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语:腊八粥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c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腊八节起源于古代的腊祭。古时,人们在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去野外猎取各种野兽,用其祭祀诸神,称为“腊祭”。
  腊祭之名始于周代。《周礼》中载,腊祭祭祀的是农事方面的八位神灵,腊八的“八”即源于“祭八神”之俗。
  因腊祭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举行,故人们将十二月称为“腊月”。不过秦汉之前,腊祭的日子并不固定。汉代以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祭之日,南北朝时才将腊祭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即“腊日”,此后民间就将这一天称为“腊八节”。
  腊八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是吃腊八粥。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载:“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明代的《永乐大典》载:“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红糟粥以供佛饭僧。”后来人们又在粥里加入红小豆、糯米等米豆及果实,不但用料逐渐增多,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美。
  当时的一些佛寺以及王府煮腊八粥很有讲究,有“摆粥”一说,即用各种干鲜蜜饯果品摆出各式各样的图案。如“果狮”,就是用几种果实做成狮子状装饰:用烤干的脆枣作狮身,核桃仁作狮头、狮脚,杏仁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稀把這些干果粘在一起,放在粥的上面,看上去就像个小狮子。还有讲究的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捏成老寿星、八仙、罗汉等形象,作为装饰摆放在粥上,供佛并馈赠给亲友。
  百姓家的腊八粥煮好后,会用青红丝和干果红糖等在粥上摆出“福”字、“佛”字,字的周围还要用瓜子仁摆出个圆圈,寓意福临祥至、圆圆满满,然后把粥放在佛堂及祖先像前,叩头祭佛祭祖后才可大家分食。
其他文献
苏轼似乎有一种写广告诗的热情。朋友曹辅给他寄了一些壑源的试焙新芽请他品尝,他便为壑源茶叶作了一首广告诗:“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他还写过一首赞美杭州径山龙井水的诗,诗末特别注上一句广告词:“龙井水洗病眼有效。”  苏轼是当时的名人,粉丝非常多,而且都是铁粉。曾有一位叫章元弼的“苏粉”,得到一
期刊
曾有人在家看电视时,机顶盒忽然冒烟,并发出噼里啪啦的爆鸣声,紧接着,电视柜上的钢化玻璃被炸碎,客厅一片狼藉。  然而提起家中的安全隐患,小小的机顶盒往往被人们忽视。很多人从来不关机顶盒,还有人成天用防尘布盖着它,或将纸巾、打火机、小电器等杂物堆放在上面。对机顶盒进行的安全试验发现,被覆盖的机顶盒表面温度会明显上升。机顶盒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测试显示,机顶盒在待机状态和正常工作状态下的功率几乎相同)
期刊
灵活的拇指和食指拈起0.4毫米的钻头,在内径12毫米、厚1.5毫米左右的笼圈上钻出距离相等的20多个眼儿……如今已经63岁的刘子元13岁接触鸟笼制作,经过50年的技艺打磨、17年的钻研,掌握了一手微型鸟笼制作的绝活儿,他的鸟笼制作技艺还被纳入北京丰台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技艺:鸟笼做得比硬币还窄  刘子元家不大的客厅内到处是鸟笼。鸟笼很袖珍,大的不过巴掌高,小的宽窄和5角钱硬币差不多,挂在木架
期刊
别人过年放假,慈禧呢?也不例外。  照理說,慈禧贵为“老佛爷”,想啥时候放假、放多久,都可以随自己高兴。可事实上,大清一个泱泱帝国,事情多了去了,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事儿,数也数不清。所以,慈禧过年前后也会给自己放假,不理政事,安心享受假期。  如今的人放假都爱往各处的旅游景点里钻,慈禧那年头交通不便,旅游业还没这么发达。一般的人有了假期,大多会在家里头休息几天。慈禧却恰恰相反—她的假期不是用来休息
期刊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38年,为了试探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实力,日本侵略者制造了張鼓峰事件(苏联称“哈桑湖事件”),驻守滨海地区的苏军对日军予以迎头痛击。这一事件在苏联全境引起极大的震动,诗人米·伊萨柯夫斯基为此创作了一组反映远东边防军人生活的诗歌。  1938年,莫斯科著名文学家芮吉宁准备创办一本杂志,他把作曲家玛·布朗介尔和诗人米·伊萨柯夫斯基请到编辑部,希望他们为创刊号写一首歌曲。  离开
期刊
1944年腊月底,在南市几家园子献艺的平津曲艺名流要联合筹办一场“搭桌戏”,也就是现在说的“义演”。艺人们考虑到相声名家郭荣启的拿手段子《法门寺》有唱、有做、有哏,而且这出京剧生、旦、净、丑行当齐全,用人多,唱段少,曲艺演员们排起来容易,于是决定反串这出戏。  大家商量着分派了角色:郭荣启在相声里塑造郿坞县的赵廉很精彩,赵廉就由他演;刘瑾由梅花鼓王金万昌、笑话大王张寿臣一前一后扮演;贾桂由相声名家
期刊
顶真的鼻子,无可批评的鹅蛋脸,俊眼修眉,有一种男孩的俊俏,面部的线条虽不硬而有一种硬的感觉……这是胡兰成眼中的苏青。张爱玲则用了这样一句“张氏比喻”形容闺中密友苏青的脸:“像从前大户人家有喜事,蒸出的馒头上点了胭脂。”  苏青的老家在宁波城西一个叫浣锦的小村庄。这个早在19世纪中叶就开埠的商城,是浙东到上海的门户。100多年来,宁波人就有了那么一种热辣、现实、不陈腐的新兴的市民气象。苏青的现实与爽
期刊
古代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火盆和炉子,这些取暖工具都需要使用燃料,燃料费是古人冬天里一笔不小的开销。古时,朝廷会给公职人员发放“取暖补贴”,即俗称的“烤火费”。工资的别称“薪水”,细究起来,便与“取暖补贴”有关。  古代公职人员的工资收入主要由俸银、禄米、柴直(值)银三大部分组成。柴直银就是包括冬天的薪炭费用在内的生活补贴。早期烤火费多是以实物发放,如宋代,每年从农历十月到次年正月发炭,宰相、枢密使每人
期刊
胡辣汤是西安市民离不开的早餐,已经与肉夹馍、羊肉泡馍共同成为这座城市的风味名片。这鲜香浓郁的胡辣汤究竟从何而来?“独立起源说”与“豫汤西迁说”各有拥趸,争论激烈。对生活在西安的“道北人”来说,胡辣汤就是来自故乡河南,而传来的原因也很明确—抗日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也改变了许多中国人的味蕾与胃。  舌尖上的乡愁  作家梁实秋籍贯浙江杭州,但素来以北京人自居,谈起羊肉时说它“是北平人主要的
期刊
清朝的帝王们在医学方面大都十分自信,他们甚至会与御医PK,自己开药方。  比如康熙帝对补药就有自己的见解。大臣赫世亨向他進奉补药时,康熙帝说:“我从来不吃补药,我劝你也别吃。补药对人的身体一点儿好处都没有。你吃完补药之后有什么反应吗?”赫世亨说没有,康熙帝说:“补药就像那些小人说的奉承话一样,听着好听,实际上一点儿好处也没有。”康熙帝还曾严厉批评皇八子胤禩,说他没事儿经常吃补药,结果越补越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