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了新时期高校体育发展的建议与对策。旨在提醒人们转变传统观念,重视体育教育,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同时也希望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能积极进行课程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高校体育; 存在问题;对策。
  
  体育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作为教育的分支学种是构成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使中国高校体育教改向纵深发展,了解高校体育发展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新时期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更新高校体育教育观念,加速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国体育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直到80年代后期才开始步人改革的轨道。10多年来高校体育改革比较活跃,改革已从主体方法、组织形式等表浅的方面,逐渐向指导思想、观念转变等深层次方向发展,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报告,但仍未能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缚,实践效果也有待通过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去验证。
  1.1陈旧的教育观念的误导
  我国普通高校的教育以突出专业技能教育为主。长期来,狭窄的专业观念在学生中已留下深深的印记,他们把时间和精力全用在高数、外语、计算机、专业课程等方面,而对专业以外的基础教育、人文技能教育、体育教育等很不关注,认为从事本专业以外的学习是一种浪费,对非专业的事物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学生中这种单一的专业观念,直接影响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1.2高校体育教育忽视了"因材施教"
  在我国,长期以来无论是专业运动队的训练还是体育院校和高校的体育教学,基本上采用同一种运动教学模式,都实施-个教学质量标准,忽视了不同教学对象对体育运动需要的不同取向。换言之,就是用培养运动员的竞技运动教学模式去训练普通大学生,过分地强调技术动作的规范,强调技术基础对来来发展的影响,用专业运动员成才的质量标准对待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按照专业运动员的教学内容体系教给学生,并要求他们掌握。显然这种模式运用于作为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和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就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就不可能在未来生活中,把体育作为丰富生活和身体锻炼的手段,也不可能养成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学生的学习只能是为了动作的规范而学,为了完成体育课程的学习而学,可见普通学校体育教学中盲目套搬竞技运动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偏离教学基本目标,进而使高校体育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另外,作为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院系,也都以传授各项技、战术为主,忽视了研究"学"的理论体系,这种一脉相承的竞技运动教学观念,年复一年地使毕业从教的体育教师,无论在业务领域和思想方法论方面,都自觉不自觉地受缚于此,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1.3高校课程改革缺乏整体意识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大多是在原有的课程框架内展开,进行着各自课程的局部优化。而事实证明,这种局部优化直接破坏着整体优化,最终只能脱离人才培养全局的统筹指挥,各门课程教学独自追求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必然无法形成优化的整体,致使德育和体育课程被急剧淡化。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一直是一种苏联的教育文化,我国传统的军事文化,及我国政治文化的结合体,并由这种文化派生出了适应当时政治体制所需要的教育思想,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由于历史的变化发展,各种类型的政治运动、应试教育等严重影响了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至今未能形成自身所特有的体育理论。即便是在当前改革的浪潮之中,由于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学校体育的改革大多停留在教材教法组织形式的调整等浅层次中,而实质性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尤其是课程结构偏重体育学科体系和竞技技术,与其它课程之间的配合与联系较为薄弱;课程目的任务和目标以政府的行政行为为主,统得太死,显得机械呆板,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的发挥;课程缺乏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内容;课程没有形成完整的生命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机制;课程的理论研究薄弱,没有形成体系;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基本围绕生物改造进行,显得过于微观,而宏观的生命学、人口学、健康学、心理学、行为学、人文学等在课程教学中很少受到关注;课程结构大、中、小学几乎相同,没有严格的区分,形成重复、庞杂,缺乏排序性;课程内容和方法均面临着现代文明的巨大挑战,素质教育思想的形成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迅速进入体育教学领域,从内容到方法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对此,我们教师却缺乏思想和理论准备;课程随着体育技术的发展,新项目的出现,致使体育课程的门类及内容有增无减,容量不断膨胀,但缺乏符合实际需要的提炼,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经过几年近千学时的体育学习,然而到头来看不到像其它学科那样的成果,步人社会后大部分的学生仍是体育盲的低效果现状未能得到根本改变。
  1.4"终身体育"思想亟待树立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身体和心理素质是人才综合素质的基础。学校体育为21世纪培养高科技人才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但遗憾的是在现实社会中,许多知识分子虽然文化素质很高,受过正规高等教育,但是他们体育观念淡薄,极少参加体育锻炼,加之繁重的脑力劳动,使之体质急剧下降,甚至英年早逝。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知识分子,平均寿命只有58岁,比全国人均寿命短10岁。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久,能坚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男性只占12.6%,女性只占7.43%。据对1000多名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各行业人员调查90%以上的认为自己是体育盲"缺乏应有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必要的体育意识。为什么经过小学、中学、大学十多年体育教育,却培养出一批既不懂体育,也不从事体育锻炼的知识分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传统教学思想模式中,只注重在校期间的学生运动技术掌握和完成达标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2、高校体育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高校体育发展必须以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导,并充分研究21世纪合格人才应具有的素质和规格,依据我国《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进行。具体而言,高校体育发展应顺应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使命来指导和规范高校体育各要素和各环节,使之顺利地与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接轨,并纳人终身体育、生活体育的轨道。同时,还应突出高校体育的特性,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即学习注重理性、文化性、娱乐性、生活性、实用性的特点,并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渴望,促使他们技能的提高为其娱乐交往服务,使体育基本知识的掌握为学生追求体育文化的要求服务,使健身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为学生自主设计、自主锻炼、自主评价服务,使身体的形成为学生健康、学习、生活服务,使大学体育教育与学生实际需要贴近,使体育教育的目标具有个性,使学生不仅懂体育而且也喜欢体育。
  2.1拓展高校体育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思想体系,涵盖内容十分广泛。但具体到我国的高等体育教育而言,其实质就是"多功能、高综合与全面发展。"这一全新的体育教育思想与已经实施了近20年的"体质教育"观念形成了世纪之交新老交替的临界点。"素质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集我国经验积累和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之大成,而且也是我国高等体育教育迈向21世纪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拓展高校体育教育观念,首先,是从高校体育教育的学科特性上拓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唤起各级各类院校领导对高校体育教育学科建设的高度重视,从而把拓新高校体育教育观念与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以及进一步激发院校自身的办学活力有机的结合起来。
  其次,是从社会意义上拓新人们的体育教育观念。特别是在争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高度关注的同时,以通俗的实践实例和精深的理论研究成果,促使他们在充分认识到:"21世纪的人才,应当是能够迎接技术革命挑战的新人,是能够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合作的新人,应当是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进甚至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的新人和"只有整体素质好的人才具有广泛采集信息,善于寻求战机和把握取胜时机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努力争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各高校的经费、基础设施和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从而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随着"素质教育"的平稳发展,在原本较为薄弱的基础设施、高校体育教育学科建设以及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有一个实质性的突破与发展。
  第三,是从新世纪人才战略方面提高认识。21世纪国际竞争的焦点是经济与科技的竞争。经济与科技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靠培养、靠教育,尤其是对新世纪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所依靠的就是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因而,必须把拓新高校体育教育观念同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甚至要将其提高到全面实施我国21世纪人才战略的思想高度予以认识,并将其摆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从这种思维高度去研究和认识问题,不仅是探索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的必然趋势,而且对于妥善解决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表现出来的"体制障碍难破,科研项目难上,基础设施难添,课程体系难改,技术职称难评,高层次人才难留"的客观问题,也具有着极为积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2.2高校体育要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人在一生中不断接受体育教育,进行体育锻炼的总和"。其核心在于: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就社会而言,理想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人参导体育的社会环境;就个人而言,在于体育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造就能在现代化生活中应付各种变化和全面发展的人。
  终身体育思想,拓宽了学校体育功能,那种只着眼于竞技体育,单纯从生观理解体育的旧观念应当摈弃,学校体育的功能应体现在社会的、文化的、教育的、心理的、保健的、竞争意识的、社会交往的、娱乐休闲的诸多方面。使每个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教育,成为21世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终身体育在实施过程中,高校是个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和最后阶段,其目的任务是与社会紧密相连,具有显著的奠基功能。学校体育再也不只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活动,而是着重解决在校期间的体育与社会接轨,使学生终身受益。
  大学属于高等专业教育,学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具有较高文化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兴趣广泛,个性突出,并具备了一定的体育基础,价值趋向同未来就业和社会体育相连,是接受教育,自我完善,实现"教育体育"向"自我体育"转化的最佳阶段。因此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定位,应侧重于对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所以高校体育教学应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立足于对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体育教育的有利时机,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使学生具有自学、自练、自娱、自我监督及评价,自我组织体育活动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在校而且步人社会后在人生的任何阶段,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独立进行体育锻炼。
  2.3注重高校体育科研工作
  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和努力,其中决定性因素之一,就是要加强科学研究,树立强烈的科研意识,切实将科研工作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措施和保证,作为体现学校体育工作成效和实力的一个主要标志。
  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加强科研横向联系体育科学具有比较突出的综合性特点,它包括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从宏观上看,研究体育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没有多学科共同参与进行综合研究是可能的。从微观上看,就是解决体育运动实践中存在的某些具体问题,也离不开多学科的协同攻关。特别是现代体育所面临的社会化、生活化、终身化、科学化、商业化、产业化等问题,已远远超出传统体育的内涵和外延,这些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并非是单一、独立的学科门类所能回答,如此综合性的跨学科研究便成为体育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必然,个人或单一学科的单一研究已很难完成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因此,开展体育科研工作应树立人力、资金共投,信息、设备、人才资源共用,成果、利益共享的联合研究的新思维。
  2.4改革和调整高校体育课程类型
  课型的确定是决定教学效果和保障课程思想贯彻实施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及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发展等特点,建议将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课型均确定为"一体化型"课程;将三年级、四年级和研究生的课型均确定为"俱乐部型"课程。这种课型的改革和调整,一是有效地结合了学生兴趣,突出个性发展;通过找层选面,规定基础理论和实践活动能力的课时比重,并结合专项课外健身俱乐部的活动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全方位满足大一、大二学生进一步认识体育和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需要。二是选择学生基础好、兴趣高以及符合地区特色和社会作用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俱乐部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三是增设体育选修课,调节学生思想负担和学习压力,充实课内外体育生活;保障高年级大学生均能主动地受到以体育教学为主导作用的体育教育,并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1-2门或更多的运动项目的技术(能),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
  另外,我们应着眼于现代人才素质的要求,注重基础理论、一般技术(能)课程和专项课程以及统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加强基础理论的课程内容;拓宽体育学习和实践活动的领域;突出体育教育教学的整体性和衔接性;注重调动学生参与、开发学生潜能、培养综合素质。可以根据课型结合实际情况,有利于课内外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的重构,形成课程内容的多样化,适合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的需要;有利于理论和实践内容的重构,使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意志力、竞争力、合作能力等培养。同时有利于教师素质的重构,教师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教师的整体素质得以培养和提高,从而适应现代体育教育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钱杰: 21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J]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2003(1)。
   [2]冯永丽: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构建的研究[J]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2003(1)。
   [3]李金梅: 关于我国学校体育的思考[J] 体育科学 ,1998,5:34-36。
  [4]李重申: 学校体育工作的科学管理和运行机制[J]面向21世纪高校体育研究,1999,5(1):165-170。
  [5]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0: 590。
  [6]陈明龙: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7]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7:210、225。
其他文献
摘 要:欧内斯特·海明威是一位杰出的美国作家。海明威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是一部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虽然情节简单却蕴涵了丰富的意义空间。海明威主要运用了"冰山原则"、场景手法。本文拟从小说的叙事方式、叙事视角等写作技巧出发,分析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在其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关键词:欧内斯特·海明威; 语言风格; 冰山原则。     1、海明威和迷失的一代  美国著名小说家欧内斯
期刊
摘 要:如果一节语文课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那么课堂导语则是最重要的开端,最能打动学生的一个情节,课文导语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一个好的导语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又能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自然,活泼,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力求一鸣惊人.  关键词:故事导入;情景导入;比较导入;标题导入;从文眼导入;设疑导入。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期刊
摘 要:德育内化是德育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主体因素发挥作用的最突出表现。德育在内化上下功夫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突显德育教育的主体性;坚持情理交融;增强德育教育的情感性,就是要坚持知、行统一,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内化;实效性。    众所周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教育的奋斗目标,德育教育是搞好这一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坚持德育在内化上下功夫,将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写作能力的要求,指出了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一些普遍问题,谈论了过程--体裁教学法的含义,探讨了过程-体裁教学模式的优势以及过程体裁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 过程--体裁教学法;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1、前言  1.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大学英语写作的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基本要求规定学生能在阅读难度与课文相仿的书面材料时做笔
期刊
摘 要: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传统的语文教学如虎添翼。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象直观、快捷、图像清晰、色彩丰富等手段,有效地优化了教学结构,使语文课堂变得更美。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课堂; 美的情境; 美的空间 ;美的气氛; 美的效果。    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在进步,人类的教育水平及教育手段也在不断地提高.多媒体计算机在课堂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它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虎添翼,打破了以
期刊
在科内举办的公开课上,学生表现积极踊跃,老师反映良好,我归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基础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所以从学生刚入校,我接管班级授课任务开始,便要求学生养成自己预习,小组预习,小组长抽查,同桌互相提问,课代表、学习积极份子领读等习惯。这些看似琐碎繁杂,实则系统管用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无疑于班内多了好多"小老师",他们与同学间的沟通没有障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了树立科学理财观,加强联勤体制下部队财务管理的意义及对策。  关键词:科学;理财;部队;财务;管理。    联勤财务工作具有综合性强、资金保障便捷、经费分配保障受关注程度高等特点,必须科学分析大联勤财务保障体制的运行环境,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联勤财务保障工作。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时期,联勤财务保障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期刊
摘 要:通过分析目前莱钢的动力供水情况,根据目前国内外先进供水自动化工艺,分析莱钢目前供水系统存在问题,探讨应用自动化系统的可行性。  关键词:供水自动化;管网平衡;控制系统。    1、概述  近几年,莱钢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几年间实现了200万吨钢到1000万吨钢的跨越。作为莱钢重要生产辅助岗位的动力供水系统也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和进步,新建管网长度、供水设备数量、供水能力都达到了2000年的
期刊
摘 要: 肢体语言在交流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能够增强交流双方的互相理解,提高交流的有效性。本文阐述了肢体语言的特点和功能,强调了肢体语言在交流中的重要性,并且强调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运用肢体语言,能够促进师生间的交流,能够使讲课变的生动、形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肢体语言;交流;作用;重要性;运用;英语课堂教学。    一个中国男人和一个美国或加拿大妇女谈话时,看着对方是否失礼?  
期刊
摘 要: 德育教育教学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加强德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德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是增强德育教育教学实效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关键词: 德育教师 ;职业道德 ;建设。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德育工作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