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走科学发展教育之路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lzw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胡锦涛同志所作的重要报告,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推进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全省教育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立即行动起来,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热潮。
  要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十七大精神,特别是胡锦涛同志的重要报告,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深刻领会十七大的主题,把握其精神实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主动学、带头学,理论学习中心组要集中学、深入学,并把学习的成果和体会宣讲好;要通过宣讲、座谈讨论、主题班会、党团活动和队日活动等形式,开展内容丰富、行之有效的学习活动。十七大报告关于教育有很多精辟论述,对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教育系统的干部和师生要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和领会好十七大报告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密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教育的根本问题,深入探索教育的基本规律,深入推进教育的科学发展之路。要通过学习,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行动,凝聚智慧和力量,在教育这个重要领域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辉煌再立新功。
  要充分认识教育的战略地位,明确教育肩负的重要责任和重大使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的重要地位。十七大进一步阐述了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们应该按照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那样,不仅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看待教育,还要跳出教育来看教育,这样才能更加充分和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从而更加自觉地肩负起做好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指导思想,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人力资源强国是由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来支撑的,而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解决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报告还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要求,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我们一定要在育人的实践中始终坚持这一指导思想,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合格的人才保证。
  要始终坚持教育的科学发展,不断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十七大报告对教育事业的论述不仅有宏观的战略规划,而且有具体的方法途径,指导性、操作性都很强,特别是提出了优化教育结构和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这两篇大文章,目标明确,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把这两篇文章做好,一方面,要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重点,统筹协调好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统筹协调好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关系,统筹协调好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实现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标任务;另一方面,更新教育观念,以更加宽广的眼界来审视教育的发展,把改革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重点抓好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三项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要突出体现教育的公益性质,把教育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是一项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事关千秋万代,事关千家万户。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我们要积极争取财政加大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作为公益事业,教育已经得到并将继续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再次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我们要时刻牢记教育的公益性,关注教育民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保证。教师是教育之本。十七大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我们一定要抓住教育的根本,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把教育事业发展的这个根本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总之,十七大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指明了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全省教育系统的广大师生和干部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一定会认真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十七大精神,以实际行动全面推动教育科学发展,全面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实现我省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本栏责任编辑 吕江虹
  E-mail:Ljh_qq@sina.com
其他文献
我们的古文用语简洁,词义丰富,颇有韵味,小学生接触、学习一些浅显易懂的小古文,有利于提早熟悉、浸润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语言敏感期,培养对祖国文化的亲和力和自信。   由于古文中的语言已不是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语言,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以及学习的规律,小学阶段的古文教学目标不在于鉴赏评价,也不在于字字解释、句句翻译、篇篇背诵,而是要立足小学生的实际认知,依照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依托充满情意
期刊
作者简介  陈六一,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全国科研先进工作者,江苏省教育科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苏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师博览》签约作者,多家教育期刊外审专家,发表教育教学文章近200篇,其中20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索引。  摘 要: 数学知识本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根本,当下却出现了拥有高学历的老师、会解题的学生不甚理解数学的现象。为了使学生
期刊
统编语文教材非常重视口语交际,在教材编写上注重生活化的交际话题,制定了完善的目标体系,方便教师实施教学。笔者以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需要在教学中落实两个语文要素:一是阅读训练要素“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二是表达训练要素“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口语交际的核心目标是“交际”。
期刊
古人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今有闻,“教育不仁,以万生为工具”。教育的天空,人在中央,这是永恒的朝向。以教育之眼,看天地自然,看人世沧桑。教育的基础价值和根本目标何在?学校的每一侧面、每一班级、每一课堂该如何承接与抵达?我们心中应装着价值的罗盘,动态迎接一切挑战,教育的良好生态方可遇见。  一  教育不仅是为了受教育者的升学和生计,更要让其具有健全的人格、有趣的灵魂以及获取幸福的能力。
期刊
今年“五一”长假的一天,我应友人邀请赴某乡镇游玩转悠,美其名曰:文化调研。在某镇中心小学,与校长的短暂交谈勾起了我对三十年前往事的回忆,回忆起与之职位相同、风格迥异的第一任领导来。他就是乡教办主任陶国祥先生。于是,我向这次同行的朋友深情地讲起陶主任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自己家乡的一所村完小。那时候,管理全乡(镇)教育行政的机构不叫中心小学,而叫乡(镇)教育管理委员会
期刊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本节课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三角形的特征和三角形的高。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在低年级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在生活中也建立了比较丰富的表象,这些经验为三角形特征的学习提供了非常充足的认知准备,同时让学生觉得三角形的特征非常简单,缺乏挑战性,自然也失去学习的动力。三角形的高的认识则主要为五年级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做好知识铺垫,而与前者三角形的特征这一
期刊
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育人”,这是所有学科共同的核心任务。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理应体现立德树人导向,寓育人目标于学科教学之中。育人目标不是空谈,要渗透到实实在在的教学实践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是学科育人的主阵地。那么,怎样发挥数学学科特点,发掘育人关键元素,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呢?在此,笔者辑录几位数学名师的教学案例片段,与读者共同分享他们在教学中把握育
期刊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教育战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工作要求,奋发努力,开拓进取。特别是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新形势、新任务,全省教育事业坚持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公平发展、和谐发展,确立了办人民满意
期刊
“老师,谢谢你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一位来自2006级的女同学紧握着南昌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的手,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这是发生在该中心的感人一幕。据了解,该同学在高考时成绩优异,入校后发现自己表现平平,心理落差特别明显。一次偶然机会,该同学在浏览学校家园网“网络心理咨询”时,向中心的老师说出了自己的心理负担。经过多次沟通和对自我的重新认识,这位同学开朗了许多,开始积极投入到大学生活中。  随着大学
期刊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上网已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网络以其快捷性、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隐匿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在开阔大学生视野、促进学习、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对大学生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等产生着负面影响,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日渐增多。分析和把握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对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对江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