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道德难题思辨的班队课实施初探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haiyugui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班队课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近年来,学校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小学生道德难题的养正教育研究》的引领下,对主题班队课进行了创新,改变以往传统的说教形式,以真实的道德难题思辨为主要形式,德育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参与形式丰富多彩,通过各种形式的讨论,提高学生道德思维水平,提升学生道德行为。
  主题班队课“我该不该出去玩?”,围绕学生“完成作业”和“信守约定”的矛盾点展开思辨,融入情境表演、分组辩论、思辨延伸等形式,凸显学生的道德认知冲突,提升学生道德思维,帮助学生解决道德两难问题。
  一、课前测评分组,选择道德难题
  教师在执教道德难题思辨课前,需要对学生的道德思维水平进行测评,为分组讨论作准备。教师可运用科尔伯格道德判断的测量方法,准确测评学生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也可以平时的观察作为基础,根据前一次道德难题思辨课学生呈现的思维水平,分成合适的讨论小组。分组时,教师可有意识地把道德思维水平不同的学生分在一组,通过交流共同进步。
  本课的道德难题“我该不该出去玩?”是从向学生征集的道德难题故事里筛选出来的,来自于学生的生活,能引起很多学生的共鸣。因此,讨论时学生个人情感投入多,道德思维的呈现真实,便于教师判断分析。
  总之,班会课所选道德难题只有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匹配,才能引起学生的道德认知冲突,促进道德思维水平的提升。
  二、开展角色扮演,围绕冲突讨论
  基于道德难题思辨的主题班队课最核心的内容是学生对道德难题进行激烈讨论,激发道德思维碰撞,促进相互提升。在讨论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讨论形成期待和理解,利用情境表演的形式,通过孩子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把道德难题融进学生的道德情感,扩大难题的冲突点,为讨论酝酿充分的情感基础。在讨论环节,教师要引导道德水平相邻的学生进行讨论,促使较低阶段的学生体验到比自己高一个阶段的道德认知冲突,发现自己道德思维水平存在的差距。
  在本次班队课的导入环节,我们设计了学生情境表演的环节,分别请学生演一演“同学相约时”“第二天中午遇见,提醒约会”和“下午作业未完成时”等三个场景,激起学生道德思维的兴奋点。接着,引导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先在组长的带领下,各自发表自己对难题的看法,然后有意识地按照从高到低的水平,指名学生回答,并相机追问:(1)你不去和同学们玩,同学们会怪你失约的,万一以后不和你玩了怎么办?(2)你去赴约玩了,作业怎么办?老师肯定会批评你的。(3)如果你不去,该怎么向同学们解释呢?(4)老师批评你的话,你会怎么回答?……这样的追问,教师需要预设,也需要随机应变。最后,把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辩论。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围绕己方观点,都想说服对方,道德思维非常活跃。
  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不对讨论进行评判,不给任何的解决策略,只是在必要时引导讨论聚焦主题。小组之间的成员也要互相尊重,无论观点是否一致,都可以说出来。
  三、营造合力导向,寻求解决策略
  在科尔伯格看来,道德教育既不能直接讲授道德概念,灌输行为规则,也不能仅帮助学生澄清价值观念,而应该促进学生道德思维的提升,最终向道德行为发展。因此,在道德难题思辨的主题课堂中,教师不该告诉学生“成人的答案”。而应该基于学生现有的道德思维水平和社会基本准则,把道德难题讨论向前推进一步,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筛选出合适的策略,最终达成主题班队课的目标。
  本次思辨的道德难题是学生经常遇到的,在学生充分辩论之后我问:“作为学生,不完成作业说不过去;作为朋友,失信又似乎太过分。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做到两不误呢?”学生在短暂的思考之后,给出了令人意外的答案:(1)我可以先到约定的地方,先玩一会儿,然后快速回家做作业。(2)我可以打个电话去,告诉他们今天不来了,以后再约。(3)我先做一会作业,让他们先玩,再过去和他们一起玩。(4)让他们到我家里来,我一边做一边等,来了一起玩。(5)我和老师商量一下,作业推后点,但保证完成。(6)我用“免作业卡”把作业免了,就可以玩了,平时要努力多挣点“免作业卡”……最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经过可行性讨论,筛选出几种策略,供学生合理选择。
  上述环节中,解决策略的筛选不是教师简单地传授道德认知,也不是机械地强加给学生,而是师生进行智慧碰撞,也是深度的思维过程。通过本环节,旨在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难题,在提升道德思维的同时,尽快改变道德行为。
  四、控制讨论节奏,适时中止延伸
  在基于道德难题思辨的班队课上,教师需要控制讨论的节奏和时间,讨论由低水平走向高水平,时间不宜过长,以一节课左右为宜。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把讨论的效果向课后延伸,采取多种形式巩固、强化,如可以续写故事、小组再讨论、情节续编表演、漫画创作等。
  在本节课的辩论环节结束后,我们采取的是续编故事的策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道德思维续编故事。通过本环节的训练,让学生道德思维更加缜密,向着更高水平发展。当然,教师还可以设计课后让孩子演一演的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安排编写剧本,分工演一演。这样的环节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受学生欢迎,实践性更强,效果更大。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小学
  江苏苏州 215224)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其他文献
我一直认为,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孩子,“体验”远比“经验”重要,诸多所谓的“经验”或人生感悟,其实就是亲身体验后的反思、发酵与积累。走访美国,参加为期两周的以“中小学学校发展规划与课程开发”为主题的海外专题培训,无疑是我教育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体验之一,对这段经历的反思,必将帮助我更好地投身教育,奉献教育。  一、国民个性与教育熏陶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谓深刻揭示了幼儿及早期教育对
当前,中国公民教育因缺乏公共生活的支撑,同时也缺乏系统性、成熟性的实践路径可依循,导致实效性不高,最终可能阻碍年轻一代公民品质的发展。就此,叶飞教授新著《公共交往与公民教育》在结合西方学术思想与本土实践的基础上,以“公共交往”理论为核心展开了科学而有益的理论探究。  一、聚焦中国公民教育的本土问题  公民教育必须在透彻理解西方理论的基础上,聚焦中国公民教育的本土问题,为解决中国公民教育的现实问题提
摘 要 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局立足已有的家庭教育工作基础,首创家庭教育学院。以学院建设为引领,明确面向全体公民的区域家庭教育工作新思路,建立多元化、高素质的讲师团队;着力开发区域性家庭教育课程,鼓励校本家庭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并开展具有荔湾特色的家庭文化创建活动,建设、健全家庭教育学院的网络互动平台与教育信息立体平台。由此,构建区域家庭教育学习共同体,提升区域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水平。  关 键 词 区
一、案例介绍  晓蓉,女,初三学生。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很少顾及家里,且与晓蓉母亲发生过多次口舌矛盾。晓蓉母亲身体不好,在家休养。母亲对女儿管教很严,时不时会对女儿发脾气。长期以来,晓蓉性格忧郁敏感、少言寡语,很少和别人交流。有时会为一些小事而与人闹矛盾,没有固定的好朋友,对学习缺少兴趣。到了初三,眼看成绩一步步下滑,越来越跟不上其他同学的步伐。她的母亲很着急。  其实,晓蓉是一个聪明的女孩,初二时
摘 要 赋予学校建筑和教育空间以文化熏染与教育理解,是现代学校建筑的基本特征之一。以教育元素构建校园建筑文化,具有教育意蕴的学校建筑与教育空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学校建筑体现学校教育理念,空间范畴中彰显文化魅力、内涵与育人价值;二是指学校建筑与教育空间面向学生,即以儿童视角打造学校,尊重儿童的发展天性,契合不同年龄特点。以常州市教科院附属小学的建设为例,探讨学校校园建筑整体设计与空间细节打造,从建
摘 要 在道德与法治新教材逐步进入小学德育课堂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使用教材成为德育教师面临的新问题。从学生的成长出发,读懂教材,避免拔高要求;恰当设计,避免看图说话;恰当拓展,避免放飞过度,能让新的德育教材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教材;小学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6-00-02  随着德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对基
摘 要:日本有关残障者的教学弱化其与普通人的差异,以“我们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中”为教学视角,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都有无法做到的事情,我们与残障者生活在共同的世界。因此,要学会善待他人,尝试解决困难,尽力关注彼此,在交往体验中增进理解。而品德与社会课有关残障者的教学多局限于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因此,应寻求共鸣与共同需要。  关 键 词:品德与社会课程;残障者;日本生活科  中图分类号:G41
摘要:重庆市巴蜀小学校以发展儿童的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将“有爱心、负责任、讲文明、守规则”确定为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守规则”为重点,研制核心素养图谱,研究相应的课堂教学范式和律动课堂评价量规,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落实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品德课堂;规则教育  “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competencies”,“核心素养”也即“关键素养”。褚宏启教授认为:核心
在中国,农村几乎可以与“落后”划上等号。  从媒体中常见的“扶贫攻坚”“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字语中,便可见一斑。  所以农村人最大的梦想,就是跳出“农门”,进入城市。  于是,我们的教育,便努力地帮助农村孩子实现这一梦想——“农村学校在价值体系、培养目的、办学模式等方面都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表现为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追求完全相同的教育目标,即知识、升学和离农”(薛晓阳)。  想法似乎很好——
章振乐,浙江富阳市富春第七小学校长。浙江省德育专家委员会理事,浙江省陶行知研究会会员,浙江省东吴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环境教育》杂志专家委员会专家等。曾被评为全国环境教育示范学校突出贡献人物,浙江省第二十届“春蚕奖”获得者。在《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科研》等刊发表论文多篇。  浙江富阳,美丽的富春江畔,有一所风格独特的学校——富春第七小学。 说她独特,是因为她不光教学,还劳动。在素质教育风行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