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动社会语言学是研究会话参与者通过语境线索和背景知识对发话人的交际意图作出推理、判断、和回应的互动过程。在会话过程中,交际所需的所有信息不可能都以显性形式表达出来,而是需要交际双方根据语境化提示来进行会话推断,以表达和理解会话方的真正含义。不同国家的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知识背景,在交际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会话双方难以进行推断,或双方不能够正确地使用会话策略来进行交际。本文以甘柏兹提出的互动社会语言学为基础,分析文化差异对会话交际产生的影响及互动语言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互动社会语言学;语言交际;会话策略;语境化提示
作者简介:姜楚乔(1994-),女,藏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2
一、互动社会语言学简介
二十世纪的语言研究涌现出一大批语言学大师。索绪尔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区分首次将语言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乔姆斯基对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区分,“语言内在说”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革命。我们不难发现,静态而非动态的语言研究是二十世纪语言研究的主旋律。于是暴露出一个严重的问题,即语言理论的研究与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严重脱离,因此,口语被逐渐纳入到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中,并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互动社会语言学由英国社会语言学家甘柏兹提出,1982年《会话策略》的出版标志着互动语言学流派的正式成立。“互动”的概念来源于社会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互动语言学深受语用学、话语分析、跨文化交际、交际民族志学的影响,用语言学知识解释人际互动的过程与结果。互动语言学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吸纳了功能语言学、会话分析和人类语言学的理论精华和科学方法。它融合了功能语言学的描写技巧、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和人类语言学的文化广度。以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为基础,在交际民族志学影响下结合会话分析发展出的一个社会语言学分支,就是互动语言学。
互动社会语言学是研究会话参与者通过语境线索和背景知识对发话人的交际意图作出推理、判断、和回应的互动过程。互动语言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要从语言的各个方面(韵律、形态、句法、词汇、语义、语用)研究语言结构是如何在互动交际中被塑造的;第二,在社会交际中,言谈参与者的交际意图、会话行为是如何通过语言以及非语言的多模态资源(例如眼神、手势、身势等)来实现的。互动语言学采取跨学科、跨语言的角度研究语言,其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互动如何生成和塑造语言,具体语言又是如何影响和塑造互动行为的。互动语言学感兴趣的是探索参与互动活动的社会成员如何在互动过程中共同建构、协调他们的话语和行为,并最终共同构建他们的社会身份。
二、互动语言学的核心概念
会话策略是互动语言学中的核心概念,指会话参与者保持会话持续进行,并使双方增进相互理解的能力。为保持会话持续进行,人们在交谈时首先需要一些共同的背景知识,如文化背景,交际场合,说话方式,谈话内容等。在交谈时,人们一方面需要利用这些知识来理解对方的言语和举止;另一方面也要提供必要的语言信号提示对方启用有关的交际知识,以便其正确地理解自己的意思。会话时对这些交际知识的积极使用就是“会话策略”,人们拥有的共同的背景知识、在会话中获得的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就是“语境化提示”。
语境化提示是话语信息表面特征的集合,说话双方依据语境化提示来判断活动是什么,话语语义应当如何理解,话语的每一句和前后句有事如何关联的。语境化提示的基本功能是在交际互动中引导和知识话语和行为进行情景预测。语境化提示可以是话语本身,如语码转换、超音段标记(语音、语调、节奏、语速等)、程序化表达和副语言符号等;也包括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非话语内容。在会话过程中,交际所需的所有信息不可能都以显性形式表达出来,所以,会话的顺利进行需要语境化提示的间接作用。不断产生的语境是会话人赖以解释会话意图的必要信息。
会话推断是话语理解的情景化或语境化过程,在会话过程中,交际者不仅需要理解交际信息,而且需要交流和对交际对方的意图不断进行推断,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判断推断正确与否。会话推断在交际互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不同文化背景下语境化提示的获取差异
一个成功的话语实践则需要一种共享的阐释以求达到一种交际的成功,反之则出现交际的困难。在下面的案例中,我们具体考察话语互动的微观呈现,即在一个会话过程中,交际双方是如何通过一系列语境提示理解并完成正在进行的会话。但是,语境提示并不是事先存在,而是在会话过程中随着交际双方的互动不断产生和变化"同时,语境提示作为一种规约,在不同文化中,看似相同的语境提示也有可能暗示了不同的会话规约。
下面的例子来自两位乌兹别克斯坦的留学生:
A:你去哪儿?
B:我去家。
A:但是你的宿舍不是这个方向啊
B:我换家了,现在我在外边住
中国的学生听到这段对话可能会有所疑惑,除了一般的语法错误之外,文中关于“家”和“宿舍”的概念的使用,与中国学生明显不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注重家族观念的国家,我们认为“家”是一个包含了血缘关系和归属感的地方,和单纯的住处有所区别。当笔者对一位中国同学说“我回家”时,得到了以下对话:
同学:你去哪儿?
笔者:我回家。
同学:你回家干嘛?(吃惊)
同为中国的学生,我们认为宿舍和家是有区别的,而乌籍同学认为,只要是住的地方,都可以叫做家,并没有一个特别的词来区分住处和我们所谓的“家”。可想而知,如果对话一发生在乌籍同学和中国同学之间,就会出现理解差异。对家庭观念的重视导致了交际中的理解错误,显示了文化背景对会话人语境化提示的获得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一由以上文化特征所表现出来的话语策略是导致以上話语互动失败的原因。 四、互动语言学对中西交流障碍的解释力
文化背景在交流中体现得尤为显著。文化差异在交际中处处能够体现,小到一个V字手势,在欧美国家意为“和平”,在中国意为“胜利”;大到对事物的理解,中国人认为屈原是一位伟人,一位信仰基督教的学生却认为,自杀的人是没有这种资格的。在交流的过程中,势必会与对方原来的本土文化发生碰撞和冲突,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推进中西交流有关键的作用。
在与欧美人打交道时,中国人可能经常会被问到,某句話用汉语怎么说。例如,欧美人如果看到别人打喷嚏,会关切地说“Bless you!”,并且询问汉语如何说“Bless you”。由于欧美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极深,而中国人接受的却是无神论教育,除了告诉对方那句话应译为“上帝保佑”之外,也应告诉对方中国人的无神论观念,以及看到别人打喷嚏,一般的反应是什么,如“你感冒了吗?”,或按照更加本土化的迷信说法“有人想你了”。只有详细解释了其中的文化差异,才能顺畅地进行交流。中西方语言差异还体现在问候语上。如中国人喜欢问候“你吃了吗?”,欧美人会认为对方想要邀请自己一起吃饭。他们不知道“你去哪儿啊?”、“你吃了吗?”此类话语只起到问候作用,并不是真的想知道对方接下来要做什么,或请你吃饭等。也可以以“What’s up”来对比,彼此熟悉的美国朋友间会如此问候,实际也不想知道对方“怎么了”,而回答也通常是“Nothing”。因此在交流中,我们要注意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也要普及中国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免造成误会。
五、结语
对甘柏兹来说,语言最实质的部分并不是在于语法学家概括出来的语法结构,而是讲话人利用有关语言和非语言的知识以互动的方式进行的交际实践。在现实的交际活动中,话语传达的实际意义往往不是所使用词语的一般意义,而是交际活动的参与者对交际对象的了解,通过语境的理解,以及联系话语上下文的理解获得的特殊意义。互动语言学的思想与方法给很多学科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对中西交流也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互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的前景十分广阔,也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提示我们在中西交流中要格外注意文化知识的普及。
参考文献:
[1]约翰·甘柏兹(著).高一虹(译).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发展[J].中国社会语言学.2003(1):1-8.
[2]高海洋.甘柏兹教授谈社会语言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11-16.
[3]王显志,王杰. 互动社会语言学综述[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106-110.
[4]林大津,谢朝群. 互动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J].现代外语,2003,04:410-418.
关键词:互动社会语言学;语言交际;会话策略;语境化提示
作者简介:姜楚乔(1994-),女,藏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2
一、互动社会语言学简介
二十世纪的语言研究涌现出一大批语言学大师。索绪尔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区分首次将语言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乔姆斯基对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区分,“语言内在说”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革命。我们不难发现,静态而非动态的语言研究是二十世纪语言研究的主旋律。于是暴露出一个严重的问题,即语言理论的研究与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严重脱离,因此,口语被逐渐纳入到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中,并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互动社会语言学由英国社会语言学家甘柏兹提出,1982年《会话策略》的出版标志着互动语言学流派的正式成立。“互动”的概念来源于社会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互动语言学深受语用学、话语分析、跨文化交际、交际民族志学的影响,用语言学知识解释人际互动的过程与结果。互动语言学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吸纳了功能语言学、会话分析和人类语言学的理论精华和科学方法。它融合了功能语言学的描写技巧、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和人类语言学的文化广度。以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为基础,在交际民族志学影响下结合会话分析发展出的一个社会语言学分支,就是互动语言学。
互动社会语言学是研究会话参与者通过语境线索和背景知识对发话人的交际意图作出推理、判断、和回应的互动过程。互动语言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要从语言的各个方面(韵律、形态、句法、词汇、语义、语用)研究语言结构是如何在互动交际中被塑造的;第二,在社会交际中,言谈参与者的交际意图、会话行为是如何通过语言以及非语言的多模态资源(例如眼神、手势、身势等)来实现的。互动语言学采取跨学科、跨语言的角度研究语言,其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互动如何生成和塑造语言,具体语言又是如何影响和塑造互动行为的。互动语言学感兴趣的是探索参与互动活动的社会成员如何在互动过程中共同建构、协调他们的话语和行为,并最终共同构建他们的社会身份。
二、互动语言学的核心概念
会话策略是互动语言学中的核心概念,指会话参与者保持会话持续进行,并使双方增进相互理解的能力。为保持会话持续进行,人们在交谈时首先需要一些共同的背景知识,如文化背景,交际场合,说话方式,谈话内容等。在交谈时,人们一方面需要利用这些知识来理解对方的言语和举止;另一方面也要提供必要的语言信号提示对方启用有关的交际知识,以便其正确地理解自己的意思。会话时对这些交际知识的积极使用就是“会话策略”,人们拥有的共同的背景知识、在会话中获得的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就是“语境化提示”。
语境化提示是话语信息表面特征的集合,说话双方依据语境化提示来判断活动是什么,话语语义应当如何理解,话语的每一句和前后句有事如何关联的。语境化提示的基本功能是在交际互动中引导和知识话语和行为进行情景预测。语境化提示可以是话语本身,如语码转换、超音段标记(语音、语调、节奏、语速等)、程序化表达和副语言符号等;也包括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非话语内容。在会话过程中,交际所需的所有信息不可能都以显性形式表达出来,所以,会话的顺利进行需要语境化提示的间接作用。不断产生的语境是会话人赖以解释会话意图的必要信息。
会话推断是话语理解的情景化或语境化过程,在会话过程中,交际者不仅需要理解交际信息,而且需要交流和对交际对方的意图不断进行推断,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判断推断正确与否。会话推断在交际互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不同文化背景下语境化提示的获取差异
一个成功的话语实践则需要一种共享的阐释以求达到一种交际的成功,反之则出现交际的困难。在下面的案例中,我们具体考察话语互动的微观呈现,即在一个会话过程中,交际双方是如何通过一系列语境提示理解并完成正在进行的会话。但是,语境提示并不是事先存在,而是在会话过程中随着交际双方的互动不断产生和变化"同时,语境提示作为一种规约,在不同文化中,看似相同的语境提示也有可能暗示了不同的会话规约。
下面的例子来自两位乌兹别克斯坦的留学生:
A:你去哪儿?
B:我去家。
A:但是你的宿舍不是这个方向啊
B:我换家了,现在我在外边住
中国的学生听到这段对话可能会有所疑惑,除了一般的语法错误之外,文中关于“家”和“宿舍”的概念的使用,与中国学生明显不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注重家族观念的国家,我们认为“家”是一个包含了血缘关系和归属感的地方,和单纯的住处有所区别。当笔者对一位中国同学说“我回家”时,得到了以下对话:
同学:你去哪儿?
笔者:我回家。
同学:你回家干嘛?(吃惊)
同为中国的学生,我们认为宿舍和家是有区别的,而乌籍同学认为,只要是住的地方,都可以叫做家,并没有一个特别的词来区分住处和我们所谓的“家”。可想而知,如果对话一发生在乌籍同学和中国同学之间,就会出现理解差异。对家庭观念的重视导致了交际中的理解错误,显示了文化背景对会话人语境化提示的获得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一由以上文化特征所表现出来的话语策略是导致以上話语互动失败的原因。 四、互动语言学对中西交流障碍的解释力
文化背景在交流中体现得尤为显著。文化差异在交际中处处能够体现,小到一个V字手势,在欧美国家意为“和平”,在中国意为“胜利”;大到对事物的理解,中国人认为屈原是一位伟人,一位信仰基督教的学生却认为,自杀的人是没有这种资格的。在交流的过程中,势必会与对方原来的本土文化发生碰撞和冲突,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推进中西交流有关键的作用。
在与欧美人打交道时,中国人可能经常会被问到,某句話用汉语怎么说。例如,欧美人如果看到别人打喷嚏,会关切地说“Bless you!”,并且询问汉语如何说“Bless you”。由于欧美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极深,而中国人接受的却是无神论教育,除了告诉对方那句话应译为“上帝保佑”之外,也应告诉对方中国人的无神论观念,以及看到别人打喷嚏,一般的反应是什么,如“你感冒了吗?”,或按照更加本土化的迷信说法“有人想你了”。只有详细解释了其中的文化差异,才能顺畅地进行交流。中西方语言差异还体现在问候语上。如中国人喜欢问候“你吃了吗?”,欧美人会认为对方想要邀请自己一起吃饭。他们不知道“你去哪儿啊?”、“你吃了吗?”此类话语只起到问候作用,并不是真的想知道对方接下来要做什么,或请你吃饭等。也可以以“What’s up”来对比,彼此熟悉的美国朋友间会如此问候,实际也不想知道对方“怎么了”,而回答也通常是“Nothing”。因此在交流中,我们要注意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也要普及中国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免造成误会。
五、结语
对甘柏兹来说,语言最实质的部分并不是在于语法学家概括出来的语法结构,而是讲话人利用有关语言和非语言的知识以互动的方式进行的交际实践。在现实的交际活动中,话语传达的实际意义往往不是所使用词语的一般意义,而是交际活动的参与者对交际对象的了解,通过语境的理解,以及联系话语上下文的理解获得的特殊意义。互动语言学的思想与方法给很多学科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对中西交流也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互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的前景十分广阔,也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提示我们在中西交流中要格外注意文化知识的普及。
参考文献:
[1]约翰·甘柏兹(著).高一虹(译).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发展[J].中国社会语言学.2003(1):1-8.
[2]高海洋.甘柏兹教授谈社会语言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11-16.
[3]王显志,王杰. 互动社会语言学综述[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106-110.
[4]林大津,谢朝群. 互动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J].现代外语,2003,04:41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