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认为,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孩子,“体验”远比“经验”重要,诸多所谓的“经验”或人生感悟,其实就是亲身体验后的反思、发酵与积累。走访美国,参加为期两周的以“中小学学校发展规划与课程开发”为主题的海外专题培训,无疑是我教育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体验之一,对这段经历的反思,必将帮助我更好地投身教育,奉献教育。
一、国民个性与教育熏陶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谓深刻揭示了幼儿及早期教育对孩子一生成长的影响。美国加州大学博士生克里斯托弗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说道:“性格可以跨越时间和环境,追随人的一生。”这和中国的古语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差异在于是否坚定地应用于教育实践。
教育承载着对国民个性进行长期熏染与塑造的重任,在美国,我们的这点感受格外强烈。十多天里,任何场所偶遇的老美,个个脸上挂着微笑,热情打招呼,尽管有些人的英语让人不知所云,但对方的热情、开朗、活泼、坦率却直入心底。作为教育者,我自然而然地把这归结为美国基础教育的成功。美国小学里的孩子是快乐的,每天“翻来覆去”就三门课程:数学、语言艺术及社会科学,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点不多,一个简单的学习内容往往来来回回学好几节课,又是讨论又是实践又是探究。但孩子学得非常开心,在学习中沟通、交流、交往,因学习引发的挫折感、失败感少之又少,所以自然对生活充满兴趣、充满热情,有更多的时间沉浸在自我遐想之中,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也得以启蒙与驻留。反观我们,有点令人汗颜。“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豪言壮语,语、数、英、音、体、美、思品、科学、综合实践等十多门课程轮番轰炸,再加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围追堵截”。导致孩子学习压力巨大,失败感、挫折感与日俱增,甚至在小学高年级就出现厌学情绪。这样重压之下的孩子,怎么可能把愉悦的微笑常挂脸上?怎么可能经常关心关注身边人的喜怒哀乐?怎么可能有创新创造的时间、空间?怎么可能长大后开朗开放地面对周边的人和事?
教育应该培养的是生机勃勃的个人,而不是沉闷的学习机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当我听到或者读到对人的个别对待的态度这些词的时候,它们在我的意识里总是跟另一个概念——思考——联系在一起的。教育——这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我们教育的路还很漫长,至少在尊重孩子兴趣、爱好、潜能、特长及个性化成长需求方面,尚需给孩子预留更多的空间。呵护孩子对生活的热情,多年后,才会成就一个相互关心、人尽其能的社会,这也恰恰是教育本应回馈给社会的最宝贵财富——塑造积极乐观的国民个性!
二、职业幸福与专业成长
让职业人专注享受自己的工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唯有如此,为生存而工作才能慢慢转变成为兴趣与爱好而工作。谈及这一点,就需提到几个在美国近距离接触的人。在我们所入住的酒店的大门外,有一个花圃,每天早上等车时,总会看到一个花工或除草、或修剪、或喷洒,神情专注,乐在其中;每次送我们到大学的都是同一个司机,他工作认真,每次见我们都面带微笑,热情问候,车子停稳后第一个下车,为我们打开车门,重复问候与祝福。据了解,他们属于低收入群体,但对他们享受职业幸福的快乐却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美国上上下下的教育工作者,也是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对自己分管的事宜驾轻就熟,并乐在其中。接触的几个校长,都专注于建构学校发展共同“愿景”,致力于让中层与教师成为“愿景”的追随者,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协调外部环境。学校领导中层不上课,但各负其责,对教学严格监控与管理。一所特许学校校长告诉我们,学校有一个由专业教师组成的七人小组,平时不上课,但深入课堂,对班级特殊及后进学生随堂辅导,真正落实“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国家法案。在美国,教师并非最受欢迎的职业,反而由于入职门槛稍高,吸引的往往是那些真正对教育感兴趣、愿意与孩子相处的人投身其中。教师早上八点到校,下午五点离校,备课、批改作业、处理孩子及家长事宜、完成继续教育等,包班到人,尽管平时非常忙碌,但绝大多数乐在其中。据了解,他们的工资只与继续教育学分、教龄、学历有关,而不与职称挂钩。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应出“教师”本身就是一个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职业,无需再人为设置更多等级。
毫无疑问,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因为它具有明显的三个特征:“一是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二是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三是拥有专业性自主权或控制权。” [1]在美国,这种专业性得到认同,并被最大程度发挥出来,尽管工作同样辛苦,但卻让人乐在其中。反观我们,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还有诸多需要认真思考、梳理及变革的内容。一边是小学分科教育过细过于专业化,导致基础教育教师综合性能力、全面性素养尚且欠缺,需继续提升;一边是诸多需要社会、社区、家庭担负的教育责任向学校过度倾斜,各类评估、无关紧要的“格式化”档案材料、学生意外保险、学生医保……教育承担了过重过多的社会责任,导致教师分身无术,不堪其负。尽管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六项基本原则中指出,“教师有责任与家长、社区和政府一起,为家庭贫困的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获得成功”,但其目的是帮助孩子在教育中进步,而不是无限制的甚至是“保姆式”的服务。
三、社区环境与学校教育
如前所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需厘清关系、各司其职,而非勉为其难,相互推诿。美国人的“车德”只有去了才印象深刻。每一个路口,司机都会刹车、停下、左右看,有人则让行人先行,没人则加油通过。即使右拐绿灯,也一定会停下让行人通过。高速公路外道,一旦挂有两人以上才可行驶的标志牌,即使其他车道堵得水泄不通,也没有车进入特殊通道。规矩、规则感已渗透到国民的骨髓和血液中,自然也会潜移默化地移植到孩子的生命里。孩子不上学,或者受到轻微家庭暴力,或者出现严重问题行为,监护人会被追究相应责任,承担相应处罚。这就是社会对孩子的潜在教育影响力。而反观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为教育消解更大压力,反而逼迫教育承担了更多的责任,通过“小手拉大手”让学校教育孩子去带动成人。无论是交通安全教育、黄赌毒、垃圾分类教育等,大都如此。 有两种现象尤其引人深思。其一,也许出于职业缘故,在圣地亚哥的日子里,吸引我们眼球的不是政府大楼或者知名品牌公司驻地,而是大气磅礴却又特色各异的学校。其周边不仅交通安全设施齐全,通道宽敞规范,还配套建设了宽大的停车场,供家长接送孩子临时停放,看得我们这些广州的校长们“垂涎三尺”。反观自己所在城区里的“麻雀学校”,尽管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每逢上下学或交通繁忙之际,实在是车水马龙,人车抢道险象环生,让我们这些管理者时刻惶惶不安。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对学生反复唠叨安全规则,隔三差五向家长下发交通安全告知书等等。可以说是安全教育替代了环境创设,学校功能超越了社会功能。其二,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美国社区每个家庭的门前,都有一排四个标配垃圾桶,垃圾分类已经成为规则之下的习惯。而我们呢,学校教育走在前面,孩子们在学校了解甚至学会了垃圾分类,回到家里,因为条件不具备,设施不齐全,结果自然是“知行不一”,学到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
“美国之所以能有比较高的公民素质、国民独立思考能力和公民社会理性,除了这个国家的民主传统之外,重视公民教育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 [2]公民教育除了學校应有作为,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充分发挥良好环境的正向导向与约束机制,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加州与广东,分别是最富有的州与最富有的省,GDP都冠绝全国,但广东人均GDP是加州的五分之一(2014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对比教育,一定不要抛开经济条件而妄自菲薄。作为一个校长,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借鉴,就是立足实际,对正在行进的教育做力所能及的改变与尝试:整合完善现有课程,使其更体系化,减少学生重复学习的时间,让体验、探究、合作充盈学习的过程;帮助教师定制个性化职业规划,力所能及地屏蔽外界干扰,让教师更专注于教育教学并在专业素养提升中获取成就感;优化学校社区情感联系,凝聚家长共识与教育合力,努力获取外在的智力与资源支撑等。
我们相信:假以时日,以教育人的智慧,一定能够全面追上甚至超越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们学以致用,尝试变革与创新,通过自下而上的努力,必将汇聚成教育改革发展的洪流,不断推动中国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余艺文.浅谈美国教师的专业发展[J].中国教师.2004(8):21-23.
[2]朱程程.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J].新课程学习(中),2011(11):172.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小学
广东广州 510520 )
责任编辑 湛园园
一、国民个性与教育熏陶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谓深刻揭示了幼儿及早期教育对孩子一生成长的影响。美国加州大学博士生克里斯托弗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说道:“性格可以跨越时间和环境,追随人的一生。”这和中国的古语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差异在于是否坚定地应用于教育实践。
教育承载着对国民个性进行长期熏染与塑造的重任,在美国,我们的这点感受格外强烈。十多天里,任何场所偶遇的老美,个个脸上挂着微笑,热情打招呼,尽管有些人的英语让人不知所云,但对方的热情、开朗、活泼、坦率却直入心底。作为教育者,我自然而然地把这归结为美国基础教育的成功。美国小学里的孩子是快乐的,每天“翻来覆去”就三门课程:数学、语言艺术及社会科学,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点不多,一个简单的学习内容往往来来回回学好几节课,又是讨论又是实践又是探究。但孩子学得非常开心,在学习中沟通、交流、交往,因学习引发的挫折感、失败感少之又少,所以自然对生活充满兴趣、充满热情,有更多的时间沉浸在自我遐想之中,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也得以启蒙与驻留。反观我们,有点令人汗颜。“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豪言壮语,语、数、英、音、体、美、思品、科学、综合实践等十多门课程轮番轰炸,再加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围追堵截”。导致孩子学习压力巨大,失败感、挫折感与日俱增,甚至在小学高年级就出现厌学情绪。这样重压之下的孩子,怎么可能把愉悦的微笑常挂脸上?怎么可能经常关心关注身边人的喜怒哀乐?怎么可能有创新创造的时间、空间?怎么可能长大后开朗开放地面对周边的人和事?
教育应该培养的是生机勃勃的个人,而不是沉闷的学习机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当我听到或者读到对人的个别对待的态度这些词的时候,它们在我的意识里总是跟另一个概念——思考——联系在一起的。教育——这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我们教育的路还很漫长,至少在尊重孩子兴趣、爱好、潜能、特长及个性化成长需求方面,尚需给孩子预留更多的空间。呵护孩子对生活的热情,多年后,才会成就一个相互关心、人尽其能的社会,这也恰恰是教育本应回馈给社会的最宝贵财富——塑造积极乐观的国民个性!
二、职业幸福与专业成长
让职业人专注享受自己的工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唯有如此,为生存而工作才能慢慢转变成为兴趣与爱好而工作。谈及这一点,就需提到几个在美国近距离接触的人。在我们所入住的酒店的大门外,有一个花圃,每天早上等车时,总会看到一个花工或除草、或修剪、或喷洒,神情专注,乐在其中;每次送我们到大学的都是同一个司机,他工作认真,每次见我们都面带微笑,热情问候,车子停稳后第一个下车,为我们打开车门,重复问候与祝福。据了解,他们属于低收入群体,但对他们享受职业幸福的快乐却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美国上上下下的教育工作者,也是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对自己分管的事宜驾轻就熟,并乐在其中。接触的几个校长,都专注于建构学校发展共同“愿景”,致力于让中层与教师成为“愿景”的追随者,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协调外部环境。学校领导中层不上课,但各负其责,对教学严格监控与管理。一所特许学校校长告诉我们,学校有一个由专业教师组成的七人小组,平时不上课,但深入课堂,对班级特殊及后进学生随堂辅导,真正落实“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国家法案。在美国,教师并非最受欢迎的职业,反而由于入职门槛稍高,吸引的往往是那些真正对教育感兴趣、愿意与孩子相处的人投身其中。教师早上八点到校,下午五点离校,备课、批改作业、处理孩子及家长事宜、完成继续教育等,包班到人,尽管平时非常忙碌,但绝大多数乐在其中。据了解,他们的工资只与继续教育学分、教龄、学历有关,而不与职称挂钩。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应出“教师”本身就是一个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职业,无需再人为设置更多等级。
毫无疑问,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因为它具有明显的三个特征:“一是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二是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三是拥有专业性自主权或控制权。” [1]在美国,这种专业性得到认同,并被最大程度发挥出来,尽管工作同样辛苦,但卻让人乐在其中。反观我们,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还有诸多需要认真思考、梳理及变革的内容。一边是小学分科教育过细过于专业化,导致基础教育教师综合性能力、全面性素养尚且欠缺,需继续提升;一边是诸多需要社会、社区、家庭担负的教育责任向学校过度倾斜,各类评估、无关紧要的“格式化”档案材料、学生意外保险、学生医保……教育承担了过重过多的社会责任,导致教师分身无术,不堪其负。尽管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六项基本原则中指出,“教师有责任与家长、社区和政府一起,为家庭贫困的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获得成功”,但其目的是帮助孩子在教育中进步,而不是无限制的甚至是“保姆式”的服务。
三、社区环境与学校教育
如前所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需厘清关系、各司其职,而非勉为其难,相互推诿。美国人的“车德”只有去了才印象深刻。每一个路口,司机都会刹车、停下、左右看,有人则让行人先行,没人则加油通过。即使右拐绿灯,也一定会停下让行人通过。高速公路外道,一旦挂有两人以上才可行驶的标志牌,即使其他车道堵得水泄不通,也没有车进入特殊通道。规矩、规则感已渗透到国民的骨髓和血液中,自然也会潜移默化地移植到孩子的生命里。孩子不上学,或者受到轻微家庭暴力,或者出现严重问题行为,监护人会被追究相应责任,承担相应处罚。这就是社会对孩子的潜在教育影响力。而反观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为教育消解更大压力,反而逼迫教育承担了更多的责任,通过“小手拉大手”让学校教育孩子去带动成人。无论是交通安全教育、黄赌毒、垃圾分类教育等,大都如此。 有两种现象尤其引人深思。其一,也许出于职业缘故,在圣地亚哥的日子里,吸引我们眼球的不是政府大楼或者知名品牌公司驻地,而是大气磅礴却又特色各异的学校。其周边不仅交通安全设施齐全,通道宽敞规范,还配套建设了宽大的停车场,供家长接送孩子临时停放,看得我们这些广州的校长们“垂涎三尺”。反观自己所在城区里的“麻雀学校”,尽管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每逢上下学或交通繁忙之际,实在是车水马龙,人车抢道险象环生,让我们这些管理者时刻惶惶不安。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对学生反复唠叨安全规则,隔三差五向家长下发交通安全告知书等等。可以说是安全教育替代了环境创设,学校功能超越了社会功能。其二,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美国社区每个家庭的门前,都有一排四个标配垃圾桶,垃圾分类已经成为规则之下的习惯。而我们呢,学校教育走在前面,孩子们在学校了解甚至学会了垃圾分类,回到家里,因为条件不具备,设施不齐全,结果自然是“知行不一”,学到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
“美国之所以能有比较高的公民素质、国民独立思考能力和公民社会理性,除了这个国家的民主传统之外,重视公民教育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 [2]公民教育除了學校应有作为,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充分发挥良好环境的正向导向与约束机制,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加州与广东,分别是最富有的州与最富有的省,GDP都冠绝全国,但广东人均GDP是加州的五分之一(2014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对比教育,一定不要抛开经济条件而妄自菲薄。作为一个校长,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借鉴,就是立足实际,对正在行进的教育做力所能及的改变与尝试:整合完善现有课程,使其更体系化,减少学生重复学习的时间,让体验、探究、合作充盈学习的过程;帮助教师定制个性化职业规划,力所能及地屏蔽外界干扰,让教师更专注于教育教学并在专业素养提升中获取成就感;优化学校社区情感联系,凝聚家长共识与教育合力,努力获取外在的智力与资源支撑等。
我们相信:假以时日,以教育人的智慧,一定能够全面追上甚至超越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们学以致用,尝试变革与创新,通过自下而上的努力,必将汇聚成教育改革发展的洪流,不断推动中国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余艺文.浅谈美国教师的专业发展[J].中国教师.2004(8):21-23.
[2]朱程程.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J].新课程学习(中),2011(11):172.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小学
广东广州 510520 )
责任编辑 湛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