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溥:执着“80后”

来源 :中国生态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ghtcat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献溥老先生可是个大忙人。八十多岁了,仍然每天不是在调研,就是在开会。记者对他的采访,也是在他体检的当口,才有机会听他讲述自己精彩的故事。
  王献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原副所长,并曾担任过世界保护联盟国家公园与保护区委员会副主席、世界保护联盟维护物种生存委员会中国植物专家组组长等职。他是新中国派往苏联的留学生之一。
  如今,王献溥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依然步履蹒跚地奔走于景区之间,从未停止调研工作。虽然目视昏花,但灯光下却总能见到他奋笔疾书的身影。多年来,他为国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呕心沥血,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生物多样性守护者
  1951年,22岁的王献溥由广西大学农学院毕业,进入中科院植物所从事植被生态学的研究。从此,他便走上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道路,并成为国内第一批提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专家。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认识不够,过多重视经济发展,导致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事件屡有发生。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威胁下,生物多样性效益的60%都已退化,全球30%的生物物种正处在受威胁的状况下。面对这些问题,王献溥从学者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几十年来,王献溥走遍了国内大部分自然保护区,五大连池、九寨沟、西双版纳、兴凯湖等地都曾留下他的足迹。每次调研以后,他总会针对发现的问题写出相关的调研报告,为政府部门、景区管理者等各方建言献策。如今,从王献溥笔下诞生的调研成果数以千计。
  在王献溥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离不开自然保护区。如何科学合理的建设、利用、保护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众多自然保护区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对于自然保护区不能一味的强调保护,发展和保护要结合起来。现阶段,发展生态旅游是完善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任务。”作为学界泰斗,王献溥率先提出了自己的规划理念,“生态旅游如果处理得好,是能够把景区的保护和发展密切保护起来的。”
  但是早年间,很多政策制定者和景区管理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和保护自然保护区之间的关系,针对在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行为,国内充斥着各种反对的声音。
  为了把发展生态旅游与保护自然保护区相结合的理念大众化,王献溥与相关部门多方沟通,递交了一篇又一篇的研究报告,其中包括《保护区怎么迎接生态旅游的挑战》《什么是生态旅游》《如何开展生态旅游》等等。
  王献溥的报告,总能将高深的理论解释得浅显易懂,即便外行人看后也能了然于胸。王献溥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大众理念与前沿理论的衔接。为了这个目的,他大力提倡生态旅游的科普教育,希望社会能多做些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转变自身思维,参与到生态保护的活动中来。
  改变一个人的思维很难,改变一个社会的思维更是难上加难。学者身份的王献溥只能不厌其烦、经年累月的宣传、再宣传。
  “脚都走破了,嘴都说烂了,人们终于对在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王献溥笑言。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献溥等人的热情呼吁、亲身参与下,1995年在西双版纳召开了“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大会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关注和生态旅游研究的起点。随着研讨会后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章在各个刊物上频频发表,“生态旅游”这一概念迅速在国内被普遍的接受。
  “提起生物多样性,我们都会想起王献溥老师。”很多业界人士都把他的名字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理念联系起来。不知不觉中,王献溥成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理念的化身。
  “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生物多样性是我们的生命”,几十年的呼吁,让王献溥把这样的理念深深植根在很多人的心中。
  数十年的立法呼吁
  不管是保护生物多样性,还是发展生态旅游、保护自然保护区,都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撑。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客观原因,我国很多法律法规都处于欠缺或不完善的状态。
  “法制不健全的时代,法律起草部门总会率先考虑自身利益,再加上对问题认识不同,很多立法总会一拖再拖,最终不了了之。自然保护区条例制定也经历了如此一个漫长的过程,明知自然保护区立法势在必行,但面对不同部门的争吵,数年下来,草案还是处于搁浅状态。”王献溥介绍说。
  面对这种情况,王献溥异常着急,因为他深知这部法律对生态保护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于是,他做调研、写文章、组织座谈会,王献溥把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上了。终于,在王献溥等人的多年努力下,各部门的意见达成了一致。1994年,中国第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正式颁布并实施。
  然而,王献溥没有因此停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步伐。他又开始关注并思考新的问题。
  “毛竹长大了要不要砍?依据现行自然保护区条例是不能砍的。但种植毛竹就是为了使用,你不砍他也会自然死亡,你不砍就不會长出鲜笋来,反而会对毛竹的保护产生不利影响。”王献溥举例说。对于法律条文的僵化,王献溥显得有些无奈,“现在发展好的,反而是那些有限度地砍伐了毛竹的保护区。”
  在王献溥看来,没有发展,保护区就不可能继续存在,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而对于这一点,现行的保护条例并没有体现出来。
  王献溥曾长期担任相关国际组织的领导,对国际上的法律构架有着充分的认识,而这样的经历,更加深了他对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区法律体系的渴望。
  目前,中国参加了很多国际公约,例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拉姆萨尔公约》等。在履行这些国际公约时,中国不但尽到了自己应承担的国际义务和责任,也大大促进了中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但是,相关的法律建设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虽然明知道呼吁的效果微乎其微,但是自然保护区立法这事还是要做下去。”王献溥说。   倡導居民是保护区的主人
  王献溥走过很多景区,他最希望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把当地的居民生活水平搞上去,让原住民参与到景区建设中来,从中受益,共同发展。车八岭自然保护区就是在王献溥的指导帮助下最终成为景区与社区共管的典范。
  车八岭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始兴县,总面积161平方公里,这里分布着由栲属树木组成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还有三尖杉、观光木、野茶树、伯乐树、伞花木等珍稀濒危植物。据了解,这里共有野生植物1928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14种;野生动物1558种,珍稀濒危动物44种。对于一生投身于热带、亚热带植被研究的王献溥来说,这里不啻为一个宝库。
  但是通过长期的调研,王献溥发现,车八岭自然保护区在规划发展中还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当地村民受到“靠山吃山,伐木狩猎”的生活传统限制,因此在保护区建立初期,群众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他们对保护区的抵触情绪日益高涨,各种矛盾不断激化。景区的发展也面临了严重的挑战。
  经过长期的走访,王献溥认为,车八岭自然保护区要发展,首先要清除掉摆在面前的两大难题:一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保护区内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二是山林的权属问题。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王献溥向当地政府建议,要鼓励保护区内外的公众参与到景区建设中来。建设保护区并不是经营者一家的事情,搞好一个景区就要带动一个区域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繁荣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于是,车八岭自然保护区先把保护区与邻近乡镇直接合并,把已开发的地区划为实验区,按照管理要求保护和发展特色产业。其次,由地方政府出面组建一个管理委员会,吸收有关部门、社区代表和社会人士参加,在保护区总体规划指导下开展工作。
  在王献溥等人的积极推动下,车八岭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保护区帮助当地居民更新观念,调整了产业结构,依托景区制定生产规划,大力发展特色林业、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产品加工业,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另外,保护区还为当地居民完善了电力、交通、通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在这些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当地居民成为了保护区的主人,景区也走上了社区共管的道路,并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不写,我心里不安”
  怎么才能更好地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发展生态旅游结合起来,这是压在王献溥心头一颗沉甸甸的石头。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若干意见,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列为国家重大战略。得知这一消息,王献溥显出少有的兴奋。作为亚热带和热带植被生态学研究专家,王献溥对海南岛做过长期的调研,有着一份天然的感情。
  “如果自然保护区搞不成生态旅游,说明现有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开展生态旅游是保护区的主要任务,如果处理的好,可以进一步协调发展和保护关系。”王献溥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对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战略进行了解读。
  带着喜悦,王献溥不顾自己已然八十三岁的高龄,重新走了一遍海南的大多数景区。他发现,海南在开发国际旅游岛的过程中,过分的注重盖房子、修道路、修飞机场等硬件设施建设,而对生态旅游的核心价值——生物多样性,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在海南,虽然也有看猕猴、参观红树林等旅游项目,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没有凸显出来。环境破坏了,旅游者还看什么?”在谈到相关的问题的时候,王献溥总会透出些许的忧虑。
  在他看来,生物多样性关系到旅游区发展的成败。为了保障海岛旅游开发的科学性,王献溥与海南的有关方面以及景区管理者进行了很多次的接触,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并写下了《论生物多样性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关系》等一系列调研报告。王献溥从病床的案头拿出一叠资料指给记者看,“这是已经发表的、这是正在修改的。”
  王献溥不会使用电脑,所有的调研报告都是自己手书,到目前为止,已经写了1000多篇,看着如此高龄老人在医院案头彻夜写成的厚厚资料,不由让人肃然起敬。
  当提及这些调研报告产生了哪些实际效果时,王献溥显得有点无奈。“文章写了无数,嘴都说烂了,有些问题还是不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不过我还得写,发现问题不提出来,我心里不安。”
  王献溥被友人戏称为“80后”,如今,这位老者依然跋涉在不同景区之间,做调研,写报告,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他的夫人心疼他,让他也去美国定居,他不从,理由是“我认识的植物都长在中国,去美国能干什么。”
其他文献
景区票价决策者并没有看到门票已然成为阻碍旅游者消费的天然屏障,免门票使游客取得了最大消费剩余,这部分剩余必然会在其他旅游要素上得到更大释放,从而取得更广义的旅游总收入增长,这点在杭州西湖免票后取得的成绩上已经得到印證。  景区免票后,在产品开发和设计方面应以“文化”为精神内核,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加强体验性、围绕旅游产业链创新“吃、住、行、购、娱、体、学、疗、悟”的内容和形式。因为游客愿意在一目的地
期刊
主持人:对于景区设施生态化的问题,请各位嘉宾谈谈目前我国景区在设施生态化建设方面大致是怎样的情况?  李核隆(张家界景区森林病虫害防疫站站长)  在节能减排方面,我国旅游景区总体上来说乏善可陈。大部分景区管理者都普遍认为,旅游業本身就是一个低碳行业。但实际上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人类开展旅游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4%~6%,若不采取措施,在未来30年内碳排放量将增加1.5倍。  目前一些负
期刊
主题公园作为以某种主题来营造游乐的一种形式,近年来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建设潮。  近日,福建省宁德福安茶文化主题乐园、厦门观音山·梦幻海岸正相继开业,此外,龙岩志高动漫主题乐园、泉州海洋城项目、新罗中澳旅游文化乐园项目也正在火热建设中。  而就在福建主题公园建设一派欣欣向荣之际,2011年底,开业仅仅两年的成都海洋馆正式对外宣布“暂停营业”,何时复业成为悬疑。  这也是2011年以来成都“停业”的第二
期刊
从2011年5月15日起,前往河南省云台山旅游的游客,负担将会变得更重。  在此之前,云台山的官方网站上刊登了一则《关于云台山风景名胜区门票价格调整的公示》:“根据有关规定,经河南省发改委(豫发改收费[2011]1876号)和焦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焦发改价管[2011]724号)批准,对云台山景区门票调整如下:景区门票价格由120元/人调整为150元/人……自2012年5月15日起执行。”  “
期刊
景区提高门票价格通常无外乎两个理由:一是为更好地保护旅游资源,通过提高门票收入获得足够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维护。二是限制游客流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前者由于景区缺乏财务公开、收支透明的實际配套举措进行印证,使公众普遍质疑门票价格增量的用途,后者对于目前普遍处于经营性状态的景区而言,往往是在“冠冕堂皇”地欺骗公众,加重了社会对门票涨价合理性的质疑。因此在我国旅游资源现有管理体制下门票涨不涨价不重
期刊
“白天是旅行团的熙熙攘攘,夜晚是酒吧聒噪的电声音乐,我已经认不出我的家乡了”,这是丽江纳西古乐传人宣科老人对现今丽江旅游发出的感慨。  丽江古城在1997年还没有获得世界遗产称号以前,是一座充满灵性的小城,吸引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们慕名前来一睹她的芳容,那时这里还没有这么多酒吧、商铺,仅仅是混合着泥土味的新鲜空气就足以让人心醉。  自从丽江古城获得世界遗产称号以后,这座小城变得越来越现代,许
期刊
“这么完美的骑行线路,杭州人应该每天都去享受。”在骑自行车经过白堤、苏堤,骑过杨公堤,最后至曲苑风荷,法国全国自行车旅游联合会主席拉姆莱尔先生发出由衷的感慨:“杭州西湖真的很美,如果我生活在这里,我可能每天都会去骑一圈。否则,真是太浪费了。”  拉姆莱尔的到访,是受了杭州市体育休闲行业协会会员单位四海车队的邀请,而目的,正是为了推广杭州市的城市绿色交通。  流动的红色风景线  杭州以绿色城市闻名全
期刊
与往年相比,2011年的年底对于余家毓来说有些不同。同样是在为景区的事情奔波,但是这次却增添了很多忧虑。  余家毓,江西龙虎山旅游文化产业控股(集团)公司总经理,具有丰富的景区管理经验。但是这一次,他确实有些坐立难安。就在12月14日,江西省旅游局正式宣布,自2011年12月20日起至2012年1月20日,江西71个主要景区免票一个月向公众开放,余家毓负责的龙虎山也在这个名单之列。  “中国的景区
期刊
说起美国的国家公园,也许谁都能叫得出黄石公园的大名,可阿卡迪亚国家公园却不一定被人们熟知。但就是这个坐落在美国东北角缅因州、面积不到20平方公里的自然小岛,却以每年250万以上的游客量在全美名列前茅。这座公园有着怎样的特别?如果说白浪拍岸、山海相融的壮丽景致能抓住游客的眼睛,那么靠什么来紧抓游客的心却需要下一番苦功……  不仅抓你的眼球  “让你的眼睛像翅膀一样飞翔在山海之间吧”,一位热爱阿卡迪亚
期刊
生态旅游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景区建设逐渐走上生态化道路。留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景区建起了生态小道,引进了生态厕所,开上了电瓶车,安上了太阳能路灯,挡土墙也从水泥墙变成了草坪护坡……這些点点滴滴的生态化探索与实践,已经逐渐成为景区建设的主流。  然而,这些改进仅仅算是景区设施生态化之路的初级阶段,引进生态设施不充分利用、打着“生态化”的旗子建了伪生态的设施等现象依然是屡见不鲜。这就给我们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