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文风集一门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0358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众多爱书人期盼的《笑我贩书》,如今终于尘埃落定,列为“凤凰台丛书”的一种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印行面市。我有幸成为该书的特约编辑之一,清夜手捧尚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校定样稿,难免丝丝感慨浮上心头。
  我总觉得,现代都市中一个良好的书店,应该有一间个性化的门面和一份个性化的店刊。前者可以让亲炙书店的书友徜徉书林,乐而忘返。每当人去店空打烊之际,店主可细细清算一下经济帐,看看又有多少进帐;后者呢,虽说是赔本的买卖,却定期催促着店主盘点一下文化帐。无论是值得回味的众书生相,还是当代书林的趣闻逸事,抑或淹没书海的学林史料,均可一一笔录在案,刊印赠送,以飨书香同道。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天长日久,就会在店刊周围聚起一个个书香群,从而构筑了现代都市一道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
  有的书店以个性化店面而知名。以笔者所在的城市为例,像凤凰台饭店五楼的“开有益斋”书吧、以“大地上的异乡者”自励的先锋书店,都已成为当地爱书人乐于流连之地。有的则以个性化店刊而名重,“开有益斋”书吧的凤凰读书俱乐部即编有爱书人喜爱的《开卷》月刊。浙江嘉兴有一家名叫“秀州书局”的小书店,从1994年开张之日起,没有鞭炮,没有花篮,店主范笑我先生每月奉献给读者的则是一份素雅的“贩书人日记”——《秀州书局简讯》,多年以来,在读书人中享有盛誉。试看1994年4月15日第一期中的几条:
  秀州书局由94岁的冰心老人题写店名。书局1994年2月23日写信给冰心题写,3月3日收到冰心的亲笔题字。
  古典戏曲专家、诗人庄一拂3月28日为秀州书局撰写对联:“东壁图书冰心妙笔;南湖圣地清如词章。”
  台湾退休官员张国权闻秀州书局开张,捐人民币200元乐助制匾。
  书局大门上的求征联“秀州书局书绝秀州”由国画家周篷书写。
  秀州书局发行的第一枚藏书票以张乐平1948年在嘉兴创作的“三毛读书图”为主要图案。全套2枚,共发行250套。
  4月6日,嘉兴电台新闻台“天天娱乐总汇”节目专题介绍新开张的秀州书局。
  虽然简讯中的一些内容,先期曾以专栏的形式在大陆读书界影响甚大的《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以及浙江地方媒体《嘉兴日报》、《浙江教育报》等发表,世纪之交仍有不少书友建议其公开出版,以走出“地下传销”的圈子,让更多的读书人睹其风采。如今已将手迹收入书中的顾廷龙、黄苗子、范用等前辈的题签,都体现了他们对“贩书人日记”的厚爱。书友们还为“简讯”的出版建议过“笑我杂记”、“秀州贩书记”、“笑我贩书记”、“新贩书偶记”、“我与秀州书局”等书名,最后才选定了《笑我贩书》作为书名。
  由于范笑我先生多年来不懈的文化追求,使得书店在店刊的旗帜下,与嘉兴内外的众多读书人结下了可贵的友谊,九十多岁高龄的庄一拂老人曾于1996年4月3日托人带一刀白纸送秀州书局:“让你们印简讯,每期印出来不要忘记送来给我看看。”是的,简讯能苦苦撑到今日实在不易,笑我先生对这白纸之礼当有知遇之感吧?难怪浙江省文联、作协名誉主席,鲁迅的学生黄源(1905—)先生曾赞誉:“为购书者服务的精神,九十年代的嘉兴书局(即秀州书局——引者注),有似三十年代的上海生活书店和内山书店。”萧乾先生为香港《大公报》撰写了《一间门面的文化交流中心——遥记秀州书局》的长文,向海内外读者介绍未曾谋面的笑我先生和他的“秀州书局简讯”。
  事实上,秀州书局与许多文化人都有着笔墨酬唱。许白凤老人曾作有一首词《调寄减字木兰花·赠笑我友》:
  多情应笑我,华发何曾生自早。兀守书城,甘愿充当一个兵。
  丛编散集,铁网珊瑚随处觅。惭愧焦琴,下里巴歌负赏音。
  庄一拂九十一岁时撰有对联:“小店远客不时来访;书林容我半日偷闲”,并嘱咐“请桐乡章柏年去写”。次年,他又写了一首《题范笑我简讯集》:
  豆棚瓜架每逢君,四海文风集一门。
  为有西窗能剪烛,不妨空谷更传闻。
  白茅庵里停云老,红杏寺边旧雨群。
  直教识韩心有素,忘年小友亦称尊。
  沪上耆宿蒋启霆也曾为其书写对联:“近临东壁图书府;遥挹南湖烟雨楼”;沈苏儒、沈耆儒在1995年寄来的贺卡上写道:“嘉禾满田野,秀色遍神州,书乃人间宝,局名天下扬。”浙江书法家沈定庵撰有联语道出了文化人的心声:“久别秀州凭梦到;每思旧友取书看”;《中国成人教育》杂志副主编徐明祥有《题赠秀州书局简讯》诗云:“百家纷纭随心说,野史新语蕴清香。期期简朴古风存,书人爱读即文章。”还有读者曾为书店撰有联语:“秀州本属书香地;书局多聚风雅客。”……
  无论是章克标、张中行、钱仲联、顾廷龙、宋清如、辛笛、周振甫、丁聪、流沙河、朱正、钟叔河等文化耆老、学界名流,还是范用、姜德明等书业前辈,金庸、黄源、叶文玲、夏辇生等著名作家,陈子善、谢泳、徐雁等中青年学者,他们与秀州书局的笔墨往来,不仅了解到书界动态,使许多文化老人得以足不出户而获知许多往昔知交的晚年景况,同时,也构筑了《笑我贩书》的文化品格。
  从微观来分析,书中许多条目的写法就很有特色,往往寥寥数笔,就能言近旨远地白描出一番意境,极富韵味。试从2000年第一季度的每期中摘录一条,藉此可以窥见《笑我贩书》的“春秋笔法”:
  1月23日一辆收破烂的车从秀州书局门口拉过,掉下来一本“红宝书”和一本“练习簿”。“练习簿”写满了某单位1970年党员斗私批修记录。摘录其中一段……
  2月11日萧乾逝世一周年。吴小如、文洁若编的《微笑着离去:忆萧乾》上架秀州书局。此书收录秀州书局1996年11月发行的书票两枚:萧乾与秀州书局。
  姚辛3月7日坐三轮车来秀州书局,他拄着拐杖:“我的脚1月11日去北京拿《左联画史》时,滑一跤,骨折。不久前,我去上海参加纪念左联70周年,拆了石膏。出《左联画史》,稿酬是100本。每本标价248元。另外还有9本样书。我现在卖掉了20多本,70多本送了人,那些人都对我有过帮助。出一本书,欠了一屁股债,欠丰一吟就2300元。她不要我还。我今天寄还她2000元。……”
  “不作无病生吟,但求弦外之音”,是《笑我贩书》的特色。该书的大气象还体现在它的简朴真实,不事掩饰,能容纳不同的声音。例如,1996年7月4日是茅盾诞辰100周年,为此该年7月份的“简讯”上有如下一条:
  为了纪念茅盾诞辰100周年,桐乡乌镇茅盾故居重新装修布置一新。茅盾一生由250幅图片组成,但没有秦德君的照片。1928年至1930年4月,茅盾与秦德君在日本有过一段同居生活。秦德君发表在日本《野草》杂志上的《樱唇》一文中说:“我在家务事与学习的繁忙中,拼性命和茅盾计议共同写成一部长篇小说《虹》,素材由我提供,稿纸由我抄写,边抄边改,终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办的《小说月报》上连载。”
  对此,章克标于7月10日来信指出:“他要作为隐私的,你提了茅公的秦德君,不妥。”但“简讯”并没有就此“刹车”。7月27日又提到沈卫威发表在1990年《许昌师专学报》上的文章《一个曾给茅盾的生活与创作以很大影响的女性——秦德君对话录》,8月1日,又摘录上海陈子善的来信:“你提茅公和秦德君之事,我认为是对的。章(克标)先生认为‘隐私’不提为妥,拙见未必对。因茅秦情事影响到茅的创作,要研究茅,就必须提到秦。”
  其实,“简讯”只是在客观地记录贩书人眼中的学林逸事、书人万象,而丝毫不搀杂个人的好恶。也许“简讯”因此可能得罪了一些人,但笑我先生还是坚持了这一原则。
  我们还可以从书中了解到一些文化老人的晚年文化心态。如章克标对媒体的一度炒作曾致信“简讯”:
  虽然众说纷纭,自己到底处在怎么样的一种境遇中,实在自己也不明白。客观上是怎样?谁能知道?有人说上面下令禁止宣传。宣传什么?报刊上的事情乃是报刊在做,与我本来无关,种种情况实在觉得无聊。这种世间常有之事可以绝不介意。本来也认为这样被炒是一种刑罚,现在能不炒岂非好事一件,正合我清静无为之旨,也可以是宁静淡泊也。只是年纪大起来,各种机关失灵是难免的,现在已经觉得精神衰弱,神经迟钝,反应也有错误,尤其记忆力失去过多,有时竟会搞错,有时忽然什么也想不起来,有点痴呆样子了。岂能长此脑筋清醒吗?这是实话。(2000年10月20日)
  “简讯”在读书人心目中的影响,无疑为我们编辑《笑我贩书》增加了不少无形的压力。将原“简讯”编辑成《笑我贩书》一书,总字数必须控制在三十万字左右,而“简讯”累积至今已近百万字。如何对待这笔财富?读者已有不少争议,甚至有人主张一字不删。经编委会反复斟酌,并征得范笑我先生的许可,我们最后终于敲定了编选原则。
  入选的“简讯”条目限自1994年创刊至2000年12月止,并确定,有关嘉兴文化史料的条目,有关文化名人晚年生活景况的条目,有关当代书文化活动的条目,原则上予以保留。这三点,也成了《笑我贩书》的三条线索和三大特色。
  将原“简讯”编辑成书,可谓损益兼有。不得已割爱删去了不少条目,也许会让许多关心“简讯”出版事宜的书友们有遗憾之感,但也增加了不少图片,特别是笑我先生多年来因店刊而得的许多名人手迹,首次精选收入集中,使《笑我贩书》增色不少,相信一定会得到读书人喜爱的。
  《笑我贩书》,蔡玉洗主编,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2月版,29.80元
其他文献
在现实的社会中,由于生存的压力,由于政治力量的打压,由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人往往扭曲、丢失、抛弃甚至出卖自己的人格。对一些人来说,人格是次要的,精神性的人格是虚的,物质性的现实利益才是真的,才是可以带来幸福和享乐的。于是,什么出卖人格的事都可以做,只要有此“需要”。更多的人之扭曲人格是屈服于生存的压力,不得不顺从具有强大物质力量的现实制度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
期刊
京剧艺术被誉为我国的“国粹”,名角辈出,群英比肩。“京剧泰斗书丛”(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版)的编写,在兼顾记述京剧形成、发展、繁盛的同时,兼顾京剧的各种行当的介绍。  在已经出版的十部传记中(被列入此辑的《余叔岩传》和《杨小楼传》尚未正式出版),记述了九位艺术家的完整生命历程(《张君秋传》出版时张先生尚在人间)。他们生命的终结或于晚清、民初,或于建国之初,或于“文革”期间,其身后的哀荣宠辱
期刊
近日,新华出版社出版了著名明清小说研究学者王林书教授的著作《聊斋新赏》,新意纷呈,卓见迭出。这里,我们选录了王林书先生和他的两位学生谈《聊斋》的三篇文字,以见秋坟鬼唱,不乏同好,青林黑塞,犹有知音,蒲公地下之灵,尚未寥落也。  《婴宁》是《聊斋》中的一颗明珠。婴宁是蒲松龄着意渲染的宁馨儿。仿佛笑神似地,以欢乐的笑声对待惨淡的人世,以咤咤叱叱应付世俗的纷纭。蒲松龄不仅写出了她的天真娇憨、“狂而不损其
期刊
黄新渠先生,中国译坛卓然鼎立之士,今已届从心所欲之年,犹自啸吟书斋,奋笔蓉城,身轻腿疾往来之不便,胸怀伏枥腾跃之壮心,如大鹏整翅,志在长空。  二十年前,先生以英译《鲁迅诗歌》,声播港澳,驰誉欧西。越数年,复以《红楼梦》英译简本沾溉大陆,名动美洲。八十一年秋,欧中协会推举中国黄新渠、英国李约瑟为该会荣誉会员,以彰二人为中外文化交流所作之卓越贡献。先生之大业可谓实至名归。  数月前,先生以结集《译海
期刊
年轻的马里亚尼娜走了过来,她天真的表情,比雅致而可爱的衣裙更为她增添了魅力;她慢慢地走着,以母性的细致和小辈的关怀,搀着那位让我们逃离音乐大厅的着衣幽灵;情节符码:“进入”:2:进入本身。★★阐释符码:悦耳。★阐释符码:迷3:提出及正式表述马里亚尼娜和老人之间令人迷惑的关系,使朗蒂家族的迷加深了:他们来自何方?他们是谁?  ★★★意素:孩子气。  以上的文本源自于罗兰·巴特Roland Ba
期刊
在没有拜读被一篇书评文章誉为“学界王海”杨守建先生著的《中国学术腐败批判》大著前,先在“世纪中国”网站之“世纪沙龙”专栏中读到了署名“张群”的《学界王海浮出水面》的书评;旋即又从友人杨玉圣先生主持的“学术批评网”上读到了该书责编张献忠先生(当时尚不知他就是该书的责编)的评论——《吹响学术打假的号角》。于是,就急切地想读到这个“学界王海”“不惜数载之功”(现在可以知道,“数载之功”一说根本不成立)著
期刊
达·芬奇是公认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以致有人认为,“在所有时代,找不到一个比达·芬奇更全面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了”。有谁不知道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和《岩间圣母》这些绘画杰作呢?  对于他在科学研究和实验方面的成就,知道的人就不多。达·芬奇不仅发明了飞行器、降落伞、自行车、坦克车、起重机等,在解剖学方面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还在水利工程等领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研究涉
期刊
三联新刊陈寅恪《书信集》,中有1950年9月18日致吴宓一函,原信附有陈诗《庚寅广州七夕》,信末告诉吴宓:“若遇邵潭秋君,请便中交与一阅。邵君近寄庚寅七夕诗十二首,未能奉和也。”编者对邵潭秋只有极简的一句注释,连生卒年也没有交代,可见现在学界对邵氏所知甚微。记得前些年在关于《心香泪酒祭吴宓》一书的讨论中,有的人仅根据邵在《学衡》杂志发表的诗文,因其中引用了外国语,就认定他是留美学生,真有点想当然。
期刊
十一娘阴与生谋,使伪为出者。入夜,强劝以酒,既醉,生潜入污之。(《聊斋志异·封三娘》)  在《聊斋志异》中,《封三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故事:祭酒之女范十一娘在“盂兰盆会”上邂逅了封三娘,两人相互爱悦而结为姊妹;封三娘帮助范十一娘摆脱了父母之命,与贫寒多才的孟生结为连理;范十一娘想用生米煮成熟饭的办法留下封三娘共事一夫,中了圈套的封三娘表明狐仙的身份后杳然而去;衣锦还乡的孟生与范十一娘得到范家父母认
期刊
山东教育出版社于2000年底推出的一部精品力作《中国教育制度通史》,荣获国家图书最高奖——中国图书奖。这部由著名教育史研究专家李国钧、王炳照先生任总主编,组织了一批教育史专家学者精心论证撰写,历经五年完成的八卷本专著,系统总结了自先秦至1999年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经验,是迄今国内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时间跨度最长的中国教育制度史著作。  在该书的总序中,两位总主编提出了研究教育制度史全新的方法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