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方之地,观天地浩然

来源 :山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庭记》写道:“无池无溪处立石,称枯山水”。枯山水又称假山水,是日本园林独有的构成要素,堪称日本古典园林的精华与代表。日本人好做枯山水,无论大园小园,古园今园,动观坐观,到处可见枯山水的实例。“枯山水”庭园属于禅宗庭园,禅是一种从人自身内部而不是外部寻求真理的信仰。
  公元538年,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遣学生和工匠到中国,学习艺术文化。13世纪时,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相对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从此,日本园林艺术开始倾向于用石块象征山峦,用白沙象征湖海的枯山水庭园风格。依托禅学,枯山水庭园以至极至简的创作手法展现自然,运用禅学理念表达心灵的观照。
  因此,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砂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林。后来,这种园林发展臻于极致——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仅留下岩石、耙制的砂砾和自发生长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
  15世纪中叶建于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庭园是日本最有名的园林精品。它占地呈矩形,面积仅330平方米,庭园地形平坦,由十五尊大小不一之石及大片灰色细卵石铺地所构成。石以二、三或五为一组,共分五组,石组以苔镶边,往外即是耙制而成的同心波纹。同心波纹可喻雨水溅落池中或鱼儿出水。看是白砂、绿苔、褐石,但三者均非纯色,从此物的色系深浅变化中可找到与彼物的交相调谐之处。而砂石的细小与主石的粗犷、植物的“软”与石的“硬”、卧石与立石的不同形态等,又往往于对比中显其呼应。因其属眺望园,故除耙制细石之人以外,无人可以迈进此园。而各方游客则会坐在庭园边的深色走廊上——有时会滞留数小时,以在砂、石的形式之外思索龙安寺布道者的深刻涵义。
  枯山水以砂为海,以石为山岛。
  枯山水由石头和白砂组成。我们可以把白砂也看成一种石头,一种微小的石头,它们因为众多而消失,只有几块桀傲的巨石显现出来。枯山水最先令人想到的不是山水,而是宇宙。宇宙的空灵与神秘。枯山水中的“水”通常以砂石表现,而“山”通常用石块表现。有时也会在白砂的表面画上纹路来表现水的流动,砂与水的内在联系在于它们都是时间的赋形。人们早已习惯用流水或者沙漏来指代和计算时间。由于生命本身实际上是一种时间现象,因而,砂与生命具有某种直接的呼应关系。可以这样认为,每一粒砂子里都包含着一个真实的生命,我们的躯体也终将消失于尘土中并且变成一颗微不足道的砂粒。这使我们与砂子的对话成为可能。无论多么自以为是,我们都不可能大于砂子,在砂子面前,我们只能摆出谦恭的姿态。
  枯山水的最妙处恰在于它没有水,在无与有、静与动、少与多的相互介入,当我们看到了事物的一极,也就等于看到了另一极。很像一幅画,画家最妙的一笔往往是他尚未画出的部分,但他已把它藏在自己的笔墨里,在花木山石间,呼之欲出。
  枯山水的造园手法起源于盆景艺术,纯粹以写意手法表现山海之意,完全依靠观者的联想与感悟。枯山水以石块象征岛屿、礁岩,以白砂象征大海,白砂上耙出的纹理代表万顷波涛,以苔藓、草坪象征大千世界,以修剪过的绿篱象征海洋或龟蛇仙岛,寥寥数笔,抽象写意,尺方之地现天地浩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堪称“精神的园林”。枯山水这种极端简约与抽象的写意方式充分地表达了“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禅宗哲学内涵,反映了禅宗美学简约、单纯的极少主义精神。
  与传统园林相比,舍去水体等活跃要素的枯山水是凝固静止的,是“永恒”的,也是了无生气的。枯山水表现的是从自然之中截取的片断,将这种片断凝固下来,使其获得一种不变的“永恒”。这种“永恒”虽然至美,但也至哀。枯山水一方面通过写意手法表现了自然山水的壮美,另一方面也通过凝固的“永恒”来时刻提醒观者这种美的无常与短暂,从而劝谕观者惟有认识并超越这种无常与短暂,摆脱尘世欲念的羁绊,方能达到永恒的精神存在,这大概就是枯山水庭园所要表达的“奥义”吧。
  一直以来中国园林总是会被拿来与日本庭园做比较本是同根生的文化,在今天的命运却完全不同。中国园林是邀请人走入其中的,去体会“移步换景”的美妙。白居易《草堂记》有言:“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而日本庭园中的“枯山水”作为一种终极形式,是拒绝人的痕迹的。枯山水与一般庭院最大的区别就是,造园的工作完成之后才是庭园生命的开始,并随着时间变化更有味道。
  中国今日的园林,多是明清遗迹,已形成一种“博物馆”经济效益模式,而日本的庭园,依旧在延续着初衷。不过,从形式来说,或许也是决定道路不同的根本所在。枡野俊明的弟子康恒曾做过比较:“苏州园林像我们玩蝈蝈,会把蝈蝈养在笼子里,笼子都是非常好的名木或者象牙,精雕细琢;而日本庭园却丢掉这种笼子,去聆听蝈蝈在自然山泉间的鸣叫。”
  枡野俊明,日本当代景观设计界最杰出的设计师之一,日本禅僧大师和建功寺第18代主持,曾被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评选为当代值得尊敬的100位日本名人之一,现任日本造园设计事务所总设计师,多摩美术大学环境学科教授,曾在多个国家设计并完成多个优秀项目。
  作为日本当代景观设计界最杰出的设计师之一,枡野俊明先生的作品继承和展现了日本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准确地把握了日本传统庭园的文脉。他的作品给人自然、清新的气息。枡野俊明先生将景观创作视为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将“内心的精神”作为艺术中的一种形式表现出来,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浓厚的禅意,体现了一种淡定、沉静的修为,方寸之间、意犹未尽。
  枡野俊明的日常始终以禅僧的严谨自律要求自我。他清晨4点起床,坐禅,诵经,扫除。上午8点进入设计事务所开始工作,下午6点半结束工作。傍晚7点开始坐禅,诵经,与家人相处,11点入寝休息。他出身于一个禅僧世家,早年学习艺术,研究生毕业后迷恋枯山水、研习佛教禅宗,进而出家为僧。他把营造枯山水当作参禅悟道的主要修行手段,并把作品的创造过程视为修行的过程。
  他的人生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作为禅僧的我一直是遵循建立在禅的精神基础上进行长年创作的,‘作庭’对于我来说是把‘自己’放在不同空间进行表现的一种精神性很高的设计过程。它不仅仅是追求造型美,而且,被称为‘石立僧’的禅僧们是把庭园作为‘自己的表现’的场所,并把作庭过程视为每日修行的一部分。我自己也是一样,把作品的创造过程视为修行,到现在为止,一点一点的积累起来。‘庭’在我心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就传奇和写实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而论,把它们并置一处多少有些不伦不类,它们不仅界限模糊,而且很多时候分属不同的范畴,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与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就可以被忽略或轻视。可以说,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这两个范畴缠绕在一起,难分轩轾,至今仍复如此。相比之下,我们的文学界(包括作家和批评家)对此问题却甚少关注。这里把它们放在一起讨论是想避开文学上的主义之争,其目的是想还原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期刊
潘一飞的爱人后来找上了门来。那是在康城最冷的一月份,她穿着一件笨拙的灰色羽绒服,就摸到报社八楼我的办公室来了。那天下着星星点点的冷雨,她头皮顶上的一块,已经完全湿透。这个女人一看就知道赶了很远的路而来,怎么也不带把伞呢。她由同事领到我面前来以后仍然怯怯的,有点不敢看我的样子,她的脸色也不大好,灰扑扑的,也许正生着病,她的那双手在那早已湿迹斑斑的羽绒服上来回搓了好一会儿,最终好歹将目光投向了我说,您
期刊
天才是一个悲剧。这是我读完《海子诗全编》后想到的第一句话。  从在大学读书期间,不知何时养成了在购来的书籍扉页上和在寄赠来的图书的最后一页上注明购买和收到日期的习惯。从《海子诗全编》最后一页标明的日期来看,正好是1997年11月10日我生日这天收到的。这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文学批评家程光炜教授送给我的最好的一份生日礼物。来日留学以来,或许是他担心远在异国的我会对国内诗歌的发展和动态产生隔膜
期刊
主持人语:  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经验是法制经验。三十多年来中国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以法治国”已经成为国家的治国方略,并在制度层面不断得到重申与强调,法律在普通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是百年中国乃至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历史性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新的历史语境中,重新審视文学关于法治的想象是非常有趣的一个视角,或许可以为我们打开理解与阐释当代文学的新的维度,进而对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与法治之
期刊
海桀的小说《麦仁磨快的刀子》的出现,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重要文本。  有些事不细究看不出问题,一细究,问题就出来了。比如,我们谈以法治国已经多年,为何没有法治小说的提法?1954年就制定了《宪法》,但由于建国后一系列政治运动及其他复杂的历史因素,以法治国并没有成为治国方略。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以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法治国成为治国方略。从1997年到现在,以法治国谈了将近20年,而文
期刊
几年来,学术研究之余,我一直对抗战史料保持着业余兴趣。在历史深处,我发现了很多非常有趣,令人惊讶,也令人慨叹的细节。同时,我对当下抗战历史小说也有诸多不满。很多作品或流于戏说,止步于传奇性与戏剧性,或过于沉重乏味,成为史料的堆积,如何能写出别具一格的历史小说呢?我带着这些疑问,开始了历史小说的创作。  说起来,我对这路小说的创作是和这些年对文学的历史意识的思考分不开的。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强调
期刊
有一种话不能自己说,  旁人也不能说,  是非常好的话。  ——木心  好像是九十年代初,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来了库尔贝大展。我知道木心不喜写实画,不佩服库尔贝,但他那天好心情,说是走吧,去看看。巡视自己看轻的画家,木心饶有谈兴,才见前厅库尔贝的早年小画,就讪笑了:“喔唷!湿手沾面粉……”我忙问什么意思,他笑盈盈解释道:  “呶!你这里画了,那里要画吗?角角落落都要画到呀——苦煞!”  1983年他
期刊
抗战文艺至少诞生有八十个年头了,作为中国现代史上一系列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卫国战争的完全胜利,八年抗战及其牵涉到的众多势力和人群留下了无数可供书写的素材,也产生了无数题材与体裁各异的优秀作品。经过八十多年来的纪念、反省、书写与重写,这段历史已经成为一笔丰厚的遗产,但同时也变成了后来者的负担。作为遗产,抗战已经获得了几乎众口一词的历史定性,它的教训和经验被转化为从屈辱到抗争、由落后到自强、沙聚之
期刊
2013年,江南凭借玄幻小说《龙族》(江南创作的长篇玄幻小说,最初在《漫客·小说绘》杂志连载,现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系列单行本,目前仍未完结)登顶中国作家富豪榜,与此同时,《龙族》也成为了江南所有作品中争议最大的一部。长期关注江南的读者大都会将《龙族》与江南早期代表作《九州·缥缈录》(以下简称《缥缈录》,江南创作的第一部长篇玄幻小说,2005年起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共6册)相对比,认为后者才是江
期刊
一  在一篇关于网络文学和类型化写作的研究文章中,著名的“学者粉”邵燕君曾有这样的表述:“那些需要早晨八点在图书馆研究的文学作品是给研究者看的,花钱买书的普通读者都是打算晚八点躺在沙发上读的。”  是的,我就是邵燕君所言早八点端坐在书桌前的文学研究者,现当代文学经典、文学)报刊、理论评论……这时候,我要求自己打起精神、全神贯注地进入一个与智者对话以及理解力、思考力、审美力接受挑战的紧张状态,累并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