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1.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本质是创造性,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创造性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创造能力培养特别应贯穿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始终,从小培养敢于创新的思想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严重束缚了一代人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影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
2.自学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剧增。而在中学阶段,只能选取最基础、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独立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保障。
3.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都应该遵循的人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每一个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必须学会遵守社会公德,完成心理和精神上的进化和成熟,从为生存而生存、自私、野蛮的动物本性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4.世界观教育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科学的世界观必须在不断学习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5.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以天下为已任,从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出发,不断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为最高目标,是科学的人生观。
二、素质教育的本质
副总理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这是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在教育目的层次上对素质教育概念的一种规定,这一规定把素质教育与其他种种不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区分开来。
三、按素质教育的实现范围来分,中国素质教育主要分为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
(一)个人素质教育
个人素质教育是指学生个人在应试教育环境下通过改进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素质教育 。而这种学习方式就被称为个人素质教育学习方式。个人素质教育的准确定义是:
1.学生个人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尽全力实践素质教育要求形成的一种先进的学习方式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结合体
3.大多数优秀学生的经验总结
个人素质教育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中介。其原因是:广度上,一个人的素质教育是全体学生实现按素质教育的前提;深度上,实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混合学习方式是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基础。
(二)社会素质教育
社会素质教育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实现的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教育模式跨出了一个人的个人素质教育范畴,首次在集体范围内实现了素质教育;跨出了学习方式范畴,首次涉及了教育教学模式领域。目前,这种模式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学校素质教育和地区素质教育。在政策限制、教育发达地区(一线城市)和升学压力相对较小的学校(比如小学、初中),这种形式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实现形式。
(三)国家素质教育
指的是在全国范围内以宪法、法律和地方行政法规为法律基础,拥有完善体制机制保障的完全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实现国家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四、创新教育
人具有创造的潜能,但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在我看来,创新教育即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育。即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对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事物)、新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相应的实践创新能力。
新教育应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虽然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但绝不能因此而抹杀学生的个性。当前创新教育极力提倡重视学生的个性,就是要求每个教育者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而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生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和关键,素质教育如何,结果怎样,与施教者的思想观点和教学水平有直接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就是创新的原动力和导航者,只有教师思维超前,摆脱陈规,才有人们良好愿望的实现。因此,教师在抓素质教育时,必须确立创新的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赋予素质教育丰富的内涵和宽阔的境界,起到良好的效果。
1.创新精神一一创新素质系统的动力要素
2.创新思维一一创新素质系统的认知要素
3.创新人格一一创新素质系统的调节要素
4.创新能力一一创新素质系统的操作要素
5.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素质系统的工具要素
以上叙述的五个要素组成了创新素质的基本框架,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与合理的知识结构三个要素属于创新素质的宏观要素,在时间维度上具有长期性、综合性,在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具有可操作性;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两个要素属于创新素质的微观要素,在时间维度上具有短期性、累积性,在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创新素质的宏观要素与微觀要素是相互联系,它们的综合作用才会使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放射出创新的能量。在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1.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本质是创造性,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创造性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创造能力培养特别应贯穿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始终,从小培养敢于创新的思想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严重束缚了一代人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影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
2.自学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剧增。而在中学阶段,只能选取最基础、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独立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保障。
3.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都应该遵循的人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每一个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必须学会遵守社会公德,完成心理和精神上的进化和成熟,从为生存而生存、自私、野蛮的动物本性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4.世界观教育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科学的世界观必须在不断学习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5.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以天下为已任,从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出发,不断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为最高目标,是科学的人生观。
二、素质教育的本质
副总理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这是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在教育目的层次上对素质教育概念的一种规定,这一规定把素质教育与其他种种不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区分开来。
三、按素质教育的实现范围来分,中国素质教育主要分为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
(一)个人素质教育
个人素质教育是指学生个人在应试教育环境下通过改进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素质教育 。而这种学习方式就被称为个人素质教育学习方式。个人素质教育的准确定义是:
1.学生个人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尽全力实践素质教育要求形成的一种先进的学习方式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结合体
3.大多数优秀学生的经验总结
个人素质教育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中介。其原因是:广度上,一个人的素质教育是全体学生实现按素质教育的前提;深度上,实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混合学习方式是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基础。
(二)社会素质教育
社会素质教育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实现的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教育模式跨出了一个人的个人素质教育范畴,首次在集体范围内实现了素质教育;跨出了学习方式范畴,首次涉及了教育教学模式领域。目前,这种模式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学校素质教育和地区素质教育。在政策限制、教育发达地区(一线城市)和升学压力相对较小的学校(比如小学、初中),这种形式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实现形式。
(三)国家素质教育
指的是在全国范围内以宪法、法律和地方行政法规为法律基础,拥有完善体制机制保障的完全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实现国家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四、创新教育
人具有创造的潜能,但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在我看来,创新教育即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育。即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对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事物)、新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相应的实践创新能力。
新教育应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虽然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但绝不能因此而抹杀学生的个性。当前创新教育极力提倡重视学生的个性,就是要求每个教育者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而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生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和关键,素质教育如何,结果怎样,与施教者的思想观点和教学水平有直接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就是创新的原动力和导航者,只有教师思维超前,摆脱陈规,才有人们良好愿望的实现。因此,教师在抓素质教育时,必须确立创新的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赋予素质教育丰富的内涵和宽阔的境界,起到良好的效果。
1.创新精神一一创新素质系统的动力要素
2.创新思维一一创新素质系统的认知要素
3.创新人格一一创新素质系统的调节要素
4.创新能力一一创新素质系统的操作要素
5.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素质系统的工具要素
以上叙述的五个要素组成了创新素质的基本框架,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与合理的知识结构三个要素属于创新素质的宏观要素,在时间维度上具有长期性、综合性,在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具有可操作性;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两个要素属于创新素质的微观要素,在时间维度上具有短期性、累积性,在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创新素质的宏观要素与微觀要素是相互联系,它们的综合作用才会使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放射出创新的能量。在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