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和异化翻译策略进行了介绍和对比。通过对两者的分析比较,总结出这两种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各有其利弊。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取决于原文的内容、译者的翻译目的及翻译技巧等。准确、恰当地使用这两种翻译策略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保证翻译质量并提高译者的翻译水准。
关键词:归化翻译;异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一、介绍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是用于翻译实践以解决原著语言和目的语之间文化冲突的两种主要的翻译策略,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可比喻为用以保持杠杆平衡的两个相对的端点。以下摘自于美国名著《飘》的两个不同中文译本中的人名翻译用来说明归化翻译策略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区别:
(1)傅东华译本:Red Butler: 白瑞德
Scarlett o’ Hara: 赫思佳
Ashley Wilkes: 卫希礼
Melanic Hamilton: 韩媚兰
(2)黄怀仁译本:Red Butler: 雷特.巴特勒
朱攸若译本:Scarlett o’ Hara: 斯卡利特.奥哈特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看出例(1)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其译文中的人名读起来仿佛是中文人名似的,能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产生认同感,而例(2)中,其译文中的人名是从原著的英文名字音译过来的,保持了英文名字的原汁原味,因此,例(2)使用的是异化翻译策略。
这两种翻译策略在翻译界已争论了近一个多世纪,其起源可追溯到德国哲学家Sheleiermacher,他指出翻译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策略,译者要么尽可能离开原著作者而向目标语读者靠拢,要么尽可能离开目标语读者,向原著作者靠拢。
L. Venuti 也提出了两种相类似的翻译策略——一种是通过采用准确、清楚而又流利的为目的语读者所熟知的语言文化以将对原著对目的语读者陌生感降低到最低限度,而另一种通过大胆地突破目的语的常规写作思维习惯,使译文竭力保持原著的风格特征。中国译界的学者在其多年翻译实践的基础上也早就提出这两种翻译策略,鲁迅指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风姿。”
事实上,自有翻译实践活动以来,有关归化翻译策略和异化翻译策略的争论就一直不断地进行着,这些争论与其所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支持“归化翻译”策略的代表人物是Eugene.A. Nida,该翻译策略与其“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最切近而最自然的对等语)理论是相一致的。在中国,支持“归化翻译”策略的学者有严复、林纾和梁启超。而支持“异化翻译”策略的学者以L. Venuti,A. Bernon和J. Brewer为代表。他们指出经过归化翻译的译文背后隐藏着译者的意识形态,尤其是L.Venuti的“异化翻译”理论是基于他的“反对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控制,争取世界各国文化平等”的观点之上的,他认为译文应保持原著语言的文化内涵,而异化翻译正因其保持了原著的文化特色,从而有助于防止翻译领域的文化帝国主义。
二、归化翻译策略和异化翻译策略的比较
(一)归化翻译策略
如前所述,归化翻译使用的是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语言文化形式,但译文又必须尽可能清楚地表达原著的思想。在《译者的隐身---翻译史》一文中Lawrence Venuti指出在将原著话语转为译著话语的过程中,译者隐去其写作、雕琢的痕迹,以使译著读起来宛如天成, 由此可看出,成功的归化翻译能使目的语读者更便捷地理解文章。
然而,归化翻译策略并非是一贯理想的翻译方法,尤其是对于那些富含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特质的外国文学小说,如果用归化翻译策略进行翻译的话,原著的文化特质和优点就容易丢失,从而有碍目的语读者对原著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正如例(1),如果将外国人名翻译成类似于中国人的名字,在某些情况下,虽然容易被中国读者记住,但它易给人造成错觉,仿佛书中的人物都是中国人似的。
下面的例子摘自名著《红楼梦》的霍译本(由David Haukes翻译)。
(3)阿弥陀佛—God bless my soul
(4)谋事在人,成事在天—Men proposes, God disposes
(5)神仙—Salvation
(6)潇湘馆—Naiad’s House
(7)潇湘妃子—River Queen
在例(6)和例(7)中,“潇湘馆”被译成“Naiad’s House”,而“潇湘妃子”被译成“River Queen”。而事实上,Naiad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美丽、快乐而又善良的水中女神,和《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的性格迥然不同。
因此,当目的语读者读《红楼梦》译著时,就不可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因为它失去了原著的深刻寓意。
(二)异化翻译策略
与归化翻译相比,异化翻译传递具有异域情调风格的元素。
以下例子为不同语言层面上的异化翻译。
(8)语音层的异化翻译
“ballet” ―“芭蕾舞”
“cigar” ―“雪茄”
“laser” ―“镭射”、“激光”
(9)词汇层的异化翻译
“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
“an olive branch”―“橄榄枝”
“sour grapes”―“酸葡萄”
“the cold war”―“冷战”
(10)句法层的异化翻译
打破铁饭碗—to break the “iron rice bowl”
在中国, “铁饭碗”的意思是指“有稳定收入的工作”。
下海—to jump into the sea of business
在中国,“下海”的意思是放弃原有稳定的工作去冒险经商做生意。
异化翻译不仅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而且丰富了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化,尤其是对那些富含大量的本民族特色文化元素的小说来说,异化翻译能把这些宝贵的炫丽多彩的文化传播到另一个国家。当然,译者的丰富的异域文化知识在异化翻译中也是一个必备条件。鲁迅指出,对译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读大量的外国小说,并且对异域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仿佛出国旅行过似的,其译著必须具有异域文化风格特征。他认为,译者必须尽量使用异化翻译以丰富读者的外国文化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陌生、新奇的异域文化元素渐渐变成目标语国家文化的一部分。在目标语读者对外国文化有了大量接触之后,对译著理解的困难就减少了。另一方面,从读者的心理认知能力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总是满足于其已有的文化知识,而是期望通过阅读译著了解更多的异域文化。在这方面异化翻译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在欣赏译著的同时达到更高的境界。
三、结论
归化翻译策略和异化翻译策略都是行之有效的、理想的翻译策略,是否用归化翻译策略还是异化翻译策略取决于原著语言文化和译者的沟通目的。正如罗选民所指出的——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系的重建的需要。
异化翻译策略和归化翻译策略都表现在文化层面上。同时,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它也属于文学批评和哲学的领域。然而,这两种翻译策略常被当成是彼此水火不相容的,这种观点会对翻译实践造成很大的障碍。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它们是相互补充的,两者都有助于实现译者的目的。只有这两种翻译策略都得到重视,并得到正确的应用,我们的翻译工作才能成功。
参考文献:
[1] 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dedge,1995.
[2] 罗新璋.翻译论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15.
[3] 罗选民. 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翻译策略[A].刘靖之.翻译新视野[C]. 香港: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3: 57-72.
关键词:归化翻译;异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一、介绍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是用于翻译实践以解决原著语言和目的语之间文化冲突的两种主要的翻译策略,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可比喻为用以保持杠杆平衡的两个相对的端点。以下摘自于美国名著《飘》的两个不同中文译本中的人名翻译用来说明归化翻译策略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区别:
(1)傅东华译本:Red Butler: 白瑞德
Scarlett o’ Hara: 赫思佳
Ashley Wilkes: 卫希礼
Melanic Hamilton: 韩媚兰
(2)黄怀仁译本:Red Butler: 雷特.巴特勒
朱攸若译本:Scarlett o’ Hara: 斯卡利特.奥哈特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看出例(1)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其译文中的人名读起来仿佛是中文人名似的,能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产生认同感,而例(2)中,其译文中的人名是从原著的英文名字音译过来的,保持了英文名字的原汁原味,因此,例(2)使用的是异化翻译策略。
这两种翻译策略在翻译界已争论了近一个多世纪,其起源可追溯到德国哲学家Sheleiermacher,他指出翻译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策略,译者要么尽可能离开原著作者而向目标语读者靠拢,要么尽可能离开目标语读者,向原著作者靠拢。
L. Venuti 也提出了两种相类似的翻译策略——一种是通过采用准确、清楚而又流利的为目的语读者所熟知的语言文化以将对原著对目的语读者陌生感降低到最低限度,而另一种通过大胆地突破目的语的常规写作思维习惯,使译文竭力保持原著的风格特征。中国译界的学者在其多年翻译实践的基础上也早就提出这两种翻译策略,鲁迅指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风姿。”
事实上,自有翻译实践活动以来,有关归化翻译策略和异化翻译策略的争论就一直不断地进行着,这些争论与其所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支持“归化翻译”策略的代表人物是Eugene.A. Nida,该翻译策略与其“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最切近而最自然的对等语)理论是相一致的。在中国,支持“归化翻译”策略的学者有严复、林纾和梁启超。而支持“异化翻译”策略的学者以L. Venuti,A. Bernon和J. Brewer为代表。他们指出经过归化翻译的译文背后隐藏着译者的意识形态,尤其是L.Venuti的“异化翻译”理论是基于他的“反对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控制,争取世界各国文化平等”的观点之上的,他认为译文应保持原著语言的文化内涵,而异化翻译正因其保持了原著的文化特色,从而有助于防止翻译领域的文化帝国主义。
二、归化翻译策略和异化翻译策略的比较
(一)归化翻译策略
如前所述,归化翻译使用的是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语言文化形式,但译文又必须尽可能清楚地表达原著的思想。在《译者的隐身---翻译史》一文中Lawrence Venuti指出在将原著话语转为译著话语的过程中,译者隐去其写作、雕琢的痕迹,以使译著读起来宛如天成, 由此可看出,成功的归化翻译能使目的语读者更便捷地理解文章。
然而,归化翻译策略并非是一贯理想的翻译方法,尤其是对于那些富含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特质的外国文学小说,如果用归化翻译策略进行翻译的话,原著的文化特质和优点就容易丢失,从而有碍目的语读者对原著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正如例(1),如果将外国人名翻译成类似于中国人的名字,在某些情况下,虽然容易被中国读者记住,但它易给人造成错觉,仿佛书中的人物都是中国人似的。
下面的例子摘自名著《红楼梦》的霍译本(由David Haukes翻译)。
(3)阿弥陀佛—God bless my soul
(4)谋事在人,成事在天—Men proposes, God disposes
(5)神仙—Salvation
(6)潇湘馆—Naiad’s House
(7)潇湘妃子—River Queen
在例(6)和例(7)中,“潇湘馆”被译成“Naiad’s House”,而“潇湘妃子”被译成“River Queen”。而事实上,Naiad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美丽、快乐而又善良的水中女神,和《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的性格迥然不同。
因此,当目的语读者读《红楼梦》译著时,就不可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因为它失去了原著的深刻寓意。
(二)异化翻译策略
与归化翻译相比,异化翻译传递具有异域情调风格的元素。
以下例子为不同语言层面上的异化翻译。
(8)语音层的异化翻译
“ballet” ―“芭蕾舞”
“cigar” ―“雪茄”
“laser” ―“镭射”、“激光”
(9)词汇层的异化翻译
“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
“an olive branch”―“橄榄枝”
“sour grapes”―“酸葡萄”
“the cold war”―“冷战”
(10)句法层的异化翻译
打破铁饭碗—to break the “iron rice bowl”
在中国, “铁饭碗”的意思是指“有稳定收入的工作”。
下海—to jump into the sea of business
在中国,“下海”的意思是放弃原有稳定的工作去冒险经商做生意。
异化翻译不仅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而且丰富了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化,尤其是对那些富含大量的本民族特色文化元素的小说来说,异化翻译能把这些宝贵的炫丽多彩的文化传播到另一个国家。当然,译者的丰富的异域文化知识在异化翻译中也是一个必备条件。鲁迅指出,对译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读大量的外国小说,并且对异域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仿佛出国旅行过似的,其译著必须具有异域文化风格特征。他认为,译者必须尽量使用异化翻译以丰富读者的外国文化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陌生、新奇的异域文化元素渐渐变成目标语国家文化的一部分。在目标语读者对外国文化有了大量接触之后,对译著理解的困难就减少了。另一方面,从读者的心理认知能力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总是满足于其已有的文化知识,而是期望通过阅读译著了解更多的异域文化。在这方面异化翻译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在欣赏译著的同时达到更高的境界。
三、结论
归化翻译策略和异化翻译策略都是行之有效的、理想的翻译策略,是否用归化翻译策略还是异化翻译策略取决于原著语言文化和译者的沟通目的。正如罗选民所指出的——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系的重建的需要。
异化翻译策略和归化翻译策略都表现在文化层面上。同时,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它也属于文学批评和哲学的领域。然而,这两种翻译策略常被当成是彼此水火不相容的,这种观点会对翻译实践造成很大的障碍。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它们是相互补充的,两者都有助于实现译者的目的。只有这两种翻译策略都得到重视,并得到正确的应用,我们的翻译工作才能成功。
参考文献:
[1] 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dedge,1995.
[2] 罗新璋.翻译论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15.
[3] 罗选民. 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翻译策略[A].刘靖之.翻译新视野[C]. 香港: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3: 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