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感知的铺色训练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dalong880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色彩静物既要关注色彩与表现的科学规律,又要遵循学习心理学的科学规律。从正确的整体观察方法的确立,到科学认知和阅读色彩,再到一定强度的铺色训练,关注的是人本的艺术学习,使学习得更有效。
  [关键词]色彩静物 铺色训练 右脑观察 阅读色彩 大笔小画
  
  色彩静物是历年美术高考专业测试科目之一,不管是统考,还是校考,都非常注重考生的色彩修养。在考生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辛辛苦苦地从素描学到色彩,突然从注重形体塑造的素描跳跃到注重客观光色的色彩,很多同学都表现出一片茫然,不知从何下手。即使是素描基础很好的同学也不例外,以致在考试中素描与色彩成绩不平衡的现象不时地出现。
  人们不禁要问,色彩静物的学习到底应该注重哪些要素呢?也就是很多辅导教师所谓的“得分点”。我认为,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和谐的色调关系,这是色彩作品的灵魂,是一种画面色彩得以和谐的内在秩序。没有色调的色彩作品将是凌乱的、不理智的,就像一个疯疯癫癫的人,不知所云,也不知所为;二是明确的素描关系,指画面的黑、白、灰关系,从明暗的层面体现对比关系,增强体积感和受光感。明确素描关系是避免画面产生“黑气”、“粉气”、“平面化”等弊病的有效方法;三是丰富的空间关系,是写实类造型艺术的重要追求之一。画面丰富的空间层次感能使主次关系、虚实关系更加明确,色彩的透视规律更是一个不能回避的方面;四是客观的质感表现,这是静物之间赖以区别的物理要素之一。一般也可以通过环境色彩的影响程度和高光的不同处理来获得,当然,还有其他如颜色的厚薄、笔触的变化等方法。
  还有,作画也要讲究一定的步骤与方法,所谓“得法”就能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在色彩静物的作画过程中所谓的步骤,就是起稿、铺色、深入、调整等几个作画顺序(也有教师主张其他的作画步骤,但也大同小异)。当然,“调整”也是伴随着作画全过程的。在通常的专业学习中,都是先从素描开始的,因而在“起稿”这一步中所涉及的构图、抓形、用单色概括地确定明暗关系(也有铅笔打完形以后直接着色描绘的)等问题,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那么“铺色”,自然就成了色彩静物学习中真正的“起手式”,又因為这一个阶段肩负着确定画面色调关系、概括画面素描关系、养成整体的观察习惯、表达整体的情感格调等重要任务,可以说,“铺色”成功,作品就成功至少一半了。
  因此,色彩静物教学中的“铺色”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画完一个物体再画一个物体,经常使用小号笔,过多地关注细节的反复刻画和修改,不免会出现“不整体”、“抠细节”、“无色调”、“脏”、“腻”、“花”等毛病。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对色彩造型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够很好的对静物有个整体的色彩观察,也没有有效的“起手式”,也就是一个“铺色”的问题。
  那么,在“铺色”训练过程中应该怎样来做呢?一般我围绕三个要求来进行“铺色”训练,效果明显。
  
  一、右脑观察——建构整体观察的能力
  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这是很多教师都会强调的一个方面,就是整体的观察方法。要想快速地做到“整体”观察,就必须先丢弃原有的左脑模式的逻辑性认知经验,不要一看到某个静物,随即就想到或关注到物体的具体细节和形象,这样会陷入模仿物象真实的泥淖,而看不到纯粹的视觉特征。左脑经验的非整体观察方式表现在色彩学习中,就没有了物体之间的色彩关系,整个画面就只是各个物体固有色的集合,缺失了一种色彩秩序,最后导致画面色彩关系凌乱、不和谐,也就是俗称的“花”、“生”。各物体色彩之间各自为政,没有相互的影响,画面色彩就显得“花”。各物体色彩之间缺乏联系,纯度过高,色彩就得不到调和,画面色彩就显得“生”。(从左图到右图,从比较中我们容易看出,整体的观察使得画面主次虚实、空间关系顿生。)
  右脑模式的观察方式,就是一种“整体”的观察方式。在观察(看)静物时,看到的只是造型与色彩。打个比方,假如在你面前放置一个红色的苹果,问你看到了什么,左脑模式会回答“一个红色的苹果”,而右脑模式则回答“一个球型,还有红色”。一句话,右脑观察就是一种弱化细节和认知经验的整体观察。
  “眯着眼睛观察”就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整体观察方法,“散光观察”也是一种奇妙的整体观察方法(也有人称为“余光观察”)。这些整体观察方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求能够关注到全画面的各种关系,包括光色关系、黑白关系、色调关系、冷暖关系、虚实关系、空间关系等,并使之和谐。
  只有做到整体观察了,才能发现并找到画面上需要表现的东西,所有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果,才会有更理想的进步。
  
  二、阅读色彩——光与色的门道
  阅读色彩在色彩静物的学习中极其重要,既要阅读优秀的色彩范作,也要阅读同学间的色彩作业。阅读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理解画面色彩要素与色彩关系,提高感觉色彩的眼力,既有学习,又有反思。
  阅读的内容主要包括色彩本身的概念和要素,还有作品整体所呈现的色彩个性和气质。
  “没有光就没有色彩”,色彩的呈现依赖于光的存在,我们肉眼能看到的色彩就是物体对光谱中某些色光的反射。对光的不同感应(吸收和反射),物体就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色彩效果。一个表面粗糙的红色陶罐和一个表面光洁的红色瓷瓶,它们对光的感应是不一样的,固有色和环境色的体现程度也有明显差异。光和色,再加上一定条件的周围环境,就成了色彩学习的全部。色彩静物的学习多在室内,光线也多为偏冷偏蓝的自然光,因此一般情况物体的暗部和投影应该倾向暖色,这是和冷光相互补的。就如在阳光下写生风景一样,阳光倾向暖黄,暗部和投影则倾向冷紫,受光处和背光处的色性是冷暖互补的。
  另外,色彩三要素的阅读格外重要。色相,是我们赖以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相貌特征,在众多不同相貌的色彩之间进行辨别和区分,只要抓住它们的倾向,如黄绿倾向、蓝绿倾向等等,就可以了。明度,就是一个色阶的概念,由亮到暗,每一个颜色都有一个色阶位置,如黄、橙、绿、红、青、紫就是一个渐暗的明度关系。同一个颜色加入其他颜色或黑白,也会有不同的明度变化,把握色彩的明度关系是画面物体立体感和空间感的保障。纯度,就是色彩的饱和度,或者叫鲜艳程度。一个颜色中混入的其他颜色越多,纯度就越低。处理好画面色彩的纯度关系,就能控制画面的色调感和虚实感。如同样的苹果,一般在远处的要比近处的纯度要低些,这也是色彩透视的规律,有助于空间感和虚实感的表现。
  
  这种“大笔小画”的铺色训练需要坚持一段时间,直到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尽管这样的训练看起来进度会比较慢,但是只要解决了铺色的问题,后面的学习就相对好上手了。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功”,就好比拿了一把钝刀匆匆上阵,去经历一番苦苦纠缠,倒不如认真花点时间把刀磨利索了,即使晚一些上阵那也是游刃有余啊。
  学生经验中的色彩表现与其在初学素描时的不整体是如出一辙的,从观察到表现,都是一种局部的、线性的左脑意识。这也不是他们的错,很多因素导致他们观察和表现形象时自觉地关注了具体的、真实的方面,缺乏整体的印象把握。而如果关注的局部细节越多,关系就越复杂,整体控制和表现的难度就越大,几张4开的作业下来感觉很累,甚至越画心情越糟,都不知到底该怎么去把握整体了。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就是全部的奥秘,这样也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从正确的整体观察方法的确立,到科学认知和阅读色彩,再到一定强度的铺色训练,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强调的是眼、心、手的协调发展,彰显的是一种符合艺术规律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关注的是艺术教育本身的科学和魅力,追求的是人本的艺术素养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应试教育的眼前利益。
  
  参考文献:
  [1]贝蒂·艾德华.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北方文艺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6,10.
  [2]陆琦.门道·色彩静物画详解.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7.
  [3]王磊.水粉静物应试范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6.
  [4]江苏省美术统考教程·色彩应试练习篇.江苏美术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锡山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简、实、新、理、情”五字教学法,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五字教学法 教学质量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
[摘要]通过数控车实训课程的教学研究,本文从培养能力目标、知识与技能模块的构建、教学项目的制定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四个方面阐述了基于行动导向,数控车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数控车 行动导向 项目化实训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業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得到普遍认可。职业教育打破传统的职业教育学科体系课
[摘要]文章结合目前我国软件行业的发展状况,针对目前国内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结合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实用的教改实践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 软件人才    近年来,我国软件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一些软件大国,如美国、日本和后起之秀印度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没有真正实现产业化、规模化、正规化。这其中影响的因素很多,有
【摘要】 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找到了小学中年级段学生“乐学”的神经元,从中摸索出“寓教于乐”的心得和实践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寓教于乐 方法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2-148-010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转折期,是从低段向高段过渡的中段时期,学生的思维开始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语文学习中对学生的听
[摘要]:奥尔夫的观念是一种原本性的音乐教育,认为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孩子们在参与音乐活动过程中,学习合作交往,增强自信心,学会理解和爱。作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论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魅力。  [关键词]:奥尔夫 音乐教育 儿童发展    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这是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的一个很重要的教育思想,他特别强调“原本性音乐”,即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
[摘要]高等师范学校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实现高师教育目标、培养合格师资的必然选择。教育学课程教学是渗透人文知识、增进人文修养的一个很有力的途径。教育学课程教学工作者应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从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塑造完善人格等方面加强人文教育。  [关键词]教育学 高师生 人文素质 培养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它包括文化知识素养
[摘要]本文通过对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期刊阅览室“乱架”现象的认真观察与分析,总结出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排架方法,既节省了人力,大大降低了乱架率,又便于读者取阅,保证服务质量。  [关键词]图书馆 开架阅览 科学排架 服务措施    笔者长期在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工作,经历了从原始的闭架人工管理到现代化的开架计算机管理的转变过程,对开架阅览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将如何做好开架阅览的管理
摘要 本文从实例出发,结合教学活动的本质和信息时代教育资源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回应“教什么——信息时代的教学追问”。探讨了信息时代教学目的性的重组问题,阐述了以“传导信息采集方法,解读知识迁移原理,优化情感构建体系”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内容更新原则,以期信息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让教研活动尽快回归到教育的本源。  关键词 信息时代 信息采集 知识迁移 情感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19
【摘 要】随着高校扩招和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指导越来越重要。职业指导价值观、职业指导知识、职业指导文化构成了高校辅导员所应该具备的职业指导胜任力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职业指导 胜任力 就业形势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高校辅导员在毕业生就业中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得到更多的关注。这要求高校辅导员除了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
[摘要]和谐警营建设本质要求武警院校培养出政治合格、品学兼优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院校德育工作承担着培养学生素质的任务。本文在分析构建和谐警营对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要求基础上,对院校德育工作存在的诸如教育位置上的不适当、观念上的不适应、内容上的不同步、手段上的不丰富、机制上的不协调等“不和谐”现象进行了审视,并对如何让和谐充盈院校德育工作进行了积极思考。  [关键词]和谐警营 德育工作 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