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将德育渗透于无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guo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过分地关注了教材,关注了自己,关注了教学任务,关注了圆满的教学过程,却忽略了存在于课堂之上的活生生的学生们,我们总希望学生能够像我们一样地思考,但实际上那是不可能的。就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也变得势利了、功利了,他们不再动脑筋,却学会了察言观色,老师怎样高兴,他们就怎样回答,完全看老师的脸色行事。这哪里是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质是在充分发挥老师“指挥棒”的作用:你指哪他打哪,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而我们还在这感叹着学生怎么就那么不合时宜。其实德育的渗透过程也是因此而变得生硬的,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改变德育教学的这种尴尬的局面了吗·
  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语文教学有着广阔的育人空间,语文教师只要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遵循德育规律,就可以把德育渗透于无形,让德育如和风细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以下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对策。
  1.结合背景,拉近学生与文章写作背景的距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渗透。如教学巴金的《灯》,如果脱离写作的时代背景,用《灯》来指导我们现在的生活,它的象征意义仍旧存在,这也是《灯》历久不衰的生命力之所在。但是这样脱离了它的写作背景,学生就无法理解巴金为什么大半夜不睡觉,一个人在走廊里“窒闷”,而远方山脚下的一盏豆大的灯光就能让他浮想联翩,甚至终于让他摆脱掉了什么,他又“微笑”了、得到了解脱。有的学生还会认为巴金在那一年肯定是病了,而且还病得不轻呢……凡此种种都为讲解《灯》的象征意义蓄了很好的势,这时候老师再适时地引入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很快就会理解巴金式知识分子的苦闷,并最终为巴金的巧妙构思所折服了。这样的德育渗透不做作,又能让学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2.求实务实,随想随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讲授沈括的《采草药》时,一定要介绍《梦溪笔谈》的体例,它是一部笔记体的学术著作,“可为什么非要把它定义为笔记体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和学生们进行多种大胆的推测,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沈括一定是在每次实地考察之后,有随时随地记笔记的习惯,最后他把毕生的经历进行加工整理,于是就有了这本书。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在日常的生活里,我们的头脑中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火花呢,如果我们能常动笔把它们及时地记录下来,不是可以积累很多材料和知识了吗·这样自然而然地就把日积月累才会成功的思想渗透给了学生,让他们做好学习总结的工作就做通了。
  3.让学生树立起优秀的人格品质,重塑自身形象。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评古论今,纵横捭阖,气势恢弘,已经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都江堰》便是其中一例。那李冰父子本来只想做好本职工作,为一方百姓的生活谋福祉,从未想过立功扬名,结果却流芳百世,为世人所景仰。这时候如果教师顺势提问“李冰父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就呢·”学生就会各抒己见,经过讨论,大家就会达成一种共识,那就是李冰父子心存百姓,凡事都踏踏实实地去做,而对于功名利禄却看得很淡,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才成就了他们的品德和为人,赢得了万民的心。学生明白了这点,就会自然地把李冰父子的德行与当今一些腐败者进行对比,从而培养了学生辨别是非曲直的正义感。
  4.恩格斯在《在马克思的墓前的讲话》中这样评价马克思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学生很不理解:既然有敌人,怎么会没有私敌呢·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拓展点,教师可以抓住不放。我告诉学生,参加马克思葬礼的虽然只有十几个人,但是马克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却是很重的,甚至他的政敌们都为他的死而感到惋惜,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马克思为人处世很公道,对事不对人,他向世界宣传的是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他要帮助的是整个无产阶级,他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出于私利,他具有一个伟人应具有的一切品格。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要赢得别人的尊重,就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的道理。
  5.现在的学生对老师的尊敬程度已经大打折扣了,不仅当面就直呼其名,还理直气壮地与老师辩论,称姐称弟,师道的尊严早已经荡然无存了。韩愈的《师说》就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导,“国将兴,必先尊师而重傅”,尊敬师长,正己正身,也是时代和一个人自身修养的最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之中,做相应的渗透,更可以增强其实用的效果。
  6.舍得、舍得,有舍才会有得。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一些坎坷,那么面对问题,我们该如何作出选择呢·在教学《与妻书》时,我们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这是一篇语言较为浅近的文言文,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之后,再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一些直接抒情的句子,让学生体会林觉民在忠孝不能两全时,做出怎样不得已的选择。他给妻子的一封遗书,实际是在阐述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告诉我们“亲人之爱”要服从民族大义的道理。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和饱满的革命热情,以及我们现在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它牺牲了不知多少革命先烈的鲜血和幸福,它是值得我们珍惜的。
  7.人无完人,物无完物,人只有美丑之分,却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凡是人都具有多重性格,我们看一个人,也不能只看他的一个侧面,“眼见”固然是实,但“眼见”未必是真,还要结合这个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事情所发生的场合来判断。比如《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她的确因为虚荣而成了一个穷人,但是她的人格和品质中却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追求美好的生活和丰富的物质享受是任何一个人的正当要求,为什么别人可以追求,玛蒂尔德就不行呢·玛蒂尔德是个小资产阶级者,但她首先还是一个人,她也有作为人的最基本的生活要求,这本无可厚非。试想如果玛蒂尔德肯抓住被部长们“青睐”的机会,从此不也就会飞黄腾达了吗·可是她并没有这样做,她毅然决然地辞退了女仆,迁移了她已经不十分满意的家,搬到了贫民区,成了一个会讨价还价的粗鲁的家庭主妇。当然我们可以说她这是为一夜疯狂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可是所有的人都会这样选择贫穷吗·不一定。而这一点正是玛蒂尔德和她的丈夫的与众不同的闪光之处,他们本质上还是善良的,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一船的人。不断地在教学中体现这种讲授方法,学生就可以养成辩证地看待问题的习惯了。
  8.我们在口头上总是提倡着不要断章取义,可是在我们的教学中的确就有这样的地方。比如曹禺的《雷雨》这部话剧原本是有着序幕和尾声的,但在教材中它们被删去了。于是周朴园就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虚伪、狡诈、薄情、残忍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形象。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也只教会了学生对资产阶级的痛恨,许多学生还高举拳头疾呼:“可恶的资产阶级!”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周朴园在曹禺的笔下实际上是痛改了前非的:后来,他成了一个疯人院的院长,而疯人院就建在了周公馆的旧址,你能说他十恶不赦吗·是时代、生活改变了周朴园,他也有真情,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他的所作所为是符合生活的要求的,他的存在也是合理的。这也验证了历史教科书中的说法:民族资产阶级本来具有良好的生活愿望,他们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改变国家的命运,但时世弄人,外国资产者不允许中国的民族资本家发展自己的势力,于是就出现了周朴园的悲剧命运。学生对周朴园由憎恶变成怜悯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我们在学校教会了学生认清了在那个昏暗的时代里,民族资产阶级无力改变自己命运的事实。让学生可以在语文课上了解一些中国的历史,也是可取的。
  9.目前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接纳别人的意见,也很少照顾别人的感受。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中,我就提议学生思考,邹忌为什么仅凭一个故事就征服了齐威王·学生通过思考就明白了,原来果真“伴君如伴虎”,给“王”提建议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臣子必须考虑到君王的心理,顺着君王的思路来考虑问题,让王们自己认识到有问题的存在,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会在自主的分析中明白有时候为人处世迂回要比直白更好,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就可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再适时地举一些学生平时为人处世中出现的一些弊病,就在无形之中教会了学生为人处世之道,也很好地指导了他们的生活。
其他文献
文言文教学,尤其是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令广大语文教师颇为头疼的一件事。因为对初中学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来说,读文言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不要说学习它了。所以,对于现代中
1985~1988年对棉花种子抗霉变筛选技术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初步结果,室内测定种子对霉菌感染状况,抗感品种间差异比较明显;在低温条件下,抗霉菌和发芽慢的种子在田间表现,其苗病、枯萎病
DSC—NIM—GPIB是研制NIM系列功能插件计算机化的一部分,主要特点是可以按照测试的需要,选用GPIB标准通道接口,使DSC功能插件通过接口接收数据,改变器件自身内部工作状态。甄别器
会议
会议
当前,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重技能实训课、轻文化理论课的现象。部分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的课堂上表现十分突出,但是在文化理论课的课堂上往往表现平平,不能全神贯注。语文课也是这样一种情况。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课堂没有吸引力,活力不足。这里,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谈谈如何构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一、科学取舍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是完成教学任务、贯彻教学大纲的重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单调、枯燥。学生只能作为接受者,他们被动地接受着教师传授的知识,虽然靠死记硬背,有时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训和教学教
摘要: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不但学习效率高,而且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而取得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学生比较容易对那些直观、形象、鲜明的内容感兴趣,所以如果单靠老师单调、枯燥的描述或讲解,让他们很快就记住一些知识结论会很难,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还要经常用充满关爱的、激励性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