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宅”生活的调查分析

来源 :教育界·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n_830511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大学生“宅”生活的角度切入,从大学生“宅”生活的现状、原因等方面着手,研究当代大学生生活的精神面貌,探讨“宅”生活对当代大学生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并积极寻找“宅”生活中潜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宅”生活;网络
  【项目基金】广东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610576)。
  “宅”一词自古有之,常解释为住处、住所的意思。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宅”这一词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人们通常用“宅”来形容长时间在室内待着,执迷于某一类事情。人们把这类人群统称为“宅族”,按照性别称为“宅男”或“宅女”。其中,“宅族”一般是以青年男女为主体,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当代大学生。因此,我们以韶关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试点,通过问卷调查、随机采访等方式从多方面、多角度就大学生的“宅”生活进行调查研究。
  一、在校大学生“宅”生活的现状
  (一)调查问卷分析
  本次调查在韶关学院校本部的所有二级学院中进行,对涵盖文史类、理工类、体育类、艺术类的不同年级专业的370多名在读全日制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有378人(网络171人,线下197人)参加,并且全部完成了问卷,问卷回收率为100%。参加调查的学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保证了本次调研具有普遍性。调查问卷设置了13道选择题以及2道主观题共15道题(问卷见附表),大部分受訪者能够如实地接受调查。调查问卷的问题内容涉及大学生待在宿舍(睡觉除外)的时间以及其在宿舍最喜欢做的事情,还涉及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三走活动”)的意愿及原因,此外还调查了选择网购的频率,及对“宅”生活的看法。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有51%的同学表示乐意参加户外活动,并且都能领会到参加活动的意义所在,这部分同学有超过75%的认为参加户外活动能锻炼身体和有利于培养同学之间的和谐关系。此外,其他不乐意参加户外活动的有大概一半的人认为学校举办的户外活动规则过多,不自由。
  另外,对同学们每天叫外卖的频率调查显示,75%以上的同学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叫外卖,针对此情况,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同学们去饭堂就餐比较便利,部分同学认为外卖不够卫生干净,饭堂食物比较有保障,有些则是因为外卖价格偏高,饭堂价格比较实惠合理,由此可知,外卖的便利并不是导致“宅”生活盛行的主要原因。
  此外,对同学们待在宿舍时间长的调查,结果如下:
  大部分同学待在宿舍(睡觉除外)的时间集中在2~5小时(48.68%)和5~8小时(28.84%)这两个区间,只有小部分同学待在宿舍的时间是在2小时以下(10.32%)或者8小时以上(12.7%)。
  学生课余待在宿舍的时间,上网所占百分比最高,达63.49%,而最少的是与舍友交谈,只占5.05%,而看书做作业,睡懒觉分别占19.84%,11.64%。四种选择的比例如下图所示:
  由此表明,网络是导致“宅”生活的主要原因。
  最后,在对自己的生活现状的评价中,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平淡无奇(40.48%),认为很满意(24.6%)和不大满意(25.93%)的同学所占的比例相当,少部分同学感到对当前的生活不满意(8.99%)。如下图所示:
  不难看出,同学们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现状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多数同学能认识到自己的大学生活仍是不够理想。在随机访问中问到会怎样看待“宅”生活现象时,有55%的受访者选择了无视,这折射出学生对改变“宅”生活现状的意识还非常薄弱。
  (二)访谈分析
  为了此次调研的全面性,我们还对部分社区、学院辅导员和家长进行了采访。社区辅导员普遍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很“宅”,极少出去运动,社区里的活动室、运动设备等极少被使用,同时,社区辅导员还认为,违规电器屡禁不止和“宅”也有很大关系。
  学院辅导员老师一致认为沉迷网络是“宅”生活的根源。越来越丰富的搜索手段、社交软件和娱乐功能围绕在我们同学身边,大部分学生容易成为网络控,失去自主性,对外界活动逐渐失去兴趣,从而使“宅”成为习惯。此外,老师认为现在的学生太脆弱,很多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背景都很优越,承受压力的能力比较弱,因此会选择待在宿舍来逃避外界的挑战和困难,并形成一种“懒惰心理”,他们对现实中的人和事都备感厌烦,不愿去处理。
  不少家长则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家里给的生活费充足,这使得很多大学生不思进取,也不理解賺钱的辛苦,整天无所事事“宅”在家里,“宅”在宿舍。有些家长曾提议让孩子去做兼职体验生活,但孩子以生活费充足、大学生兼职廉价为由,不愿从事兼职。此外不少家长认为孩子长期“宅”在家里,与人群交往较少,导致不善言辞,以及长期缺乏运动以至于体质虚弱。
  辅导员老师和家长都对大学生的“宅”生活表示担忧,建议同学们改变惰性,戒除网瘾,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和体育运动,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为走入社会做好准备。
  二、大学生“宅”生活原因分析
  通过这次调查得知,大多数学生对“宅”的含义不甚明确。其实“宅”是对沉迷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与社会脱节的人的称呼,而未必一定是网络与游戏,有的通过“宅”在宿舍去学习。在调查出来的个人原因中,较多同学认为是性格的孤僻、人生的目标不确定性以及受网络的诱惑,从而助长了“宅”的发展。而学校方面,较多学生认为与校园活动和课程的内容有关,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观因素
  1.缺乏明确的未来目标规划和清晰的角色定位
  目标是人生指南。当“寒窗苦读十二载”之后,当前很多大学生对未来的规划和自身角色的定位并不明确,对未来出现迷茫和彷徨,缺乏学习和生活的明确目标,导致很多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等娱乐,不思进取,成为校园里的“宅”族。   2.对现实压力的逃避
  在校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不小,社团、学生会等竞选压力、各种考试、考级压力、大学生就业等等,更有一句顺口溜:大学生毕业就是失业。在此背景下,很多大学生开始屈服残酷的社会现实,产生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于是便选择通过网络虚拟世界来宣泄不安,“宅”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
  3.从众心理的驱动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有社交需求的需要,而从众往往能使人得到一种群体的认同,令人产生归属感。大学生具有从众心理,而“宅”生活逐渐被诠释为一种时尚、潮流,而想要融入这个群体,人就不得不对此盲目跟风。当这种心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时,就变得越来越宅。良好的群体氛围对个体的行为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反之亦然,当身边的很多人都成为“御宅族”之后,这种从众心理就会变得势不可挡[1]。
  4.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很多大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都相对比较富足,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家庭注意力上,现在的大学生都能得到极大的满足,由此使得大学生在生活上毫无压力,危机意识比较弱,心态方面比较随性,自制力和意志力都偏弱。当面对身边的“宅”生活时,便容易随波逐流,盲目跟风。从改革开放至今,城市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引发许多人到一线城市去谋求发展,家里的孩子就让老人家带,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很少,与父母的沟通也随之减少,“农村留守儿童”“城市留守儿童”随即出现。工作压力使家长即使下班回家还是忙工作,很多时候都是孩子在一边玩耍,父母在一边忙着工作,两者之间隔着一堵厚厚的壁垒。
  根据中国调查网2009年12月一项名为“大学生与父母关系如何”的调查显示,有39%的大学生与父母不能互相倾诉心事,32.4%的大学生与父母不能换位思考[2]。这项结果表明,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流缺憾 ,严重影响了家庭关系,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 宅”生活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客观因素
  1.现代网络发展的影响
  互联网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使越来越多的人都投身于此,根据中国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高达2.53亿,居世界首位。网络信息时代到来并用它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目前中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所占的比重达到30%[3]。网络上大家都能畅所欲言,特别是青少年,平时不敢或者说不轻易透露的心声,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父母没空陪孩子,就给一台电脑或IPAD等,孩子便自然而然地迷上了网络游戏,渐渐彼此之间隔阂就越来越大;网络也为生活带来很多便利,通过网络进行购物、订餐、阅读书籍、观看电影、欣赏音乐,大家足不出户就能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导致“宅”生活现象在大学生中越来越普遍。
  2.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
  学校组织的活动虽然丰富多彩,但一方面活动机制不够完善,例如活动规则的无序与活动实施的杂乱无章,另一方面活动形式枯燥,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吸引同学们参与活动;教师的授课内容不够丰富,难吸引同学们的听课兴趣,导致缺勤,蜗居宿舍;加之学校处于郊外地区,与外界接触交通不便利,缺少校外娱乐生活等,这也是导致宅风气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宅”生活的应对措施
  “宅”生活可以给人提供安静的私人空间,同时也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一些不良影响,诸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甚少与外界接触,交际圈小,性情孤僻,加深了社交恐惧感;“宅”在宿舍或家里,作息不规律,影响身体健康等。“宅”生活现象的普及,也影响到了大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其实“宅”生活只是众多生活方式中的一种,它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堪,也有优点和特色,但是现在绝大部分“宅”得并不那么健康。因此,要加强对“宅”生活的引导,倡导大学生科学地“宅”,“宅”出健康,“宅”出思想。
  (一)学校方面
  1.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
  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定期组织专家开设合理使用网络的讲座,引导大学生客观看待“宅”生活,理性对待网络,充分利用网络的学习功能,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提升“宅”生活的内涵,减轻“宅”生活的负面影响,实现由被“宅”掌控到掌控“宅”的转变。
  2.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学校应开办讲座,帮助“宅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人生目标,让他们多了解职业规划的科学知识,利用职业规划网站做好自我角色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社会需求的交集,建立符合实际的科学的职业规划。学校可以定期召开交流会,或请一些专家来开展关于大学生生活规划、大学生就业与人生规划等的座谈会,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
  3.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应主动多参加课外活动,多与外界的人与事接触交流,培养自信心态,主动寻求学校老師的帮助。学校可举行心理辅导的系列活动和相关心理健康讲座,从而减少学生的自身压力;还应该定期对大学生进行体能测试和心理辅导,时刻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让大学生保持身心的健康。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对于大学生宅生活日益严重的问题,社会应当多一些关注,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工作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引导,使大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心理障碍,通过积极的引导走出困境,拥有更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4]
  4.举办形式多样的素质拓展活动
  根据大学生对校园活动的参与现状及反馈意见,学校组织的素质拓展活动应力求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颖、规则更灵活,以此来吸引他们的踊跃参加,通过活动来挖掘他们的才华,培养他们的特长,加强他们的交流沟通。
  5.学校食堂改善膳食质量
  近些年来外卖商家以低廉的价格,送货上门服务,引起了一系列的外卖风暴,使同学们养成了叫外卖的习惯,减少了大学生外出就餐的机会。学校饭堂应该改善膳食质量,吸引更多的学生走出宿舍在饭堂就餐,鼓励学生外出就餐。
  (二)学生方面
  1.正视压力,走出心理困境
  大学生“宅”生活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源于他们自己。在面临压力时,应该认识到自身问题,正视压力而不是选择通过“宅”来逃避心理压力,要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挫折,以乐观的心态解决困难,培养自律的意识和能力,塑造自身的健康人格。大学生自身的认知和努力是不断解决问题,走出“宅”生活的关键一步。
  2.正确认识人生,树立责任意识
  大学生应有明确的网络认知能力,认清网络的本质,明确“网络只是学习和生活的工具,生活的真正舞台还应是在现实社会中”,应更多地与现实社会接触,感知现实社会的需求,不断提高自我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需求,担起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3.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独立意识
  “宅族”应多参加一些学生活动或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诸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若条件允许,可制定几项出行的计划,扩大交际圈,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要有意识地养成这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坚持运动锻炼的习惯,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独立的意识,成为适合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希望通过此次调查分析,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宅”生活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宅”生活,理性对待“宅”生活,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党曲楠.高校大学生“宅”现象及对策探析[J].科学信息,2010(21):174-175.
  [2]鄭惠强,张叶云.大学生“宅”生活热的冷思考 [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157-161.
  [3]林春.积极选择还是消极逃避——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御宅族”现象解读 [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版),2010,29(05):37-38.
  [4]李智,顾正虎. “御宅族”心理探析及“出宅之道” [J].文教资料,2010(17):204-205.
其他文献
【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当中,语文学科作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学语文不同于小学语文,其可以为学生未来培养文学功底打下扎实基础。因此,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实践化,值得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与探究。文章从教学方法入手,对中学语文实践化教学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中学语文;实践化教学;快乐学习  一、引言  中学语文知识是在小学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延展与升华,同时又
【摘要】文章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联结——家校沟通作为切入点,对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做好家校沟通,从教育理念、沟通内容、沟通方法、一般过程和注意事项几个方面做了详细阐述,强调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并争取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家校沟通;班主任;工作方法  当下,孩子的教育已成为每个家庭最为关心的中心问题之一,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会受到周围各个方面的影响。当代孩子的教育,
【摘要】文章以烹饪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等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行为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自我管理干预策略的实践。研究认为,中职生的问题行为主要可以分为内隐型与外显型,而这两种类型集中表现在学习、交往、生活和情绪等四个维度上。  【关键词】中职生;烹饪专业;问题行为;自我管理策略  自20世纪80年代关注儿童问题行为以来,国内研究者对问题行为这一概念提出了各种
【摘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以及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试图探索综合性资源的建构过程,以更好地服务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文章以“民风民俗大观园”为例谈谈这个建构过程。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建构;策略探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
【摘要】小学数学涉及的内容较广,包含生活中的知识点、思维能力的提升、实践能力的提升等,属于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探索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主动去研究和发现数学现象,总结数学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拓展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当中提出各科目的教学工作必须以综合与实践作为基础,以这些
一、怀念旧物,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成长的经历中,总有一些物件曾深深地触动你的内心,让你常常念想。谁来说说那曾经触动你的内心的物件。  生:我家有张桌子,爸爸小时候在上面写作业,我小时候也在上面写作业,这张桌子是70年代的产物。  师:是啊,有些事,有些人,有些物件,原以为我们早已忘记,然而,蓦然回首时却发现他们从未随风消散,而是一直深藏于我们内心,给我们回忆、感悟和激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爱护学生,关心学生,要从心底深处出发。有爱才有欣赏、尊重、信任、宽容的目光,有爱才有希望。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师要用无私的爱心,为学生编织五彩的梦想,铺设人生的道路。  【关键词】爱;欣赏;尊重;信任;关注  近日,笔者在《山东教育》这本刊物上读到某校改变对教师的考核方法,一改往日评课、评教师时习惯性地指缺
【摘要】目前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儿童文学教学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文章在总结儿童文学教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以萍乡为例的本科院校转型时期的儿童文学教学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从教学实践中发现本科院校转型时期的儿童文学教学面临诸多难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儿童文学课堂教学质量,文章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儿童文学教学;转型发展时期;对策  【基金项目】2017年江西省萍乡市社科研究课
【摘要】写作能力是学生英语核心素养中的重要能力之一,然而在英语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忽视了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以社会互赖理论、可理解性输出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为指导,提出小组合作学习促进英语写作素养的策略。小组合作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拓展其学习途径,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合作学习;共同学习法;拼图法;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核心素养 
【摘要】计算是基本的数学技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从小抓起、从基础抓起的必然要求。文章从计算能力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入手,总结了提升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具体策略,以期能够为数学教学工作的创新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策略  一、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意义  小学六年级是小学向中学过渡的重要阶段。计算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数学学科的学习,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