解到课上课下相结合学习过程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自行阅读的主动性,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
  一
  笔者承担的教学任务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中文系本科一年级学生第二学期的课程。魏晋南北朝是乱世,政权更替、朝代更迭异常频繁,文人生活其中少有全者,同时,这个暑期儒学衰微,佛学、玄学兴盛。因此,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风云变化和社会文化氛围,特别是洞悉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士人心态,是学习和掌握推动文学发展、变化因素的必要前提。此即“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1]479之谓也,也符合“文学即人学”[2]的理论原理。孟子曾提出的“知人论世”方法,仍是当今学界普遍认可的文学鉴赏与文学研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同样是本课程秉承的教学原则之一。基于以上认识,在每节课讲授之前,笔者布置学生阅读内容之一就是史书中相关文人的传记资料。如建安文学中《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陈思王曹植传》;正始文学中《晋书·阮籍传》《晋书·嵇康传》,等等。其实,这样做完全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经过一个学期关于先秦、秦汉文学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文言基础,解决了繁体字的困扰,已经具备阅读古典文献的基本能力。
  基于以上种种,在老师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走进史书,贴近文人生活的时代,近距离地体验他们的生平经历,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学生们在课前完成的阅读内容,成为课堂展开诗风转变原因探讨的重要铺垫,有的甚至是有机组成部分。阅读文献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明代理学家陈献章云:“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章初学时亦是如此,更无别法也。”[3]一些具备较敏锐洞察力和明确辨析力的学生,可以“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4]。他们往往从史书叙述文人曲折坎坷的个体遭际中,嗅察出历史际会的风云变化,即所谓“见微知著”、“窥斑见豹”而已矣。但社会风俗和文人心态的改变往往会带来文学创作的变化,这几乎是魏晋南北朝文学课堂中经常要触及的问题、反复讨论的话题。往往经过抽丝剥茧、条分缕析之后,相关话题通常变得易于学生们理解与接受。
  不仅如此,文人传记资料的阅读也成为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的坚实基础。文人艰难苦恨的生活、愤懑不平的心情,势必在文学作品中得以最具体的、最形象的、也最富有诗意的体现,“发愤以抒情”[5]197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因之一。感受并把握之,同时也是在感受并把握文人的命运和文学发展的规律。
  了解并熟知这些背景资料之后再切入作品,学生们往往感同身受,仿佛已把自身“对象化”,真切地体会或设身处地地体验着文人的悲哀与焦虑,痛苦与愤懑。文人激越澎湃的情怀、痛苦徘徊的脚步、往复彷徨的身影化作的唯美诗语,缓缓地从诗人心头流出,或直白如话,或委婉含蓄,或浅吟低唱,或怒吼咆哮。这些语言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用何种方式抒情,都带着强烈的情感力量与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尽管学生与诗人生活的年代相距甚远,但此时此刻分明又与诗人息息相关、休戚与共。
  无疑,正史中的文人传记资料作为古代文学课的课外阅读资料是必要与必需的,因为这些传记资料不仅仅是现在能够见到的、较为重要的、也较为可信的传记资料之一,更关键的是作为联系文人与当时社会的书面纽带,它真实地再现了文人生命轨迹与社会发展变化的交汇与游离、同步与分流、整合与异动的全过程,它是打开文人心灵的钥匙,自然就成为文人作品的最佳诠释。不管这些文学作品写得多么隐晦曲折、艰涩难懂,只要学生走进了文人生活的时代,体察到了文人内心的情感呼唤,由此而发的、至美至妙的文学胜境便极易纤毫毕现,穷情尽趣。特别是学生一旦透彻地理解了中国哲学文化对古代文人心理结构生成的作用,那么由此矛盾冲突而发的文学作品便极易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程金城曾表述为:“中国儒道互补的哲学文化结构,对于诗人心理结构有着同样的互补又互相矛盾的作用。一方面是儒家的人格理想,另一方面是道家的人格理想,一方面不能忘怀于兼济天下,挣脱人与社会关系及其规范,另一方面,又崇尚独善其身,追求人格的独立。诗人又是每个时代社会心理的晴雨表,是最敏感者,最善于思考者。这两方面在现实中的矛盾,使得诗人的内心充满激烈冲突,常常有感而发。”[6]可谓简明扼要,一语中的。明白了此中真意,感受文学艺术美、品鉴文学艺术美的过程既不会生吞活剥,又不会冰冷生硬,而是水到渠成,兴味盎然,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许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随时随地地激发学生透过文学现象探究文学本质,激发他们穷本极源地思考文学史发展的规律,更激发他们进一步阅读作品、分析作品的动力。整个过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学生们往往沉浸其中,深入钻研,乐此不疲。据笔者所知,甚至有大二的同学依然还在思索探究魏晋文学的问题,可见其沉潜之深与沉潜之久。
  二
  文学作品永远是文学课的核心,是其灵魂所在。文学史演变的内在规律,也是通过文学作品得以体现。以文学作品带动文学史的讲授,不失为可行性较强的方法。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是半个世纪以来,高等学校文学院系绝大多数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都要采用的教材,具有权威性与指导性,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充分利用这套教材,学生可以较为广泛地接触作家的作品,继而总结或理解文学的发展脉络、演变规律。对于这套教材,笔者采取课下阅读与课上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的作品阅读,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研读作品。按照文学发展的历史时段,魏晋南北朝文学可分成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等若干板块。老师要求学生阅读同一板块的作家作品时,采取横向类比分析法。这是因为虽然处于同一时期的作家,他们的创作具有一定共性;但是由于创作主体生平遭际的差异、性情的不同、创作心态的各异等原因,他们的文学创作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同中寻异,掌握共性,同时也要知晓个性。寻求同时代作家不同的创作个性、创作风格并探求其内在原因,是学生阅读作品时需着重思考的问题,也是老师讲授的重点所在。
  此外,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亦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思路。比如纵向对比分析法,即把不同时代但艺术风格接近、创作手法相似的作家作品整合在一起,让学生阅读分析、比较研究,考察文学史上的接受继承问题,分析同一文学流派在不同时代的兴衰消长及其原因所在;或对同一文学体裁的作品做纵向观照,引导学生思考文体的发展变化轨迹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层原因,等等,诸如此类,都是笔者按照不同内容而采取不同教学思路和方法的体现。
  老师课堂上的讲授或学生之间的讨论,则紧紧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在详细分析、解读作品基础之上,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概括或总结出问题的结论。这些结论或是中国文学史中的重点难点;或是对中国文学史中相关问题所做的纵向梳理,从而使文学史现象的发生、发展轨迹更加清晰明了;或是对一些问题的深入探究甚至是不成熟的思考。但无论哪种,课上课下灵活多样的方法意味着对思维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培养与训练,都将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空间,提升思想高度,使能力与素养得到相应提高。因此,课堂教学气氛普遍热烈,学生们不仅更容易理解与掌握知识要点,重要的是他们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养成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最终将受益终生。
  经过师生们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与不懈坚持,大部分学生已适应并接受了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尝试解答、讨论分享等学习环节,而且有一部分同学还能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开动脑筋,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老师的鼓励下自行探索寻找答案,独立解决问题,这种难能可贵的“问题意识”正是笔者试图培养学生形成的学习能力。“问题意识”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也反映了个体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正是这种思维的品质使个体可以不断质疑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推动个体创造力的发展。”[7]40相信随着学生们阅读作品的日渐丰富和思考的渐趋深入,兴趣会越来越浓厚,“问题”也会越来越多。
  当然,介绍学术界权威观点、最新研究动态,引入古人对相关作品的评点,等等,同样是大学课堂不可或缺的内容。它们或可作为观点的佐证,或可成为分析作品的支撑,或是撬动学生深入思考的有效工具。不论哪种情形,都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打开学生的思路。此外,该课程的参考书目亦是学生阅读经典、接触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有效途径。
  三
  为了让学生有效地弥补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教学时数有限,教学内容繁多所致),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布置学生阅读原典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如果说前文提及的文人传记只是要求学生泛读的话,那么这些原典则是作为精读作业布置完成的。学生必须完成书面的读书笔记或者撰写相关的小论文,以此加深记忆或促使他们思考。
  事实上,学生确实也在思考,经过阅读产生问题同时试图寻找答案。有的学生课下、线上与老师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展示出一定的思想深度;有的学生向老师询问需要继续阅读的相关书籍,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有的学生在已完成的小论文中较清晰全面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凡此种种情形表明,阅读的良性循环已经形成,课上、课下俨然成为有效互补。“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开他们心智的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与教学的这一过程是一致的,其主旨都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7]40。课堂教学过程紧紧围绕问题展开,课下阅读学习更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尝试与实践。随着问题得到解决而随后又产生这样的过程不断交替发生,学生学习将不断深入进行,最终将会产生质的提升与飞跃,课堂教学与课下阅读因此进入良性发展轨迹。教学双方,教师全力以赴且欣慰有加,学生兴趣十足又信心满满,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学生亦促进教师反思与提高,教、学同心协力,齐头并进,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内涵与实质。
  综上所述,阅读、思考、提问这三个环节在整个古代文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是思考、提问的前提和铺垫,没有阅读量,没有大量文学作品和相关文献作为支撑,思考和提问就无从谈起。思考是连接阅读和提问的中间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认真而独立的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全然不可能出现,即所谓“学而不思则罔”矣[8]。而提问,则恰恰是思考的结晶,是阅读成果的体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一如前文所述,此不再赘言。因此,阅读、思考、提问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整个环节的有机结合是学习知识的良好开端,是学生们在书海中畅游的助推器,也是学生们大量接触原典、吸收原典精髓的契机,很有必要在教学中长期践行。
  必须说明的是,当代发达的信息技术确实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尽管本校图书馆的藏书目前尚不能完全满足所有学生的阅读要求,但学校已购买回面向全校师生使用的电子图书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纸质书短缺的不足。学生们积极地上网查找资料,下载书籍,并在群里共享,为其他同学及时阅读提供了很大便利。借阅、下载双管齐下,线下、线上互相补充;再加上日趋完善的考核措施,推动学生积极完成各个环节。在这些前提下,学生们的阅读热情也日益高涨。晚上8点半,仍有学生在学校的主区图书馆借阅图书;完成并提交作业,已成为绝大多数学生自觉普遍的行为。往往是已到深夜,学生仍然在古代文学学习群里提交阅读过书的图片。甚至在节假日里,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能坚持每天阅读书籍,提交作业。显然,学生们业已深深意识到阅读在学习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才乐此不疲。
  是的,辛勤耕耘,天道酬勤。相信大量阅读会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而文学的“感悟力是研究作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9]63。“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1]518,“博观”的作用当就在此。
  参考文献:
  [1]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姜剑云.释“文学是人学”[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5):72.
  [3]陈献章,著.孙通海,点校.陈献章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165.
  [4]刘文典,校注.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550.
  [5]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7:197.
  [6]程金城.中国文学原型论[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41-42.
  [7]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10).
  [8]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57.
  [9]詹福瑞.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感悟力[J].文学评论,2012(1):63.
  基金项目:忻州师范学院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ZT201506。
其他文献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56)  摘 要: 课表编排涉及的教学资源有课程、教师、学生、时间等,各系部编排课表时在遵循原则的前提条件下,多方位思考且利用有限教学资源合理人性化地解决出现的矛盾和困难,为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关键词: 存在问题 教学资源 合理排课  随着民办高校招生形式变化,办学层次专业不断更新,对民办高校课表编排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民办高职院校排课时
摘 要: MOOC是一种新兴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当下,传统美术课堂模式在信息化教学中面临方方面面的问题。慕课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美术教师转变教学方法及角色转换等起到积极的作用。美术教师可通过合理选择内容、设置学习问题、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成果、改革学习评价等方式,探索利用慕课平台的美术课程资源,推动美术教学改革。  关键词: MOOC 中小学美术 课堂变革  一、基于MOOC对中小学传统美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竞争愈加激烈,显然高智商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情商已成为人才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本研究基于全国范围内22所高校的调查问卷数据,运用EXCEL数据透视表描述性统计和SPSS软件关联性统计的研究方法分析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的情况和情商情况,探究先进性和情商是否具有关联性,据此得出相关结论及党建活动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党员 先进性 情商  一、引
摘 要: 长期以来,知识导向的“先教后学”养成了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弱化了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此教学方式极不适应当今以素养为核心的能力立意高考。因此,面向高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养,必须促进教学方式变为能力导向的“先学后教”。“先学后教”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性基础上的,因此,落实“先学后教”的基本策略是促进学生独立、自主“预学”。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预学”,必须坚持“学”“考”一致
摘 要: 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贺秀莲突兀地死于癌症的结局使我们十分费解,从表面上看,可以说贺秀莲的死对整个小说的艺术主旨、人物的艺术刻画都没有任何意义,这纯粹是“作家的特权”的产物。为什么极重视结尾的路遥却为《平凡的世界》写出了一个似乎没有意义的结尾?通过对路遥思想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正是因为作家思想深处由来已久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深刻矛盾导致了《平凡的世界》两个主人公的两条人生奋斗道路及矛
摘 要: 新形势下,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问题。同时,高校事业发展对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为例,从大学生记者团的组建、宣传路径、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对艺术院校学生宣传队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 意识形态 艺术院校 宣传工作 大学生记者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
摘 要: 蒙拉查翁·克立·巴莫是泰国著名的文学家,其代表作《四朝代》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记录了泰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表达了忠于王室的思想主题,蕴含着深刻的生活真谛和人生哲理,是文学性与真实性的完美结合。作者语言流畅、文笔巧妙,被称为泰国第一位文学艺术家。本文从主流思想和文学艺术两方面展开分析,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四朝代》这部小说。  关键词: 四朝代 主流思想 文学艺术  《四朝代》是泰国作家蒙拉查
摘 要: MOOC是新技术发展条件下出现的新的学习教育模式,针对当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可以尝试利用MOOC平台,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系统性、针对性、学习便利性、交流开放性等方面加以尝试,出台精品课程,加强管理和引导,发挥比较优势,着力提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实效。  关键词: MOOC 高校教师 思想政治教育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摘 要: 昆曲作为中国的“百戏之祖”对中国戏曲的发展影响深远,近年来更是受到多方重视。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旧时的戏曲舞台越来越无法适应当代人生活的节奏与习惯,各种《牡丹亭》改编本应运而生。“游园惊梦”历来是《牡丹亭》舞台上的保留曲目,文章从2011年电视剧与白先勇的改编入手,分析这一曲目的现代演绎。  关键词: 游园惊梦 《牡丹亭》 电视剧 白先勇改编  引言  昆曲作为中国的“百戏之
摘 要: 社区志愿服务开拓了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领域,丰富了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的形式和内容。校地联动创建社区志愿服务基地,健全相关机制,是构建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实现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与社区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 社区志愿服务 基地建设 长效机制  志愿服务是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重要载体。社区志愿服务是校地合作推进实践育人、实现校地互利共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