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学院实行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eilj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对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挑战。新形势下如何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学校的“教书育人”初衷,是各高校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对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过程进行阐述的同时,并提出了进一步健全导师制的一些改进意见。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思考
  [中图分类号] 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6-0056-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表现乏力,随之专业学习与就业形势面临诸多问题,很多大学生在思想、学习、就业、目标设定方面存在很大盲目性,加之学分制、选课制在高校中的普及,这些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育已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问题,需要各高校明确定位,推行教学改革,深入人才培养模式,所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亟待迫切,需要在本科生中建立相应的导师制度。目前, 国内已有部分大学将之引入到本科生的教育过程中, 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与此同时,导师制的实施给高校学生工作注入新鲜的元素,解决了如何培养人以及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展现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本文从本科生导师制的产生、意义和实施等方面进行论述和探讨。
  一 学院现状与导师制产生背景
  2002年10月,随着北京大学在本科生中全面实行导师制的试点的率先推开,一些高校也纷纷开始了在本科生中建立导师制度的探索。苏州科技大学数理学院作为以数学、物理为基础学科的二级学院,拥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物理学(师范)、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等4个专业,在校生拥有近千名。专业课程比较难学,抽象枯燥,专业实用性不强,学生对所学的专业认可普遍不高,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普遍感到迷茫。然而学院却存在另外一种现象:一些同学参与老师课题项目,且在参与过程中学习、科研以及竞赛等各方面能力均有所提升,而且周围的同学也有意向加入老师的科研团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因此为了加强专业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拓宽课外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对学生专业引导,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习兴趣。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实施导师制培养,服务学生,力争导师制建设取得新突破。专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专业教育和专业学习,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原则上每个专业年级配备一名专业导师,一、二、三年级的专业导师在相应专业系的专业教师中选聘,采取本人申请和专业系选派相结合的办法,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通过后聘任;四年级的专业导师由负责该专业的辅导员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兼任。实行“全员参与,承包到人,分而治之”的导师制新模式。
  二 组建导师团队,打造成才道路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概念:本科生导师制度不同于研究生阶段实行的导师制,它不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主要目标,本科生导师制是建立在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真正实现了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
  具体实施如下:学院择优选取骨干教师为专业导师,帮助学生科学认识所学专业、明晰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做好学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引导、指导学生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及自身特点的发展目标。以系为单位设立导师工作团队。
  1 学业引导。大一新生刚入大学,开设的课程大部分为专业基础课,没有进入专业学习,但是以数理为基础学科的知识结构较高中有一个很大的跨度,学生还沉淀于以前的学习模式,所以需要专业导师在学业上进行引导。专业导师从入学开始开展专业思想教育,解读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学习指导,完成高中到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科学的认识专业背景与方向,重视学生的学情基础,引导学生制订学年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填写《自我培养教育计划表》,督促学生学习,并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2 专业指导。经过一年的学习,二年级进入专业学习,此时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还不尽了解,迫切需要老师在专业各方面进行指导。专业导师主要职责:专业指导;科研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导师根据第一学年的学习成绩进行学情分析,在学习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对有科研兴趣的同学开展有关科研指导建议,积极协调老师并储备学生组建科研团队及申报大学生“挑战杯”、物理作品等学科竞赛,让学生接触科研,带动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展示学科魅力。导师通过组织研讨會、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形式,开展专业教育。且在指导过程中严格执行导师制培养,与同学探讨学科知识,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 类别指导。进入大三,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兴趣也有所了解,而且大部分同学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清晰的定向,所以依据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情况分层次、按类别分类培养指导。实行:科研指导;职业、学业指导;师范技能指导;升学考研指导。同时针对一些后进生、学习困难的学生实行个性化指导并督促、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通过导师负责制,做到培养目标明确,积极打造成才之路。
  三 联动指导管理,完善成才实效
  为了突出育人实效,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加强辅导员与导师的沟通联系,形成联动指导管理。导师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应是并存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辅导员主要对学生进行宏观指导,导师则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同时,导师定期与辅导员取得联系,形成教书育人的合力。
  1 教育管理保障学风。加强辅导员与导师工作配合,完善学生专业学习管理。辅导员通过思想教育和加强日常管理,结合各专业特点和根据需要,组织开展学生活动。导师以考研、课外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和专业技能提高为平台,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同时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建立面向学生个体的指导方案,以及跟踪学生的表现,让学生真正受益。形成双向互动机制,结合导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学生表现因素,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评价体系。坚持“立足于专业,突出专业教师在育人工作中的主导地位,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从学生成才需求出发,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自信,把学生课外活动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把‘教书育人’与‘管理育人’有机结合”的工作思路。   2 考研助推引领学风。注重考研工作,在大二、大三期间组织学生参加考研专项讲座、经验交流和导师、辅导员与学生开展座谈会等宣传考研,同时邀请教授和博士等,为其在学校选择、专业定位、导师遴选等方面提供参考和帮助。
  3 课外科技浓厚学风。课外科技也是我院学生工作重心,更是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提高专业自信的有效途径。我院有30余支以科研立项、省创新训练项目为载体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团队每周至少1次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集中的讨论交流。在“挑战杯”和每年的的省物理作品竞赛中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4 专业技能推动学风。专业技能上,开展网页制作比赛和游戏开发比赛等技能大赛。从大三开始广泛动员师范类专业学生在导师培养下进行指导、学习,且参加师范生技能比赛。通过师范技能指导近年来许多毕业生考上中小学教师,圆“我的教师梦”。
  四 健全导师机制,规范培养模式
  1 盘活师资。导师吸收学生参加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同时导师依据学生情况给出一些建议,积极联络其他老师并推荐学生参与科研竞赛,特别是在“挑战杯”以及物理实验作品竞赛、数学建模方面,已形成一定的团队与规模。学生进一步研修一些专业科目,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基本研究技能,同时也能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因此,针对目前导师匮乏的情况,应盘活导师机制。一些有项目及研究方向的老师应积极主动的加入导师队伍,特别是年轻老师,应大力支持、分担导师职责。而且一些研究能力强的研究生也可以担当低年级导师角色,带动科研以及学科专业知识学习。
  2 明确职责。导师注重自身“导”什么,不能对培养学生形成一刀切,一个模式,应注意针对不同的学生,形成不同的指导培养方案。每学期应该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交流与辅导,导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全面掌握被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业、兴趣以及心理等情况,以便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特别是在学分制下,为了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专业以及发展方向,帮助学生了解培养计划,指导选课及选择专业方向,安排学习进程。且通过科研立项、学术讲座、以及竞赛等方面开展指导,明确职责。
  3 改革评价机制。为了更好的执行导师制培养,需改革评价机制。本科生导师工作的到位以及培养的效果难以有效的正确评价,只能通过成绩以及学生的反映情况进行评价。因此要建立一个正确的评价机制,需要利用教师评价平台,给学生一个正确评价导师的权利,从导师的指导态度、方法、效果等指标进行评定,而且导师根据评价结果做出分析并做出改进,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监督与评价作用。
  显然,导师制在运作模式、激励机制与考核监督方面还不尽完善,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首先,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导师的工作量也难以评估,只能以一定的补贴形式给予发放。其次,考核监督难以有一个量化,导师指导与参与管理难以评价。为此需健全导师培养机制,规范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耿,吴庆光,胡晨霞,等.导师制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实践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2):144-146.
  [2]王建芳,吴文健,满亚辉,等. “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29(1) :44-46.
  [3]李开世,等.高校學生工作案例与研究 [C].西南交通大学,2012(3).
其他文献
[摘 要] 对高等院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认知偏颇,导致我国高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的新要求和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促使高等院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必须实现创新。同时,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文科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
期刊
[摘 要] 实验经济学是对经济理论的完善和补充,是经济学最具活力的分支之一,其影响遍及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和南开大学的经济仿真实验室作为代表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各自的优缺点;然后借鉴这两所高校的成功经验从师资力量、硬件条件和软件利用、科研成果等几个方面,对湖南文理学院发展实验经济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条件与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47
期刊
[摘 要] 地方高校在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之后,结合办学特色开展“创新强校工程”建设,旨在提升办学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本文通过对嘉应学院创新强校工程建设的研究,力图发现地域文化在地方高校“创新强校工程”中的作用。实证研究表明,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是地方高校实现“创新”的基本路径,而且在重大科研项目申报中都得到了体现。  [关键词] 地域文化;地方高校;创新强校工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
期刊
[摘 要]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现在很多地方高校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谁如果抢占先机,将很有可能迈向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成为与北大、清华等研究型大学并肩的应用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实践中不断转型发展,而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去观望、讨论、论证要不要转、何时转、如何转。地方本科院校要实现转型与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往直前,做到“少
期刊
[摘 要] 大学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大学教育到底是什么,是怎么教育的,有什么成效,教育的内容有哪些,学生是否真的学到知识,在社会实践中是否得到了锻炼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性、综合型的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交际和待人处事的态度,大学里有许多可以提供给学生的很好的平台,比如学生会和社团可以让同学们在这之中得到相应的锻炼,
期刊
[摘 要] 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资助工作中存在的起点公平、资助系统衔接不够、心理关注缺失、资助资金来源单一问题,需要在“对象精准”、“预算精准”、“程序精准”及“措施精准”的要求下,通过构建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体系、完善管理制度与措施实现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  [关键词] 精准扶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
期刊
[摘 要] 如何立足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以政治理论学习模式创新为切入点,以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建设为目标,在深入分析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面临机遇、挑战和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创新举措,创新一种网络的政治理论学习平台,是当前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适应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需求、切实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课题和必然选择。  [关键词] 新媒体;政治理论学习;网络平台  [中图
期刊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要求坚决纠正部分高等学校贪大求全,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综合型、多科性发展的倾向,严格依据标准审批“学院”更名“大学”,切实引导高校把精力和资源用于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与内涵发展上来。  高校改名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据统计,过去十多年间改名的高校不少于400所,专科升格为本科,“学院”改名为“大学”,把校名中的“农业”“煤炭”“铁路”“地质”等
期刊
[摘 要] 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儿童期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文化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儿童的发展具有能动性。儿童观制约着学前教育实践者的儿童教育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现代儿童观要求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实施分别从课程文本、课程人和课程环境三个维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关键词] 现代儿童观;学前教育学;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 独立学院作为有别于原有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的新型办学模式,为了在教改背景下,顺应新形式、新要求,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各独立学院应该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拓宽思路,把学校从规模建设转变为内涵建设——即“务实”型人才培养。笔者结合教学工作经验,以所在独立学院的测绘工程专业学科建设为例,分析了獨立学院办学的特点、专业学科建设的特殊性以及社会服务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论证了“
期刊